音樂與電影常常是相輔相成的,音符與畫面的搭配凝結的時間,最美的畫面就存在那一瞬之間,每年金馬獎項之中,有個備受關注的存在,它為電影而生,卻又常常獨自發展出自己專屬的故事,這個獎項就是「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電影原創歌曲的獎項,從第一屆金馬獎就是必須的存在,隨著時間的脈絡,有不少的獎項被取消,而「電影原創歌曲」則是因為沿革而區分為更細項的「最佳劇情片電影插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以及「最佳劇情片配樂」(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兩個獎項,1983年第20屆的金馬獎,因為電影《搭錯車》中,首首爆紅的歌曲如〈酒矸倘賣無〉、〈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誕生了台灣第一張的電影原聲帶,捧紅了當時的歌壇新人蘇芮,至此電影與音樂的關係更加緊密。許多為電影而創作的歌曲,也成為了傳唱度極高的暢銷流行歌曲,霸佔KTV的榜單多年,包括〈不能說的秘密〉、〈那些年〉、〈小幸運〉等,即使有些作品未能在金馬獎項中拔得頭籌,在粉絲心中仍舊佔據了專屬於那個整時代的念想。2023年金馬邁入一甲子,而今年的入圍歌曲也是首首經典,在公布獎落誰家的前夕,以下歌單可以先收藏起來。 ●〈親愛的對象〉-《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電影主題曲
Read more紐約百老匯是全球音樂劇和戲劇的中心,幾乎是所有經典百老匯音樂劇的孵化地,百老匯音樂劇之所以經典,來自於極高品質的音樂製作、豐富的劇情和精彩的表演,可以說是萬年不衰、百看不厭。用歌聲讓情感共鳴直震你心,華麗精湛的服裝、演技,極為精緻的舞台設計,配合演員們優美的舞蹈動作和聲光效果,劇情多元,含蓋不同主題,包含愛情、夢想、社會問題等,讓你隨著劇情心情跌宕起伏。如果你喜歡百老匯音樂劇,又難以到飛到現場體驗,這幾部電影可以讓你身歷其境。 《西城故事》 2021年上映的《西城故事》是一部美國愛情歌舞片,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東尼·庫許納編劇。電影改編自同名百老匯音樂劇。故事發生在1957年,來自紐約市的敵對幫派,白人青年的噴射機幫與波多黎各人的鯊魚幫為爭奪地盤爆發衝突。這是一部發生在近現代紐約西區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兩個年輕人墜入愛河,但因為身處於不同的幫派,因權力鬥爭的角力,讓朋友之間的關係逐漸緊張,演變成為一部愛情悲劇。 《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電影於2004年上映,改編自同名音樂劇,是安德魯·洛伊·韋伯最為人熟知的歌劇經典代表作。電影也由其親自操刀,這部電影獲得200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藝術指導和原創歌曲三項提名,在全球賣出1.54億美金的票房。劇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故事圍繞在一位長居巴黎劇院底下的神祕音樂天才。電影描述1919年的巴黎歌劇院拍賣會,拍賣官在拍賣一盞巨型水晶燈時,說了一個與歌劇院魅影有關的傳說,參與拍賣的老勞爾,回憶起1870年發生的事件,一段由愛生恨的愛情糾葛。 《芝加哥》
Read more《大指揮家》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https://namu.wiki/w/마에스트라 主演:李英愛、李茂生、黃寶凜星、金榮在、朴呼山等
Read more在整個香港影壇似乎都在為議題服務而創作時,來到第二部長片的黃綺琳導演卻選擇了一個最為私人的命題:一個關於「填詞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黃綺琳自己,電影無論長短的每一首歌都由她本人親自填詞,凸顯了熱忱的可貴。 雖然《填詞撚》正如前文所提的是在凸顯熱忱的可貴,但黃綺琳最終給出的答案仍是相當寫實的——且十分後設的反映在她拍電影的才華當中,她不單單是片中的填詞人,更是將自己的故事影像化的才女,哪怕只是一小段沒有被表演出來的歌,都是創作者嘔心瀝血得來的。 而正如「填詞」這個在粵語歌當中特有的文化其職業,《填詞撚》相當直截了當的呈現創作者的艱辛,在影像背後背負著兩個不同使命的創作者,以及願意敘說這個故事的創作者,這樣的雙面性不但沒有替電影扣分,反倒讓作品本身更加真誠與掏心掏肺。
Read more由檀健次、周也主演的甜寵劇《很想很想你》於12月底全糖收官。該劇被網友稱之為2023年甜寵劇天花板,全程無誤會、無錯過,偏科生在看預告時也直覺猜測我會因從頭甜到尾而棄劇,但真正看下來卻發現它的魅力所在正是這樣淡淡的曖昧愛戀到熱愛相守。 改編自墨寶非寶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個愛寫古風歌曲的大學生顧聲(周也飾),意外與自己喜歡的配音大神錆青磁 (檀健次)有機會合作,正式見面後繼而相識相戀的故事。 作為甜寵劇,先決條件當然是要夠甜夠寵。《很想很想你》感情線循序漸進,從網上聽聲互相欣賞,到實際線下認識後羞澀又不知所措的曖昧期升溫,再到確認彼此心意後,終於開始秀恩愛,每個階段都各有各的甜。
Read more德國電視台RTL在1992年推出的連續劇《 好時光,壞時光 》(Gute Zeiten, schlechte Zeiten) 四十多年來累積的集數已經逼近八千集,不但稱霸德國電視史上播出最久的連續劇,也因為節目中廣泛探討的社會議題,成為想要了解德國社會的外國觀眾群中,相當受歡迎的電視劇之一。 這部連續劇主要以首都柏林為拍攝場景,講述一群生活在當地的年輕人生命中的所有經歷。由於電視劇的設定觀看族群是年輕人,所以主角也都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這些人有的就讀大學,有些正在實習或轉換職場,他/她們的愛情、工作、夢想以及生命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和家人、朋友或同事間的關係,都是電視劇所聚焦討論的現象。 《 好時光,壞時光 》其實是根據澳洲一個電視連續劇《The Restless Years》改編,播放初期並未成功吸引觀眾,但在1998年,編劇加入犯罪相關的元素後,成功獲得高收視率,從那時開始一路長紅,最高觀看率達到七百多萬人,是德國電視史上最成功的連續劇。除了犯罪的元素,電視劇之後還陸續討論同志、家暴、厭食症、毒品、酗酒、癌症等議題,成功將年輕人面臨的各種現實生活挑戰放進劇情中。
Read more德國小說家沃夫岡·霍爾班(Wolfgang Hohlbein)向來主導著德語界奇幻文學的市場發展。2023年5月,他的奇幻小說《獅鷲》(Der Greif)被改編成電視影集,首度在 Amazon Prime Viedo 播出;還未上映前,預告片就在德國引發廣泛討論。
Read more圖片取自IMDb 「一起去唱卡拉OK吧?」 這是黑道大哥成田狂兒對國中生岡聰實說的第一句話,而全劇也圍繞著「教唱」展開。狂兒想把歌唱好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在黑道老大舉辦的卡拉OK大賽裡不要墊底,避免老大「教育」爛歌王的私刑。
Read more王家衛經典電影《2046》再一次發酵的電影音樂化學效應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all the memories are trace of tears)第一次看2046這部電影時,螢幕上帶著絕美與些許憂傷感的文字,和富有情緒渲染電影音樂瞬間映入我的腦袋,在觀影的同時也感受到濃厚的文藝氣息。直到20年過去了,筆者依然記得這一部電影帶來極具影響力的文字與視聽感受,這就是導演王家衛獨特的電影魔力,將電影的文字意象、視覺色調以及音樂氛圍塑造成富有生命哲思的藝術品。而這部曾角逐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獲金馬獎8項大獎提名、榮獲香港金像獎6項大獎的經典的電影,今年1月19號已在台灣4K修復上映。這部描寫60年代香港的經典電影,之所以蔚為經典,是因為電影本身建構的獨特世界觀與特有的頹廢美學,已經深深影響許多世代的影迷與現今的電影。今天,筆者就來帶著大家回味一下《2046》裡面幾首經典的電影音樂,以及他是如何運用音樂來創造電影中的美學。 1. 2046 Main Theme (With Percussion) by Shigeru Umebayashi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