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喜劇」的搜尋結果

《紳探追緝令》結合幽默與懸疑的多重騙局

《勝利號》攝影導演X《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美術導演X《哭聲》音樂導演聯手打造。✅不同的角色風格詮釋        飾演徵信社老闆的朱智勛,遊走於凸槌與紳士之間,創造許多莞爾一笑的瞬間;崔聖恩飾演行事風格狠毒的檢察官,稚嫩臉龐的外表卻透露辛辣的狠勁;另外飾演反派的朴星雄,看了其笑裏藏刀的神情絕對讓人不寒而慄,只要他一出現,便會立刻渲染緊張的氛圍。最後也得提及劇中的「小狗」,牠在電影中和朱智勛有許多有趣的互動,即便戲份不多卻十分吸睛。整體而言,劇中角色所碰撞的火花,有逗趣、也有緊繃。✅結合幽默和偵探元素        本作的亮點之一就是它結合了幽默、偵探、犯罪等元素。前半段走的是輕鬆、幽默的喜劇調性,看著主角在陰錯陽差之下,為了洗刷自己的汙名而冒充「檢察官」身分去調查。過程中,產生許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時刻,不論是主角誤打誤撞的結果,還是與狗狗的逗趣互動,甚至為了情報而使出的撩妹技能,都是製造笑點的部分。而後半段則著重於如何扳倒黑白通吃、盤據司法界高層的反派,在破解犯罪及貪腐黑暗面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一場痛快的復仇。✅犯罪劇情與驟然反轉        徵信社與檢察官聯手追查財閥的犯罪證據,開頭以幽默的調性展開,直到劇情深入到位高權重的反派;此時,話鋒一轉帶入犯罪的黑色調性,緊張的氛圍突然渲染開來。然而就在看似局勢逆轉、無計可施之際,又來一筆出乎意料的故事反轉,直接改寫已知劇情的來龍去脈,讓人措手不及,原來電影表面上是偵探懸疑劇情,實則一部精心策畫的劫盜故事。❎紳士差強人意/轉折略嫌生硬        可惜朱智勛在破案的過程,似乎離優雅的紳士還有一段距離,沒能如想像中的的紳士那般高尚、泰然自若。人物除了男女主角以外,其他角色的背景著墨稍淺,淪為劇情工具讓人遺憾。此外因為敘事的編排,導致節奏的掌握上也有點混亂。最後,劇情致力於編排出撲朔迷離的故事,也安排了一個驚為天人的大反轉,不過這個轉折卻似乎過於生硬,雖然給予觀眾措手不及的驚喜,但劇情細節上卻沒能給予足以信服的安排,影響了故事的精采度。  結語   本作除了結合幽默、偵探、犯罪等元素,從喜劇到懸疑都包含其中,創造一部調性具有層次的作品;也透過朱智勛、崔聖恩及朴星雄的演出,帶來好笑以及凶狠的角色火花,另外狗狗的演出更是吸睛。雖然對於『紳士』的角色預期,還有劇情細節和節奏上的編排可能差強人意,但整體而言是個有娛樂性、有題材變化的電影。-導演:金慶元演員:《屍戰朝鮮》朱智勛、《特務搞飛機》朴星雄、《魔幻之音》崔聖恩(圖/翻攝自IMDB、車庫娛樂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

被割舌台灣人的發聲練習:《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九把刀的新片《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甫一上映,甚至還在試映時,就在我身邊的影評圈爆出強烈負評,原因不外乎是過時的性別想像,或者是女主阿芬的欠缺主體性,抑或是裡面滿滿的直男笑話,為何會如此,從九把刀曾做的發言或許可見蹊蹺。「我就想說,在拍《功夫》前可以好好再輕鬆玩一下,所以請xx先讓我拍這部《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九把刀獲准改編《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並不難思考原因為何,首先,他是少數台灣能拍商業片賺錢的導演,同時也是極少數的自己拍自己寫的故事沒拍砸的作家,再來,本片也不太需要像《月老》花那麼多錢在跨國特效上,最重要的是,類似的「浪子回頭」故事,過去更有不少黑道電影有成功案例,更別說前幾年改編自韓國電影的《當男人戀愛時》的大成功案例(台片三億算是一個門檻,因為到這個票房你才有跟一流好萊塢級電影競爭的最低資格)。 於是我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在電影院看到一次九把刀的自由發揮是如何無以倫比。 但結果電影看完,我反而思考的完全不是性別的問題,反而首先是階級的問題,畢竟比起原著短短十個章節的故事(該篇章是從其小說《精準的失控》裡其中一篇取出,當然這然這就失去了與其他篇章連動的優勢,但是反而該思考為何選擇此一篇章改編。)正片長達兩個小時,其中自然有很多添加的血肉,而這些自然會引發人思考。比如男女主角的職業設定,洗頭小妹與黑道老大的故事,在片中被更加明確的交代了相關背景,阿芬除了愛看棒球,想成為設計師外,又被塞入了一個男朋友,而這個因為學歷瞧不起阿芬(片中阿芬設定只有讀到高職),把阿芬當工具人用的男友,該人的言行虛假,諂媚討厭,反應了九把刀對「學歷至上」的社會厭惡,而如果結合新追加的泰哥背景設定,你就知道他也是一個被主流應試體系淘汰的人(阿芬不會讀書,泰哥球打的爛)而九把刀更直接在小說裡用「普通」讓阿芬形容自己來呈現其自卑,而泰哥則是在電影版裡設定成了,打球不會,打人很行的狠角色。所以要討論他們之間的關係,我想直接用都市社會的進步性別觀去看是不妥而且沒什麼意義的,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在物質上阿泰提供的各種好處,但是劇中真正的懸念是阿泰小弟,柯震東(九把刀也利用片中兩個老大的二把手似乎想玩一把「艋岬」但後面證實是故意為之的假動作而已,畢竟是九把刀的熱血友情宇宙,就像本片刻意靠向日本極道電影的誇張搞笑風格,風格還是主導了情節。)問的問題才是重點:「她不過是到處都有的良家婦女,老大你到底有什麼好暈的?」於是劇中怕觀眾沒看到這點,還特地再說一次。「我想起來我是從什麼時候愛上阿芬的」是阿芬在片中寧願斗膽用暴力剃壞他的頭(甚至見血)也要阻止他去跟人逞兇鬥狠的勇敢與嬌情(而非矯情)讓他對她心動,而這是泰哥身邊的女人(只有嬌情)跟男人(只有暴力)都不同時具備的特質,恐怕也不會是一般良家婦女(例如阿芬的同事)會有的特質。當然比較有趣的是,電影版添加了許多原本沒有的「語言設定」,一些新追加的角色,有的操粵語,有的操泰語,而男女主角有時會尬上一些台語,甚至主題曲《一生只督妳一人》也有大量台語,這並不奇怪,因為九把刀這次的主角泰哥是熱門台客樂團玖壹壹主唱春風飾演,如果你稍微了解他們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是從知識份子不踏足的草根地帶生長起來的樂團。而片中與髒話還有色情的大量「直白」台語台詞,是否會再醜化「台語人」形象?才是許多人PTSD再起的關鍵。當然這不是玖壹壹,更不是九把刀的錯,作為作家,他的責任就是描繪出真實的橋段,至於這個真實是怎麼造成則不一定需要解釋(他又不是楊德昌),比方說,為什麼長期大銀幕都缺乏操台語的知識份子,或者操台語的資產階級形象?這是因為歷史上國民黨屠殺的菁英中有大量台語人(當然他們瘋起來連自己那邊的外省人都殺,典型的中國性格。)並且配合強硬教育政策(所以今日要推台語政府當然要介入,只有有心要讓台語(以及各種台灣語言)滅亡的人才會悠閒的說就讓他們自然發展,講難聽一點,你走在路上被人捅一刀,你會讓傷口「自然發展」嗎?人為的災禍自然要靠人為的處置來補救。)還有柔軟獎勵措施拉攏台語草根人,使得台灣演藝圈還有音樂圈過去具有長期畸形的結構,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台語人也會為了討好當權者說的一口好普通話,並且反對推行台語,更別說他們的子女如果有幸在聯考機制下步步高昇,自然只會更把華語說的嚇嚇叫,寫的各種古文更是信手拈來比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更中國(即便有時那只是一種什麼跨朝代印象拼貼但也足夠了。),這就是為什麼今日演藝圈還有音樂圈的年輕世代改革會這麼艱辛而且時常受到阻礙。老的都還在上面你敢動他們的蛋糕?若沒有政府,觀眾給你做靠山你敢嗎?片中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九把刀在本片裡有幾個橋段使用大量連嘴型都不太明顯的對話實驗,觀眾只能按照字幕來得知兩人談話,彷彿兩個人舌頭被割了一樣,這歪打正著的像是台灣人的象徵,台灣人曾經被割舌,被噤聲,被用自己的口幫人講話。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在能開口後有時間與資源慢慢練習。 很遺憾的,也有許多批評者把重點放在波蜜或者swag業配,但這根本是搞錯方向,畢竟拍電影本來就要錢,更別說變形金剛四之所以難看,難道是因為裡面那一個「舒化奶」鏡頭嗎?根據片中脈絡,我並不認為這兩樣商品出現的地方有特別奇怪。 無論如何,對於九把刀新片的批評,或許我們還需要更全面的檢視,特別是批評角色性別問題時,或許更該先注意到階級問題,乃至於社會經濟結構,比如幾乎無人談到何以阿芬發現自己棒球偶像跟泰哥一行人開派對時的火大,表面上,是她誤會泰哥作為黑道拉攏她的棒球偶像打假球,但實際上卻是因為她作為一個下層階級角色,難以接受棒球明星是如何被生產出來,還有其內在也有平凡面這件事,於是當泰哥將她心目中的棒球明星帶到她面前,以平凡人玩派對玩到臉被塗花,且喝醉的面貌時,作為拒絕得知明星生產過程,還有明星與地下經濟的關聯性(宛如《巴比倫》彼得麥奎爾飾演的黑幫老大所揭示的那樣)的人,她才先是楞住,然後暴怒,因為她所能得到對如此震驚畫面的解釋,只有「他也有打假球」這樣報紙經常有的庸常話語而已。但其實這樣的反應也相當具有台灣性,畢竟很多時候台灣人都更重視「症狀」而非「病灶」,講好聽點是務實,講難聽點就是短視。批評的敏感證實了台灣人的本土意識以及性別意識都正在進步,並逐漸內化成某種膝反射,而我們需要的,只是要像九把刀這部作品所需要的那樣,全方面更加強一點,然後更精準一點而已。

Read more

毫無冷場的年度派對《芭比》

從第一秒到最後一秒毫無冷場,正當你以為浮誇表演與精緻美術已經讓眼睛吃冰淇淋吃好吃滿,冷不防碰撞諷刺現實社會的性別問題,大笑之餘也驚覺說的十分有理。 󠀠󠀠󠀠󠀠󠀠󠀠󠀠󠀠󠀠󠀠󠀠󠀠󠀠󠀠󠀠󠀠󠀠󠀠󠀠󠀠󠀠󠀠󠀠󠀠󠀠󠀠󠀠󠀠󠀠󠀠󠀠󠀠但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為女性而打造的電影那就大錯特錯,因為肯尼也有話要說,而且言之有理,就像整部片從頭到尾金句連發,密度高的不可思議那樣。 󠀠󠀠󠀠󠀠󠀠󠀠󠀠󠀠󠀠󠀠󠀠󠀠󠀠󠀠󠀠󠀠󠀠󠀠󠀠󠀠󠀠󠀠󠀠󠀠󠀠󠀠󠀠󠀠󠀠󠀠󠀠󠀠這是一部可以自信立足當代的電影,它充滿多元視角,並在反覆辯證之中讓觀眾持續驚喜,那些喜怒哀樂運作的高效到不可思議,讓人懷疑葛蕾塔到底是嗑了什麼,怎麼可以一部比一部進步幅度如此之大,讓影像掌握與場面調度能力高效的支配觀眾的情感,不只玩芭比梗、還玩影視梗,甚至打破第四道牆,指導歌舞更是俐落的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她第三部電影,甚至是第一次指導歌舞片,但難能可貴的是一切花招卻又不淪於轉瞬即逝的感官刺激。 󠀠󠀠󠀠󠀠󠀠󠀠󠀠󠀠󠀠󠀠󠀠󠀠󠀠󠀠󠀠󠀠󠀠󠀠󠀠󠀠󠀠󠀠󠀠󠀠󠀠󠀠󠀠󠀠󠀠󠀠󠀠󠀠誰能想到,這部我本來只是定位在「當代cult片」的電影,居然能讓我在電影院數度落淚,並在走出影院後無限回味,而看葛蕾塔的電影從來沒有讓我有這種想要立即二刷的感覺,這裡面有那種演員作為人類真正的價值,不只是瑪格羅比也不只是萊恩葛斯林,還有那些被裝扮成無毛娃娃的男男女女。 󠀠󠀠󠀠󠀠󠀠󠀠󠀠󠀠󠀠󠀠󠀠󠀠󠀠󠀠󠀠󠀠󠀠󠀠󠀠󠀠󠀠󠀠󠀠󠀠󠀠󠀠󠀠󠀠󠀠󠀠󠀠󠀠是的,這不只是關於女性,也是關於人類,你如何被造就,而你又如何逃脫你被造就的命運,從一切完美的理想國度到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兩者如何互動,又如何製造出全新的你,踏上那條被漆成粉紅的黄磚道,向過去永別吧。 󠀠󠀠󠀠󠀠󠀠󠀠󠀠󠀠󠀠󠀠󠀠󠀠󠀠󠀠󠀠󠀠󠀠󠀠󠀠󠀠󠀠󠀠󠀠󠀠󠀠󠀠󠀠󠀠󠀠󠀠󠀠󠀠󠀠󠀠󠀠󠀠󠀠󠀠󠀠󠀠󠀠󠀠󠀠󠀠󠀠󠀠󠀠󠀠因為來時你已是他人。 󠀠󠀠󠀠󠀠󠀠󠀠󠀠󠀠󠀠󠀠󠀠󠀠󠀠󠀠󠀠󠀠󠀠󠀠󠀠󠀠󠀠󠀠󠀠󠀠󠀠󠀠󠀠󠀠󠀠󠀠󠀠󠀠󠀠󠀠󠀠󠀠󠀠󠀠󠀠󠀠󠀠󠀠󠀠󠀠󠀠󠀠󠀠󠀠󠀠󠀠󠀠󠀠󠀠󠀠󠀠󠀠󠀠󠀠󠀠󠀠󠀠󠀠󠀠󠀠芭比,我願列你為年度十大電影。

Read more

《吸血鬼特助:雷菲爾》新邪典電影?凱吉瘋再現

尼可拉斯凱吉化身「超自戀慣老闆」以嶄新恐怖喜劇秀出吸血鬼德古拉的窘境   ✅恐怖又搞笑的黑色幽默   本作打造如《吸血鬼家庭屍篇》般恐怖卻又搞笑的吸血鬼電影。因此它不僅有驚悚元素,更透過幽默喜劇及浮誇動作的結合,為吸血鬼「德古拉」這經典系列,注入鮮活的色彩和截然不同的面貌。最終它成為一部帶有極大違和感、既血腥又逗趣的恐怖喜劇片,能夠給予觀眾足夠的娛樂性。若對吸血鬼題材有興趣,甚至偏愛荒謬的喜劇,那這部的黑色幽默絕對可以滿足需求。   ✅動作設計既瘋狂又血腥   電影注入了許多大膽的視覺效果和血腥場面,劇中不吝嗇地呈現出爆頭噴血、血肉橫飛,甚至骨肉分離的R級鏡頭,血漿含量驚人。此外,為了凸顯吸血鬼的強大,也加入浮誇且大量的打鬥戲碼,畫面華麗、動作設計新穎,為血腥場面創造更過癮的效果。再者,劇組對於德古拉的妝造也極為用心,用實物特效呈顯不同面貌和狀態下的德古拉,使扮相栩栩如生。   ✅尼可拉斯凱吉的浮誇詮釋   電影罕見地以德古拉身邊的「特助」為敘事角度,以主僕間互動的過程,側面著墨他的性格,並慢慢拼湊其完整的人物樣貌,切入點十分創新。當中最搶眼的莫過於知名影星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的德古拉,透過面部表情和動作的誇張詮釋,將其招牌的「凱吉瘋」發揮淋漓盡致,兼具恐怖和喜感的調性。   ✅擺脫慣老闆的主旨和勇氣   電影透過德古拉與雷菲爾的主從關係,反映社會中「慣老闆」與「小社畜」的上下階級關係,豐富了劇情面向。劇中雷菲爾的使命就是要替德古拉包辦所有大小事,且隨叫隨到,他就是這段有毒關係中的可憐下屬,而德古拉根本就是那些貪得無饜的上司。因此導演希望藉這部好玩的電影,給予活在陰影下的人一些勇氣,嘗試奪回自主權、做出改變,這也是電影的重要核心。   ❎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胃口   這部作品的基本調性是充滿玩味、反威權的黑色喜劇,但不見得每個觀眾都能接受其荒誕的風格;充斥著大量的血腥畫面,所以若對此接受程度不高的觀眾,或許會感到反感。再者,電影的劇情發展很簡單,其實對於接下來的劇情發展都容易臆測,若期待看到扎實且高深的故事,以及具角色深度的電影,這部或許無法滿足你。   結語   以德古拉的特助為切入點,除了吸血鬼的驚悚、血腥元素,還透過幽默喜劇及浮誇動作的結合,為「德古拉」注入鮮活的色彩和面貌,甚至滿滿的惡趣味和過癮體驗。另外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的德古拉,活靈活現地詮釋該角的狡詐和誇張。電影還透過兩人的主從關係,與時俱進地連結到「慣老闆」「社畜」現象,給予有力的社會刻劃,鼓勵我們活出另一個自我的勇氣。-導演:克里斯麥凱(Chris Mckay)演員: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尼可拉斯霍特(Nicholas Hoult)、奧卡菲娜(Awkwafina)(圖/翻攝自IMDB、環球影業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

一霎的花火,成就電影生生不息的夢

巴比倫,是聖經中的地名。「Babel」原意是「混亂」「混雜」。聖經中有云,巴比倫平原是一處適合定居的好地方,在此生活的人過得安定富足,所有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直到這些居民決定要將沃土打造為大城,並以一座高入雲霄的塔作為世界中心,好彰顯自己的名聲那時,上帝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上帝認為那座塔是亂源,嘆息道:「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彼此同心協力,像這樣艱巨的工程都快要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上帝將建城與建塔的人語言變亂、不一致,使工人聽不懂指揮的命令,指揮不知道工人的要求。於是城和塔被迫停工,大家再也不能齊心合力完成這座通天塔的建造工程了。最後,建城造塔的人一批一批地離開巴比倫平原,向四方散去。從此不同語言的人不願意再住在一起,只有相同語言的人才會聚集成群地找一塊地方居住。這世界很大,不同語言的人們遍布全球,形成不同的語系,從中又分成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從此,人類再也無法找到一種能相互交流的「世界語」了。將好萊塢,不,應該說將電影本身比喻為巴比倫,導演從片名就在透露細節。當好萊塢還處在默片時期,無需仰賴語言、聲音,演員僅靠表情就能走入人心。隨著有聲電影的來臨,好萊塢震盪了全世界,更撕裂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時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到底是什麼電影?氣質上是文藝片,表達則是商業類型片。中間似乎穿插了愛情片、驚悚片、黑幫片、紀錄片。看到最後才懵懵懂懂明白,這是一封給默片的情書,也是默片留給我們的遺書。劇中一段影評人愛麗娜對康拉德說的話,語氣平靜卻敲響警鐘,她用房子比喻好萊塢的生態,用大火隱喻每一次的變革,每一次經歷火炬,有的人死去,也有的人如康拉德,只是呆站在那想著:「為什麼發生火災?」卻毫無作為、怪東怪西。而身為影評人,也被罵作是蟑螂的她,反而客觀的躲過每一次的災情,繼續活著見證這屋子裏發生的事。作者會死、影人會死、明星會死、觀眾會死,唯一能替時代發聲的,唯有作品。喜劇表達有些荒誕怪奇,但也能理解編導的用心,結尾對好萊塢工業的致敬,令人震撼也傷感,黑白電影、有聲電影、特效電影,到了現在還有AI輔助的電影,今昔變化之大,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南柯一夢,夢醒之後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為這個世界造夢。這個世界需要夢想,我們今天飾演別人,一不小心明天就會被別人飾演。

Read more

《愛情不設限第2季》:不畏主流,做自己的主流!

愛情不設限第一季非常得我心,請容我借用鏡週刊那精闢到不行的介紹:「這齣戲有女主角光著下體、也有男主角光著下體,但他們沒有在一起光著下體,雖然是有一起光著身子的性愛場面,但不完全是你以為的那樣。」第二季延續劇情,離婚的蘇菲回到出版社任職CEO,與麥克斯依然火熱熱的談著地下戀情。可是馬上發生了一件讓蘇菲無法面對的憾事——她的父親選擇以安樂死結束生命。蘇菲失去了活著的信念,她不明白父親寧願奔赴向死卻不對她訴說的原因,也難以向他人啟齒自己的傷痛,就連最親密的麥克斯,也被她拒於門外。蘇菲更出現了難以解釋的異象,使她的舉措更加脫序。同時,出版社正面臨新興轉型,創作自由碰上了財務危機、新思維與保守拉扯,步步逼向蘇菲做出決定。只是誰能保證,每一步都是正確的呢?這部劇挺有趣的另一個地方,是崩潰的都是中年人,無論是看起來事事想保全的蘇菲,還是固守藝術的傳統價值的菲尼克,沒有一個維持著想像中大人的優雅第二季專注在蘇菲的成長歷程上(想看蘇菲和麥克斯談戀愛的觀眾們抱歉了),第一季好看的曖昧界線、敢不敢做的挑戰,反倒在這次都變成為了鬧而鬧的梗,而非推動情節或關係,有些可惜。其他角色的篇幅也為了服務蘇菲一人而被吃掉了,導致追到中間時,有一度我抓不太到這季編劇到底要藉著蘇菲的痛與癒說什麼。在第8集,蘇菲一場與父親的對話,我才漸漸明白,那些光怪陸離的言行舉止,不過是在混亂的人生、多重身份的束縛間,找回一絲能夠操控自我的主導權,即使失速偏離軌道,也是出於自由意志造成的。這份任性再怎麼的委屈,卻也在一次次的突破後恣意橫行,但究竟越界了以後,我們在那片混沌中抓住了什麼呢?蘇菲好不容易在最後說出了心聲,也象徵性的做出過去她嗤之以鼻的爸爸的行為。當麥克斯要她做出「她不可能做的事」的時候,一切又回到了第一季禁忌遊戲的挑弄,但都經歷過拋棄的他們,明白了名聲、工作、地位、身份都是能拋棄的。唯有「自己」不行。只有你能陪奇奇怪怪的自己,可可愛愛的走下去。

Read more

從極端找到平衡,從類型撞出火花

從極端找到平衡,從類型撞出火花台灣的喜劇電影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臣服於豬哥亮的魅力下,諧音、屎尿屁、性等元素充斥情節與對白,並在春節檔期大量輸出、博取眼球。近幾年,當時的台灣觀眾老了、長大了、可選擇的平台多了,不再滿足那些低級的笑點,脫口秀的受眾比傳統綜藝節目的觀眾還要多。年初上映的 我的婆婆怎麼把OO搞丟了 的票房不如預期,某種程度上就是觀眾的幽默感已經不再停留於家中的客廳就好。如果一個魔術師,只注重曇花一現的爆點,而忽略了經營整體的娛樂性,那麼他培養出的觀眾胃口將被養的越來越大,同時缺乏品味。《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簡稱 鬼家人)算不算是好的魔術師呢?電影從最有爭議的標籤作梗,恐同的直男、陰柔氣質的同志、靠外表上位的花瓶,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三種類型,反而在戲劇裡彰顯最大的衝突。因車禍冤死的毛毛,與撿到紅包的吳明翰冥婚,一人一鬼的結合是為了破案,核心則是跨越對彼此的心結,因同性之愛而衍生的藩籬,在父子關係、婚姻締結之下本就難解,但所有的裂縫都有光,利用了鬼的身份之便,沒說出口的、沒親眼見得的都因遺憾而有了滲透的可能。鬼家人的本質不脫類型劇本的公式,傳統關係設定從男女變成直男與gay,類型上從一開始相看兩相厭的冤家(瘋狂喜劇)到最後的大團圓、大和解(通俗劇),複合式+變型的喜劇確實是台灣少見的創作。鬼家人所經營的,是在荒謬裡覷見幽默,幽默並不等於尖刻,不是靠著弄髒角色或互嘲互罵就能成立,因為幽默針對的不是荒謬的人,而是荒謬本身。它荒謬之處在於惡趣味的找來氣質最不相容的兩人進行最不可能的冥婚(倒也不是真的不可能,然而民間傳說在現代社會成真本身就不寫實),同時也幽觀眾一默,原來冥婚也和同婚法與時俱進。它荒謬,在於利用刻板印象、標籤,毫不遮掩的捏塑角色,把特質極端地呈現,同時讓觀眾與角色一同思考:我是不是只看見了自己想看到的?爆笑以後,它還帶領觀眾近看荒謬裡的心酸與憋屈,看進同性伴侶之間的困境,以及女性在職場的壓迫,種種問題它不深究,反而作調配節奏的抒情之用,或許招致了「過於貪心、塞太多議題」的批評,但我卻認為在喜劇類型中,它能做的已經很足夠了。鬼家人沒有遺棄核心:說一個有愛的故事。這個愛要能被同志認同,被傳統價值接納,它始終堅定信念,即使訴說的過程有瘀傷、有絕望,一如電影歌曲〈 親愛的對象〉所唱:「我陪你一起學不會放下,但學會盼望。」

Read more

《子彈列車》(Bullet Train):命運之神與殺手宿命

​​《子彈列車》(Bullet Train):命運之神與殺手宿命​ . ​自《捍衛任務》後單飛的大衛雷奇從《極凍之城》到《死侍2》分別展現了掌控嚴肅和喜劇成分的功力,自己曾身為動作指導的底子也讓動作場面的調度一直有一定水準的看頭,《子彈列車》當然也能看作上述兩者的結合,更是大衛雷奇格局打造最廣最穩當且成熟的商業作品。​

Read more

《淑女鳥》:最完美的,就是最原始的你自己。

圖片來源:IMDb《淑女鳥》:最完美的,就是最原始的你自己。 “People go by the names their parents give them, but they don't believe in God.”  再醜再厭惡的風景,都因神聖的與生俱來而刷上了層歸屬感。也許尋找自我是條回家的路,路上丟棄反叛著那些不完美,帶著寂寞和徬徨,朝著光芒前行,才重新看見那出生於平凡城市、平凡家庭,最原始純粹的自己。一部電影能打動人心,在於那些似曾相識,充滿共鳴和投射的角色。叛逆懵懂的青春,誰沒有過。導演Greta Gerwig沒有什麼花俏精湛的手法,一切是那麼自然真摯。23歲的女主角Saoirse Ronan把這角色詮釋得太棒,去除愛爾蘭口音,叛逆、倔強、無助在她氣質獨特的外表下,很迷人。Lucas Hedges在《海邊的曼徹斯特》後,又再度打動我,雖然戲份不多,角色卻很真實,哭戲依舊惹哭我。Timothée Chalamet完全不同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表演,搶眼卻沒太多驚喜,就是帥。飾演媽媽的Laurie Metcalf無可挑剔,碎念嘮叨 、求好心切的苛刻中,對女兒濃烈的愛護之心又表露無疑,尤其喜歡兩段車戲(前段與女兒的對話和後段獨自的內心戲)形成的對比。青春裡,多少人在心中撒下了無數種子,長大後,又種出了什麼。也許也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傷痕累累後,那些信仰和持續被愛與愛人的心。

Read more

“上輩子你養我,這輩子我養你”很浪漫但也很自大。

“上輩子你養我,這輩子我養你”很浪漫但也很自大。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Marry My Dead Body》,玩味平台 netflixtw年份:2023類型:劇情喜劇導演:程偉豪演員:許光漢/林柏宏/王淨故事大綱:恐同的男警被迫男男冥婚,組成噗共的打怪2人組,找出警隊臥底、揪出販毒老大。第一次看程偉豪導演的作品,是改編自鄉野傳說的《紅衣小女孩1》,當時他已經憑藉《保全員之死》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獎。 頂著金馬得主的光環,在電影院中進入「紅衣」的世界觀,從選角到劇情,都有濃濃的商業味,有「商業味」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把商業電影玩出自己的風格與套路,且又被普羅大眾所接受,我想在近代能被提及的導演,都可以配得上「鬼才」兩字。《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不落俗套的也被程導玩出了新的境界,硬是玩出2023上半年,唯一突破億萬票房的國片沒有之一,除了當紅男星許光漢與林柏宏帥帥聯手,兩人大玩BL的劇情,電影中你能想到的商業類型元素都被納入這大鍋菜之中,警匪追逐、黑幫臥底、驚悚懸疑.....包羅萬象,每一個類型都能看到,只有程導特有的「幽默感」,不能說是完全擺脫了譁眾取寵的天衣無縫,但絕對是你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風味前調這齣戲的角色設定是有趣的,明天跟意外永遠不知道是哪一個先來,因此我們苦苦追求,汲汲營營的事務,都有可能只是過眼雲煙,你說不重要嗎?好像真的可以輕如鴻毛,你說重要嗎?又重於天邊若有似無的海市蜃樓,這個議題在這齣電影裡被輕輕提起,卻在我的腦海中重擊,導演用荒謬的劇情帶過,卻也意味著現實不也是如此沒有邏輯可言。中調「上輩子你是我養的狗」 不知道戀人是不是都有同樣的經歷,在愛情中一定有一方是付出的比較多,一方是接受的比較多的情況,通常付出比較多的人,會不會自我安慰說:「我上輩子欠他的」呢?把戀人關係比喻成這種有主從關係,讓人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精闢到令人莞爾一笑。後調大家都在討論兩帥的愛情戲碼時,其實我對王淨飾演的女警,有更多的想像,這個角色其實就像一段插曲,原本她或許真的只是個功能性的人物,在對比一開始「花瓶」的角色設定,若是順理成章的帶過就太無聊了,或許電影的創作者們後面有發現這一點,有去補角色的人設,雖然有了因果,補的卻不是故事而是「社會議題」,這個手法很創新,但味道就像速食店,快速的滿足了口腹之慾,卻沒有印象深刻的味道,解了饞之後,剩下的就是被蠶食鯨吞後的骨頭與碎肉。#買飲料要自備環保杯 #同婚不是終點是起點 #電影觀後感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