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由蕭雅全導演執導,劉冠廷、白潤音、陳慕義及劉奕兒領銜主演,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及最佳造型設計等四大獎。本片步調緩慢,卻不會讓人覺得拖沓。敘事如涓涓細流般流向故事終點,觀眾如我,就像是河流上的一片樹葉隨著角色漂流,感受台灣1990年代的豔陽及滂沱。 故事背景設定於1990年代的台灣,人稱「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彼時的台灣人都渴望一夕致富,唯獨我們的主角廖泰來不是如此。廖泰來腳踏實地、省吃儉用,最顯著的例子,就在他家的浴室裡。他與兒子廖界每天洗澡都在「關瓦斯」,而且浴缸裡有一大桶水,說是「慢慢滴,水錶才不會跑」。日日微小的努力,卻仍然沒有辦法買得起一棟自己的房子,還要泰來弟弟炒股借錢給他們才能實現願望。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股市飆漲,房價暴漲。因此,廖界為了幫爸爸便宜買到房子,開始了他的英雄之旅。 「賣我爸房子!」廖界纏著謝老闆(綽號老狐狸)說最多的就是這句話。但是,老狐狸告訴廖界,成為強者、要成功的話,首先要懂得「創造不平等,利用不平等」;再來,面對任何人的困難都要能拿出「干我屁事」的心態,並把「在乎別人感受」視為一種失敗。基於上述,他當然不賣!這對十一歲的廖界十分衝擊,因為廖泰來就是老狐狸口中的弱者、失敗的人。廖界掙扎,不理解為何抱有同理心的善人在現實中動彈不得,決定也要成為跟老狐狸一樣的人! 成為老狐狸確實很威風,那風險呢?廖界父子失和。廖界每每面對廖泰來考慮他人的善良,總是很憤怒!那些看似需要同情的人,真的是全然的弱者、需要人同情嗎?像是老李,他不也是為了成為強者,而選擇貪心下注嗎?反過來說,老狐狸真的自私得讓人討厭嗎?他是否也曾是時代底下的需要人同情的弱者呢?在故事尾聲,我們才看到了老狐狸的過往。此處,導演將先前用於隱喻不平等的「單向玻璃」在黑暗中轉變成鏡子,老狐狸只能看到自己,也只剩下自己。在最深層的黑暗中,他的耳邊復又回響著兒子說的那句「我不想跟你一樣」。原先對他自私無情的反感,瞬間蕩然無存。或許就如同張愛玲所說,如果我們認識從前的老狐狸,也許會原諒現在的他。正是這種兩面性,讓我難以討厭或同情片中的任何一個人。
Read more電影劇照(取自於網路) 《周處除三害》由獲香港金像獎導演黃精輔編導,阮經天、袁富華、陳以文、李李仁、王淨及謝瓊煖主演。本片於第60屆金馬入圍七項大獎,並奪下最佳動作設計獎。故事講述小流氓陳桂林得知自己確診肺癌末期後,為了成為第一通緝要犯名流青史,決定幹一票大的! 隱身於大佬的喪禮中,陳桂林穿著不合身西裝,坐在角落平凡吃便當。他表現得越像是一般人,就讓後續的暗殺越顯震撼!他跟警探陳灰兩人的追逐戲,從陋巷到天台,甚至縱身一躍想跳過天井!別以為他有主角光環!他倆還是凡人,兩人摔下天井又站起來,既挑戰人類限制又符合人類限制,讓人更佩服這場戲的設計!在追逐過程中,任何看得到的物品都可以成為陳桂林的武器,不只有常見的槍枝、棍棒類武器,最讓人驚艷的是用來祭拜、毫不起眼的「小香爐」。任誰從沒有想過香爐也有這般殺傷力。以小香爐攻擊陳灰之後,陳桂林奪下勝利揚長而去,笑得瘋魔!開場的動作戲令人目不轉睛,每一幕都驚心動魄,精彩到如聞天祥老師所說,根本是「懲罰那些看電影遲到的人」。總之,全片的動作設計非常吸睛,絕對值得買票進場!
Read more《富都青年》由李心潔監製,王禮霖編導,吳慷仁、陳澤耀、鄧金煌、林宣妤、周雪婷主演。本片入圍第六十屆金馬七大獎項,並由吳慷仁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與法師在會客室的對談,是全劇的最高潮。吳慷仁在這一場根本演技大爆發! 故事講述兩個無血緣兄弟 — — 阿邦與阿迪,因無身份證之故無法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藏於富都的破舊老社區中苟且偷生。聾啞哥哥阿邦,在市場謀生,任勞任怨;衝動弟弟阿迪,行非法勾當,想早日離開富都。社工佳恩熱心幫助兩人取得身份證,然而,猝不及防的意外卻讓兩人遠離嚮往的日子,走上末路。
Read more擅長處理女女題材的酷兒導演瑟琳席安瑪,這次將時空推回十八世紀,藉由兩大女星諾耶米梅蘭特與阿黛兒艾奈爾的精彩詮釋,探討保守時代深受禮教、宗族壓抑的同性情慾。片中繪畫製作的情節主軸,不僅讓看與被看、畫與被畫的主授關係,有了更深一層的辯證;生動迷人的情感冶煉,與精緻優雅的影像筆觸,也讓本片被國際影壇盛讚為具有現代精神的大師之作。 故事講述畫師瑪麗安受邀隻身前往布列塔尼,為即將出閣的貴族千金艾洛伊絲繪製肖像,並送她即將結婚的對象。固執的艾洛伊絲,拒絕讓任何畫師替自己作畫,於是瑪麗安只好假扮女僕,白天陪伴艾洛伊茲出門散心,暗自觀察她的每個表情、各種姿態;夜裡則偷偷藉著燭光,將不知何時烙印在心底的那張臉,細細重現於畫布之上。十八世紀,女性的處境十分無助、渺小。用於「相親」的肖像畫都比女方更早到男方家。男性憑著一幅肖像畫就能決定未來伴侶,而女性則是被框在畫中的形象之中,這是何等地荒謬?那幅畫時時刻刻提醒那時代的女性,她們沒有自己。然而,不只婚姻,當代的女畫家亦是不被重視。據說,當代每位畫師的基本訓練是,找到裸體模特兒並進行長時間的詳盡的觀察及研究;但光是要找到裸體模特兒進行觀摩與練習,對女性畫師而言就是一大考驗。體制限制女畫師,使其無法與男畫師站在相同的立足點,因此也難以達成藝術上的成就。也因此,片中瑪麗安才會向艾洛伊絲說:「我沒這(畫下男性裸畫)的權利,因為我是女人。」 從瑪麗安的視角出發,我們跟著她接近艾洛伊茲,看見艾洛伊茲的神秘與疏離感。無論是緊盯著艾洛伊絲耳廓邊流淌金色的髮絲,或是手指的紋理,瑪麗安捕捉艾洛伊絲的各種細節,都讓我們發現她在凝視中逐漸著迷的過程。因此,我們便可以從電影中特寫出現的六幅畫發現兩人的轉變。 第一、二幅畫:畫與被畫的主客體關係
Read more《獻給火山戀人的安魂曲》為荷索所執導的紀錄片,紀錄的是一對熱愛火山的夫妻卡蒂亞與莫里斯一生追尋火山的過程。不如一般傳記電影,本片皆由夫妻倆拍攝的火山影像及日常研究紀錄所組合而成。荷索旁白講述兩人的一生,並不是為了去代言夫妻倆的故事,而是希望觀眾能深深地體驗一回他們生命的模樣。 片頭最初先是介紹了他們最後罹難的地方,觀眾看著他們奮不顧身往危險的火山靠近,著急卻無力阻止。然而,這卻不讓人感到哀傷,反而是受他們對理想的執著而感動。為了所愛之事,這完全是飛蛾撲火!但是莫里斯反覆表示自己死而無憾,好似能死在自己最愛的事物手上,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一樣。他們以一生折服於火山。 在紀錄片中,他們觀察火山的變化,鏡頭最開始一直都是記錄著測量過程,鮮少見到兩人的身影;而後,他們慢慢進入鏡頭中,絲毫沒有一點畏懼走向火山,重現自己與火山之間的互動,宛如設法與之合影的粉絲。正是因為如此近距離拍攝火山,才能留下了許多震撼、驚人的畫面,讓觀眾一睹火山之壯麗;最後,他們的影像中出現諸多遭到火山灰淹沒的村落,觀眾所見所聞皆是殘破的房舍以及死去的牲畜。透過他們的眼睛見證火山殘忍,因此也更能理解他們走向人道主義的原因。 片尾,我們又回到他們出生並定居的法國小村落。村落依然一片綠意盎然,歲月靜好。作為觀眾的我,慶幸這不只是他們的出生地,也是他們的埋葬地。為了所愛而逝的他們,今後還能與摯愛長眠於此,繼續愛著火山!
Read more曾以《火線追緝令》、《鬥陣俱樂部》等電影聞名的導演大衛芬奇,於Netflix推出新作《殺手》!他再度與《火線追緝令》編劇合作,並找來了法斯賓達擔綱男主角。據衛報報導,法斯賓達過去兩年全然著迷於賽車運動,甚至參加了利曼24小時耐力賽,幾乎已經算是離開影視圈。此時恰好遇上大衛芬奇,又恰好看完《午後七點零七分》,於是決定接下這個角色。這一切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也因此,他飾演的殺手若有亞蘭德倫的痕跡也絕不意外。殺手一出場就是在行殺手之義務——監視,他監視、確認心跳、專注聽音樂並在心裡呢喃他的「殺手法則」。這些動作也反覆出現在後續每一場暗殺行動前,由此可見,他是一位遵守法則、依循流程的謹慎殺手。雖然如此,這卻都是他為了符合典型殺手模樣勉強做出的努力,否則他外表如此冷靜,內心為何會呢喃不停?這一段呢喃甚至還長達二十分鐘之久。 我們深入觀察他的心理,也慢慢從他的行為發現他的內外在不同步。例如,他觀察大眾以掩蓋殺手身份喬裝成一般人,卻又不斷藉藐視大眾凸顯自己;而且他一直重複的法則與現實行為完全相反,導致觀眾越相信他的說詞,便注定為後續的劇情嚇出一把冷汗。然而,為何內外衝突如此劇烈,他仍然還在心裡不斷重複法則?某種程度上這個行為像是自我催眠,他藉著不斷為自己心理建設,以維持自己的自我認同感。若是停止重複法則的話,他其實就跟他藐視的一般人一樣平凡,一樣會害怕到心跳加速,也一樣會充滿同理心。 當他發現女友受重傷時,他無法再如同先前冷血,僅將女友的生死視作一串數字。啟程報仇後,他才認清他們的存在對於其他人而言只是一串數字、一個任務,會被隨意拋諸腦後。這也呼應了他片頭那二十分鐘的呢喃。看似凌駕於他人,實際上他也不過是個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無名的人,而他最後也認清這點。
Read more《之前的我們》為席林宋(Celine Song)自編自導的處女作,由葛麗塔李及劉台午領銜主演。故事主角諾拉與海聖是一對青梅竹馬,兩人相互喜歡卻沒能一起長大。12歲時,諾拉全家移民加拿大,兩人的緣分也因而中止。12年後,海聖在網路上尋找諾拉,兩人重新取得連繫,卻也因此讓兩人的關係變得更為微妙。本片引入佛教「因緣」觀闡述一段錯身的愛情故事,從中也深刻道出移民者永遠的鄉愁。電影開頭,我們看到諾拉坐在海聖及亞瑟中間。三人雖看似並肩而坐,亞瑟卻是一直被隔絕在外,只有海聖與諾拉熱烈地對話。從三人的位置、諾拉與海聖的互動判斷,起初還以為這一場預示著諾拉最後的選擇。從三人的位置、諾拉與海聖的互動判斷,起初還以為這一場預示著諾拉最後的選擇。然而,隨著鏡外傳來猜測他們三人關係的聲音,我們發現無人敢確定誰與誰才是一對情侶。電影藉此安排透露的訊息是:諾拉被夾在兩個人之間,甚至是兩種文化間。 諾拉是矛盾的。她重新與海聖聯繫時,既想在紐約成名卻又渴望返鄉見海聖;她相信「因緣」卻又說是調情的把戲;她平時講英文卻只用韓文夢囈。諾拉與海聖對話時,可看出她對韓文字並不熟悉,而她的英文卻好到能寫小說。因此以韓語夢囈反而證實她對家鄉的眷戀,而海聖可謂諾拉鄉愁的具體化象徵。他召喚著她回到原鄉,因此亞瑟才會害怕,並對諾拉說自己才是應該退出的邪惡白人老公。亞瑟知道自己無論怎麼用心融入,都無法成為諾拉心中的原鄉,否則他便不會說出「你的心裡有個地方,我永遠無法抵達。」雖然如此,但我不認為海聖就會是諾拉心中的選擇。(題外話,當亞瑟對諾拉說這段話時,真的超浪漫,超有愛,讓我不得不愛上亞瑟!) 那諾拉心裡嚮往的究竟是甚麼呢?我認為是懷舊/鄉愁(nostalgia)。懷舊/鄉愁一詞是由兩個古希臘字組合而成。nóstos 表示「回家」,álgos 意指「痛苦」,兩字合起來便強調一種對特定地點或時期的歸屬嚮往。在《懷舊的未來》中便提及,「離鄉背井的人很難準確說出他們嚮往的是什麼」。由此觀之,諾拉懷念的可能是家鄉,也可能是海聖,更可能是年少時刻;但她早已回不去了。當她離開家鄉遷徙到另一處時,原鄉漸成異鄉,異鄉卻早是原鄉,就算諾拉回到了韓國與海聖在一起,她與海聖之間的關係也不一定與從前相同。這也是為何她告訴海聖:「早在 20 幾年前,我就已經把她(娜英)留在你身邊了。」如今的她,早已不是昔日的「娜英」。
Read more《青魚》於 1997 年上映,是李滄東首部自編自導作品。故事主角沫東在火車上見義勇為拯救了遭調戲的美愛,為了接近她,沫東加入黑幫,這卻讓他走向悲劇的命運。李滄東憑藉此片拿下許多獎項,包含百想藝術大賞、大鐘獎的劇本獎及青龍電影獎的導演獎。初試啼聲就大放異彩,不愧是李滄東!據李滄東敘述,創作《青魚》的契機,是因為當時他剛從首爾搬到日山,當時韓國政府蓋起一棟棟高樓,以消化首爾住宅短缺的問題。彼時的日山,就是政府推動「新都市計畫」的首座新都市。隨著農村消逝,從前住在這裡的人都去了哪裡?隨之而來的疑問充斥他的心中。因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提筆捕捉這些曾生活在此的人們身影。 故事最初,沫東退伍返回家鄉日山,家中只剩下母親及腦麻的大哥。沫東對家感到陌生,渴望一家人能如從前住在一起,開一間餐廳。但是,為了因應高速變動的社會,沫東家各分東西,處境不佳。母親為賺錢替人洗衣服;二哥以賣雞蛋維生;三哥經營一家烤肉店;小妹則是在風化場所上班。三哥甚至對他說「住在一起能幹嘛?養活自己都很困難」。身處高速發展時代,人無所適從,早已不知該隨哪道波、逐哪條流,只好與世浮沉。 作為此片男主角,沫東更是在此時代下的無頭蒼蠅。片中沫東不斷地以鏡子觀照自己,李滄東導演對此解釋「照鏡子其實就是一個自問我是誰」,遍尋不著「存在本質」的沫東勢必陷入茫然。他盲目愛上美愛而迷糊地進入黑幫;加入幫派後,他折斷手指、刺殺仇家,只求討好老大裴社長。尤其是全家於河堤為母親慶生那場戲,他的茫然與無助更為明顯。兄弟野餐慶生時起了口角,沫東便以家人為中心開車不斷繞著轉著。這就象徵他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家人能在一起」,卻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無論怎麼努力都只是在原地兜圈,家人始終無法如他期望好好在一起。可悲的是,這個願望真正實現的時候,竟然是在他死後,這是何等地諷刺! 在李滄東的電影中,經常出現諷刺性的情節。《青魚》裡另一明顯的諷刺情節是,他和賣雞蛋的二哥因闖紅燈而遭警察「鳴笛」開單那場戲。當時,二哥哀求警察不要開單並用五千元賄賂他們,他拿了一萬元給警察請他們找五千元給他。結果!警察竟然耍無賴拿了一萬元掉頭就走。為了這五千元,二哥開著雞蛋車反過來大聲「廣播」要求警察靠邊停下。這一場讓觀眾看見原是正義化身的人民保母,竟迂腐又欺壓人民,可說是荒唐至極,引人發笑! 片尾,青魚終於出現了,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沫東殺了仇家老大之後,撥了一通電話回家。他與腦麻的大哥回憶童年,青魚便是他們兒時到溪邊玩的回憶之一。沫東想到這條青魚,想起兒時回憶,我想青魚或許就是象徵純真的美好吧。然而,這份美好沫東卻再也感受不到了。最後沫東一家終於開了餐廳,他們竟在不知情下接待裴社長與美愛,又是巨大的諷刺啊!讓人不禁為這一家人感到哀傷。在命運裡渺小並非李滄東導演的主張,他用鏡頭道盡一切,告訴我們悲劇永遠都在尋常的生活裡。
Read more多年來,許多人認為「家庭暴力」只會發生在像是印度等開發中國家,以為他們貧窮、酗酒問題嚴重,將生活中產生的挫折感用家庭暴力來宣洩。但,近期義大利上映了一部家暴題材的電影《There’s Still Tomorrow》(義大利文:C'è ancora domani),引發義大利人的熱烈討論,證明像是在已開發國家的義大利家暴問題也不容小覷。 《There's Still Tomorrow》在義大利一上映彷彿風暴般襲捲義大利全國,受到義大利人的喜愛和討論,票房絲毫不輸給《Barbie芭比》。網友更給予「這是一部所有人都該看的電影」的高評價。 電影用一個響亮的耳光做為開場,Delia(Paola Cortellesi 飾)熟睡在丈夫 Ivano (Valerio Mastandrea 飾)身旁,一醒來就遭到丈夫的一巴掌,巴掌不輕,但 Delia 的反應卻一點也不驚訝,彷彿這就是她的日常生活。這部黑白電影中,開場 Delia 的岳父說「我的妻子就活得像個皇后般」,而Delia溫柔地提醒他「沒錯,但她是自殺的」,雖語帶反諷但也能知道大概發生了什麼。 在採訪中,身兼導演和女主角的 Cortellesi 說到:「當我還小時,我記得我的祖母和曾祖母曾告訴我和我們住在一個院子裡的女人,他的遭遇就像是 Delia 長期受到家庭暴力,施暴的對象是丈夫和親戚。我很震驚,如此不尋常的事情竟被看作是日常,受害女性在講述這些故事時總是語帶幽默,但這就是我們羅馬人的特點,當我們在討論最悲慘的事情時依然面帶微笑。」Cortellesi也說到:「雖然這是一部當代電影,但背景是 1946 年 5 月的二戰時期,代表著女性和重男輕女的問題根深蒂固,一直到今天都還存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