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麗》最為精確的稱讚大概就是 Queens 的 Under Pressure 這首歌就彷彿是為這部電影而生般地完美契合著這對父女,這是個多麼私人到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共情的回憶。Charlotte Wells 只需重構出她回憶中的父親,然而那台DV卻彷彿也代表著所有靈魂之窗探進了導演的腦海回憶,但《日麗》絕非只是膚淺的舊地重遊,而是藉一個回憶錄去循著影像中的蛛絲馬跡,探索父親的傷痕,和那些彼此不理解的隔閡。 Charlotte Wells 對影像調度可謂十分捻熟,多次透過剪影、倒影、鏡像、空間分割甚至是固定鏡頭讓我們看見父親在影像上的兩個面貌。這些沉著冷靜的鏡頭之下,我們瞥見的皆是父親的憂鬱神情,乃至於最後那場過生日的戲碼,空間感更是延伸到了山頭和山底,即使是生日我們仍能體會到父女之間的距離。但《日麗》並不是如史匹柏在《法貝爾曼》當中透過拾起攝影機來紀錄下家庭傷痕,而是透過這些不經意的影像拼湊過往,這些影像出現在現實和夢中,映照著這趟旅行的重要性。
Read more若說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奇愛博士》中如何藉由「奇愛博士」這個角色諷刺核戰爭的影響,那麼克里斯多夫諾蘭就如何在《奧本海默》中進可能地讓它諷刺的現實在大銀幕上實現;但《奧本海默》不單單只是傳記片,它更如許多評論形容的是一部恐怖片。諾蘭的著魔於實拍的意志力在《奧本海默》中發揮了其最大的效益:讓一切虛假彷彿成真、並重構了歷史的恐懼,最終成功描述一個理想家是如何被衝突和愧疚感所擊垮。 《奧本海默》有別於諾蘭過往眾多作品中對於虛幻世界中的實質建構,他必須先瓦解觀眾對事實的認知(即奧本海默並非全然的毀滅者),再進一步搭起招牌的非線性敘事去建構全新的認知。有別於同為歷史題材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的三個視角/一個主線的配置,《奧本海默》在兩個視角/時間點中穿插,打破了傳記片經常淪為流水帳的通病,讓故事本身更加契合作者的影像特質。
Read more《獻給火山戀人的安魂曲》為荷索所執導的紀錄片,紀錄的是一對熱愛火山的夫妻卡蒂亞與莫里斯一生追尋火山的過程。不如一般傳記電影,本片皆由夫妻倆拍攝的火山影像及日常研究紀錄所組合而成。荷索旁白講述兩人的一生,並不是為了去代言夫妻倆的故事,而是希望觀眾能深深地體驗一回他們生命的模樣。 片頭最初先是介紹了他們最後罹難的地方,觀眾看著他們奮不顧身往危險的火山靠近,著急卻無力阻止。然而,這卻不讓人感到哀傷,反而是受他們對理想的執著而感動。為了所愛之事,這完全是飛蛾撲火!但是莫里斯反覆表示自己死而無憾,好似能死在自己最愛的事物手上,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一樣。他們以一生折服於火山。 在紀錄片中,他們觀察火山的變化,鏡頭最開始一直都是記錄著測量過程,鮮少見到兩人的身影;而後,他們慢慢進入鏡頭中,絲毫沒有一點畏懼走向火山,重現自己與火山之間的互動,宛如設法與之合影的粉絲。正是因為如此近距離拍攝火山,才能留下了許多震撼、驚人的畫面,讓觀眾一睹火山之壯麗;最後,他們的影像中出現諸多遭到火山灰淹沒的村落,觀眾所見所聞皆是殘破的房舍以及死去的牲畜。透過他們的眼睛見證火山殘忍,因此也更能理解他們走向人道主義的原因。 片尾,我們又回到他們出生並定居的法國小村落。村落依然一片綠意盎然,歲月靜好。作為觀眾的我,慶幸這不只是他們的出生地,也是他們的埋葬地。為了所愛而逝的他們,今後還能與摯愛長眠於此,繼續愛著火山!
Read more源自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旺卡》(Wonka)擷取了故事的主角——威利·旺卡,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前傳電影,但也無法避免地和先前兩部改編電影做比較,尤其是於2005年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擅於黑色幽默和繪畫哥特風格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壟斷整個年代的觀眾對這個故事的想像,而來自「柏靈頓熊」系列電影的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也知道想超越前兩部電影是很難的,所以全心專注在旺卡這個角色上。第一週在法國上映就在預料中地成為當週票房冠軍,一週內就有近八十萬人觀看,比導演當初的《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更受歡迎,更不用說有故事的主角——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加持,生為美法混血的他在法國也是小有名氣,時常出現在法國電視訪談,再加上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在其中,像是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和休·葛蘭(Hugh Grant),更添加了許多驚喜。 在電影中常出現於背景的大時鐘(Le Gros-Horloge),其實是來自於法國北方的城市——盧昂,建於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至今在法國最老的機械裝置之一,編劇決定將這個故事設定在法國,也讓觀眾輕易將巧克力和電影背景做連結。 而讓人最驚訝的一點肯定是音樂劇的部分了,在各式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中,從沒有人提到這是一部音樂劇電影,因而帶起了一陣話題——根據先前一些此類型的電影顯示,明顯標籤為「音樂劇」的電影,都得到較低落的票房,表示大多數人些微排斥這個影像種類,因此許多行銷策略都故意忽略此訊息,半騙觀眾入場再說,幸運的是,發行公司決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配合著這裡的節慶氣氛,觀眾也比較歡迎歌舞電影,雖然整部看似跟尋著基本好萊塢故事架構,但在12月這充滿興奮的節日氛圍,也將《旺卡》推向票房冠軍。
Read moreImage source: IMDb Every good thing in this world started with a dream. (這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始於夢想。) 在最新上映的電影《旺卡》(Wonka)中,這是威利.旺卡(Willy Wonka)的母親給他的箴言,這句話支撐了旺卡的夢想,也貫穿了整個故事。不要放棄夢想,即便這個夢想看似遙不可及,即便途中遇到挫折。雖然過於老套也有些幼稚,但筆者認為,對大人而言說不定也能有所啟發。原著本來是寫給兒童的文學作品,但夢想、計畫和未來依然是人生中伴隨的一道題。因此,《旺卡》可以被視作一部激發兒童想像力和創作力的故事,也可以被視作找回成人希望和初心的作品,當然也能單純是讓大人小孩享受奇幻世界的電影。 電影闡述了旺卡在建立巧克力冒險工廠前的旅程,故事主要圍繞在他建立巧克力品牌同時幫助孤兒小麵(Noodles)的過程。旺卡是一個夢想家,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巧克力店,販售自製的巧克力。旺卡製作的巧克力充滿創意,除了味道上特別,不同巧克力吃下去還有不同效果,而他吸睛的魔術也是他銷售巧克力的祕訣之一。
Read more穿越時空來到超現實主義下的維多利亞時代,女主角貝拉望著里斯本無雲的天空,她竟開始作嘔了起來,她吐出的是男性掌控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精緻甜點,摻雜了酒水一併吐到地上,她獨自觀覽這座城市,搭上電車自由來去,唯一讓她停下腳步的是街角轉彎處,一名女子在二樓陽台上彈琴哼唱,她所唱具體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此美好富有詩意的曲調,卻讓貝拉的靈魂也受到感召而有所領悟,成了專為女性而生的一首共鳴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