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愛情」的搜尋結果

被割舌台灣人的發聲練習:《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九把刀的新片《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甫一上映,甚至還在試映時,就在我身邊的影評圈爆出強烈負評,原因不外乎是過時的性別想像,或者是女主阿芬的欠缺主體性,抑或是裡面滿滿的直男笑話,為何會如此,從九把刀曾做的發言或許可見蹊蹺。「我就想說,在拍《功夫》前可以好好再輕鬆玩一下,所以請xx先讓我拍這部《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九把刀獲准改編《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並不難思考原因為何,首先,他是少數台灣能拍商業片賺錢的導演,同時也是極少數的自己拍自己寫的故事沒拍砸的作家,再來,本片也不太需要像《月老》花那麼多錢在跨國特效上,最重要的是,類似的「浪子回頭」故事,過去更有不少黑道電影有成功案例,更別說前幾年改編自韓國電影的《當男人戀愛時》的大成功案例(台片三億算是一個門檻,因為到這個票房你才有跟一流好萊塢級電影競爭的最低資格)。 於是我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在電影院看到一次九把刀的自由發揮是如何無以倫比。 但結果電影看完,我反而思考的完全不是性別的問題,反而首先是階級的問題,畢竟比起原著短短十個章節的故事(該篇章是從其小說《精準的失控》裡其中一篇取出,當然這然這就失去了與其他篇章連動的優勢,但是反而該思考為何選擇此一篇章改編。)正片長達兩個小時,其中自然有很多添加的血肉,而這些自然會引發人思考。比如男女主角的職業設定,洗頭小妹與黑道老大的故事,在片中被更加明確的交代了相關背景,阿芬除了愛看棒球,想成為設計師外,又被塞入了一個男朋友,而這個因為學歷瞧不起阿芬(片中阿芬設定只有讀到高職),把阿芬當工具人用的男友,該人的言行虛假,諂媚討厭,反應了九把刀對「學歷至上」的社會厭惡,而如果結合新追加的泰哥背景設定,你就知道他也是一個被主流應試體系淘汰的人(阿芬不會讀書,泰哥球打的爛)而九把刀更直接在小說裡用「普通」讓阿芬形容自己來呈現其自卑,而泰哥則是在電影版裡設定成了,打球不會,打人很行的狠角色。所以要討論他們之間的關係,我想直接用都市社會的進步性別觀去看是不妥而且沒什麼意義的,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在物質上阿泰提供的各種好處,但是劇中真正的懸念是阿泰小弟,柯震東(九把刀也利用片中兩個老大的二把手似乎想玩一把「艋岬」但後面證實是故意為之的假動作而已,畢竟是九把刀的熱血友情宇宙,就像本片刻意靠向日本極道電影的誇張搞笑風格,風格還是主導了情節。)問的問題才是重點:「她不過是到處都有的良家婦女,老大你到底有什麼好暈的?」於是劇中怕觀眾沒看到這點,還特地再說一次。「我想起來我是從什麼時候愛上阿芬的」是阿芬在片中寧願斗膽用暴力剃壞他的頭(甚至見血)也要阻止他去跟人逞兇鬥狠的勇敢與嬌情(而非矯情)讓他對她心動,而這是泰哥身邊的女人(只有嬌情)跟男人(只有暴力)都不同時具備的特質,恐怕也不會是一般良家婦女(例如阿芬的同事)會有的特質。當然比較有趣的是,電影版添加了許多原本沒有的「語言設定」,一些新追加的角色,有的操粵語,有的操泰語,而男女主角有時會尬上一些台語,甚至主題曲《一生只督妳一人》也有大量台語,這並不奇怪,因為九把刀這次的主角泰哥是熱門台客樂團玖壹壹主唱春風飾演,如果你稍微了解他們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是從知識份子不踏足的草根地帶生長起來的樂團。而片中與髒話還有色情的大量「直白」台語台詞,是否會再醜化「台語人」形象?才是許多人PTSD再起的關鍵。當然這不是玖壹壹,更不是九把刀的錯,作為作家,他的責任就是描繪出真實的橋段,至於這個真實是怎麼造成則不一定需要解釋(他又不是楊德昌),比方說,為什麼長期大銀幕都缺乏操台語的知識份子,或者操台語的資產階級形象?這是因為歷史上國民黨屠殺的菁英中有大量台語人(當然他們瘋起來連自己那邊的外省人都殺,典型的中國性格。)並且配合強硬教育政策(所以今日要推台語政府當然要介入,只有有心要讓台語(以及各種台灣語言)滅亡的人才會悠閒的說就讓他們自然發展,講難聽一點,你走在路上被人捅一刀,你會讓傷口「自然發展」嗎?人為的災禍自然要靠人為的處置來補救。)還有柔軟獎勵措施拉攏台語草根人,使得台灣演藝圈還有音樂圈過去具有長期畸形的結構,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台語人也會為了討好當權者說的一口好普通話,並且反對推行台語,更別說他們的子女如果有幸在聯考機制下步步高昇,自然只會更把華語說的嚇嚇叫,寫的各種古文更是信手拈來比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更中國(即便有時那只是一種什麼跨朝代印象拼貼但也足夠了。),這就是為什麼今日演藝圈還有音樂圈的年輕世代改革會這麼艱辛而且時常受到阻礙。老的都還在上面你敢動他們的蛋糕?若沒有政府,觀眾給你做靠山你敢嗎?片中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九把刀在本片裡有幾個橋段使用大量連嘴型都不太明顯的對話實驗,觀眾只能按照字幕來得知兩人談話,彷彿兩個人舌頭被割了一樣,這歪打正著的像是台灣人的象徵,台灣人曾經被割舌,被噤聲,被用自己的口幫人講話。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在能開口後有時間與資源慢慢練習。 很遺憾的,也有許多批評者把重點放在波蜜或者swag業配,但這根本是搞錯方向,畢竟拍電影本來就要錢,更別說變形金剛四之所以難看,難道是因為裡面那一個「舒化奶」鏡頭嗎?根據片中脈絡,我並不認為這兩樣商品出現的地方有特別奇怪。 無論如何,對於九把刀新片的批評,或許我們還需要更全面的檢視,特別是批評角色性別問題時,或許更該先注意到階級問題,乃至於社會經濟結構,比如幾乎無人談到何以阿芬發現自己棒球偶像跟泰哥一行人開派對時的火大,表面上,是她誤會泰哥作為黑道拉攏她的棒球偶像打假球,但實際上卻是因為她作為一個下層階級角色,難以接受棒球明星是如何被生產出來,還有其內在也有平凡面這件事,於是當泰哥將她心目中的棒球明星帶到她面前,以平凡人玩派對玩到臉被塗花,且喝醉的面貌時,作為拒絕得知明星生產過程,還有明星與地下經濟的關聯性(宛如《巴比倫》彼得麥奎爾飾演的黑幫老大所揭示的那樣)的人,她才先是楞住,然後暴怒,因為她所能得到對如此震驚畫面的解釋,只有「他也有打假球」這樣報紙經常有的庸常話語而已。但其實這樣的反應也相當具有台灣性,畢竟很多時候台灣人都更重視「症狀」而非「病灶」,講好聽點是務實,講難聽點就是短視。批評的敏感證實了台灣人的本土意識以及性別意識都正在進步,並逐漸內化成某種膝反射,而我們需要的,只是要像九把刀這部作品所需要的那樣,全方面更加強一點,然後更精準一點而已。

Read more

不用分那麼細,因為我們都是美國人《藍甲蟲》

丟掉了查克宇宙的包袱,也沒有詹姆斯岡恩的期望,甚至還不是藍甲蟲一世的DC新超級英雄電影藍甲蟲,彷彿縫合《鋼鐵人一》和《蟻人》以及《蜘蛛人返校日》以及當代美國左派色彩的科學怪人,雖不是特別出彩,卻也有值得品味之處。你可以在這部片看到設定上的有趣選擇,這可以從其漫畫出身說起。有別於不熟美漫歷史而只能用大銀幕印象做出判斷的台灣觀眾,有稍微對此做調查的讀者會知道藍甲蟲當然不是甚麼雜牌英雄,更不是什麼山寨鋼鐵人(儘管在裝甲的質感呈現上確實有點像,但造型可謂天壤之別),事實上他比鋼鐵人在漫畫史上出現更早(鋼鐵人1963年,藍甲蟲1939年)甚至還一個稱號用三代,可謂長青,而DC選擇的敘事主角則是第三代主角,這個墨西哥裔美國男孩海梅·雷耶斯 (Jaime Reyes)甚至早於隔壁棚新世代蜘蛛人邁爾斯摩拉斯的「政治正確」出身(邁爾斯2011年登場於漫畫),同樣是身在美國的非白人拉美人。這個影視改編選擇放在當代脈絡相當合理,畢竟隔壁邁爾斯摩拉斯在《蜘蛛人:新宇宙》就已經證明現在觀眾反彈其實不會這麼大,而更重視電影本身的美學是否有亮點還有劇情是否夠精采,還有角色的處境是否能夠與自己共鳴。這就是為什麼電影致力於製造一個白淨的霓虹大都市對比主角居住土黃的南美小社區,從一開始就不走史詩路線的《藍甲蟲》就試圖在議題上靠攏年輕人,以此面向而言《藍甲蟲》確實更有優勢,畢竟一般學生可能沒有彼得帕克的天才智力,更沒有鋼鐵人這種糖果老爹,他們可能像是主角海梅一樣來自普通家庭,念書還算認真,只求畢業後找到份好工作。畢竟他們一畢業就欠了學貸。學貸是當代多數美國青年的體驗,至少有六成以上的美國青年一畢業就欠債,而且跟台灣人不同,他們欠的是美金,這也是片中海梅的困境,他拿到法律學位的他希望找份好工作來負擔家中經濟問題,他們一家六口(爸爸,媽媽,叔叔,奶奶,妹妹,海梅)住的社區正面臨河岸對面的大城市的擴張而有被步步進逼的危機。然而一份好工作又豈是有學位就可得到的?這就是為什麼海梅只能聽從妹妹安排,一群人去白人,也就是本片反派,維多利亞科德家中打掃,這位保有野心的阿姨由知名演員蘇珊·薩蘭登(Susan Sarandon)飾演,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精心設計的「女力」,那就是比起先前的《鋼鐵人》裡設計男人互相爭鬥的傾向,該片反派老臣抄襲鋼鐵人做出山寨品(在本片則是抄襲藍甲蟲原始碼的紅甲蟲。),甚至希望史塔克工業繼續發展軍工體系的願望幾乎與維多利亞如出一轍,她哪裡知道那個被父親厚愛並挑選為繼承人的哥哥泰德科德,居然背地裡是藍甲蟲二世,而她的對決對象則是自己的姪女,嫡長子制度下的被篡位繼承者,女主角珍妮科德。珍妮為了反抗自己姑姑的野心,制止家族企業重返軍工產業,不惜聯合外人,找個路人來協助自己偷出公司科技的主要參考來源,也就是一隻來自外太空的金屬聖甲蟲。那個外人就是我們當天來面試的普通學貸生海梅雷耶斯。 尋找外人盜取自家科技這件事聽起來挺像《蟻人》,不過《藍甲蟲》在處理這件事上比起蟻人刺激有趣的劫盜情節不免遜色許多,甚至有點愚蠢,畢竟這麼重要的聖甲蟲就放在一張門卡就可以進去的實驗室,而且可以無人看守並連個紅外線都沒有似乎有點太扯。而這也加重了《藍甲蟲》的「天選之人」氛圍,因為海梅雷耶斯就這樣剛好人在那裡,而聖甲蟲就這樣選上了他,因為聖甲蟲並不是會賦予力量給任何人的純粹變身道具。就像片中雷耶斯家牆上掛的那幅來自中南美聖母崇拜的聖母像一樣,這之中有強烈的難以解釋的天選成分,你會在片中很多地方、甚至反擊段落都感覺到這種「上帝選上我,輸出全靠吼」的神祕主義設定,而這設定的另一面則是象徵右翼價值的傳統家庭圖像,有別於大多數自己來的《鋼鐵人》或者《蜘蛛人》甚至是《蟻人》,《藍甲蟲》裡反倒是涉及主角被反派綁起來,靠墨西哥家人們還有女主珍妮協力去孤島救出他的橋段,其中最酷炫的藍甲蟲金屬車揮舞六肢狂戳猛戳裝甲士兵,或者他阿嬤扛起機關槍大加掃射救孫子的橋段,都讓他那過於聖母的「不殺主義」顯的有些站不住腳,於是很諷刺的就是被當做天選之人的主角在劇情處理上並沒有那麼全能,因為他毫無戰鬥本能與戰鬥意志,甚至在他家被燒父親心臟病發後才開始有些許覺醒。電影裡“聖甲蟲”據說有毀天滅地的能力,這件事並沒有在電影裡被表現出來,雖然說設定上主角的想像力可以決定他體內的聖甲蟲賦予他多少能力,但很明顯,忙於學業還有幫助家裡修車行工作的海梅的想像能力也非特別出彩,除了一些非致命拘束與震波武器外,最多就是變把大刀出來,我們看不到《惡靈戰警》那樣碰到什麼就燒起來然後骷髏化,或者是同屬DC的《綠光戰警》綠光具現化道具的多變,當然也不會有《摩登大聖》那樣的奔放狂野,反倒是那些裝甲特效還有碰撞聲響比起漫威近年趕工且過勞的特效有更多的重量感,或許華納雇用的特效工作室有比較好的待遇?整部片令人會持續思考的地方是,由於主角與反派打手(維多利亞阿姨自己是不下場打架的,全靠她收養的傭兵。)都是墨裔美人,而且都重視家庭(此對反當然是維多利亞與珍妮兩個科德家人的爭鬥。)所以激戰過後雙方也找到了個可以和解的缺口,因此我們或許可以理解何以片中特別提到孤島是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過去所有,並提到美軍對瓜地馬拉的轟炸,以及阿嬤可疑的革命軍歷史(尤其是綁上辮子的她高喊「打倒帝國主義!」時幾乎可以確定她曾是對抗美國扶植的右翼政府的地下共產黨)而我們也不會再質疑片中男女主角接吻前的愛情鋪陳不足(甚至這種強湊男女成對的作法在2023年似乎有點過時。),畢竟就階級上而言,這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和解,而就種族上而言,這是美墨之間的和解,這樣的好萊塢敘事,似乎也描繪著美國好萊塢左翼創作者想像的美好遠景,打倒壞右(軍工資本家),扶植好右(慈善企業家),大家都是美國人,不用分那麼細,哪怕我們為了剿共支持獨裁政府,而你們為了反對獨裁在密道浴血奮戰。(片中奶奶第一件問的「地下道路線圖在哪」是另一個強烈暗示。)。  但是有件事情我還是想不透,為何藍甲蟲的角色配樂要使用上約翰威廉斯在星戰裡給帝國軍配上的《帝國進行曲》(The Imperial March)的招牌旋律呢?這是否是左派音樂家在偷偷諷刺有無產階級家庭背景的超級英雄藍甲蟲(三世)最終成為了他們眼中的「美帝」打手,我想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我很難想像這部電影會被岡恩這個非親生父親給接納進其未來版圖,因此很多片中懸念可能也不會有答案。

Read more

毫無冷場的年度派對《芭比》

從第一秒到最後一秒毫無冷場,正當你以為浮誇表演與精緻美術已經讓眼睛吃冰淇淋吃好吃滿,冷不防碰撞諷刺現實社會的性別問題,大笑之餘也驚覺說的十分有理。 󠀠󠀠󠀠󠀠󠀠󠀠󠀠󠀠󠀠󠀠󠀠󠀠󠀠󠀠󠀠󠀠󠀠󠀠󠀠󠀠󠀠󠀠󠀠󠀠󠀠󠀠󠀠󠀠󠀠󠀠󠀠󠀠但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為女性而打造的電影那就大錯特錯,因為肯尼也有話要說,而且言之有理,就像整部片從頭到尾金句連發,密度高的不可思議那樣。 󠀠󠀠󠀠󠀠󠀠󠀠󠀠󠀠󠀠󠀠󠀠󠀠󠀠󠀠󠀠󠀠󠀠󠀠󠀠󠀠󠀠󠀠󠀠󠀠󠀠󠀠󠀠󠀠󠀠󠀠󠀠󠀠這是一部可以自信立足當代的電影,它充滿多元視角,並在反覆辯證之中讓觀眾持續驚喜,那些喜怒哀樂運作的高效到不可思議,讓人懷疑葛蕾塔到底是嗑了什麼,怎麼可以一部比一部進步幅度如此之大,讓影像掌握與場面調度能力高效的支配觀眾的情感,不只玩芭比梗、還玩影視梗,甚至打破第四道牆,指導歌舞更是俐落的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她第三部電影,甚至是第一次指導歌舞片,但難能可貴的是一切花招卻又不淪於轉瞬即逝的感官刺激。 󠀠󠀠󠀠󠀠󠀠󠀠󠀠󠀠󠀠󠀠󠀠󠀠󠀠󠀠󠀠󠀠󠀠󠀠󠀠󠀠󠀠󠀠󠀠󠀠󠀠󠀠󠀠󠀠󠀠󠀠󠀠󠀠誰能想到,這部我本來只是定位在「當代cult片」的電影,居然能讓我在電影院數度落淚,並在走出影院後無限回味,而看葛蕾塔的電影從來沒有讓我有這種想要立即二刷的感覺,這裡面有那種演員作為人類真正的價值,不只是瑪格羅比也不只是萊恩葛斯林,還有那些被裝扮成無毛娃娃的男男女女。 󠀠󠀠󠀠󠀠󠀠󠀠󠀠󠀠󠀠󠀠󠀠󠀠󠀠󠀠󠀠󠀠󠀠󠀠󠀠󠀠󠀠󠀠󠀠󠀠󠀠󠀠󠀠󠀠󠀠󠀠󠀠󠀠是的,這不只是關於女性,也是關於人類,你如何被造就,而你又如何逃脫你被造就的命運,從一切完美的理想國度到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兩者如何互動,又如何製造出全新的你,踏上那條被漆成粉紅的黄磚道,向過去永別吧。 󠀠󠀠󠀠󠀠󠀠󠀠󠀠󠀠󠀠󠀠󠀠󠀠󠀠󠀠󠀠󠀠󠀠󠀠󠀠󠀠󠀠󠀠󠀠󠀠󠀠󠀠󠀠󠀠󠀠󠀠󠀠󠀠󠀠󠀠󠀠󠀠󠀠󠀠󠀠󠀠󠀠󠀠󠀠󠀠󠀠󠀠󠀠󠀠因為來時你已是他人。 󠀠󠀠󠀠󠀠󠀠󠀠󠀠󠀠󠀠󠀠󠀠󠀠󠀠󠀠󠀠󠀠󠀠󠀠󠀠󠀠󠀠󠀠󠀠󠀠󠀠󠀠󠀠󠀠󠀠󠀠󠀠󠀠󠀠󠀠󠀠󠀠󠀠󠀠󠀠󠀠󠀠󠀠󠀠󠀠󠀠󠀠󠀠󠀠󠀠󠀠󠀠󠀠󠀠󠀠󠀠󠀠󠀠󠀠󠀠󠀠󠀠󠀠󠀠󠀠芭比,我願列你為年度十大電影。

Read more

那掏空一切的災難叫做自由《怪胎》

只看故事大綱的話,怪胎就是一部台灣常見的小情小愛的電影,然而如何在常見的命題玩出不同的滋味,讓觀眾有全新的體驗,就是其出奇制勝之處,從構圖、色彩、燈光、服裝、演員魅力、故事元素……都別出心裁,在這個苦悶的瘟疫之年,其無疑是一場五光十色的煙火,烙印在你我的視網膜,直到燒焦都讓人不願移開目光。作為一個相對少看台灣電影的人,我不知道多久沒有被台灣電影的畫面給感動到,然而當我看到怪胎的畫面時,我就有一種想要吶喊「失蹤的美術都回來了!」的感覺。漂亮而且別有用心的顏色設計,使得男女主角的存在感特別強烈,與外頭世界那無限綿延的灰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與自己的小世界是多麼的契合,在那裡,世界是美麗又平衡的和諧狀態。如果一個人也能夠有序的好好生活著,那又有什麼不好呢?一個人打掃,一個人工作,一個人走著計算好的步伐,依照日曆的生活過好每一天,怪有什麼關係?與外面世界連結薄弱有什麼關係?要不是因為沒辦法不出門採買、繳費等雜務,又必須賺錢生活,與世界毫無關係又有什麼關係呢?男主角陳柏青正是這樣想,並一路這樣過來的,他是一名OCD(強迫症)患者,到任何陌生的地方都要洗手,而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被他化做了儀式,沒有按照一定的尺度進行就會焦慮,一焦慮就要再洗手,一個又一個構圖相似的畫面,一個又一個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角落拍攝,家中無一處沒有被他清理過,一切都必須要處於一塵不染,所有外來的東西都必須被清潔掉,而出門時他總是得套上手套,戴上口罩,穿上雨鞋,化做雨衣怪客,與一切絕緣。然而愛情總是不期而至的來,沒有比愛情更酷烈,也沒有比愛情更甜蜜的暴政了,穿白色透明雨衣的他遇見穿黃色不透明雨衣的她,一個在超市的偷兒,他跟蹤著她,一如電影後半段她跟蹤著他,只是一個是舊世界變成新世界的開端,一個是新世界坍塌的開端。他說他的心臟因為她跳的很大力,並為了要再次看到她,前所未有的打破了自己的SOP,在不該出門的時間出門,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她的LINE的ID叫做「怪胎陳靜」一個跟他一樣的「怪胎」。他們的顏色不同,卻很速配,一白一黃,一藍一紅,兩人並肩行走著,因為OCD的關係,雙方的生活可以無縫接軌,兩人的戀情逐漸加溫,從一般男女朋友進展到不見到彼此不行的關係,所以必須找藉口要挑戰OCD,一起出門、吃路邊攤、清理垃圾、進入回收場,再到住在一起成為懂得彼此的最佳夥伴,過上幸福到不可思議,夢幻般的生活。「我總覺得事情沒這麼好康。」女孩曾這樣說,而她的預感沒錯,即便兩人做了約定打了勾,男孩甚至發了毒誓,不變的日子卻將走到了頭。《怪胎》最棒的一點,當然是它不需要營造一個天崩地裂的事件,不需要有人被車撞,也不需要有人得癌症,愛情的變質只始於一個美好早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男孩走出了門框,朝窗外鴿子走去,隨著他跨過門框,畫面從原本的長比例(而那正是一開始我們從不適應到適應的畫框比例)慢慢展開驅散所有黑暗,成為一個寬廣的世界,他試圖去觸碰鴿子,試著去捏碎泥土,他生活的世界因為病症天生狹窄,卻因為愛情變得多彩,然後現在突然多出一大塊空間,多出一大塊未知,以前房子裡的世界就是他的全世界,而後來與女孩的世界就是他的全世界。現在,比起手中觸碰或未觸碰到的全世界,過去的全世界突然都變得好渺小,畫面中一切為小世界打造的完美比例也失衡了。他,「變好了」、「痊癒了」。而這些在他走出去前其實一切就已經在發生了,否則平常的他怎麼會想去做這些事情呢?是她的「細菌大挑戰」導致的?還是他不受控的心臟導致的?又或者他的孤獨導致的?無論如何,一切都改變了。 電影從男主角陳柏青的視角開始,由女主陳靜的視角結束,我們很明顯的可以體會到陳靜愛陳柏青愛的更多,從一開始為了男主的觀感,捨棄原本自己在畫室的工作,再到一步步退讓,她的愛沒變過,如同一開始勇敢卻模糊不清的問:「你是不是喜歡我?」的也是她。即便她浸沒在生死邊緣,她都因為對他這隻偷腥貓的愛,去設想如果雙方轉換身分,她也會這樣的,會因為嘗到了自由,而最終不得不傷害他,你就知道這個女孩是多麼的溫柔,到了那種時候還是沒有怨懟,甚至你只要比較兩場身分互換的,在超市的戲,你就可以看到,謝欣穎詮釋的這個女孩,巧遇男主與新歡去他們過去常去的超市時,露出的笑容不只有故作堅強,還有祝福,如同當她在夢境裡與另個男人在一起時,看見男主時,那種假裝不認識下,比男主的絕決多了更多不捨。作為觀眾我們本來是跟陳柏青一起開始這趟怪奇之旅,然而到那一場餐桌戲後,我們才發現他已經由內到外,從內在到衣服,變成了我們不認識的人,從一個「我心疼妳」的人到「需要正常交往對象的人」我們如同陳靜般,再也聽不到他心理的想法,只能不斷的容忍這個陌生人,說著如正常人一般的謊言,我們只能陪著陳靜坐在沙發上,如同那些「一般」(但這些事情如何被視為一般?不是應該是最奇怪的嗎?)的家庭主婦等先生夜歸回來,等那扇沒有上鎖卻不動如山的門被打開。而他,好像忘了這個扶他進門,上樓,給他脫衣的女孩,仍然是個有潔癖的OCD患者,他如燕麥粥的嘔吐物吐在女孩的身上,女孩乾淨的紅衣被沾上黏稠的嘔吐物,隔天等來的卻只是一句「我喝醉酒了我不知道。」的推托。不是說一切都不會改變嗎?那為何自己會淪落現在的這種狀況?為何他口中曾經的「最棒的夥伴」、「同路人」變成一個服侍他的女僕?女孩本來是天使,如今卻如折翼般被束縛在地面,束縛她的不是那扇大門,不是她的OCD,不是他的承諾,而是她對他的愛,這個愛讓她相信,總有一天他會變好的,不是像一般人一樣的變好,也不是變回當初的樣子那種變好,她對變好的要求相當的低,她只祈求男孩回頭看一看她,在他一個人走向更寬廣的世界時,想起這裡還有一個世界在等待著他,一個他曾參與打造的世界。然而祈求終究沒有得到回應,攝影機(手機)離他們兩個越來越遠,兩人間的空隙越來越大,我們遠遠的,由上而下的看到渺小的兩人,再也無法如熱戀時填滿整個畫面,兩人世界一去不復返,先是被空洞填滿,再來空洞又被第三者填滿。她跟著他,看到他正親吻著她,一個白衣的女孩,他口中的「同事。」在愛情裡,誰也不欠誰,然而每個人心中那本帳冊誰也騙不了誰,如同女孩到了最後都還掛念著不要傷害男孩,而男孩到了最後彷彿遭受了詛咒般,一語成懺的坐著,無可自拔的呢喃著「一切都不會改變的、一切都不會改變的、一切都不會改變的……」無論他對女孩說了多少為自己辯解的漂亮話,在他內心深處,他知道自己虧欠女孩。而他所坐的沙發,是跟女主衣服顏色一樣的紅色沙發,也是女主唯一帶來的家具,是她從她自己家取走,拿來鑲嵌在男主家的一塊紅寶石,也是因為少了這件家具,她的家後來變得無比空曠,如同她心上的傷口無法在分手後痊癒,如同她的房間無法在分手後復原……關於電影的結局,導演曾說:「想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在最後,不讓畫面尺寸縮回一開始的樣子。」這讓我想起一個關於修行者的故事,在那個故事裡,原本家財萬貫的商人出家到偏遠地區山洞修行,他拋棄了物欲的享受,只以最低的粗食飲水過活,生活平靜的過著,就這樣持續了很久,神靈為了獎勵他的努力,每天都變三個麵包給他。當他吃下那個麵包時,他感動流涕,因為他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於是他開始期待每天的吃飯時間,漸漸的,他覺得一天過的比一天漫長,漸漸的,麵包吃起來也不如當初可口,當麵包不再如當初可口,他開始覺得修行非常的痛苦。某天,他逃走了,偷偷摸摸的背起行囊,逃回城市去,剛開始一切都完美無比,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人生就像麵包一樣甜蜜,然而時間一長,那樣的生活又逐漸讓他感到痛苦。就在某天,夜深人靜時,他摸黑回到當初的洞窟,又坐回當初的位置,又開始日日的誦經。只是這一次,不再有麵包。 怪胎》是一部優美而簡單的愛情故事,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它令人去思索愛情與自由的關係,關於那些生命裡的不由自主,還有作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一切。

Read more

《娜娜逝水年華》:在身份輪轉中尋求自由與歸屬

印度尼西亞的 1960 年代是一個戲劇性的政治變革和動盪時期,蘇哈託的政變推翻了蘇加諾並導致了一場暴力的反共清洗。娜娜,一個溫柔美麗的年輕女子,在衝突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她的丈夫被綁架並帶入森林,從次下落不明。娜娜設法從想要強迫她嫁給他的幫派頭目手中逃脫,但卻讓她父親因此失去生命。幾年後,她嫁給一位富有商人、過著舒適的生活,但娜娜的過去在她的夢中反覆出現……。看似文藝,實則是女性自省故事。導演透過各種象徵物與體制對女性的束縛、接連發生的噩夢,以及丈夫的情婦,引出女主角內心壓抑的秘密,最終她敞開心扉、直面曾經的負罪感;在偶遇前夫後,她立下決心改變自己下半輩子的命運走向。頭髮的象徵貫穿全片,從收藏在盒子里的頭髮,到女兒詢問女人盤發的問題,及最後她主動放下頭髮,充分展露其內心癥結的釋放。而情婦這個角色也相當有意思,從起初敵對的關係,逐漸互相聯手扶持,打破父權制度的侷限,意想不到的女性友誼,感覺就像是男性殘暴造成的逆境中的重要生命線。卡米拉·安迪尼導演優雅且有效地採用了主角的觀點,將她的創傷融入了電影的敘述中。在快樂薩爾瑪的巧妙演繹下,神秘的娜娜似乎對她丈夫的死並不太確定,她的記憶,也許是為了她自己的利益,並不總是完整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感覺為這部電影提供了信息,再加上豐富的攝影技術和濃濃的懷舊感,使娜娜成為了一個輓歌的奇蹟。

Read more

《小藍》:當愛麗絲少女掉進自己的洞裡

高中少女小藍被同班同學三秒纏上,不起眼的她因為校草的青睞開始相信自己好像有那麼一點不一樣。但在發生親密關係後,三秒的冷淡與親密照風波讓小藍無所適從,自此,她決定要遊戲人間讓自己不要再受傷。媒體試映場結束後,導演語帶保留的說:「這是一部很看個人生命經驗的電影。」的確,小藍的作為對上一個世代的人來說是離經叛道,但對我輩來說卻是日常到不行。我們活在一個約會取決於左滑右滑的年代,看完電影的下一步不是去餐廳,而是找旅店,五官合、性器合,事後菸的階段再討論三觀合不合。《小藍》主旨在探討青春期女性的情慾,但我覺得更像是在側寫性教育缺失下的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小藍被困在自己的身體裡,老師閉口不談性教育、躁動的男學生高呼性自由,卻只把女同學當成解決需求的工具。不知不覺,女孩便呈現出兩種以男性為視角的區分,一邊是早熟的懂得美麗與取悅男性的女生,另一邊是青澀的懵懂但心靈深處渴望異性認可的女生。小藍有主動性嗎?她主動的在被傷害以後嘗試了性,但也只是順應著男性期望的型態罷了。直到最後一分鐘,她才懂得要取悅的人,是自己。但正是性教育的缺失,隨之互重互愛的關係從未在這些年輕的的心裡發芽,反而是讓青春期的女性承擔了相應的後果。當對象來的太唾手可得,就也無需堵上每一次的真心,小藍的真心葬身在太平洋的海、朋友的「你想太多了」,以及總是缺席的母親的指控。《小藍》是一部很適合現代青年觀看的電影,去裡頭拼貼零碎、需要被關注的、對愛模稜兩可的自己。到底是你掌控了性,還是性操弄了你呢?

Read more

一霎的花火,成就電影生生不息的夢

巴比倫,是聖經中的地名。「Babel」原意是「混亂」「混雜」。聖經中有云,巴比倫平原是一處適合定居的好地方,在此生活的人過得安定富足,所有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直到這些居民決定要將沃土打造為大城,並以一座高入雲霄的塔作為世界中心,好彰顯自己的名聲那時,上帝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上帝認為那座塔是亂源,嘆息道:「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彼此同心協力,像這樣艱巨的工程都快要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上帝將建城與建塔的人語言變亂、不一致,使工人聽不懂指揮的命令,指揮不知道工人的要求。於是城和塔被迫停工,大家再也不能齊心合力完成這座通天塔的建造工程了。最後,建城造塔的人一批一批地離開巴比倫平原,向四方散去。從此不同語言的人不願意再住在一起,只有相同語言的人才會聚集成群地找一塊地方居住。這世界很大,不同語言的人們遍布全球,形成不同的語系,從中又分成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從此,人類再也無法找到一種能相互交流的「世界語」了。將好萊塢,不,應該說將電影本身比喻為巴比倫,導演從片名就在透露細節。當好萊塢還處在默片時期,無需仰賴語言、聲音,演員僅靠表情就能走入人心。隨著有聲電影的來臨,好萊塢震盪了全世界,更撕裂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時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到底是什麼電影?氣質上是文藝片,表達則是商業類型片。中間似乎穿插了愛情片、驚悚片、黑幫片、紀錄片。看到最後才懵懵懂懂明白,這是一封給默片的情書,也是默片留給我們的遺書。劇中一段影評人愛麗娜對康拉德說的話,語氣平靜卻敲響警鐘,她用房子比喻好萊塢的生態,用大火隱喻每一次的變革,每一次經歷火炬,有的人死去,也有的人如康拉德,只是呆站在那想著:「為什麼發生火災?」卻毫無作為、怪東怪西。而身為影評人,也被罵作是蟑螂的她,反而客觀的躲過每一次的災情,繼續活著見證這屋子裏發生的事。作者會死、影人會死、明星會死、觀眾會死,唯一能替時代發聲的,唯有作品。喜劇表達有些荒誕怪奇,但也能理解編導的用心,結尾對好萊塢工業的致敬,令人震撼也傷感,黑白電影、有聲電影、特效電影,到了現在還有AI輔助的電影,今昔變化之大,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南柯一夢,夢醒之後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為這個世界造夢。這個世界需要夢想,我們今天飾演別人,一不小心明天就會被別人飾演。

Read more

熬煮萬丈孤獨,釀一次勇敢奔赴

台灣偶像劇沈寂多年,被韓劇與陸劇輪番壓制,直到《想見你》橫空出世,終於讓人看到台劇也能不尷尬的浪漫,兼具合乎邏輯的推理,以及絲絲入扣的懷舊情懷。〈想見你》影集的成功在此不多做贅述,它的IP賣至韓國改編,原班人馬也為了電影版再次聚集。黃雨萱與李子維在經歷了無數個時空的重逢與破碎後,能不能有美好的結局?電影版有給出答案嗎?有的,可惜的是,並沒有超越影集留下的念想。先來談談優點:1.成全李太太們,一堆放大的李子維盡收眼底2.成全粉絲,前前後後盡可能塞進各種放閃3.成全歌迷,每次四眼相對和相遇之際就把音樂催、到、底如果你是以上三種人之一,希望能完整影集版的未竟之事,看電影版絕對會滿足到你。電影版有很多補足劇版的情節,比如李子維告訴黃雨萱在她小時候的初遇、陳韻如在畢業後的生活、王詮勝的個人情感線等,觀眾能夠細細挖掘不少彩蛋。然而,影集版動人之處在兩位主角主動捨棄未來的可能性,但電影版將選擇權交付在前面幾乎沒出現過的陳韻如與王詮勝身上,也就彰顯不出這個選擇有多麽得來不易和痛徹心扉。影集版的陳韻如雖然一度成為反派,阻擋黃雨萱和李子維的相認,可是卻也難以苛責她,因為影集用心的刻畫她的不自信、不坦然,在她身上我們都能看見曾對自己受挫無助的模樣。然而電影版卻把陳韻如對世界的失望變得很功能,似是要許給她一個好的後來,卻又淪為成全,找不到她以靜制動的立足點。 再者,影集的時間序是一個莫比烏斯環作為背景,要釐清順序就花了不少篇幅解釋、提醒,電影版怎能妄想在2小時內要觀眾搞懂至少三個莫比烏斯環同處在一個時空的時間序?(光是打這句話我就想了好幾次)為了顛覆前作而做的顛覆,大可不必。好好把故事的核心「愛情」講好最為重要,「穿越」固然是主題之一,但形式大過於內容,反而使得每個角色能發揮的幅度也受影響。劇版每一次奔赴都顯得別具意義;電影版卻是把奔赴變得急功近利。簡言之,出發點是好的,但可以不用出發。觀影前貼心提醒:1.不用搞懂時序,跟著主角義無反顧的愛去穿越時空就行2.推估有3-4個時空搭在一起3.可以先查詢「莫比烏斯環」是什麼

Read more

《愛情不設限第2季》:不畏主流,做自己的主流!

愛情不設限第一季非常得我心,請容我借用鏡週刊那精闢到不行的介紹:「這齣戲有女主角光著下體、也有男主角光著下體,但他們沒有在一起光著下體,雖然是有一起光著身子的性愛場面,但不完全是你以為的那樣。」第二季延續劇情,離婚的蘇菲回到出版社任職CEO,與麥克斯依然火熱熱的談著地下戀情。可是馬上發生了一件讓蘇菲無法面對的憾事——她的父親選擇以安樂死結束生命。蘇菲失去了活著的信念,她不明白父親寧願奔赴向死卻不對她訴說的原因,也難以向他人啟齒自己的傷痛,就連最親密的麥克斯,也被她拒於門外。蘇菲更出現了難以解釋的異象,使她的舉措更加脫序。同時,出版社正面臨新興轉型,創作自由碰上了財務危機、新思維與保守拉扯,步步逼向蘇菲做出決定。只是誰能保證,每一步都是正確的呢?這部劇挺有趣的另一個地方,是崩潰的都是中年人,無論是看起來事事想保全的蘇菲,還是固守藝術的傳統價值的菲尼克,沒有一個維持著想像中大人的優雅第二季專注在蘇菲的成長歷程上(想看蘇菲和麥克斯談戀愛的觀眾們抱歉了),第一季好看的曖昧界線、敢不敢做的挑戰,反倒在這次都變成為了鬧而鬧的梗,而非推動情節或關係,有些可惜。其他角色的篇幅也為了服務蘇菲一人而被吃掉了,導致追到中間時,有一度我抓不太到這季編劇到底要藉著蘇菲的痛與癒說什麼。在第8集,蘇菲一場與父親的對話,我才漸漸明白,那些光怪陸離的言行舉止,不過是在混亂的人生、多重身份的束縛間,找回一絲能夠操控自我的主導權,即使失速偏離軌道,也是出於自由意志造成的。這份任性再怎麼的委屈,卻也在一次次的突破後恣意橫行,但究竟越界了以後,我們在那片混沌中抓住了什麼呢?蘇菲好不容易在最後說出了心聲,也象徵性的做出過去她嗤之以鼻的爸爸的行為。當麥克斯要她做出「她不可能做的事」的時候,一切又回到了第一季禁忌遊戲的挑弄,但都經歷過拋棄的他們,明白了名聲、工作、地位、身份都是能拋棄的。唯有「自己」不行。只有你能陪奇奇怪怪的自己,可可愛愛的走下去。

Read more

《逃出風暴》:困於牢籠,心向自由

2011年7月,來自瑞士的丹妮拉和大衛自駕小巴前往絲綢之旅,路途中卻被塔利班綁架,這場綁架案不只涉及兩人的性命,也關係到了瑞士、以色列與阿富汗之間的政治角力。電影改編自名真人真事,根據書籍《明天你就死定了:被塔利班扣為人質 259 天》改編而成。看得出整體雖照本宣科的偏重兩位人質的視角,也描寫了這對情侶在長達8個月的身心折磨下,意志與靈肉的消磨,但他也擴大了格局,帶有批判地提及了牽涉其中的各國如何將情況越弄越糟。主要劇情在此就不多家敘述,命懸一線的緊繃感留給大家自行感受。我想聚焦的是編導在劇情中間與結尾插入的、人質以外的情節。在看《逃走風暴》前,我一直以為國家為了聲譽與國民安危,會盡可能地營救人質。然而,即便是瑞士這樣的中立國,在人命之前卻有更多令人咋舌的考量。不僅如此,情節裡不時帶到以色列的雙面手法和阿富汗的殘暴,看得讓人難以站在任一方批判誰,兩難之間也就對人質的處境感到更加無助。官僚、贖金、人質親人、聖戰士,每個身份都其心計,步步險棋下的丹妮拉和大衛本以為身為中立國公民的他們不該被綁架(因為瑞士與塔利班沒有直接衝突或戰爭),但塔利班頭頭拿出一把刻有「瑞士製造」的手槍拿出,悲哀地讓所有人了解———沒有人是局外人。我挺喜歡這些安排,因為它讓人無法論定誰是真正的受害者。直到最後,媒體追問著逃脫成功的丹妮拉和大衛,都有著難以直面的人性之惡混雜其中。一場跨國綁架案,不只是加害者與受害者而已。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