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LGBT逐漸被重視的時代,LGBT題材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其中BL劇的熱潮程度遠比以往,筆者大約一年前拜見了《美麗的他》之後,深深地被被劇情感動,同時也對《美》劇組獻上最高的敬意,更厲害的是筆者怦然心動的開關也許久不見地被打開來。 BL,意思為 Boys' love ,源自於日本1990年代的漫畫界。當時主要是以BL小說、漫畫開始,漸漸發展到電視劇、電影上面,筆者還記得當初電視劇提及BL也算是相當低調保守,其中被譽為經典的微BL日劇就是《西洋骨董洋菓子店》了,而現在爆紅的齋藤工當初也是有參與過BL電影的演出,在BL界相當的有名氣。隨著多元性別文化的發展以及重視,日本、泰國、台灣,漸漸的注重在此類型影劇的發展,喜歡BL的粉絲也比以往更加開放地去欣賞,而現在可以說是上演BL劇的演員在全世界都會受到相當大的關注,像是日本的《大叔的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昨日的美食》等的演員也進而爆紅,可見BL勢不可擋。 筆者自己十多年來看過不少BL劇,但是這次《美麗的他》卻有一種「觸電」的感覺。在觀影過程中他讓筆者忘了「BL」這個框架,讓筆者隻身投入《美》劇主角兩人的關於愛與拉扯的世界當中。此部作品的質感與深度,不論是導演、演員、美術、音樂,全部真心覺得都讓人興奮且雀躍,接下來就由筆者來分享。
Read more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和最佳攝影的《青春並不溫柔》,講述剛解嚴的1990年代,一群美術系大學生為了自身權益所發起學運,當中參雜著青春男女的愛戀糾葛。 學運的導火線為一位同學因作品理念與教授不合而被迫退學,剛上大學的梁季微意外認識了學姊魏青和學長王毅光,跟著系學會的人一起窩在魏青家唱歌跳舞喝酒,就跟一般的大學生一樣,但這場爭取創作自由的學運卻使他們開始分崩離析。 飾演魏青的演員葉曉霏很好的掌握這個角色的掙扎和痛苦,冷冽的表面下是比誰都複雜的內心。她不想要是學生會長阿光的附屬品,也不想只當個因為政二代身分所以能跟學校抗爭的棋子;然而,她的意見卻被阿光視作為反對而反對,這對原本看起來光鮮亮麗人人稱羨的情侶,在廚房發生爭執的那場戲可謂全片亮點。她勇敢追尋創作自由,卻在另一方面,對於感情、對於家庭是最懦弱也最不想面對的那個人。
Read more《親愛的房客》讓主演莫子儀、陳淑芳憑此部電影獲得了金馬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的獎項,也讓法蘭獲得了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電影一開始便以壯闊的配樂帶領觀眾欣賞高山風景,接著直接切入男主角林健一在法院被羈押的畫面,將觀眾帶入懸疑的氛圍,使人不禁猜測——林建一是壞人嗎?接著卻看到過年期間,林健一如同傳統小媳婦一般伺候這家人,開始對他最初在觀眾內心建立的人設產生了動搖。電影使用了倒敘的手法,開場僅十分鐘左右,便知道了最後的結局是阿嬤過世;然而如同阿嬤的二兒子立綱所說的:「過年時不是還好好的嗎?」不禁好奇這半年間,這家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健一和檢察官約談時,才確切得知他的真實身份——不僅是頂樓加蓋的房客,他也是悠宇爸爸的伴侶,他們的家人。健一在這段戲中講出了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如果我今天是一個女生,我的先生過世了,我繼續照顧他們家,你還會問我一樣的問題嗎?」讓人看到同性戀家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
Read more跟隨著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和《85年的夏天》(Summer Of 85)的腳步,又一部義大利同志電影深深激起我們對歐洲同性戀電影的期待。
Read more《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我所看過的電影裡最令人心碎且美麗的結局。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 Luca Gadagnino)用高超的執導技巧讓我們大開眼界,演員Timothée Chalamet 的演技更是不用多說,充滿渲染性。電影的結局感動、悲傷卻又同時充滿希望。 自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上映以來 ,Timothée Chalamet 拍攝多部令人讚嘆的作品,包括:《沙丘》、《骨肉的總和》、最新上映的超人氣《旺卡》和即將上映的《沙丘:第二部》...等等。不過,我認為這部作品是他表現最好的電影,最大的原因是在當中的情感流露,尤其是在結尾時,他的演技加上 Michael Stuhlbarg 的獨白,將這個故事畫上完美的句號。 結局發生了什麼?
Read more位於距離巴黎兩小時車程的圖爾(Tours),看似一個悠閒的大學城,卻藏著法國最長壽的酷兒影展——「Festival Désir... Désirs」影展(意:慾望)。 1993 年開創,就持著前衛的角色為 LGBTQIA+ 社群發聲,由「Studio」電影院(Cinémas Studio)主辦,在每年的一月以酷兒文化、少數族群和性別認同為主軸,播放許多來自各地的獨立電影和經典影片。 源自於 1992 年,圖爾的同志協會想和獨立電影院「Studio」合作推行一系列的電影,聚焦在性別之間的動態,以及性向和性別的少數族群和社會間的關係,原本命名為「Autres Désirs」,意為「其他的慾望」,直到了 1995 年才改成現在的名字。 至今,影展仍是由此電影院的志工自願參與舉辦,主旨於教育觀眾和分享電影文化,每年都會有一個焦點主題。今年的是「文學遇上電影」,特別應要求選了改編自小說的《因為愛你》(Carol)再度放映,其他像是即將上映的《藍色的你》(Blue Jean),講述英國80年代,在保守黨執政下對同志壓迫的故事;《KOKOMO:未至之城》(Kokomo City)紀錄著四位跨性別性工作者在美國的日常;特別貢獻聚焦在黛芬.賽麗格(Delphine Seyrig),她最有名的電影是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經典之作《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她除了是一位演員之外,也是法國知名的女權主義者,經常藉著她身為藝人的優勢宣傳女權,並製作探討相關話題的電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