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是《悲情城市》式的對歷史回望,但缺乏侯孝賢在情感上的克制,前後兩個章節中無法取得調性的統一性,更無法克制創作者本身的主觀性。當創作者在處理如此龐大的歷史創傷時,若非為《辛德勒的名單》將重心聚焦在歷史人物上時,人物情感就容易形成一具空殼。
對我而言,《五月雪》就使人物成了承載創作者本身投射情感的載體。在《南巫》中的魔幻寫實依然可見一斑,但當張吉安更加施力於事件本身時,人物的刻板化即自然而然的形成,成了影片的一大敗筆(第二折的過度用力和感性)。
不過,張吉安依然在導演調度和視聽語言上下足功夫,展現其影像功力,幾顆長鏡頭和橫搖的使用都讓人印象深刻;他親自操刀的配樂也適時的點綴、襯托影像本身。不過難以掩蓋的是,張吉安導演無力控制整個龐大的歷史傷痕,進而使影片的斷裂感成為頗為嚴重的問題。
在首作《南巫》當中一次對侯孝賢《童年往事》的些許致意,到第二部長片即挑戰高難度的513事件,《五月雪》的野心和創作者的眼高手低都難掩其失手的情形。或許對於馬來西亞電影史而言,《五月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從創作者的意圖和成果而言,恐怕是不盡人意的。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