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魏斯安德森電影《法蘭西特派週報》影評:回應這世代五大創作疑問的藝文影像副刊

​​魏斯安德森​​電影《法蘭西特派週報》影評:回應這世代五大創作疑問的藝文影像副刊​


​​電影如片名,真的是華麗精緻的藝文影像副刊,需要仔細品讀,讀對白文字、讀影像、讀文本畫外意、讀敘事手法的改變造成的趣味。《法蘭西特派週報》描述期刊創辦人過世,而編輯部準備發布最終刊的內容+訃聞,進而描繪「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並回應這個世代對於創作的疑問:「創作需要風格嗎?創作可以不管創作者的品性與背景嗎?創作必須感性與理性兼具嗎?任何人都需要創作嗎?創作會有結束的一天嗎?」。電影本身帶點黑色幽默,卻不是強烈的諷刺,而是可愛的嘲弄。​


​​巧妙融合​​魏斯安德森​​風格,打造藝文影像副刊​


​​魏斯安德森​​以自己擅用的置中、繽紛的鏡頭語言,打造三大段關於創作(畫畫、文字、煮菜)、關於地域小人物的故事(二段小故事則為開頭與收尾),他標誌性的作品風格,宛如優美的排版,讓人品讀起來極為舒適,而影像節奏猶如翻書一般怡然自得且快速,毫無喘息空間,一晃神可能就會跟不上​​魏斯安德森​​翻閱的速度。​


​​雖然《法蘭西特派週報》是真人實拍 + 一點2D 動畫,但整部片像是偶動畫,把所有演員都當作偶,任意操弄與玩耍。所有的表演都很機械式、很扁平、不需要演員魅力,對白也很冰冷、僵硬。我甚至懷疑不需要找提摩西夏勒梅、瑟夏羅南、法蘭西斯麥朵曼等一票巨星,全找符合形象的素人演員,電影也能成立(但演員應該表演得很開心)。儘管​​魏斯安德森​​的電影似乎都是這樣的表演風格,然而本片比《布達佩斯大飯店》還更極端(產生的表演更平淡),戲劇張力單靠劇情本身填補。因此看到中後段會稍微有點疲乏,不過稍微加了動畫、舞台劇的形式,也增加更多趣味性。​


​​起頭-創作需要風格嗎?​


​​開頭的旅遊頁,告訴觀眾這就是一本講述地域性的故事,不像一般旅遊副刊是給無聊觀光客看的名勝風景描繪,這本書要講的內容有妓女、黑道,真正的在地生活景象。在雜誌編排上,除了封面,開頭是真的能體現雜誌的風格,它必須一眼讓讀者了解後續有甚麼樣的東西,且吸引讀者繼續閱讀,而​​魏斯安德森​​在開頭確實有做到,讓觀眾理解導演接下來都會用說書人的方式講述每一段故事,這些表演都會很扁平冰冷,裡面的故事都是關於在地、關於創作。​


​​創作可以不管創作者的品性與背景嗎?

​​第一段《具體的傑作》是由蒂妲·絲雲頓飾演的作家,在講座上分享一段故事。故事主要描述天才畫家罪犯、賣畫商人與美女獄卒(被畫者)之間微妙又詭譎的關係。這段故事點出「創作」、「創作者的身分」、「創作行銷」的關係:偉大的名畫出自殺人犯手裡,它可以是名畫嗎?以創作面來說,殺人犯透過描繪與獄卒之間真摯的情感而誕生的畫作,它有著藝術的私密性與超越性。然而創作如果只在監獄展示,那就無法是藝術品,這時必須透過藝術商人(展覽方)的行銷與炒作,讓大眾、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發掘「創作者與藝術品」,這時創作者的背景就成為行銷賣點,製造飢餓行銷,創造話題。前半段先點出藝術與商業本身就是密不可分,商業行為曝光藝術本身,拉抬藝術本身的價值。​


​​但這個藝術品終究是一個殺人犯創作,這回到前面所述的提問,人們願不願意接受創作者本身即是不完美之人,甚至是背離道德法律之人。通常這類主題的電影會更聚焦在創作者內心,但《法蘭西特派週報》顯然沒這麼做(因為他是期刊報導),反而更聚焦在創作者與被畫者之間那純粹卻又複雜的情感。在後段劇本又搞了一個荒謬的監獄看畫會,把藝術圈的荒誕混合在故事中,最後結束在一個更匪夷所思的行為—富商買下了壁洞畫,直接挖它上飛機,賣畫商人大賺一筆;創作者因為拯救監獄發生的暴力衝突而獲得自由;獄卒獲得賣畫的錢,擁有了新的生活機會。這Happy ending怎麼發生,為何富商會買下這個難以賣出(挖出)的壁洞畫,電影沒有明說,但或許他是被「創作」本身的藝術性與情感打動、或許想要炫富…。電影明確地陳述「創作是可以單獨觀看,不考慮創作者的背景,只考慮它的藝術性」,以此諷刺現今高舉道德主義的觀者。​


​​創作本身應是美好、純粹又複雜,就算被商業行銷,就算創作者品性不佳,也不該抹滅其存在的價值!​


​​創作必須感性與理性兼具嗎?​


​​第二段《宣言修訂版》是由法蘭西絲·麥朵曼飾演的作家,以私密的話語述說熱血文青的革命故事。這段也是三段中我最沒感覺的一段(絕對不是因為男主角是提摩西)。這段點出「創作」(文字/話語)的外在影響力與內在私密性,可以成為理性的革命宣言,與別的意識進行辯論;它也同時能作為感性的日記,表述自己的情感與愛戀。​


​​電影用了三個角色的互動表現不同「創作」(文字/話語)的力量,法蘭西斯麥朵曼飾演的作家,她是寂寞的創作者、革命的旁觀者;提摩西飾演的發情革命少年,他是激進的創作者、革命的主導者、文章的主角。當兩人透過文字表現自己的脆弱,也就引發乾柴烈火,接著,發情少年遇到了革命少女,兩人看似針對議題水火不融,但這些吵架反而激發更強烈的火花,電影這時把背景的餐廳物件拆開,宛如文字的重新組合拼湊,兩人隔著一台音樂播放設備背靠背,就算意識不同,愛戀也能萌然而生。這兩段剛好就表現創作的私密性,有著情感力道。​


​​中段加了一個舞台劇的形式,表現故事中另一個故事(軍中的悲劇),間接促成革命的烈火。革命青年們與政府官透過棋局,互相較勁與角力,再隔空透過一堆人放話、進行下一步指令,這段看似好玩、荒謬,卻也呈現了革命時的真實情況。革命本就是「文字」與「棋局」的對決,誰的宣言煽動力強,​​誰能在​​棋局贏對手,誰就能勝利,這段顯示了創作的外在影響力。​


​​而最後作家、兩位革命少年少女的爭吵,看似愛情的爭風吃醋,實則顯示了創作(文字)的理性與感性無法分割,情理兼具才是好的「宣言修訂版」,才能同時號召群眾情感,又有理路去述說論點。所有創作皆是這個樣子!​


​​任何人都需要創作嗎?​


​​第三段《警察局長的私人餐室》是由傑佛瑞·懷特飾演的作家,透過電視節目錄製向大眾述說。這段是電影在形式上最有趣的一段,用電視節目說一個綁架故事是蠻常見的形式,但傑佛瑞·懷特在訪問時不斷岔題,講自己與期刊創辦人的故事,就像在雜誌中塞的額外頁面與贈品,令人驚喜,再來運用動畫做出天馬行空的飛車追逐,也呼應期刊常出現的漫畫形式,有種天外飛來一筆的趣味性。而故事本身在說明警察局長兒子被綁架,卻靠著警察私密主廚的料理絕活瓦解了衝突,兒子也因而獲救。​


​​這段故事大致上是個典型的警匪對峙,基本上有​​八成都​​在描寫綁架的起因、過程。然而當主廚冒著勇氣拯救局長兒子的情節,不僅做到驚喜的「反轉」,還延伸出了短片的主旨,甚至是全片的核心。作家撕掉的一頁—他與主廚的對談,描繪了創作的本質。「創作」(料理)即是勇敢嘗試,就算會置之死地,也希望嚐到(看到)那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果沒有了「創作」(料理),一個外地廚師不可能打進本地圈,不可能引起不同階級、種族間的共鳴;「創作」能消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論是壞人還是正義的一方,都需要創作,都需要創作背後的情感。​


​​結尾-創作會有結束的一天嗎?​

​​最終的訃聞為整部片劃下完美的休止符,所有作家一同完成期刊,如同一群人完成一部電影。儘管期刊要停止了,但創作不會停止,某方面來說,​​魏斯安德森​​透過結局,回應現在串流與戲院的爭執,創作是不會被抹殺掉的,就算戲院關了、串流消失了,電影(故事)依然會透過別的方式繼續下去。(所以大家no crying)​

​​創作者會繼續說故事,而觀眾也會繼續聽故事。​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法蘭西特派週報》如此美好的創作感嘆,怎叫人不愛!​ 


COMMENT

登入發表您的留言。
: 比起小行星城 更喜歡法蘭西特派週報~
2023-12-29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