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只有 Greta Gerwig 能夠寫出如此直球對決的性別議題,直白到對我而言少了那麼一點前兩部作品中的趣味且說教意味仍算是濃厚,但依然不減這個劇本對IP改編上的魅力。好像看了另一個版本的《媽的多重宇宙》(包含對於《駭客任務》的各種致敬/挪用),但個人不太吃後半段的個人追尋或是存在危機,但可以當作是一個有趣的商業觀察。
Read more同樣是作為完結篇的上半部,個人買單《致命清算第一章》勝於《穿越新宇宙》不少。不單單只是因為視覺上整部片有一直在提供新意,更是這個結局有讓我覺得它有「暫時」畫下句點多一點。畢竟當初看完《穿越新宇宙》的結局只覺得好猜又讓前面全部都像是預告片。 但也因為這只是上半部,無法評斷整體的優劣太過明確,不過在文本上個人認為是勝前作《全面瓦解》——畢竟叛變特工的情節我們也不知道看過多少次,但《全面瓦解》的動作戲編排上依然是更加出色不少。很喜歡《致命清算》的一點是它讓這個系列不再拖著前面的包袱走的同時卻又讓伊森杭特的塑造更加明顯,畢竟也都要完結了,Tom Cruise也都61歲了。 在將反派設定為人工智慧的情況之下,《致命清算》得以讓情節編排上更復古/去數位化。人工智慧成了一種潛在的敵人後,角色面臨的選擇與未來都在決定與否的命懸一線。故事成功將選擇權交還給角色本身,意外的成了一種命運式的命題:若(我)做了是否是自身的選擇/還是人工智慧要(我)如此。
Read more可以看見更多查澤雷欲將此片打造成反La La Land的影子——不只如此,La La Land當中不夠好的地方在我看來也被做足,La La Land的開場戲除了搏眼球和炫技之外想不到任何優點,但在Babylon當中,開場戲被用來一一介紹角色性格和成長開端之處,其實光是這點就勝過La La Land不少;而撇除配樂外也很想拿結局的凝望+蒙太奇作為La La Land的對照組,Mia在凝視中看見了另一個美好的可能性、Manny在戲院中透過《萬花嬉春》看見了他曾經美好的好萊塢往事。
Read more似乎可以視作是《破天荒》+《探訪》等片概念之下的重塑,《敲敲門》一貫的維持了奈沙馬蘭的高概念操作,揉入了容易落入濫情套路的親情支線,相較前作《詭老》而言收斂了不少視覺上的獵奇成分,也讓《敲敲門》在人物塑造上更有血有肉,而奈沙馬蘭的影像語言和情節設計依然獨樹一格地拋棄驚悚片的慣用套路,卻也能夠讓這個末日概念成立。 大量的人物特寫,藉由斜角鏡頭先塑造了不安感,再透過一分為二的攝影構圖讓我們得以在視覺上也感受到被迫分開的兩位父親,執行處決的血腥橋段也僅以遠景和畫外音帶過——這些都一一展露了奈沙馬蘭不賣弄獵奇與血腥的慣用把戲,相較《詭老》在開放式空間讓他得以肆無忌憚的在海灘上大玩推軌鏡頭,《敲敲門》回到了《分裂》當中大量室內戲的空間調度,只可惜《敲敲門》仍是需要大量對白推進的故事,無法在空間設計上玩出更具驚喜的層次感。
Read more跟《蜘蛛人:穿越新宇宙》撞題,也看似是《蜘蛛人:無家日》的孿生兄弟——但《閃電俠》做到的遠遠不止是前兩部不知節制的粉絲服務,而是把一部DC的工具電影真正化作Barry Allen的個人電影——身為閃電俠從漫畫、電視劇以來的老粉而言,我沒有全然買單這個電影的成果,但不得不說Andy Muschietti是成功的把閃電俠首次躍上大銀幕的個人故事說的非常紮實。 在(我認為)目前沒有創作者能夠把「多重宇宙」玩出極致潛力的好萊塢當中,《閃電俠》當然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心意,但我尤其喜歡兩個Barry Allen的互動,Ezra Miller絕對能夠在今年的最佳表演中榜上有名,在兩個《蜘蛛人》多重宇宙故事中都不斷闡述著作為英雄敵不過成就自我的「命運」,但在《閃電俠》中這個命運的化身是另一個自我,一個初生之犢——甚至是一個不知人情事故的自我。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閃電俠》成功的建立起了《閃點》當中「逆閃」缺席的遺憾(當然我還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個反派躍上大銀幕)。
Read more啟程與道別都是以Come and Get Your Love這首歌曲作為序幕和閉幕 ,個人比較欣賞第一部的敘事節奏、選曲最無懈可擊的是第二部,但作者風格最重,也可以和漫威電影宇宙全然切割開來的應該是第三部,同時也蠻感慨的就是James Gunn在漫威待了九年,歷經這麼多才得來一部最屬於自己的超級英雄電影,反觀DC第一部就可以如此肆無忌憚。 同時我也肯定James Gunn對於這些角色的意識是唯有他能夠寫出的(尤其是在他表明他對於星爵在無限之戰的行為很不滿後),雖然前兩部看似都聚焦在這個團隊本身,不過仍有鋪陳薩諾斯與無限寶石的功用(我相信第一集最初的用意只是帶出力量寶石),而《無限之戰》和《終局之戰》中被其他創作者的挪用想必也是破壞了部分異攻隊的角色曲線(塞入索爾尤其明顯),當異攻隊回到James Gunn手上的那刻尤其感人。
Read more延續著《蜘蛛人:新宇宙》所帶起的2.5D動畫革命,《忍者龜:變種大亂鬥》讓這個沉寂已久的IP徹底死而復生,不僅是在動畫風格上的極度突出,更是賦予這個IP一個嶄新的面貌,猶如《新宇宙》賦予了蜘蛛人一個前所未見的起源故事,Jeff Rowe、Seth Rogen等人更是匠心獨具地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忍者龜電影面貌。 其一當然就是以往都以嚴肅導師身份登場的史林特以和藹父親的形象貫穿全片,其二就是將反派塑造的更有血有肉,蒼蠅博士在前半段的憤怒與控訴在漫改電影中不算稀奇但十分奏效,其三則是艾波雖被控訴魔改,但實則擁有更大的角色曲線成長空間——這些都讓《變種大亂鬥》不單單只是技術上的破格,還能輕鬆競爭影史最好的一版《忍者龜》電影。 《變種大亂鬥》的2.5D也不全然是如此「新宇宙」化,導演將《米家大戰機器人》的執導經驗搬來此處,並運用的十分靈活,它並沒有要試圖達成閱讀漫畫的翻閱感或是極度流暢的打鬥場面,而是適時的讓3D技術和2D手繪相互穿插,讓電影在復古質地和現代技術中巧妙的取得平衡,流行文化梗的穿插也有畫龍點睛之效,幾乎是近年對宅文化田調的高標。
Read more這世界上最瞭解這個系列的人應該非Michael B. Jordan莫屬,將第三部續作的導筒交給他亦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金牌拳手》是崛起、《金牌拳手2:父仇》是《洛基》系列殘存的餘溫所誕生的續集,到了《金牌拳手3》才真正讓《金牌拳手》系列成為一個全新的電影系列,它證明了一部續集和外傳可以完全拋棄舊有角色的光環和包袱,甚至還有機會再開啟下一個三部曲。 初執導筒的Michael B. Jordon不僅是銀幕上的那個Adonis Creed,也首次在幕後讓這個傳奇角色形塑的更為飽滿,雖然是恩師Ryan Coogler的劇本,但Michael B. Jordon十分善用影像魅力讓《金牌拳手3》更為風格化——尤其是在一個三部皆由不同導演執導的三部曲而言。《金牌拳手》善用大量長鏡頭拍拳賽、到了《父仇》中則是試圖透過構圖讓這個系列更致敬《洛基》一些,而《金牌拳手3》則在拳賽中仰賴大量手持鏡頭和特寫來讓觀眾更為貼近比賽本身。
Read more選舉將至,正是好時機回味筆者認為最棒的政治與選舉電影─《選戰風雲》。片中的背景是美國民主黨的總統初選,美國的黨內初選類似於台灣媒體所報導的「全民調」。美國的初選非常盛大、熱鬧且耗時,各州不同時間舉辦,等於是花上一年巡迴全美的活動。事實上以總統職位的初選來說,使用「全民調」幾乎是台灣僅有,美國、法國、韓國都是採取含有較高比例的實體投票制度。這樣的差異來自於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首先是台灣選民的政治參與和世界各國有很大的不同,台灣選民平時的政治參與不高,有政黨黨籍或願意在初選就出門投票的比例很低;但選舉當天,投票率卻是民主各國中數一數二的高。因此完全照抄美國黨內初選的做法,可能在台灣難以執行。 美國兩黨的政策路線,民主黨是自由派;共和黨是保守派,關心政治的選民通常很清楚自己是自由派還保守派,對於參與自己路線的政黨初選就有更大的熱誠。《選戰風雲》是描述民主黨的初選,由雷恩葛斯林飾演的男主角史蒂芬,任職於喬治克隆尼飾演的州長莫里斯的競選團隊。可以看出莫里斯與初選對手相較,立場更為靠近自由派,片中幾個公開論述政策的場合,呈現出莫里斯支持廢死、環保、同志權益、種族平等的立場。當然這些論述,也是經過幕僚們精心設計,尤其片中一場對於募兵制度,莫里斯與史蒂芬在會議上的討論,也讓觀眾窺探選戰中政策論述形成的過程。 《選戰風雲》中,敵營的達菲邀約史蒂芬見面,史帝芬行前連絡不到競選主任保羅,仍是赴約,鑄下選戰正夯卻會見敵營的大錯,讓史蒂芬的生涯變了調。在這次會談中,達菲提到即將到來的俄亥俄州初選採開放制,也就是所有選民不論黨籍都能投票。他說那些共和黨的保守派選民知道將來打不贏莫里斯,所以這次會出來投票支持對手,於是達菲效力的候選人普爾曼將取得勝利。片中達菲話說的很重:「我看過太多民主黨人敗選,只因為他們不願跟大象(共和黨)玩潑糞。」
Read more選舉將至,正是好時機回味筆者認為最棒的政治與選舉電影─《選戰風雲》。上篇我們談到政治就是不斷地妥協、不斷地將目標下修,而這篇我們要繼續來說,大家心目中完美的候選人真的存在嗎?保羅把史蒂芬與敵營幕僚會面的消息提供給記者,順勢把史蒂芬開除。史蒂芬不解,保羅反問你為何要去見?你為何不告知?保羅說起自己的過去,他曾經操盤一場快輸的選舉,有人要挖角他,他直接告知老闆,老闆跟他說你可以跳槽沒關係,保羅回他「你選擇了沒沒無聞的我做幕僚,如果選情差我就跳槽,那我去死好了。」他跟史蒂芬說:「我最注重的就是忠誠。」尤其在政治圈,那是唯一可靠的價值。這段也是我很喜歡本片對政治的詮釋之一,爾虞我詐的圈子,要說是甚麼能夠讓這體制運作,那就是忠誠了。 史蒂芬的幕僚生涯幾乎結束,他很崩潰,因為他先前發現搞上的實習生茉莉竟跟莫里斯有過一夜情還懷孕,自己想盡辦法處理茉莉墮胎的事,就是為了保護莫里斯,結果竟然在此時被開除。他跑去找達菲,達菲卻說你是被開除的我不會用,讓史蒂芬空有好料也沒得爆。另一方面,茉莉剛墮完胎等不到史蒂芬來接她,回到競選人員的住所卻聽聞史蒂芬很可能跳槽,她陷入了無止盡的恐慌,她害怕史蒂芬爆料,因為她來自保守天主教家庭,父親還是民主黨全委會主委,她無法接受這個衝擊。可能是求死也可能單純焦慮,茉莉死於用藥過度,到了現場的史蒂芬,拿走了茉莉的手機。 史蒂芬找上莫里斯,騙他手中握有茉莉的遺書,威脅他開除保羅,並讓史蒂芬作競選主任,否則就會爆料。「你想當總統?你可以開戰、說謊、作弊、讓國家破產,但你不能搞上實習生。」這段話是對選舉制度一個很大的諷刺,相較於奔放的法國完全不在意總統情史亂七八糟,美國與台灣的選民由於保守,一個總統候選人就算再有能力,只要有婚外情,就很難打贏選戰。讓私領域影響了選民的判斷,公私不分其實滿可惜的。在美國,總統都能有自己的度假時間,但在台灣,好像每個政治人物都要標榜全年無休,才是稱職的公僕。這點很不健康,每個人都需要適度放鬆,選民這樣要求總統,才讓雇主這樣要求員工的風氣無法改善。而莫里斯面對搞大實習生肚子又害她自殺的醜聞,能怎麼選呢?一顆拍著汽車的鏡頭就解雇了忠誠的保羅,讓史蒂芬做競選主任,接受了他的建議酬庸湯普森做副手,贏下俄亥俄州,贏下初選角逐大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