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華語」的搜尋結果

被割舌台灣人的發聲練習:《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九把刀的新片《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甫一上映,甚至還在試映時,就在我身邊的影評圈爆出強烈負評,原因不外乎是過時的性別想像,或者是女主阿芬的欠缺主體性,抑或是裡面滿滿的直男笑話,為何會如此,從九把刀曾做的發言或許可見蹊蹺。「我就想說,在拍《功夫》前可以好好再輕鬆玩一下,所以請xx先讓我拍這部《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九把刀獲准改編《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並不難思考原因為何,首先,他是少數台灣能拍商業片賺錢的導演,同時也是極少數的自己拍自己寫的故事沒拍砸的作家,再來,本片也不太需要像《月老》花那麼多錢在跨國特效上,最重要的是,類似的「浪子回頭」故事,過去更有不少黑道電影有成功案例,更別說前幾年改編自韓國電影的《當男人戀愛時》的大成功案例(台片三億算是一個門檻,因為到這個票房你才有跟一流好萊塢級電影競爭的最低資格)。 於是我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在電影院看到一次九把刀的自由發揮是如何無以倫比。 但結果電影看完,我反而思考的完全不是性別的問題,反而首先是階級的問題,畢竟比起原著短短十個章節的故事(該篇章是從其小說《精準的失控》裡其中一篇取出,當然這然這就失去了與其他篇章連動的優勢,但是反而該思考為何選擇此一篇章改編。)正片長達兩個小時,其中自然有很多添加的血肉,而這些自然會引發人思考。比如男女主角的職業設定,洗頭小妹與黑道老大的故事,在片中被更加明確的交代了相關背景,阿芬除了愛看棒球,想成為設計師外,又被塞入了一個男朋友,而這個因為學歷瞧不起阿芬(片中阿芬設定只有讀到高職),把阿芬當工具人用的男友,該人的言行虛假,諂媚討厭,反應了九把刀對「學歷至上」的社會厭惡,而如果結合新追加的泰哥背景設定,你就知道他也是一個被主流應試體系淘汰的人(阿芬不會讀書,泰哥球打的爛)而九把刀更直接在小說裡用「普通」讓阿芬形容自己來呈現其自卑,而泰哥則是在電影版裡設定成了,打球不會,打人很行的狠角色。所以要討論他們之間的關係,我想直接用都市社會的進步性別觀去看是不妥而且沒什麼意義的,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在物質上阿泰提供的各種好處,但是劇中真正的懸念是阿泰小弟,柯震東(九把刀也利用片中兩個老大的二把手似乎想玩一把「艋岬」但後面證實是故意為之的假動作而已,畢竟是九把刀的熱血友情宇宙,就像本片刻意靠向日本極道電影的誇張搞笑風格,風格還是主導了情節。)問的問題才是重點:「她不過是到處都有的良家婦女,老大你到底有什麼好暈的?」於是劇中怕觀眾沒看到這點,還特地再說一次。「我想起來我是從什麼時候愛上阿芬的」是阿芬在片中寧願斗膽用暴力剃壞他的頭(甚至見血)也要阻止他去跟人逞兇鬥狠的勇敢與嬌情(而非矯情)讓他對她心動,而這是泰哥身邊的女人(只有嬌情)跟男人(只有暴力)都不同時具備的特質,恐怕也不會是一般良家婦女(例如阿芬的同事)會有的特質。當然比較有趣的是,電影版添加了許多原本沒有的「語言設定」,一些新追加的角色,有的操粵語,有的操泰語,而男女主角有時會尬上一些台語,甚至主題曲《一生只督妳一人》也有大量台語,這並不奇怪,因為九把刀這次的主角泰哥是熱門台客樂團玖壹壹主唱春風飾演,如果你稍微了解他們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是從知識份子不踏足的草根地帶生長起來的樂團。而片中與髒話還有色情的大量「直白」台語台詞,是否會再醜化「台語人」形象?才是許多人PTSD再起的關鍵。當然這不是玖壹壹,更不是九把刀的錯,作為作家,他的責任就是描繪出真實的橋段,至於這個真實是怎麼造成則不一定需要解釋(他又不是楊德昌),比方說,為什麼長期大銀幕都缺乏操台語的知識份子,或者操台語的資產階級形象?這是因為歷史上國民黨屠殺的菁英中有大量台語人(當然他們瘋起來連自己那邊的外省人都殺,典型的中國性格。)並且配合強硬教育政策(所以今日要推台語政府當然要介入,只有有心要讓台語(以及各種台灣語言)滅亡的人才會悠閒的說就讓他們自然發展,講難聽一點,你走在路上被人捅一刀,你會讓傷口「自然發展」嗎?人為的災禍自然要靠人為的處置來補救。)還有柔軟獎勵措施拉攏台語草根人,使得台灣演藝圈還有音樂圈過去具有長期畸形的結構,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台語人也會為了討好當權者說的一口好普通話,並且反對推行台語,更別說他們的子女如果有幸在聯考機制下步步高昇,自然只會更把華語說的嚇嚇叫,寫的各種古文更是信手拈來比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更中國(即便有時那只是一種什麼跨朝代印象拼貼但也足夠了。),這就是為什麼今日演藝圈還有音樂圈的年輕世代改革會這麼艱辛而且時常受到阻礙。老的都還在上面你敢動他們的蛋糕?若沒有政府,觀眾給你做靠山你敢嗎?片中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九把刀在本片裡有幾個橋段使用大量連嘴型都不太明顯的對話實驗,觀眾只能按照字幕來得知兩人談話,彷彿兩個人舌頭被割了一樣,這歪打正著的像是台灣人的象徵,台灣人曾經被割舌,被噤聲,被用自己的口幫人講話。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在能開口後有時間與資源慢慢練習。 很遺憾的,也有許多批評者把重點放在波蜜或者swag業配,但這根本是搞錯方向,畢竟拍電影本來就要錢,更別說變形金剛四之所以難看,難道是因為裡面那一個「舒化奶」鏡頭嗎?根據片中脈絡,我並不認為這兩樣商品出現的地方有特別奇怪。 無論如何,對於九把刀新片的批評,或許我們還需要更全面的檢視,特別是批評角色性別問題時,或許更該先注意到階級問題,乃至於社會經濟結構,比如幾乎無人談到何以阿芬發現自己棒球偶像跟泰哥一行人開派對時的火大,表面上,是她誤會泰哥作為黑道拉攏她的棒球偶像打假球,但實際上卻是因為她作為一個下層階級角色,難以接受棒球明星是如何被生產出來,還有其內在也有平凡面這件事,於是當泰哥將她心目中的棒球明星帶到她面前,以平凡人玩派對玩到臉被塗花,且喝醉的面貌時,作為拒絕得知明星生產過程,還有明星與地下經濟的關聯性(宛如《巴比倫》彼得麥奎爾飾演的黑幫老大所揭示的那樣)的人,她才先是楞住,然後暴怒,因為她所能得到對如此震驚畫面的解釋,只有「他也有打假球」這樣報紙經常有的庸常話語而已。但其實這樣的反應也相當具有台灣性,畢竟很多時候台灣人都更重視「症狀」而非「病灶」,講好聽點是務實,講難聽點就是短視。批評的敏感證實了台灣人的本土意識以及性別意識都正在進步,並逐漸內化成某種膝反射,而我們需要的,只是要像九把刀這部作品所需要的那樣,全方面更加強一點,然後更精準一點而已。

Read more

那掏空一切的災難叫做自由《怪胎》

只看故事大綱的話,怪胎就是一部台灣常見的小情小愛的電影,然而如何在常見的命題玩出不同的滋味,讓觀眾有全新的體驗,就是其出奇制勝之處,從構圖、色彩、燈光、服裝、演員魅力、故事元素……都別出心裁,在這個苦悶的瘟疫之年,其無疑是一場五光十色的煙火,烙印在你我的視網膜,直到燒焦都讓人不願移開目光。作為一個相對少看台灣電影的人,我不知道多久沒有被台灣電影的畫面給感動到,然而當我看到怪胎的畫面時,我就有一種想要吶喊「失蹤的美術都回來了!」的感覺。漂亮而且別有用心的顏色設計,使得男女主角的存在感特別強烈,與外頭世界那無限綿延的灰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與自己的小世界是多麼的契合,在那裡,世界是美麗又平衡的和諧狀態。如果一個人也能夠有序的好好生活著,那又有什麼不好呢?一個人打掃,一個人工作,一個人走著計算好的步伐,依照日曆的生活過好每一天,怪有什麼關係?與外面世界連結薄弱有什麼關係?要不是因為沒辦法不出門採買、繳費等雜務,又必須賺錢生活,與世界毫無關係又有什麼關係呢?男主角陳柏青正是這樣想,並一路這樣過來的,他是一名OCD(強迫症)患者,到任何陌生的地方都要洗手,而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被他化做了儀式,沒有按照一定的尺度進行就會焦慮,一焦慮就要再洗手,一個又一個構圖相似的畫面,一個又一個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角落拍攝,家中無一處沒有被他清理過,一切都必須要處於一塵不染,所有外來的東西都必須被清潔掉,而出門時他總是得套上手套,戴上口罩,穿上雨鞋,化做雨衣怪客,與一切絕緣。然而愛情總是不期而至的來,沒有比愛情更酷烈,也沒有比愛情更甜蜜的暴政了,穿白色透明雨衣的他遇見穿黃色不透明雨衣的她,一個在超市的偷兒,他跟蹤著她,一如電影後半段她跟蹤著他,只是一個是舊世界變成新世界的開端,一個是新世界坍塌的開端。他說他的心臟因為她跳的很大力,並為了要再次看到她,前所未有的打破了自己的SOP,在不該出門的時間出門,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她的LINE的ID叫做「怪胎陳靜」一個跟他一樣的「怪胎」。他們的顏色不同,卻很速配,一白一黃,一藍一紅,兩人並肩行走著,因為OCD的關係,雙方的生活可以無縫接軌,兩人的戀情逐漸加溫,從一般男女朋友進展到不見到彼此不行的關係,所以必須找藉口要挑戰OCD,一起出門、吃路邊攤、清理垃圾、進入回收場,再到住在一起成為懂得彼此的最佳夥伴,過上幸福到不可思議,夢幻般的生活。「我總覺得事情沒這麼好康。」女孩曾這樣說,而她的預感沒錯,即便兩人做了約定打了勾,男孩甚至發了毒誓,不變的日子卻將走到了頭。《怪胎》最棒的一點,當然是它不需要營造一個天崩地裂的事件,不需要有人被車撞,也不需要有人得癌症,愛情的變質只始於一個美好早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男孩走出了門框,朝窗外鴿子走去,隨著他跨過門框,畫面從原本的長比例(而那正是一開始我們從不適應到適應的畫框比例)慢慢展開驅散所有黑暗,成為一個寬廣的世界,他試圖去觸碰鴿子,試著去捏碎泥土,他生活的世界因為病症天生狹窄,卻因為愛情變得多彩,然後現在突然多出一大塊空間,多出一大塊未知,以前房子裡的世界就是他的全世界,而後來與女孩的世界就是他的全世界。現在,比起手中觸碰或未觸碰到的全世界,過去的全世界突然都變得好渺小,畫面中一切為小世界打造的完美比例也失衡了。他,「變好了」、「痊癒了」。而這些在他走出去前其實一切就已經在發生了,否則平常的他怎麼會想去做這些事情呢?是她的「細菌大挑戰」導致的?還是他不受控的心臟導致的?又或者他的孤獨導致的?無論如何,一切都改變了。 電影從男主角陳柏青的視角開始,由女主陳靜的視角結束,我們很明顯的可以體會到陳靜愛陳柏青愛的更多,從一開始為了男主的觀感,捨棄原本自己在畫室的工作,再到一步步退讓,她的愛沒變過,如同一開始勇敢卻模糊不清的問:「你是不是喜歡我?」的也是她。即便她浸沒在生死邊緣,她都因為對他這隻偷腥貓的愛,去設想如果雙方轉換身分,她也會這樣的,會因為嘗到了自由,而最終不得不傷害他,你就知道這個女孩是多麼的溫柔,到了那種時候還是沒有怨懟,甚至你只要比較兩場身分互換的,在超市的戲,你就可以看到,謝欣穎詮釋的這個女孩,巧遇男主與新歡去他們過去常去的超市時,露出的笑容不只有故作堅強,還有祝福,如同當她在夢境裡與另個男人在一起時,看見男主時,那種假裝不認識下,比男主的絕決多了更多不捨。作為觀眾我們本來是跟陳柏青一起開始這趟怪奇之旅,然而到那一場餐桌戲後,我們才發現他已經由內到外,從內在到衣服,變成了我們不認識的人,從一個「我心疼妳」的人到「需要正常交往對象的人」我們如同陳靜般,再也聽不到他心理的想法,只能不斷的容忍這個陌生人,說著如正常人一般的謊言,我們只能陪著陳靜坐在沙發上,如同那些「一般」(但這些事情如何被視為一般?不是應該是最奇怪的嗎?)的家庭主婦等先生夜歸回來,等那扇沒有上鎖卻不動如山的門被打開。而他,好像忘了這個扶他進門,上樓,給他脫衣的女孩,仍然是個有潔癖的OCD患者,他如燕麥粥的嘔吐物吐在女孩的身上,女孩乾淨的紅衣被沾上黏稠的嘔吐物,隔天等來的卻只是一句「我喝醉酒了我不知道。」的推托。不是說一切都不會改變嗎?那為何自己會淪落現在的這種狀況?為何他口中曾經的「最棒的夥伴」、「同路人」變成一個服侍他的女僕?女孩本來是天使,如今卻如折翼般被束縛在地面,束縛她的不是那扇大門,不是她的OCD,不是他的承諾,而是她對他的愛,這個愛讓她相信,總有一天他會變好的,不是像一般人一樣的變好,也不是變回當初的樣子那種變好,她對變好的要求相當的低,她只祈求男孩回頭看一看她,在他一個人走向更寬廣的世界時,想起這裡還有一個世界在等待著他,一個他曾參與打造的世界。然而祈求終究沒有得到回應,攝影機(手機)離他們兩個越來越遠,兩人間的空隙越來越大,我們遠遠的,由上而下的看到渺小的兩人,再也無法如熱戀時填滿整個畫面,兩人世界一去不復返,先是被空洞填滿,再來空洞又被第三者填滿。她跟著他,看到他正親吻著她,一個白衣的女孩,他口中的「同事。」在愛情裡,誰也不欠誰,然而每個人心中那本帳冊誰也騙不了誰,如同女孩到了最後都還掛念著不要傷害男孩,而男孩到了最後彷彿遭受了詛咒般,一語成懺的坐著,無可自拔的呢喃著「一切都不會改變的、一切都不會改變的、一切都不會改變的……」無論他對女孩說了多少為自己辯解的漂亮話,在他內心深處,他知道自己虧欠女孩。而他所坐的沙發,是跟女主衣服顏色一樣的紅色沙發,也是女主唯一帶來的家具,是她從她自己家取走,拿來鑲嵌在男主家的一塊紅寶石,也是因為少了這件家具,她的家後來變得無比空曠,如同她心上的傷口無法在分手後痊癒,如同她的房間無法在分手後復原……關於電影的結局,導演曾說:「想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在最後,不讓畫面尺寸縮回一開始的樣子。」這讓我想起一個關於修行者的故事,在那個故事裡,原本家財萬貫的商人出家到偏遠地區山洞修行,他拋棄了物欲的享受,只以最低的粗食飲水過活,生活平靜的過著,就這樣持續了很久,神靈為了獎勵他的努力,每天都變三個麵包給他。當他吃下那個麵包時,他感動流涕,因為他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於是他開始期待每天的吃飯時間,漸漸的,他覺得一天過的比一天漫長,漸漸的,麵包吃起來也不如當初可口,當麵包不再如當初可口,他開始覺得修行非常的痛苦。某天,他逃走了,偷偷摸摸的背起行囊,逃回城市去,剛開始一切都完美無比,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人生就像麵包一樣甜蜜,然而時間一長,那樣的生活又逐漸讓他感到痛苦。就在某天,夜深人靜時,他摸黑回到當初的洞窟,又坐回當初的位置,又開始日日的誦經。只是這一次,不再有麵包。 怪胎》是一部優美而簡單的愛情故事,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它令人去思索愛情與自由的關係,關於那些生命裡的不由自主,還有作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一切。

Read more

《人生大事》:跨越死亡的蔭谷,來到愛的星河邊

繼承父親殯葬事業的莫三妹,歷經家人、前女友、街坊鄰居的看不起,想擺爛的他在一次葬禮後,被死者的孫女小文纏上,死纏爛打的要知道她的奶奶去哪裡了,搞得人仰馬翻。一、齊天大聖與挪吒的相遇三妹因為想做的事都綁手綁腳的,時常妙喻自己是「被五指山壓住的孫悟空」,而小文總是頭頂雙丸子頭、手持寶槍,再配上不可一世的雙眼像極了「挪吒」。兩個神話人物皆有赤誠的童心,前者總是拼了命的逃脫世俗的種種限制,大鬧天宮後被佛祖鎮壓在五指山下,後為了贖罪便踏上與唐三藏取經之旅,觀世音菩薩更傳授了唐三藏如何施緊箍咒,以便管教悟空。此一典故就像主角三妹的英雄旅程,三妹吊兒郎當的性情讓親友都覺得他長不大,女友和他分手的原因更是「我想像不到你成為爸爸的樣子」,於是三妹的父親逼使他要拿到房子產權必得先經營好家業,重如五指山的責任落在三妹的肩膀,同時還要照顧令人費心又頭疼的小文,禁錮得他不得不成長。三妹於是收起齊天大聖的玩心,在一次次替没有被社會規訓過的小文收拾爛攤子的過程中,笨拙的學著當爸爸,去照顧同樣被生活拋棄的小文。三哥與小文的父女關係,三哥與老莫的父子關係兩條線,自下而上的影響了三哥,讓他與自己與他人和解,也完成了殯葬師「聖人心」的試練。二、死亡是星星,在心中打印小文的出現稱得上是黑白生活中一幀光感飽滿的亮色,硬生生的將莫三妹的人生變得五彩斑斕,也是兩人的死與新生。三妹從流里流氣、靠殯葬生意糊口的市井小民成長為一個心思細膩、有所牽掛的父親;小文也在失去至親、無依無靠的灰暗時光里有了可以擋風遮雨的家,收貨滿滿的愛與溫情。小文外婆的離去是一眾人生命中的起承轉合,它彷彿是大事,又不是大事。活著是面對沒有劇透的人生,每一步都在面臨岔路,每一天都有無限可能,也只有活著才能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死去不過是個句號。三、套路得人心的集大成之作每一次的轉折幾乎都來的煽情和強硬,但身為觀眾即使我知道他要開虐,卻也還是被虐得一塌糊塗,畢竟朱一龍的表演委實精彩,他塑造了一個立體多面會對不同群體,操著不同口音對話的莫三妹,一個世俗狡黠渾不吝卻不失正直善良的莫三妹。得益於朱一龍純淨的眼神和清正端莊的底色,人生大事里半路冤家父女的故事才會讓觀眾信服感動,而不是擔憂報警。傑出演員會蠱惑人心,把一個不合常理的故事昇華成動人的奇跡。人生大事是一個雙向救贖的故事,充滿了市井煙火氣,點破了大眾對死亡的避諱導致對殯葬師的偏見。而殯葬師實際上是幫逝者體面,撫慰生者的人,是種星星的人。他們沈默而偉大。本片聚焦冷門行業,引導大眾消融偏見,延續久遠而厚重的中國式殯葬文化,講死更是講生。這是獨屬於中國式的浪漫,殯葬築夢,向死而生。

Read more

《咒》:恨和愛的盡頭,都是至死方休

《咒》在台灣的恐怖片史絕對能佔有一席之地。這句話並非出自於多精緻的嚇人畫面,或是驚心動魄的造型場景,偽紀錄片形式它也並非第一人,但《咒》的絞心不只在於讓觀眾毛在當下,而是出戲院後還能讓觀眾產生自我懷疑、疑神疑鬼、咦我剛剛到底看了什麼!?聽許多愛看鬼片的朋友說,他們最怕看到和自己生活很接近的場景,《咒》除了用偽紀錄片貼近生活感,它還盡心盡力的帶觀眾闖進未知的邪教世界,給你一兩個鬼不足為奇,它偏要做到無形的惡念充斥各個時空,讓你無所遁形、逃都逃不了。咒,意即咒語,咒語一詞起源於古時的巫師在祭拜神鬼所用的祝詞。《書經.無逸》說:「厥口詛祝」,疏云:「祝音咒,詛咒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說明最初的咒語就是用語言告訴神明要求懲罰惡人,並向神明發誓。然而,「發誓」是要拿東西來換的,有的用三牲五果、花草植物,早在馬雅文明時期還會用人頭與鮮血來祭祀。因此,言語是《咒》的命題,它在片名就告訴大家了。 至於要拿什麼來換,我們繼續看下去。⚡️繼續看下去有雷⚡️延續上述所論,咒語除了傳達給所祭拜的鬼神,更在此片造成了恐怖連環性,它集結了祭祀者的意念,但我們從未深探意念的起始條件與所向何方。《咒》利用觀看載體、地點的優勢,一步步設下陷阱使觀眾掉入,前面劃出意念的結界,穿插六年前後的懸疑賣點,用「火佛修一,心薩嘸哞」的咒語一再加強觀者的潛意識、印象,最後才告訴大家念咒本身便是惡意,必須分享給更多朋友才能分擔詛咒。名字代表一種原始咒語的形式,呼喊別人的名字即為一種召喚,例如:奉主耶穌之名,佛教徒前往西方樂土要說阿彌陀佛……,名字代表一個人的結晶,無論是呼喊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就等同於將名字獻給祂。上述咒語的意思是「禍福相依,死生有名」,念咒形同意念上的結晶,把它塞到哪決定了念咒者能夠怎麼讓意念成形,怎麼行使它,怎麼決定它。當我們緊盯李若男和女兒朵朵的私密空間,愛著李若男所愛、痛著朵朵所痛,那些心如刀割的感受使我們自然想助李若男一臂之力拯救中邪的女兒,而這就是大黑佛母的意圖,以惡之源控制信徒,再利用人的己私己慾來達到惡念的擴散。佛母如此、若男如此,祂們決定操弄、行騙便是意念崩壞的開始。《咒》突破了媒介,使觀者無法置身事外,進而達到集體恐怖意識,這也難怪它的票房能輕輕鬆鬆破億,因為再不宣傳它有多好看的話惡意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啊😣看完電影以後我學到了幾件事:❌叫你念什麼,都不要想不要念❌問你什麼名,都不要回不要應❌哪裡不能去,就不要死命的去最後記得喔,要帶更多朋友去看看這個現象級的恐怖片,佛母才會歡喜。

Read more

《小藍》:當愛麗絲少女掉進自己的洞裡

高中少女小藍被同班同學三秒纏上,不起眼的她因為校草的青睞開始相信自己好像有那麼一點不一樣。但在發生親密關係後,三秒的冷淡與親密照風波讓小藍無所適從,自此,她決定要遊戲人間讓自己不要再受傷。媒體試映場結束後,導演語帶保留的說:「這是一部很看個人生命經驗的電影。」的確,小藍的作為對上一個世代的人來說是離經叛道,但對我輩來說卻是日常到不行。我們活在一個約會取決於左滑右滑的年代,看完電影的下一步不是去餐廳,而是找旅店,五官合、性器合,事後菸的階段再討論三觀合不合。《小藍》主旨在探討青春期女性的情慾,但我覺得更像是在側寫性教育缺失下的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小藍被困在自己的身體裡,老師閉口不談性教育、躁動的男學生高呼性自由,卻只把女同學當成解決需求的工具。不知不覺,女孩便呈現出兩種以男性為視角的區分,一邊是早熟的懂得美麗與取悅男性的女生,另一邊是青澀的懵懂但心靈深處渴望異性認可的女生。小藍有主動性嗎?她主動的在被傷害以後嘗試了性,但也只是順應著男性期望的型態罷了。直到最後一分鐘,她才懂得要取悅的人,是自己。但正是性教育的缺失,隨之互重互愛的關係從未在這些年輕的的心裡發芽,反而是讓青春期的女性承擔了相應的後果。當對象來的太唾手可得,就也無需堵上每一次的真心,小藍的真心葬身在太平洋的海、朋友的「你想太多了」,以及總是缺席的母親的指控。《小藍》是一部很適合現代青年觀看的電影,去裡頭拼貼零碎、需要被關注的、對愛模稜兩可的自己。到底是你掌控了性,還是性操弄了你呢?

Read more

熬煮萬丈孤獨,釀一次勇敢奔赴

台灣偶像劇沈寂多年,被韓劇與陸劇輪番壓制,直到《想見你》橫空出世,終於讓人看到台劇也能不尷尬的浪漫,兼具合乎邏輯的推理,以及絲絲入扣的懷舊情懷。〈想見你》影集的成功在此不多做贅述,它的IP賣至韓國改編,原班人馬也為了電影版再次聚集。黃雨萱與李子維在經歷了無數個時空的重逢與破碎後,能不能有美好的結局?電影版有給出答案嗎?有的,可惜的是,並沒有超越影集留下的念想。先來談談優點:1.成全李太太們,一堆放大的李子維盡收眼底2.成全粉絲,前前後後盡可能塞進各種放閃3.成全歌迷,每次四眼相對和相遇之際就把音樂催、到、底如果你是以上三種人之一,希望能完整影集版的未竟之事,看電影版絕對會滿足到你。電影版有很多補足劇版的情節,比如李子維告訴黃雨萱在她小時候的初遇、陳韻如在畢業後的生活、王詮勝的個人情感線等,觀眾能夠細細挖掘不少彩蛋。然而,影集版動人之處在兩位主角主動捨棄未來的可能性,但電影版將選擇權交付在前面幾乎沒出現過的陳韻如與王詮勝身上,也就彰顯不出這個選擇有多麽得來不易和痛徹心扉。影集版的陳韻如雖然一度成為反派,阻擋黃雨萱和李子維的相認,可是卻也難以苛責她,因為影集用心的刻畫她的不自信、不坦然,在她身上我們都能看見曾對自己受挫無助的模樣。然而電影版卻把陳韻如對世界的失望變得很功能,似是要許給她一個好的後來,卻又淪為成全,找不到她以靜制動的立足點。 再者,影集的時間序是一個莫比烏斯環作為背景,要釐清順序就花了不少篇幅解釋、提醒,電影版怎能妄想在2小時內要觀眾搞懂至少三個莫比烏斯環同處在一個時空的時間序?(光是打這句話我就想了好幾次)為了顛覆前作而做的顛覆,大可不必。好好把故事的核心「愛情」講好最為重要,「穿越」固然是主題之一,但形式大過於內容,反而使得每個角色能發揮的幅度也受影響。劇版每一次奔赴都顯得別具意義;電影版卻是把奔赴變得急功近利。簡言之,出發點是好的,但可以不用出發。觀影前貼心提醒:1.不用搞懂時序,跟著主角義無反顧的愛去穿越時空就行2.推估有3-4個時空搭在一起3.可以先查詢「莫比烏斯環」是什麼

Read more

快訊!金鐘57得獎名單總整理

第57屆電視戲劇金鐘獎得獎名單這裡看🧐🏆🇹🇼 🏆戲劇節目獎 斯卡羅

Read more

從極端找到平衡,從類型撞出火花

從極端找到平衡,從類型撞出火花台灣的喜劇電影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臣服於豬哥亮的魅力下,諧音、屎尿屁、性等元素充斥情節與對白,並在春節檔期大量輸出、博取眼球。近幾年,當時的台灣觀眾老了、長大了、可選擇的平台多了,不再滿足那些低級的笑點,脫口秀的受眾比傳統綜藝節目的觀眾還要多。年初上映的 我的婆婆怎麼把OO搞丟了 的票房不如預期,某種程度上就是觀眾的幽默感已經不再停留於家中的客廳就好。如果一個魔術師,只注重曇花一現的爆點,而忽略了經營整體的娛樂性,那麼他培養出的觀眾胃口將被養的越來越大,同時缺乏品味。《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簡稱 鬼家人)算不算是好的魔術師呢?電影從最有爭議的標籤作梗,恐同的直男、陰柔氣質的同志、靠外表上位的花瓶,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三種類型,反而在戲劇裡彰顯最大的衝突。因車禍冤死的毛毛,與撿到紅包的吳明翰冥婚,一人一鬼的結合是為了破案,核心則是跨越對彼此的心結,因同性之愛而衍生的藩籬,在父子關係、婚姻締結之下本就難解,但所有的裂縫都有光,利用了鬼的身份之便,沒說出口的、沒親眼見得的都因遺憾而有了滲透的可能。鬼家人的本質不脫類型劇本的公式,傳統關係設定從男女變成直男與gay,類型上從一開始相看兩相厭的冤家(瘋狂喜劇)到最後的大團圓、大和解(通俗劇),複合式+變型的喜劇確實是台灣少見的創作。鬼家人所經營的,是在荒謬裡覷見幽默,幽默並不等於尖刻,不是靠著弄髒角色或互嘲互罵就能成立,因為幽默針對的不是荒謬的人,而是荒謬本身。它荒謬之處在於惡趣味的找來氣質最不相容的兩人進行最不可能的冥婚(倒也不是真的不可能,然而民間傳說在現代社會成真本身就不寫實),同時也幽觀眾一默,原來冥婚也和同婚法與時俱進。它荒謬,在於利用刻板印象、標籤,毫不遮掩的捏塑角色,把特質極端地呈現,同時讓觀眾與角色一同思考:我是不是只看見了自己想看到的?爆笑以後,它還帶領觀眾近看荒謬裡的心酸與憋屈,看進同性伴侶之間的困境,以及女性在職場的壓迫,種種問題它不深究,反而作調配節奏的抒情之用,或許招致了「過於貪心、塞太多議題」的批評,但我卻認為在喜劇類型中,它能做的已經很足夠了。鬼家人沒有遺棄核心:說一個有愛的故事。這個愛要能被同志認同,被傳統價值接納,它始終堅定信念,即使訴說的過程有瘀傷、有絕望,一如電影歌曲〈 親愛的對象〉所唱:「我陪你一起學不會放下,但學會盼望。」

Read more

2021年度十大電影

2021年度十大電影:寫在十大之前:在2021年,和2020年一樣受到了疫情而讓我們的生活不如往年,電影院也在今年關閉了幾個月。不過,今年依然也有金馬奇幻影展、台北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國際紀錄片影展、女性影展、酷兒影展、台中動畫影展陪伴影癡度過這不甚理想的一年。今年一共觀賞了502部片,包含劇情、紀錄、動畫、實驗長片和短片,也包含舊片和重看,那就藉這篇文一起回顧我的年度十大電影。1.《由宇子的天秤》(A Balance)年度最強日影,片名中的「天秤」是劇中的道德天秤,亦是導演在拿捏故事的天秤,150分鐘沒有配樂,卻有極短的體感時間,極真實的在影像勾勒出一個直擊人心深處的故事。2.《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Evangelion 3.0+1.0: Thrice Upon a Time)聖經等級日本動漫新劇場版,替庵野秀明的神話寫下近乎完美的句點,是一次史詩的收尾也是碇真嗣的成年禮,哭完了、再見了,所有的福音戰士。3.《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尤沃金提爾將當代社會的年輕人縮影濃縮於一部電影,用12+1個章節娓娓道來一位女性在生活中的掙扎與理想,既輕盈又沉痛的爆擊觀眾的心臟,電影更是締造了數個屬於今年的魔幻時刻。4.《記憶》(Memoria)神秘主義的極致,阿比查邦獻給電影院感受派觀眾的一封信,《記憶》不奢求觀眾看懂,而是進到那靜謐的意境,體會那幾聲歷史中的乍響,繚繞於觀眾的腦海。5.《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宗教與信仰、長輩與下一代,以創作者角度而言,這是張吉安的《童年往事》無誤,它利用一樁父親中降頭的故事,將神秘主義中的鬼神承載於故事之上,攝影再凌駕於敘事,最後再拋入大海中。6.《阿依達的救援行動》(Quo Vadis,Aida?)以一名母親的溫柔視角綜觀一場歷史衝突的大局,在成全與愛之間做出的決定,最終得到沉痛的結局,在一張張的面孔中,穿透的是回不去的傷痕 7.《豬殺令》(Pig)當《捍衛任務》遇上了《深夜裡的美味秘方》,這可以是年度最惡趣味的電影,但電影反其道而行,成了本年度最溫柔的電影,一次又一次的玩轉復仇電影的套路,成了用料理撫慰人心的廚師,而這一切背後也源自最單純的「愛」。8.《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駭客任務》系列的「最後的絕地武士」,集復古懷舊和創新大膽於一身,一再嘲諷當今好萊塢消費榨乾IP的行為的同時,卻又成功延續了母體後的故事,但再將故事格局縮小成了一個浪漫無比的新篇章,在拿掉情懷檢視之下,是今年最佳的IP續集。 9.《少年》(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今年或許不完美、但卻最有勇氣的電影。《少年》是一場抗爭中拯救生命的行動,但卻細細地藉由光影和剪輯替電影不足之處大大增色,致香港電影,香港人加油!10.《晨曦將至》(True Mothers)十分瑣碎,很溫柔卻也帶著一股沉重。光填滿了每一顆鏡頭,在光之下是愛,無論是血緣上的,或是超越血緣的,那都是無可取代的愛,影像賦予了電影強大且細膩的生命力,影像勾勒出的海亦然是賦予萬物生命之源。-十部特別提及:(不分順序)★《復仇之淵》(The Harder They Fall)★《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在車上》(Drive My Car)★《倒楣性愛和瘋狂A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時代革命》(Revolution of Our Times)★《邂逅在六號車廂》(Compartment No.6)★《鈦》(Titane)★《理大圍城》(Inside Red Brick Wall)★《天后主播法蘭西》(France)

Read more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相較鍾孟宏在《陽光普照》當中用著親情外皮包裝他最擅長的黑色電影,詹京霖藉鴿舍與台灣影視作品少見的賽鴿文化築起了另一座川流之島,《一家子兒咕咕叫》延續了導演前作的寫實基調,卻也在預算與格局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之下增添了魔幻的色彩。更具巧思的攝影技巧與構圖、在泰坦廳看震撼不已的賽鴿音效設計、許志遠節制卻十分有效的音樂處理,展現詹京霖一流的導演調度功力。​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9 10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