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劇情」的搜尋結果

丹麥電影《醉好的時光》影評:人生醉一點,心情更快活,一切更順遂!

​​當工作失去了成就感,與家人的關係降到冰點,夫妻之間也無話可說,面對這樣的中年危機該怎麼解決?答案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在喝酒如喝水的「丹麥」,有非常強大的喝酒文化,甚至還發展出環湖的「喝酒比賽」,然而酒作為一種容易成癮的物質,總是被社會當作某種危險的東西,例如失戀、失婚要買酒解憂愁、工作不順來去乾一杯,而最被貶低的大概就是喝醉後發酒瘋,小至吵架、大至動粗、酒駕。於是用酒渡過中年危機,乍聽之下似乎很不科學,但電影《醉好的時光》卻告訴我們:「人生醉一點,一切更順遂!」 ​ ​​電影描述四位常混在一起的中年老師,如何解決各自在工作上、感情上、家庭上的中年危機,其中又以主角(拔叔Mads)最嚴重,學生投訴他教課太無趣、妻子嫌棄他與以前不同,孩子更是不想跟他說話,生活已無生機,保守無聊的他,在老師朋友的建議下,開始喝酒讓自己放鬆,而那「0.05%」的酒精濃度,確實為他的生活帶來一抹色彩,但當人生開始上癮,一次失控竟然造成人生更大的悲劇。 ​

Read more

台灣電影《孤味》影評:榮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故事卻是台式溫情大雜燴

Read more

電影延長三倍壽命,《超速性追緝》讓人感受三倍快感!大衛柯能堡經典電影影評

​​《超速性追緝》是由加拿大鬼才名導大衛柯能堡執導,改編自J.G.巴拉德的同名小說。這部大膽運用車禍表現性愛激情的經典電影,時隔25年觀看依然前衛。電影每場性愛戲都能感受到迷人的危險,那種越危險越讓我渴望擁有你、擁有sex 的感覺,從影像穿透到了眼裡。當性感的配樂響起,劇中角色駕駛著車,散發著飢渴的慾望,每一次觸摸、每一次對眼,都讓慾望強烈噴射,射得衛道人士滿臉。​ ​​《超速性追緝》彰顯了人們對危險的渴望、對暴露的嚮往!​ ​​最迷人的最危險​

Read more

魏斯安德森電影《法蘭西特派週報》影評:回應這世代五大創作疑問的藝文影像副刊

​​電影如片名,真的是華麗精緻的藝文影像副刊,需要仔細品讀,讀對白文字、讀影像、讀文本畫外意、讀敘事手法的改變造成的趣味。《法蘭西特派週報》描述期刊創辦人過世,而編輯部準備發布最終刊的內容+訃聞,進而描繪「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並回應這個世代對於創作的疑問:「創作需要風格嗎?創作可以不管創作者的品性與背景嗎?創作必須感性與理性兼具嗎?任何人都需要創作嗎?創作會有結束的一天嗎?」。電影本身帶點黑色幽默,卻不是強烈的諷刺,而是可愛的嘲弄。​ ​​巧妙融合​​魏斯安德森​​風格,打造藝文影像副刊​ ​​魏斯安德森​​以自己擅用的置中、繽紛的鏡頭語言,打造三大段關於創作(畫畫、文字、煮菜)、關於地域小人物的故事(二段小故事則為開頭與收尾),他標誌性的作品風格,宛如優美的排版,讓人品讀起來極為舒適,而影像節奏猶如翻書一般怡然自得且快速,毫無喘息空間,一晃神可能就會跟不上​​魏斯安德森​​翻閱的速度。​

Read more

Netfilx 電影《犬山記》影評:喜歡陽剛東西的男人,或許藏著影子般的心聲!

Read more

成長是微苦的巧克力冰淇淋|金馬獎入圍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影評

​​「用MSN 聊天、逛無名小站、聽蔡依林的《說愛你》、周杰倫的《安靜》、看《玩偶遊戲》漫畫、笑孫協志禿頭、考試不及格被老師打手心。」這些2000年代紅極一時的事,你曾經歷過嗎?如果這不是你的童年記憶,至少《美國女孩》是一封溫柔的家書,那私密的成長心事,不論時代背景,是每位纖細少男少女會遇到的。如果這是你的童年記憶,《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 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成長必經之「苦」​ ​​電影一開始,鏡頭就帶我們聚焦這位以英文溝通的女孩與她的妹妹,以她的視角觀看這個曾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台北。原以為只是要在這過完暑假,於是女孩心心念念在美國的馬術營與朋友,誰知道一到家,連制服都準備好了。儘管心不甘情不願,女孩心裡還是感到一絲溫暖,畢竟在台灣工作的爸爸能在她身邊,一起吃飯、染染頭髮,也是一種美好!電影開頭建立了女孩內心的衝突,一邊渴望「自由美國夢」,一邊卻又希望「家庭團圓」。然而夢想總是在長大後,隨著理解現實狀況而破碎,我們發現遙遠的不是距離,而是那些重重阻礙。因此「美國夢」就成為這個家庭以及女孩的一道陰影。​

Read more

《填詞撚》:創作的熱忱與真誠

在整個香港影壇似乎都在為議題服務而創作時,來到第二部長片的黃綺琳導演卻選擇了一個最為私人的命題:一個關於「填詞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黃綺琳自己,電影無論長短的每一首歌都由她本人親自填詞,凸顯了熱忱的可貴。 雖然《填詞撚》正如前文所提的是在凸顯熱忱的可貴,但黃綺琳最終給出的答案仍是相當寫實的——且十分後設的反映在她拍電影的才華當中,她不單單是片中的填詞人,更是將自己的故事影像化的才女,哪怕只是一小段沒有被表演出來的歌,都是創作者嘔心瀝血得來的。 而正如「填詞」這個在粵語歌當中特有的文化其職業,《填詞撚》相當直截了當的呈現創作者的艱辛,在影像背後背負著兩個不同使命的創作者,以及願意敘說這個故事的創作者,這樣的雙面性不但沒有替電影扣分,反倒讓作品本身更加真誠與掏心掏肺。

Read more

《老狐狸》:金馬最大贏家的成敗分析

​​從金馬的最佳影片缺席來看,這樣的入圍結果印證了蕭雅全導演是一個並不多產且作者風格強烈的創作者,《老狐狸》在各個方面上盡善盡美,在時代感的美學下足了功夫,在音樂的琢磨亦然。但在一部「金馬」大贏家卻缺席最佳影片入圍的作品中,是什麼使蕭雅全無法跨出這個坎呢?​ ​​首先,《老狐狸》在金馬60大量議題/概念先行的電影中可能難以在評審當中拔得頭籌,綜觀《石門》、《疫起》到《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幾乎都把當代的議題闡述過了一次,《老狐狸》自然難以突圍。​ ​​二來,時代所呈現出的氛圍並沒有想像中的成功,許多台詞的「用法」和演員調度的技巧都不夠大氣且穩重,導致了影片最後成年的橋段產生了極大的斷裂性,因此個人認為尾段是本片的一大致命傷。​

Read more

《五月雪》:論513事件之影像化必要

​​貌似是《悲情城市》式的對歷史回望,但缺乏侯孝賢在情感上的克制,前後兩個章節中無法取得調性的統一性,更無法克制創作者本身的主觀性。當創作者在處理如此龐大的歷史創傷時,若非為《辛德勒的名單》將重心聚焦在歷史人物上時,人物情感就容易形成一具空殼。​ ​​對我而言,《五月雪》就使人物成了承載創作者本身投射情感的載​​體。​​在《南巫》中的魔幻寫實依然可見一斑,但當張吉安更加施力於事件本身時,人物的刻板化即自然而然的形成,成了影片的一大敗筆(第二折的過度用力和感性)。​ ​​不過,張吉安依然在導演調度和視聽語言上下足功夫,展現其影像功力,幾顆長鏡頭和橫搖的使用都讓人印象深刻;他親自操刀的配樂也適時的點綴、襯托影像本身​​。​​不過難以掩蓋的是,張吉安導演無力控制整個龐大的歷史傷痕,進而使影片的斷裂感成為頗為嚴重的問題。​

Read more

《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片名是什麼意思?導演陶德海恩斯解釋了!

Read more
< 1 2 18 19 20 21 22 23 24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