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一手掌握住「時間」,一如莉迪亞塔爾對整個樂團「權力結構」的掌控。身為知名指揮家的她在開場戲的訪談中說道,這份工作確立了節拍與演奏的基調,進而詮釋作品演繹其意涵。左手是旋律的線條,右手則具備關鍵性的作用,手掌一收就能讓演奏暫停,時間也跟著被靜止。塔爾深諳指揮家的這一特性,掐住女助理法蘭西斯卡喉頭,使其沈默噤聲;濫權開除年老助理指揮賽巴斯汀,使其無家可歸;偷改分數讓新歡提琴手奧嘉順利加入。塔爾掌控他人的手段意圖明顯卻無人願意說破,好似整個歪斜的演奏廳無法被撼動。然而,真正被撼動的是塔爾的生活。塔爾被不斷擺動的節拍器吵醒,無端聽見女子尖叫,被狗嚇到跌倒破相,夢見愛人在臉旁耳語,彷彿置身雨林中入睡,或是紅髮女子糾纏在脖子側的亡靈,恐懼與罪惡感惡夢般地在塔爾生活中現形。糾纏塔爾的紅髮女子,是片中不斷提及的克莉斯塔,她在塔爾職權騷擾下選擇自殺。熟識克里斯塔的法蘭西斯卡感到悲傷,卻只得到塔爾敷衍的安慰,因此她決定不告而別。片中一再出現的手機對話畫面,或許就是她對塔爾真實的想法。一鏡到底的課堂戲被惡意剪輯上傳至網路,放大塔爾「有爭議」的舉動,也許就是出自她之手。塔爾也因此事跌落神壇並遭大眾公審撻伐,親身體驗「取消文化」的因果報應。塔爾被整個音樂界流放,獨自到菲律賓發展。當她走訪當地按摩店時,女服務員竟以樂團方式排列,此景頓時讓塔爾想起往事因而感到作嘔想吐。歷史中指揮家的角色也並非一開始就存在的,最一開始主要是由樂團首席小提琴家兼任,這位置恰巧正是她的妻子莎朗古德諾,她並未搶走塔爾的風采,在職場上,她幫助塔爾樹立強悍的形象,還為團員示範她難以到達的最高標準,然而,我們無從知曉這對伴侶在家中的權力分佈,戲中只展示了塔爾對養女佩特拉的管教方式,她依然用著職場那套慣用伎倆,以惡言來摧毀紅色外套女孩的心靈,藉此打擊欺負女兒的霸凌者,女兒確實獲得了保護,用布偶排出媽媽樂團的樣子討她歡心,同樣的設置也安排在塔爾被整個音樂界流放後去到菲律賓,她來到按摩店挑選服務女子,竟排列成了樂團的樣子,讓塔爾想起自己過往的權勢關係,因而感到作嘔想吐。雖然《塔爾》在「時間」的編排上並不如塔爾的指揮般精準,反倒隨著塔爾遭「取消」後急轉直下收尾。也許是呼應角色心境的處理手法,卻讓故事顯得有些頭重腳輕。但在結尾處,塔爾接納傳統(古典樂)之外的遊戲配樂(魔物獵人),一反傳統的路數卻呼應電影所要傳達的意旨,我依舊給予肯定!此外,本片雖以古典樂屆富盛名的指揮家瑪琳艾索普為原型,卻跳脫傳記電影模式,轉而製作成一齣精采的心理驚悚類型電影。編劇置換角色性別來講述權力腐敗的當代,符合「政治正確」的方向而不顯得刻意矯情,實為一則寓言。劇本更是高明地在戲中多處紋上隱喻的圖騰,曾經的考察之行成了塔爾悖德的詛咒,也為電影蒙上一層神秘的民俗色彩。🎶延伸聽歌: HelloNico 《布蘭琪》
Read more舉起右手發下誓言「我沒有說謊。」字字鏗鏘,她的眼神近乎要貫穿螢幕前的觀眾,這名女子叫作莫琳。作為一名工會代表,莫琳負責替跨國核電公司的廠勞工發聲。片中的事件時間軸橫跨數年,她被迫在法庭上反覆重演自己受到侵犯的慘劇。然而,同一段時間裡,這群勞工依然未被關注,沒有名字也沒有身分,唯有莫琳這名「受害者」上報,與她相關的議題才會被大眾看見。「完美受害者」的概念指的是非典型的理想受害者,他們未必有掙扎或是逃脫的跡象,看似正常,實際上必然受到了侵害,編劇將這點包裝成劇中最大的「懸念」。警方認為莫琳都在自導自演,並指出她心理狀態不穩定,包含她在犯罪小說上的記號、打牌時擅長使用的吹牛技巧,全都成了不利於她的證物。此外,她口中的嫌犯過於聰明,除了未留下一絲指紋外,甚至用房間裡的工具綑綁她並從抽屜取出難以拔出的器械攻擊她。當莫琳說到此處,就連丈夫都覺得邏輯不通,甚至連身為觀眾的我都有點動搖。沒能從莫琳的被害者角度來思考,隨著警方的觀點闖入這棟屋子,即便以極其迅速地手段結案,也讓本案顯得不尋常,讓人懷疑背後或許有政府高層主導。那麼這六小時裡,她究竟在想什麼?沒有呼救、沒有掙扎,莫琳只是呆坐在木椅上,以近乎失憶斷片的說法回答給警方。實際上,那時的她心思早已抽離,才能若旁觀者般冷靜看待自己身上的傷。數年的時間並未消除這份恐懼,莫琳鼓起勇氣提出上訴。這次,前案佐證另一名女性也曾被相同手法綁架。這些嫌犯專挑曾遭性侵的女性,目的是降低她們法庭上的言論可信度。內心的創傷未平,無法被同情的痛點,莫琳不想再遇到這樣的惡夢。因此當時才會在警局故意招認是自己所為,其目的全是為了保護丈夫與女兒。然而,到了法院竟被女法官數落前後說法不一,因此被判刑。當她再度站上法庭,律師精準點出那段偵查的盲點與漏洞,最關鍵的翻案論點是,莫琳根本無法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因為那時她的右肩受傷,只要轉動手臂就會全身發痛,更別提將小刀塞入下體。她還以此自嘲,這份幽默鞏固夫妻間的情感,沒有因為這道創傷成為更深的裂隙。「我已經習慣被毆打,因為職業使然。」伊莎貝雨蓓飾演的女主角,披著一頭金髮,乾淨利落的裝束,穿戴著各式的耳環,其女強人形象展露無遺。她如此地聰慧,更是丈夫眼中超越神力女超人的存在,電影才賦予她大紅的意象。然而,除了反覆塗抹的口紅及指甲油顏色外,綑綁她手腳的也是紅膠布。或許代表她雖能挑戰危險、權力、結構,卻也為此感到無力。不過,就算鋪天蓋地的惡意朝她襲來,她卻只展現了一口菸時間的脆弱。雨蓓如此多變而細膩的演出,就是我們如此深愛這個角色的原因。《無人相信的真相》乘著性別意識的浪潮,為女性個體至集體的創傷發聲。有別於《藥頭大媽》的喜劇元素,此次則是將驚悚題材發揮地相當完滿。抱持著感激之情的我,和雨蓓在同一個影廳觀賞完這部電影,她在掌聲中起身致謝的優雅身影會永遠留在我心中。這是台灣影迷不曾相信過的奇蹟,也是《無人相信的真相》使我相信的真相。🎶延伸聽歌: #艾怡良 《#懷疑論》
Read more分開的天地,遠遠又不離不棄蒙古古詩以傳至南方的鳥鳴,描繪人們對「出生地」的懷想,這份僅存在於想像之中的「思鄉」之感,弗萊蒂在因緣際會下受到了啟發,飛往日本的班機因颱風被迫取消,於是,她跳上了下一班飛機,獨自前往出生地韓國,儘管她擁有「正統韓國人的五官」,卻說著一口流利的異國語言(法語),因著一曲老式韓文歌駐足,進而展開了這趟「尋根」之旅。 輕撫鎖骨上的傷疤,何時何地何故造成的外傷已不再重要,潛藏於內心無法被解答的缺口,才是最難被填補的。這或許解釋了女主角諸多叛逆無理的行為,源自那份無法接受身分的迷失,成為與自己韓文名字「妍喜」全然相反的形象,那個不再「平易近人與喜悅」的悲傷女子,被蓮蓬頭水沖刷也洗不掉的抑鬱,貼著天花板來排解等待的焦慮,在公共場所暴走叫囂也滅不了心中的怒火,她像是顆不定時炸彈卻負責販賣軍火飛彈的荒謬。因此,25歲時的兩週韓國之旅,在即將離開前,她選擇破壞掉所有的關係,走向了餐廳中央的空地,隨著旋律前後律動,好似要撥開一切的手勢,甘願成為任何人(Anybody)也不願接納自己,這一舞實實在在地打動了我,也是全片我最愛的橋段。「識譜」作為貫通全片的意象,讀取人們交談間的暗號,進而重現這份感受。片中有著諸多「翻譯」的橋段,也可視作「識譜」的一環,「不要再聯絡我」的法文惡語,被亞洲韓語的詞彙所美化,讓生父多年來壓抑的懊悔有了一絲救贖的可能性,因此他才會不停傳簡訊給女兒,諷刺的是,他仍不願學習女兒送養國家的新語言,私自要求她學韓語,甚至要幫她找個韓國老公。如此保守的亞洲文化與相對開放的歐洲思想,形成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直至七年之後,生父播放著手機裡自己彈奏的練習,52秒的琴聲裡寄託了如此複雜的情緒,無法得到原諒的哀傷、不再團圓(回到群山)的遺憾,他只能親自攔下計程車送女兒離去,父親的旋律卻被女兒記在了心上,當她再次遊歷異鄉在鋼琴前彈上一曲,她理解了生父那時的感受,在詩意灰濛濛的光影之下,她獲得了「喜悅」(呼應了自己的韓文名)。《回到首爾》,私心更愛《回首爾後》的港譯片名,忘不了海報上弗萊蒂的那一「回首」,呈現她抵達韓國「爾後」的生命變化,徘徊在「自我認同」的巷弄間,撿拾著「能夠返家」的歸屬感。喜歡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打在演員身上的光賦予一種特異的美感,又被牆壁滿版的色塊給襯托,七年後重返韓國的片段則像是進入另一風格的幻境,弗萊蒂畫上了女版007的妝感,如銀翼殺手坐在車內看著窗外招牌(韓國文化)掩蓋自身,她選擇不食肉不喝酒避開了倒酒的禮俗,彈指也能讓同行男友消失的離奇,當她孤身坐在「原鄉」的階梯上,依舊擺脫不了「異鄉」的疏離。也許這個「家」終究是到不了的了,亦如生母遞上無法收信的郵件信箱,她不再糾結於韓裔的血脈或是法國的國籍,「生日快樂」就足以歌頌她的降生,往後的路「只能向前無需後退」。🎶延伸聽歌: 孫盛希 《分裂》
Read more我是你夜裡的太陽,也是你影子裡的悲傷「塗抹」的動作不僅蘊含著愛意,也展現一名父親對女兒的保護慾,整部片中卡倫一再為蘇菲塗上防曬乳,不留一絲空隙讓陌生人接近,甚至還教她抽走手的防身術,怕的就是女兒受到與自己同等的傷害(斷手或是肩上無故的傷疤)。當他們回到房間,才小心翼翼擦去彼此臉上殘留的乳液,父親才終於卸下了責任與焦慮,放心讓女兒錄影紀錄下這一切。然而,渴望「獨立」的蘇菲,某次竟回絕了父親幫忙擦防曬乳的舉動,自己動手才發現她一人是無法塗到後背的,也象徵了父女間無法輕易抹去的情感,意識到這一層意涵的蘇菲,轉而為父親寬大的後背塗上泥巴,一起共享池子裡的泥巴浴。即使沖掉了肩上的泥水,蘇菲仍無法全然明白父親所肩負的重量,因此,她才打開了這段兒時到土耳其度假的回憶影像,試著從中尋找父親的輪廓。父親的抑鬱隱隱地藏在了影像的縫隙間。在陽台抽著菸晃動的身軀,直至凌晨3:08才得以安心睡去,忘不了的卻是他站在欄杆上隨時會跳下去的那一幕,又好似乘上了空中的滑翔翼,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落腳處。「離開了長大的地方,你就不屬於那裏了。」缺乏歸屬感的父親,對女兒提出誠心的忠告,11歲的她仍有時間去覓得一個「家」。回到了電影開頭女兒向父親的提問,11歲時的他有想過未來會如何?卡倫陷入沈默無法回應,只說了自己被父母親遺忘的11歲生日,得到的只是一個紅色的玩具電話,卡倫從未想過自己能活到女兒開玩笑的130歲,或是回到故鄉接手家庭事業的40歲,因為光是能活到30歲就已充滿阻礙,因此,卡倫才會暗自抗拒「生日」的到來,在慶生的前一晚卻毫無興奮之情,甚至直接拒絕與蘇菲上台合唱。片中也藏著許多對「死亡」的暗示,無論是卡倫強行穿過大馬路被按的喇叭聲,或是深夜獨自走向海浪中的噗通聲,甚至是沒有證照仍要進行水肺浮潛的舉動,就連片中他說著埃及艷后被毒蛇咬傷的歷史故事,也能聯想到「自殺」之舉,這些或許都提示了「父親已經逝去」的現實。他內心難以吐露的感受,就像與女兒度過完美的一日,回到房間只想靜一靜,止不住的疲憊來襲,彷彿將自己拉進了床底,躺入那張擁有自己故事的地毯中。就算讓女兒學著自己打太極拳,也無法抑制這份傷感。他同樣無法擺脫「沒有錢」的生活狀態,無法選擇更高級的渡假飯店(整修中)而懷著歉意,沒能拾回昂貴的潛水面罩而難掩失落,在戶外餐廳享受一頓晚餐卻付不出錢選擇逃跑,抑或是隨手撿起路人剛丟下未熄滅的煙蒂抽上一口。他開不成夢想中的咖啡館,仍想給女兒一個漆滿黃色的房間,換來的卻是女兒「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的氣話。直至女兒戴上了能夠無限暢飲的黃色手鍊,她才明白父親所苦惱的金錢問題一直都存在著,是無法賺錢的她無權批評的,進而主動向父親道歉和解。那條黃色手鍊也成了蘇菲成長的印記。她不願聽從父親的建議,認識泳池邊同年齡的女孩們,而是選擇偷窺鑰匙孔裡少女姊姊們發生性事的秘密,觀察著青少年異性戀愛的相處模式,自己則對玩賽車的男孩有了好感,意外獲得的一吻成了她對性的啟蒙,蘇菲同時也看見了躲在門後的同性之吻,理解到超乎性向的愛的可能,因此,我們才會看到躺在蘇菲床邊的女性伴侶。陽光下過度曝曬忘卻了流逝的時間,直至夜晚降臨才能讓他們的合照緩慢地顯影,因而記下父女共持過的美好日子,《日麗》帶給觀眾私密中的真切,無法輕易忘懷的溫暖,情感也在導演成熟的敘事中昇華。那顆高掛的懸日就如同脆弱的父親,與父親揮手道別後的日子也有所不同,父女因著「共享同一片天空」的理念,即使分隔兩地依然能向對方傾吐。當蘇菲成長到父親當年的歲數,回放這些影像片段,才察覺父親那時或許想得到女兒的救贖,去深深擁抱在黑暗中獨舞的他,那個會永遠愛著她的父親才能安然離去。”We know the perfect place. “能永遠留在此處的地方,或許就是《日麗》了吧!🎶延伸聽歌: 陳綺貞 《太陽》
Read more我們不說破的關係,很微妙卻不是愛情報喪女妖(女巫)預言的兩名死者,直覺聯想是莫名決裂的康姆與派瑞,兩名好友展現「斷交」的決心,具現化成為「斷指」的驚悚場面,沒想到「死亡」並未降臨在他們身上,而是落在了惹全村人厭惡的多明尼以及派瑞豢養的小驢珍妮身上。不擅言詞的多明尼背負了警察父親家暴的傷痕,他扭曲怪異的行為也因此合理了許多,至於脖子上掛著鈴鐺的珍妮,總是被派瑞的姊姊詩凡趕出家門,不準牲畜與人類同在一個屋簷下,牠又是何其無辜,他們的死皆是鬥爭導致的悲劇後果。「音樂能長久,好心也可以。」康姆不再親近派瑞的原因,出於自身對於偉大夢想的追求,他想在往後的人生寫出一首能被傳頌百年的歌曲,想到聽了派瑞兩小時無意義的閒聊感到浪費時間,然而,對於這位「樂天開朗」的派瑞而言,摯友願意傾聽自己訴說已是好意,他追求的是當下滿足的感受,對比已經放眼未來的康姆,一段友誼確實能成為一段佳話,一首民謠曲也有機會流芳百世,因此,兩個人各執一詞的觀點確實都說得通,只是其中一方無法放下曾經連結起的關係,才會導致這剪不斷只好剪手指的窘境。全片以男性視角體現了「內戰」的荒謬,對岸時不時展開的砲火,以為遠到無法參與,其實近得足以在兩名好友之間發生。男人們「無趣」的爭執,看在姊姊詩凡眼中實在荒謬,明明只要把話說清楚就好,弟弟依舊聽不進耳裡,一再騷擾「前」好友的舉動顯得幼稚。詩凡一方面獲得了本島工作感到欣喜,一方面放不下弟弟獨自一人生活,被那股深埋於心的糾結所拉扯,讓她差一點就沉入水中投入死亡的懷抱,想不到多明尼怪異卻異常真誠的告白,讓詩凡打消了這個念頭。她更在康姆砍斷左手五指時徹底醒悟,決定與弟弟告別去到本島定居,向著站在崖邊的弟弟揮手,看到了女巫時卻露出驚恐的表情,這份擔憂懼怕是躲在石牆後也避不開的,凱莉肯頓別於戲中男性角色外顯而情緒化的演出,她則是展現了閱讀書籍累積起的內涵,既聰明又明白事理,「你都不會寂寞嗎?」還帶了點負面思考的悲觀色彩,她的「選擇」是離開了近親間傷感情的戰爭,投身另一場無情的戰場。這座幻想中的「伊尼舍林」島嶼,即是愛爾蘭歷史過往的化身,兩點相約酒吧的鐘聲竟讓女妖帶來了死亡,酗酒也無法阻止分化的階級意識與分割的友情小船,被礁岩暗藏的浪打翻。馬丁麥多納總能透過電影帶出富含省思的哲理,欽佩他將這天才般的劇本形象化,但也相對難與觀眾產生共鳴(畢竟誰沒事會這樣做)。攝影展現了整座島的壯闊美景,也讓兩人最後「分手」的海灘戲增添惆悵感。於我而言,忘不了的卻是康姆和狗狗跳探戈的慶賀,以及派瑞蹲下身餵養小驢的溫柔。他們引發這一切又怎麼能釋懷呢?也許哪一天想起,他們都已忘記了整個事發的源頭,只記得過程中結下的仇與怨,如熊熊的火焰在平和中燃燒著。🎶延伸聽歌: alin 《摯友》
Read more《阿拉丁》蓋瑞奇x《玩命鈔劫》傑森史塔森,帶來動作喜劇、幽默諜報電影。✅角色特質和火花 傑森史塔森飾演的頂尖特務,雖精通槍械和搏鬥,卻不是傳統特務形象。他擅長調侃,如同他在《玩命關頭特別行動》中冷面笑匠的形象。他愜意地解決眼前的敵人並且嘴砲幾句,猶如《金牌特務》加《紳士密令》的調性。團隊中,最搶眼的莫過於奧布瑞普拉薩,古靈精怪的她,加上她一手遮天的駭客實力,兼具聰明和賣萌的特質意外迷人;而飾演反派的休葛蘭也不遑多讓,把富商形象演得淋漓盡致,散發一股又愛又恨的獨特魅力。✅非典型諜報電影 導演蓋瑞奇致力拍出一部非典型、有新鮮感的諜報電影。在他的鏡頭下《玩命特攻》充滿著他黑色幽默的風格,運用節奏感十足的節拍,醞釀出格調非凡的作品。雖然劇情的內容及安排不是特別創新,但在套路的呈現上還是能玩出一番風味。因為它不像傳統諜報電影般的嚴肅、冷硬,但也不像完全走搞笑路線的荒唐喜劇,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沒有緊張、步步驚心的任務執行,取而代之的是詼諧和各種莫名其妙的笑料安排,適合多數觀眾。✅娛樂爽片的元素 有別於導演之前的《玩命鈔劫》或《紳士追殺令》,並非是走動作犯罪驚悚片的類型,這次明顯是部非常有玩味的娛樂爽片。除了有槍戰火拼、飛車追逐、飛彈爆破、近身搏鬥等橋段,更多的是藉由人物間的火花和嘴砲,帶給觀眾純粹的娛樂。看著那群角色互動,猶如在看《金牌特務》和《紳士密令》的混和體,總是在危險情急的時刻,卻表現地優雅且應對自如,然後又講出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幹話。它是適合放鬆腦袋欣賞的新春爽片。❎故事可能差強人意 導演與傑森史塔森合作數次,但對於想認真看劇情的人來說,可能沒有繳出應有的水準。故事劇情相當平直,即便有鋪陳一些支線,以為導演會帶來其常玩的驚人大反轉,但結局算是在意料之內,少了劇情的波折和驚喜。此外,本作的定位是動作喜劇的爽片,不過動作場面其實不多,大部分集中於片尾;而喜劇部分就很吃觀眾的電波,對於黑色幽默不太喜歡的觀眾,可能反而覺得略顯尷尬。結語 這部非典型諜報電影,有槍戰、追車、搏鬥,還有臥底偵查元素,也少不了人物間的嘴砲,傑森史塔森的冷面笑匠、奧布瑞普拉薩的古靈精怪,還有休葛蘭的反派魅力,都令人印象深刻。本作沒有太過緊張的任務,取而代之的是詼諧、輕鬆的笑料,猶如在看《金牌特務》和《紳士密令》的混和體。也許有些場面有點無俚頭或老套,故事發展也相當平直,也沒有導演一貫的反轉戲碼,但簡單直接的劇情和荒誕的幽默,卻適合放鬆腦袋去看。-導演:蓋瑞奇演員:傑森史塔森、凱瑞艾文斯、喬許哈奈特、休葛蘭、奧布瑞普拉薩(圖/翻攝自IMDB、車庫娛樂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圖片來源:IMDb《親密》: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They’re behind us, run!”Growing up is when the moment you just realized that was the last time embracing each other, childhood had already been gone. An extremely heartbreaking story told in a gentle way. Lukas Dhont’s tender images and elegant narrative are giving the cinema a precious blossom.凋零的花揉入土裡,我們的親密將深植心底。「美麗、疼痛,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2019年看了Lukas Dhont的首部作品《芭蕾少女夢》之後,寫下了這句話。如今看了新作《親密》,竟能得出相同的感受。延續前作的青少年成長題材和性別議題,《親密》更加幽微、收斂,力道卻出奇驚人。
Read more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的2019年大作《真寵》(The Favorite),是部十八世紀斯圖亞特王朝的歷史劇,藍西莫以其獨特的戲謔諷刺風格,呈現安妮女王與其親信的權力互動。只是在英國的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與其事?《真寵》是部傳記式歷史片,關於十八世紀安妮女王時期的王室權力鬥爭,由尤格·藍西莫導演,由由艾瑪·史東、瑞秋·懷茲、和奧莉薇雅·柯爾曼主演。女主角柯爾曼以《真寵》獲得金球獎與BIFA最佳女主角獎與多項女主角獎。英國真的有安妮皇后嗎?有的。在英國史上真有安妮皇后(1665-1714),也是斯圖亞特王朝最後一任君主。安妮皇后在後世的記載,是個不太聰明主見不清又有點無聊的女王,她的父親就是在光榮革命被罷黜的詹姆士二世。安妮皇后的後半輩子一直苦於痛風,最後也死於痛風。 安妮皇后真有十七個孩子嗎?是的。安妮皇后的懷孕生產都不順利。她曾經受孕十七次,但不是流產就是早產,只有一個孩子順利養到十一歲,還是不幸死亡。十七次懷孕產子是她心中的創傷,也就是象徵在《真寵》的十七隻兔子。當然,這十七隻兔子,也是她的真寵。真的有莎拉·邱吉爾這位女爵士嗎?有。 莎拉·邱吉爾(Sarah Churchill)與安妮皇后從小就有交情,的確也感情相依到成人。莎拉是惠格黨(Whig),也是主戰派,她強勢控制安妮女王,也在遠親艾碧嘉(艾瑪史東飾演)接近皇后時,在宮中散布流言,以公開不利信件,以恐嚇皇后就範。艾碧嘉真是安妮皇后的新寵?是的。艾碧嘉的父親因為賭博破產而家道中落,逼得艾碧嘉淪落為宮中女傭。進宮接近皇后之後,果然成為女王新寵,因為艾碧嘉相較於莎拉的強勢作風,顯得溫和優雅又可愛,很快獲得皇后青睞。此外,艾碧嘉也鼓勵皇后真誠面對自己的政治傾向。艾碧嘉真的對薩拉下毒嗎?並沒有。艾碧嘉並未如《真寵》所呈現,因為心生歹念而對莎拉下毒。不過歷史的確有記載莎拉在宮中散播艾碧嘉跟女王過從甚密、暗通款曲和骯髒床事。民間甚至流傳戲謔的歌謠嘲諷女王。為此女王極為憤怒,更加不願意與莎拉和解。安妮皇后果真曾與莎拉和艾碧嘉同性愛戀?未知。研究安妮皇后的學者認為,機率很低,因位安妮皇后是位正經八百的虔誠基督教徒,注重道德又有節律。即使不夠聰明,也不至於在後宮與女人大玩蕾絲邊,讓人當作把柄。此外,現實中安妮皇后有位先生,一位丹麥的王子。歷史上真的有勞伯.哈利嗎? 有。《真寵》裡膽敢公開反對莎拉的哈利(尼可拉斯·霍特飾演)真有其人,是托利黨的國會議員,多次與控制皇后又插手干政的惠格黨莎拉正面衝突——反對加重民間賦稅來負擔出兵法國的沉重壓力。不過,當時的哈利並非20多歲的英雄少年,而是40出頭的憂鬱大叔。安妮皇后真的有17隻兔子寵物?不。十八世紀的兔子是拿來吃的。一般人看到兔子,會想到的是食物,不是寵物,更不可能抱在懷中把玩。況且,假若兔子不拿來吃,任牠們過度繁殖,反而成為田間的害蟲(由《彼得兔》可見一般),一點也不可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