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家庭」的搜尋結果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資源有限,善意無限

開頭從311大地震說起,無依無靠的老太太、小學生與落單男子在收容所結識,進而成為類似家人的關係。鏡頭轉到現在,連續兩起的監禁致死案引起刑警調查,唯一的共通點是兩位死者曾共事於同個社會福利處。這是一部披著懸疑推理外衣的社會寫實電影,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的鏡頭把所有好看的演員都變得很平實、平凡,好像你出門會點個頭但眼神不會交會的鄰居那樣,每個擦肩而過的人都帶有故事,但我們願不願意去照看其心理陰暗面積呢?說是懸疑推理,但看點很快就被推翻了。真正的骨幹是每位角色的選擇,直接對社會福利體制做出嚴正的辯證。小學生圓山幹子長大後任職於社會福利單位,而不苟言笑的那位男子利根泰久在幾年前因縱火入獄,而多年前照顧過他們的老太太,在申請社會補助時遭刁難,沒拿到補助前就挨餓死去,幹子與泰久因此走上兩極。隨刑警的破案去了解社會福利單位的運作,才知道補助的標準是浮動的,補助的對象是主觀判定的。可是電影也不單站在弱勢方抗爭,由永山瑛太飾演的處所職員卑鄙遠離事端的模樣揣摩的極好,但像他這樣明哲保身的人不在少數,大量需要幫助的人,都是社會保護網無法全接住的,唯有「就事論事、公事公辦」才不會讓自己落得兩面不是人。事件過程本身沒什麼高潮起伏,甚至很多情節都太方便的去帶過很多轉折與秘密,懸疑的好處是引起觀眾興趣,但敗筆也是頭重腳輕的處理手法,執行上感到拖延和不耐,從阿部寬飾演的刑警角色看待整起事件的用意也令人皺眉。雖然技法粗淺了些,但可以肯定的是核心著重帶出各方的難為與人性互助的光輝。幹子在訊息中傳達給社會的吶喊,那聲聲的「活下去」,不僅是在對311後帶著傷痛活下去的災民,還有那些尚未被接住的人,制度也許還沒辦法發現你們,但哪怕是任何一個陌生人釋出的善意,都可能讓這些人擁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Read more

《阿凡達:水之道》與海洋共鳴,卻無法與故事共情

等了十二年,《阿凡達:水之道》作為續作,關於自然,關於親情,關於叛逆。看似與第一部相近的結構,雖是稱得上優質大片,仍顯得有些庸俗。卡麥隆選擇從森林到海洋無疑是相當明智的。浩瀚神奇的大海,水生植物與礁石點綴其中,圖鯤穿行,飛魚遨遊。那是海洋之風,生命之風。觀眾想看的莫過於此,而卡麥隆也做的相當出色。缺憾之處在於沒有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如第一部在雨林中的動人一幕。然而,人類是否曾對手無寸鐵之眾懷有絲毫憐憫,是否曾對自己的惡行躬身自省。那一幕幕慘狀中融入的是對霸權的痛斥,對人道的質疑。當觀眾因此被激怒,被點燃時,酣暢淋灕的戰爭場面無疑是一劑良藥。有人用西部片的結構來看待阿凡達1,卡麥隆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態度以及對他者的慈悲,具象在美麗的潘朵拉星球與納美族人經歷的種種。科幻片一向的主題,以大自然和科技對立、科技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傷害交互運用。進步的思維,侵害的就是人文主義和人道思想。科幻片永遠隱喻的是當下,所以納美人與自然同步對抗地球人和RDA的科技,也許說的是未來,但是它的主題永遠是當代的。《阿凡達》說出了當代美國帝國主義對阿拉伯人、非洲黑人,甚至近年來亞洲人的干預與壓迫,項公舞劍,意在經濟,以前要的是黃金,後來要的是石油,現在可能要的是鋅片。這個訊息在美國引起不少批評,也許因此阿凡達2才有所調整,把納美人與地球人的對立,改成私人的恩怨。阿凡達2沒有衝破前作設下的關口,用個人的英雄與家庭的連結來強化角色,卻也淪於通俗,也許是作為後續的過渡作品,其人物在反抗動機與覺醒力度上還顯得單薄和沒有說服力,只能期待345集再來漫談吧。總體而言,水之道是一部優秀的商業大片,瑰麗奇幻的海洋景色也好,略顯庸常的簡單情節也罷,自然始終是它的底色,親情與叛逆是浮於其上的表露。相比第一部劃時代的技術突破,第二部更多賣的是情懷,是對黃金歲月的追溯。水之道是也僅是一部優良的大片,而無法觸及那偉大的經典。卡麥隆僅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此之上,那股海洋之風和心之羈絆是仍值得品味一二的。

Read more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相較鍾孟宏在《陽光普照》當中用著親情外皮包裝他最擅長的黑色電影,詹京霖藉鴿舍與台灣影視作品少見的賽鴿文化築起了另一座川流之島,《一家子兒咕咕叫》延續了導演前作的寫實基調,卻也在預算與格局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之下增添了魔幻的色彩。更具巧思的攝影技巧與構圖、在泰坦廳看震撼不已的賽鴿音效設計、許志遠節制卻十分有效的音樂處理,展現詹京霖一流的導演調度功力。​

Read more

《怪物》:是枝裕和的轉型是轉機還是危機?

​​《怪物》:是枝裕和的轉型是轉機還是危機?​ ​是枝裕和的後《小偷家族》時代看得出他試圖先打破自身風格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拍出了《真實》和《嬰兒轉運站》,力求突破但在我看來兩次皆失敗的是枝裕和回歸日本製作的《怪物》在由坂元裕二操刀劇本之下的同時也是一次轉型,但是枝裕和依然脫離不了的是類型魔掌——甚至是淪於議題拼裝車。​

Read more

《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 在鍾孟宏導演的《瀑布》中,用了疫情和思覺失調來一步步地解構這個家庭在「分崩離析」與「重建」的過程,《美國女孩》看似也有上述的部分元素,但電影本身卻是一次極具私人的嘗試,但這份私人情感卻因時空背景,足以讓觀眾深刻投射進電影。-《美國女孩》或許在時空背景與電影氣氛十分懷舊,但它既是獻給近20年前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人、亦是獻給當今想回望過去與展望未來的人,這近20年的時間跨度並未影響到電影的核心訊息,它不急不徐的道出一個關於「成長」與「融入」的故事。-拿Greta Gerwig執導的《淑女鳥》和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相比,兩者間想必有不少共同之處,但《美國女孩》的獨到在於「美國」與「台灣」這兩地的適應差距,電影部分聚焦在這份認同掙扎,方郁婷的表演更是極度說服觀眾,即使從未讓觀眾看見「美國」,卻也讓人隨之嚮往芳儀心中那美好與記憶中的模樣。-《淑女鳥》和《美國女孩》皆輕盈無比,但《美國女孩》自然的行雲流水,所有在2003年的生活細節既是懷舊也是共鳴,甚至時而想起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電影近乎無任何尷尬台詞與對白,一切的一切毫無戲感的渾然天成,任何一場爭執戲碼都能夠使人同情、為之痛心。-而《美國女孩》談起「成長」更是想起了同為今年的兩部華語電影《月老》以及《少年》,三者皆有屬於自己探索「成長」的方式,《月老》的成長是當人到了死亡那刻,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一萬年也不會變;《少年》的成長是不甘心看到自己那未知的未來。不過,我想《美國女孩》同時容納了兩者。-《美國女孩》從開場戲就讓觀眾體會到試圖「改變」的開端,一場變故改變了一切的生活模式,開啟了掙扎與反抗,亟欲掙脫青春的牢籠,卻也同時因SARS讓一切氣氛跌下谷底的未知,美國夢粉碎後的一家人在這塊土地同時修復自我與群體,成了《美國女孩》在探索「成長」的相互映照。-《美國女孩》亦提醒著觀眾一件無關時間點的事情—「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樣」,或許這是對導演和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一次喊話,但如今也在疫情底下掙扎的我們,是否也可以盼著一個美好未來,即使苦澀、即便孤軍奮戰,也願看到自己的未來如自己所夢想。-2003年和2021年,兩場疫情在台灣皆影響著眾多家庭、《美國女孩》和《瀑布》就此成了鏡像中的彼此,兩部電影用了不同的時間點不謀而合的講著「家庭」,何者更能打進觀眾的心或許因人而異,兩個世代彼此的價值觀或許會不同,但同樣那顆為求更好的心,仍是不變的。

Read more

《小偷家族》:最美的是看不見的煙火,聽不見的台詞。

​​圖片來源:IMDb​

Read more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沒有人該被遺忘。

圖片來源:IMDb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沒有人該被遺忘。「帶著像冰一般枯萎的眼眸,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散發惡臭的寶石。」黑暗中被遺忘的野草,用力生長,也要沾上一點陽光。又是一部看完後傷感遲遲無法散去的作品,好心酸。是枝裕和改編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收起了更殘酷黑暗的一面,把故事重心放在孩子們的內心感受與情感交流。喜歡導演總是能像紀錄片般,將故事說得如此真實自然,加上演員們突出的演技,觀眾彷彿真的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過程中一度很想衝向銀幕,擁抱孩子們一下。尤其榮獲坎城影展最年輕影帝的柳樂優彌,堅毅不屈的眼神、層次豐富的演技,即使全片沒落一滴淚,都讓我眼淚無法克制。是枝裕和總是能在黑暗中,給予許多光輝。讓人相信世界再怎麼殘忍,還是存在一絲希望。年僅十二歲的阿明,被逼著成熟,但心中小男孩的渴望與躁動,畢竟難以掩蓋。遇見了幾個玩伴,和同樣被世界拋棄的女學生紗希聚在一起,四個小孩開始與外界接觸。就像他們撿來的植物,即使自己水都不夠喝了,也要為赤子之心灌溉。結尾很難過,但很喜歡最後的定格畫面裡,那個為小雪留下的空位,世界上所有人都存在自己的價值,沒有人該被遺忘。

Read more

《壞媽媽》為最愛的人說一聲「晚點見」

「所謂的緣分,是用來形容我們初次遇見的那些人,所謂的命運,則是用來形容陪到我們走到最後的人。」我們如何尋找失去的幸福?《壞媽媽》的故事一開始是這樣的,經營養豬場的嚴苛母親陳英順(羅美蘭 飾演),獨自照顧著聰慧機敏的崔強豪(李到晛 飾演)長大,見他一路高升成為檢察官,母子關係卻始終疏離,陳英順失去身邊所有親人之後,對兒子賦予重任,盼望他將所有時間、精力都在學習上,課外活動,再見、談戀愛,再見、看電視,再見、玩玩具,再見,就連吃飯都不能吃太飽,就只怕會不小心太睏,無法念書。傳統東亞的親子教育,在《壞媽媽》的宿命原罪之後,變得更為傷感,陳英順寧願強豪恨她,也要望子成龍,是因為她見證到韓國社會資產階級的不公平,為所欲為的富商財團,竟可以與檢調單位攜手,讓她一夕之間失去所愛,陳英順的苦難造成一個循環的悲劇,她只能夠這樣表達對兒子的愛。至於崔強豪呢?在母親經歷過這麼多苦難之後,他不知為何自已失去童年與純真,只能在心底抱著渺小的希望,等我離開了,我要有自己的生活,直至後來才得知母親的辛勤,希望能透過一己之力,孤獨完成復仇。明明勢單力薄,卻還想要翻轉僵化的社會體制,《壞媽媽》有多段戲都讓人看了心疼,強豪帶著政二代女友返回昭友里的老家,母親穿著一直捨不得穿的衣服,吊牌還未剪掉,所有的精心準備,看在有錢人眼裡都微不足道,其後更產生更多的悲劇,強豪的智力退化成7歲時的回憶,陳英順再度一肩扛起照顧兒子的重擔,見證兒子一直念念不忘的句子,「吃飽飯就會想睡覺,想睡覺就沒辦法繼續讀書」,瞬間讓她痛徹心扉,多年以來的相互逼視,總算慢慢舒緩成和解。說到這,便覺得昭友里的這群夥伴實在可愛,有時以為他們要狠下心趕走養豬場,卻又不捨陳英順一路走來如此辛苦,他們互有小抱怨,活得真是辛苦,卻又如此真實。但是「壞媽媽」何以成為「壞媽媽」,在南韓教育、貧富差距以及社會議題的面貌下,透過這對母子為核心,展現南韓從過往窮困的八九零年代,進化到現今的富庶繁榮,雖已是人心不古,無權無勢的小人物,就連尊嚴都無所獲,豬舍被燒,丈夫死亡,兒子也身受重傷。世界彷彿是這樣,達爾文說過的,適者生存,「壞媽媽」以為變得強大,才可以閃避掉上一代的不幸,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懂得如何去說,怕稍微動了性情,略有軟弱,就無法蛻變成無堅不摧的人。但是軟弱也是很好的,軟弱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陳英順重新照顧兒子,才終於理解自已的兒子,她得知自已身患重病,帶著兒子走一遍告別式的流程,自已去拍了遺照,即便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但當她穿上漂亮的套裝,臉上卻是掛著微笑。聚集著所有的不幸,沒有了愛情,沒有了工作,沒有了親情,陳英順心裡是苦的,為何總是綻放出甜笑呢?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突然知道陳英順的答案。「我想世上應該沒人比我更不幸了,可是,所謂的人生,真是既神奇又可貴,當我們失去了某種東西,必然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失去了父母,讓我明白丈夫的珍貴,失去了丈夫,讓我明白兒子的珍貴,而我兒子受傷後,讓我明白必須照顧兒子的我,是多麼珍貴的存在,也因為我的人生如此短暫,讓我明白替我填滿空缺的各位,對我而言是多麼的珍貴。」每一個母親,在自己的腹內孕育血脈,體驗自已的生命包含著另一個生命,這種可能沒有回報的愛,卻讓自己重新見證嶄新的世界,她們也許都曾想對自己的小孩說聲抱歉,對不起,這個世界並不美好,不是我答應要帶你看見的世界,但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感覺一切和平。是的,在我們身處如此廣袤的遼闊宇宙,愛可能只是一種幻象,始終步步為營,深怕血本無歸,卻又是無悔於動心的每一刻,因為就這麼輕易放手,未免也太寂寞了。陳英順知道自己最後將要告別,她在法庭上高聲疾呼「萬歲」,即便所有人呆愣住看著她,同樣都理解她的不堪,此刻終於有了出口,那句「萬歲」,是為了兒子喊的。她說自己的生日願望,就是在下一輩子,與崔強豪再當一次母子,「我保證,到時候我一定會做得很好」,到時不會跟兒子說只有成績才是重要的,不會再對兒子的繪畫天賦視而不見,不會忽視兒子渴望多吃一匙飯的眼神,不會因為兒子痛苦受難時強忍淚水,要是跌倒了,會扶他站起來,害怕了,則會擁抱他,會說「你表現得真棒」、「謝謝」還有「我愛你」,「我不會這麼快離開你的」。但說回來,《壞媽媽》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不說「再見」,而是說「晚點見」,陳英順相信「晚點見」象徵著一種怦然心動、雀躍的心情,很快就要見到心愛的人了,無論往後的人間世事增添滄桑,想見的人再也不見,也得擁有一種熱切的期待,不會消失,不會遺忘,終有一天會在眼前重現那張,熟悉的臉龐。我們說好了,晚點見。

Read more

親情是一輩子的羈絆,感人肺腑的暖劇,讓觀眾抱著衛生紙看完電影

自從疫情解封後,旅遊業開始復甦,相信大家應該也都開始四處旅遊到處跑了吧!隨著旅遊活動的復甦,近日來關於拐賣人口的新聞時有所聞。雖然現今資訊發達,但依舊有著不少被拐賣走的人口,尤其是孩子們更是大宗。 而不論是丟失孩子的父母,或是失去爸媽的孩子,內心深處無不希望能夠與家人團圓。因此近年來也愈來愈多導演以尋親為題材,已失去的親情為主線,讓人省思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下的親子關係。 《失孤》由萬年天王劉德華主演的《失孤》,就是在講述中國很普遍的拐賣事件。故事主角雷澤寬(原形郭剛堂)兩歲半的兒子在家門口玩耍就被人販子抱走了。從此以後雷澤寬就踏上了24年50晚公里奇行的尋親之路。 雷澤寬只是一個基層的農工,為了尋回兒子,不惜傾家蕩產,騎著破舊的摩托車,印發著傳單,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尋找一線可能。路上雷澤寬遇到了被拐賣離開父母的孩子曾帥,看著雷澤寬永不放棄的毅力,曾帥也燃起了尋找親生父母的念頭,一老一少便開始了尋親之旅。《范保德》《范保德》是台灣的尋親電影,和《失孤》不同的是,范保德是講述一個為了追尋自我夢想與親情之間的選擇。范保德的父親在50年前和母親吵架後離家前往日本,當范保德成家後一度想步上父親的後塵,但在最後一刻還是選擇了家庭留下。罹癌後,范保德才開始思考父親與兒子是他心裡最大的牽掛,不論父親是什麼形象個性,但在孩子的心中,總是不能缺少這樣的角色。范保德雖然對於當年父親的離開,有著缺憾和不諒解,但在生命發生變化的時候才知道那總是一場心理的遺憾,因而決定來一場尋親之旅。《喜幹會》2023才上映的《喜幹會》雖然也是尋親電影,但和前兩部賺人熱淚或是深藏在心的感情有著很大的區別。奧黛麗是一個被美國白人收養的亞裔女孩,因為工作的關係來到中國,但語言不通的狀況下,只好尋求兒時玩伴洛洛的幫助。因緣際會之下,洛洛的表妹和奧黛麗大學室友凱特也加入這個行列,而奧黛麗便和好友們展開一段瘋狂又爆笑的尋找生母之旅。在這一趟尋親之旅中,有如醉後大丈夫一般滿滿的R級幽默。原來千里尋親不是只有悲傷,也可以充滿各種趣味。

Read more

必看療癒陸劇!聽過也不能錯過

幾部平淡閒適氛圍中透出溫暖的力量,並憑著美食、美景、美人,讓人嘴角上揚,再添加幽默橋段的劇情,讓被磨練得疲憊的我們得以平靜地與自己對話。認清理想與現實,平衡慾望與需要,追尋那只屬於你,「剛剛好」的生活及態度!《去有風的地方》講述獨立自主的飯店經理「許紅豆」,因好友驟逝、內心過於悲痛,決心遠離都市塵囂,獨自前往雲南大理找尋自我。他在當地遇見返鄉創業的謝之遙,並且被他的熱情打動,兩人相互扶持。在這個純樸小鎮中,兩人彼此慰藉、互生情愫,開啓一段治癒身心之旅,進而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本劇以「風」意象化生機,寓意人向溫暖的地方流動,尋找幸福甚至重新出發!恰如其分,慢慢來的愜意,試圖讓你在嘗盡生活的不容易後,自在歸零,甚至引導你觸碰理想與夢想,再度思索人生的追求,進而發覺其實潛藏在你內心!《以家人之名》若用最強陸劇來形容《以家人之名》,應該不會有人有異議!本劇講述三個沒有血緣關係、在原生家庭遭遇不同傷痛的孩子,機緣巧合下湊在一起成為了兄妹。大哥凌霄、二哥賀子秋、妹妹李尖尖,在兩個爸爸的撫養下相互扶持、一起成長。高中畢業後,兩個哥哥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一邊是彼此認定相互珍惜的新家人、一邊是無法選擇但關係淡漠的親生父母,他們迷茫徘徊著。幾年後三人終於再聚首,然而心理陰影卻還在。面對「長大成人」的生活難題,他們選擇一起面對。「以家人之名」告訴我們其實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愛護的人,一定可以,甚至互相扶持療癒!溫馨寫實的劇情打動觀眾的心,有笑有淚,讓人重新思考家人的定義。非血緣關係的「五口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癒了內心的傷口,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在他鄉挺好的》講述異鄉遊子漂泊到外地工作、生活,為了不讓父母親友擔心總是報喜不報憂,咬牙苦撐也希望能在大城市佔有一席之地!劇中胡晶晶遭到公司以不合理的理由逼退而失業,加上在生活中累積的多方壓力,最後心理崩潰跳下天橋輕生,讓家人與好友留下無限的想念與遺憾。此劇因貼近現實的劇情引起大眾共鳴,許多揪心金句和場景都令觀眾心有戚戚焉!雖然劇情題材有點沉重,但不是悲劇,而是剖析人生的職場劇,劇中的每位演員,她們在生命的挫折中學習摸索、也開始懂得享受生活,是一部會引起你省思又寫實的職場劇。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