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首〈Take On Me〉讓挪威在地樂團A-ha 紅遍全球,但接下來他們卻要用了一輩子努力超越〈Take On Me〉 。此片的發行商是造次文化,總監查拉說:「我們上這部電影,很重要的是它裡頭的內容是你在Google上找不到的,只有進電影院才能感受。」此外,聲音的細膩與層次也得在電影院才能享受得到。這首歌和電影領域有高度相關,它是音樂史上最多次被引用到電影配樂的歌曲,有幾部電影配樂可以聽到這首歌,諸如《一級玩家》、《樂來越愛你》、《神偷奶爸3》、《死侍2》、《變形金剛:大黃蜂》都有出現它的旋律。早期,A-ha的追隨者主要是青少年;然而,隨著它的發展、音樂的成熟和時間的推移,觀眾多樣化,擁有各個年齡段和流派的粉絲。A-ha留下自己的印記,並對後來許多團體和藝術家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酷玩樂隊。紀錄片首先回首這夥人成軍的機緣,組成新團以後,他們花了半年的時間錄製了幾首歌,其中一首就是後來讓他們揚名立萬的〈Take On Me〉。這首歌有二個版本,如今我們聽到的是發行於 1985 年的第二版,首版則因曲調風格於英國排行榜失利。還好,華納唱片願意給 A-ha 這個新團一次機會,讓他們重錄第二版的〈Take On Me〉。華納找來知名製作人 Alan Tarney 以及找導演 Steve Barron 接手 ,徹底拯救這首歌。導演採用轉描技術(Rotoscoping),結合真人與鉛筆素描漫畫風格。拍攝完成的音樂錄影帶在 MTV 音樂台播出後可說轟動全球。轉描技術是早期動畫製作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又譯為「真人模擬」,由真人出演後轉繪成動畫,以提升擬真動作的流暢度。完成後,把預先拍好的影片投放到毛玻璃上,由動畫家將每格畫面描繪下來,而這個投影儀被稱為轉描機(Rotoscope)。〈Take on me 〉的 MV 運用此一技術描繪 3000 幅畫面,花了 16 個禮拜才完成。先行推出的 MV 形成熱門話題,這首歌在唱片市場上的詢問度越來越高,美國華納在一個月後才發行單曲唱片。此一操作果然奏效,〈Take on me 〉很快就在全美百大單曲榜節節上升,最終如願拿下冠軍席次。音樂錄影帶的巨大成功,開啟 MV 另一個風潮,音樂錄影帶成為許多導演大玩影像實驗的新戰場。各種素材、技法紛紛被運用在 MV 的拍攝手法上,形成唱片工業另一種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象,至今未歇。但A-ha後來的故事呢?為何他們中間曾休團、樂團錄音會有哪些爭執或火花,我想都是很值得到電影院一窺的。最後私心想介紹「造次文化」這個專發行音樂電影的公司。英文「side project 」的意思是由於對本來喜愛的人事物感到不滿,改而打造自己的第二人生。造次總監查拉的解釋則是:「因為對本命團不滿意、不爽,因為各種原因要去外面發展或分散注意力,這就是side project。」然而,在造次註冊此公司後,新冠肺炎就發生了,且他們經常在和製作團隊簽約播映版權後,被國際平台搶走合約,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堅持在這條路上,為音樂奮鬥著。台灣的獨立片商生存真的不易,這是我第一次受造次邀請參與試映,也是第一次聽映前導言就動容,對真正有熱忱之事的喜愛是不會騙人的,他們的作品也是。
Read more 水面泛起陣陣「漣漪」,那是貫通整部《奧本海默》的重要意象,一如奧本海默在腦海種下了第一顆「原子彈」的念頭,才有了逐漸向外擴散成形的各式計畫,網羅物理人才到不同的小組,水波的中心點即是洛斯阿拉莫斯小鎮,一個從無到有搭建出的城市。「漣漪」的意象也像是原子彈爆破後滲透人心的狀態,透過黑玻璃反射出蕈菇狀的雲朵,點亮了黑夜,爆炸後周圍頓時無聲,等待著光速與音速的時間差,震耳欲聾的聲響才隨之到來,那樣的感受即是奧本海默所說的「心理衝擊」,在內心迴盪的餘波才是最該畏懼,這也解釋了為何身為計畫負責人的奧本海默,得到了試爆成功的片刻歡愉後,開始排拒起製造氫彈的研究,在他辭職的數年後更不斷被這份罪惡感侵擾,做著至親好友都被原子彈燒死的惡夢,這些「後知後覺」的愧疚感正是奧本海默生命中的漣漪。這道「漣漪」在池塘邊與愛因斯坦的對話中,更可以解讀成是他們的成就所造成的「後果」,這個「後果」讓奧本海默在戰後被史特勞斯進行政治清算,因著當初奧本海默在公開場合羞辱他而埋下的恨意,成了朝他復仇的「毒蛇」,「你拾起了石頭卻忘了底下的毒蛇。」有意思的是,片中讓觀眾窺探角色們面臨的「後果」,有的莫名留下遺書死於浴缸(情婦),有的始終支持著奧比(好友拉比與萊斯利中將),有的則背叛他不再握手(愛德華泰勒)。於我而言,人際關係的「漣漪」比起原子彈爆破來得更為驚悚,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當時種下的業障因果何時會反饋到自己身上? 「你為什麼不反抗?」奧本妻子凱瑟琳一再督促丈夫要起身反抗,反抗什麼?反抗被誤解的命運、惡意中傷的流言、被視為左傾份子被情報局監聽等等,這些種種都是施加於奧本海默的負面形象,誰想得到對國家有功的他竟被當成叛徒秘密審理。我們確實無從得知他在自己心中的定位,終結二戰的英雄?帶來毀滅的死神?還是遇見未來的先知?當他與(同為先知的)愛因斯坦交談時,多少理解了自己未來的處境,聽著他的「鮭魚和馬鈴薯沙拉」忠告,明白了後人頒發獎項給他們時,並非真心感謝他們,而是為了讓頒獎者們自己心安。由此看來,《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初衷,也絕非拍給受害者的道歉信,而是拍給製造原子彈的物理學家們以及按下發射鈕的那人看的懺悔錄。 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予具有自毀傾向的人類,奧本海默則將原子彈的知識交付給現代人類文明,依然無法擺脫燒掉大氣層的可能性,《奧本海默》以希臘神話典故奠定整個故事的悲劇色彩,同樣的概念也曾運用在《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電影當中,渴望進入太空的人類終於取得了新世紀的火種,也就是飛上太空的能力,對應到本片則是那兩顆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向世界證明了原子彈的驚人威力,兩部作品都不約而同帶出了反戰思想,《奧本海默》卻未止於此,它不僅替傳記類型片開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既客觀的陳述事實,也主觀地呈現主角的掙扎焦慮,兩條黑白與彩色的故事線圍繞著同一顆原子(奧本海默)來回擺盪碰撞,激發出高亢沸騰的情緒波瀾,也增加了晃動欲昏迷的恐慌。我由衷地佩服導演諾蘭,這位「苦難精算師」,他將真正屬於人類的「苦難」投向觀眾眼底,讓沙漠上亮起的白光烙印在角色與觀眾的視野裡,若每個人都能見到那幅景象,人類距離毀滅倒數的日子,或許就能更遠一些了。🎶延伸聽歌: 草東沒有派對 《苦難精算師 》
Read more電影《集氣/AIR》 你穿 Air Jordan 但你知道當時發生的故事嗎?《集氣/AIR》介紹電影《集氣/AIR》由獲獎導演班艾佛列克執導,揭示了當時尚未被發現的麥可喬丹與耐吉公司剛起步的籃球部門之間改變遊戲規則的合作關係,並透過飛人喬丹品牌徹底改變了體育界和文化界。主要演員包括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傑森貝特曼、克里斯梅西納、馬龍韋恩斯、克里斯塔克和薇拉戴維絲。電影《集氣/AIR》目前可於 Prime Video 線上觀看。 電影《集氣/AIR》評價與心得最近是開始流行傳記類電影?上部《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才剛推出沒多久,最近又有《集氣/AIR》上架推出。電影由班艾佛列克執導,他個人也有在電影中出演,這部講述喬丹與 NIKE 的故事電影,整體水準相當不錯,除了小班外還有麥特戴蒙、傑森貝特曼與克里斯梅西納等知名演員。雖然在電影中麥克喬丹從未露面,但這樣設定很合理,可以避免電影失去焦點,算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集氣/AIR》的故事對資深球迷來說也許早已熟悉,但對筆者這種對喬丹鞋並不熱衷的人來說,也算是一種能瞭解當年這段勵志故事的機會。原本筆者一直以為喬丹鞋是在喬丹成名之後所創造的產物,沒想到是在他還未進入 NBA 之前就已經談定的合作。看完後不禁佩服劇中角色的慧眼與行動力,才能在與其它知名公司競爭中簽下喬丹,並一直與之合作到現在。NIKE 名字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這個運動品牌從 1964 年創建以來,經歷了不少轉變和成長。創始人 Phil Knight 和 Bill Bowerman 以賣日本 Onitsuka Tiger(現在的 ASICS)跑鞋開始他們的事業。不過,由於與 Onitsuka Tiger 的緊張關係,他們在 1971 年決定建立自己的品牌,也就是 NIKE。此後,NIKE 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和獨特的營銷策略,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運動用品製造商之一。Air Jordan 這個名字來自籃球界的傳奇人物 – Michael Jordan。 1984 年,當時 NIKE 在籃球市場上並不占主導地位,但是他們看見了Jordan 的潛力並且決定簽下他,這絕對是一個賭注。為了吸引 Jordan,NIKE 策劃了一項創新的宣傳活動,包括為他設計獨特的鞋子,這就是 Air Jordan I。此外,NIKE 還製作了一系列電視廣告,其中包括由知名導演 Spike Lee 執導的「It’s gotta be the shoes」廣告,這使得 Air Jordan 鞋款及其相關產品的聲譽大噪。Air Jordan 的誕生不僅改變了運動鞋的設計和功能,也改變了運動鞋的市場定位。以前,運動鞋被視為專業運動設備;而現在,由於 Air Jordan 的流行,它們也成為了時尚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這種變革為NIKE 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也為運動鞋市場開創了新的潛力。至今,Air Jordan 系列已經成為了 NIKE 的旗艦產品,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入,也成為了運動和時尚界的一個重要標誌。就如同電影中所提到,當時 Air Jordan I 的紅黑配色違反了 NBA 的配色規定,每次 Jordan 穿著這款鞋出場都會被罰款。但是,NIKE 不僅支付了這些罰款,還利用這個事件進行了營銷,這讓 Air Jordan I 的名聲在外大增。最後,NIKE 在初期並未大量生產 Air Jordan I,而是選擇限量生產的方式,藉此創造出產品的獨特性和稀缺性。這種策略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注意,並使得 Air Jordan I 成為搶手的產品。總之,如果你買過 Air Jordan 系列,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品牌發跡的故事。
Read more電影《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 簽名我們就能回家《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介紹 電影《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 Tetris》是一部 2023 年的英美合拍傳記驚悚電影,由喬·S·布拉德執導,諾亞·平克編劇,泰隆·艾奇頓、霹靂煞·葉甫列莫夫、Sofia Lebedeva、安東尼·博伊爾和托比·瓊斯主演。改編自 1980 年代冷戰末期,多家公司爭相為獲得知名電子遊戲《俄羅斯方塊》的著作權而與當時的蘇聯政府進行談判的事件。Apple Studios 參與了電影的製作,《俄羅斯方塊:版權爭戰》於 2023 年 3 月 31 日獨家登陸 Apple TV+。《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評價心得 這絕對是一部電玩人該跟上的精彩作品,目前 IMDb 也有 7.4 的分數。劇情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當然為了劇情需要還是添加了很多不是真實的部分,所以會出現比小說還誇張的內容,但看完也能大概瞭解當年俄羅斯方塊的起源,算是一部兼具娛樂性的偽紀錄片。 電影長度約一小時五十二分鐘,長度適中、劇情緊湊不拖戲;甚至因為要講的內容太多,現在的片長反而讓人覺得太趕。但如果要探討更深入的內容,勢必會超過兩小時,所以也很難取捨。礙於片長限制,導致我們較難感受劇中人物情感,比如亨克·羅傑斯與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的友情,即使有安排到家裡做客與聚會等橋段,還是不夠時間讓他們的友情發酵。 在被時間追著跑的情況下,除了上述提到的情感會比較薄弱外,劇情細節也無法處理的很好,像是作為反派的中央委員會委員,因為要塞入這號人物,導致衍生出奇怪的內容;比如戈巴契夫不認識中央委員會委員,本身就是件非常奇怪的事。還有委員想盡辦法收賄,卻不小心說溜嘴給女探員,最後主角飛車追逐到機場卻上錯飛機的荒謬橋段。 至於二訪俄羅斯這段,奇怪的還有兩位跟著飛去的任天堂主管,要是他們知道去了可能會丟性命,還會跟著過去嗎?安排兩人一起無腦衝就算了,去到那後兩人的角色幾乎變成邊緣人,除了給出合約條件外沒其它用處,這部分也稍嫌可惜。至於羅傑斯的家庭戲,特地拍他老婆跟女兒的部分,可能是想說他女兒在未來會成俄羅斯方塊公司的 CEO,所以也讓她露個臉?不管如何《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算是一部不錯的電影,蠻推薦大家有機會看看。
Read more你賦予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但這世界卻尚未準備好迎接它。✅實拍鏡頭與震懾的配樂 Christopher Nolan鍾情於實景拍攝,本片同樣秉持著對藝術的堅持,用實拍鏡頭帶來真實的美妙與威脅性。全程採用IMAX攝影機,輔以70釐米膠卷與65釐米黑白膠卷的交叉呈現;還有大量的特寫鏡頭,利用鏡頭語言堆疊氛圍、加深角色內心的衝擊。而配樂更是錦上添花,Ludwig Göransson譜出瘋狂、節節攀升的節奏,迅速將觀眾帶入不安的心理,促使緊張的情緒攀爬到頂峰。如此強大的節奏與弦樂,所帶來的震懾將在你我腦海中刻下深深的印記。✅劇情張力與非線性敘事 電影的步調緊湊,並用非線性敘事使情緒不斷地往上構築。導演在故事軸線上使用並行的敘事結構,並藉由彩色與黑白的畫面來代表不同的人物視角,精心琢磨出具層次的故事。同時也透過原子彈的題材,帶來微觀上原子碰撞的物理現象,與宏觀上毀滅性的現實衝擊,巨大的反差形成超越蝴蝶效應的撕裂。如此的劇情結構,不僅為觀眾帶來非典型的傳記電影,還在其中雜揉了政治驚悚與心靈衝擊的元素,並且深入挖掘奧本海默的內心世界,令人沉浸其中的漩渦。✅層次與深度的精湛演出 Cillian Murphy所飾演的奧本海默,捕捉了角色內心的迷茫和複雜,投射出壓抑的心理狀態,彷彿平靜水面下的致命漩渦,成功演譯人物的層次與深度,即背負沉重原罪的心理。另外他與Matt Damon飾演的曼哈頓計畫負責人,和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皆有不錯的對手戲。特別是後者,人物表現從一開始的內斂到逐漸發散,戲劇性地塑造政客老謀深算的模樣。其他卡司也是實力派陣容,一同建構令人驚喜且深刻的歷史角色剖析。✅對原子彈、人性的反思 Nolan的電影都有著迷人的道德思辨,雖然這是歷史成份厚重的電影,但藉由奧本海默與「原子彈」的研發,闡述了科學革命的道德困境,以及人類的自毀傾向。即便這項發明終結了戰爭,但也開啟了地獄的大門,並帶來後續的「連鎖反應」與人類的自我膨脹。透過這段歷史,導演也希冀觀眾能思考AI對於人類的影響。當然,本片並非僅是傳遞反戰思想,更多的是聚焦於奧本海默的內心,當中有太多的複雜人性與光暗交會在角色身上迸裂,身為一部傳記類電影,沒有對誰作出過多批判。❎觀影門檻且須調整期待 作為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片,先天上就並非是容易入口的作品。因為電影對於劇情背景並不會著墨太多,多數都是從劇中角色口中聽到片面名詞;也鑒於傳記的本質,劇中亦有眾多的歷史人物,對話的比例很多,加上三小時的片長與沉重議題,娛樂性較不高。而且大眾所期待的原子彈爆炸畫面僅出現一小片段,這或許與觀眾的預期有所出入。這需要調整心態去迎接這部作品,不然會被其歷史的複雜性和沉重感所壓跨。結語 這是部步調緊湊、細節精密的傳記電影,採用IMAX膠捲攝影鏡頭實拍,不論是微觀或宏觀的畫面,還是人物的特寫,都帶來最真實的視覺衝擊。配樂也塑造了甚高的震懾感。以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輔以黑白畫面的交織,精心琢磨具層次的故事;同時雜揉政治驚悚與心理元素,讓劇情張力層層往上構築。多虧席尼墨菲和小勞勃道尼對人物內心的完美詮釋,賦予劇本人性面的說服力。電影也充滿了道德思辨,透過聚焦人物的內心煎熬,探究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演員:席尼墨菲、艾蜜莉布朗、佛蘿倫絲普伊、小勞勃道尼、麥特戴蒙、喬許哈奈特、肯尼斯布萊納(圖/翻攝自IMDB、環球影業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班艾佛列克最新力作,攜手麥特戴蒙改寫體育世界及流行文化。 -「鞋子原本就只是一雙鞋,直到有一位特別的人穿上它。」 ✅經典又勵志的品牌故事 本作劇情藉由與麥可喬丹簽約的過程,帶出挑戰與創新的勵志精神。當年NIKE的籃球鞋市佔率僅僅17%,被兩大品牌adidas、Converse狠狠輾壓,因此這項企畫完全難若登天。但難得可貴之處也在這,公司的執行長、行銷主管、球鞋設計師等員工,都選擇豪賭這次的機會;尤其主角甚至打破規則與偏見,用真誠、不懈的態度,努力說服主管和喬丹一家人。除了劇中穿插很多Nike的趣事與軼聞,更體現其口號「Just do it」的精神。 ✅人物自然且真誠的演出 光是能在劇中看到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麥特戴蒙(Matt Damon)、傑森貝特曼(Jason Bateman)等人同場飆戲、吐槽對話,這部電影就已經值回票價。過程中穿插許多有趣的笑料,能讓觀眾體會人物間生動的交鋒、散發自然且真誠的光環,不會像普遍傳記電影那樣的沉悶。尤其薇拉戴維斯(Viola Davis)飾演的喬丹母親,可說是這故事背後的主角。她愛護兒子的才能,又不慍不火地與Nike協商、攻防,表現與主角平分秋色,雖然該角色後半段才出現,但絕對有為本片畫龍點睛的效果。 ✅非運動電影但敘事出色 這部不是傳統印象中熱血的運動電影,儘管和NBA息息相關,卻沒有高潮迭起或血脈噴張的球賽戲碼,甚至喬丹這個角色僅露出背影而已。也許這和部分觀眾的預期有所出入。畢竟本片基本上都聚焦於說服公司和喬丹簽約的過程,它實則是部扎實的劇情片,即便劇情推動多以大量的對白呈現,但每個人的想法都鉅細靡遺地表達出來,每段戲都是如此真摯、熱情。而且電影的年代感營造出色,每個細節都用心打磨,相當引人入勝。-導演:班艾佛列克演員:班艾佛列克、薇拉戴維斯、麥特戴蒙、傑森貝特曼(圖/翻攝自IMDB、環球影業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終於又找到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理由。奧本海默 Oppenheimer,院線電影年份:2023類型:歷史傳記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麥特·戴蒙(Matt Damon)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 故事大綱:《奧本海默》的故事有三條時間線同時進行,過去、現在、未來,每一條線都互相影響,劇中的情節環環相扣,同時堆疊本片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三位一體核試驗」,先不管你對歷史或是理論物理學認識多少,但聽故事的體驗絕對令你耳目一新,《奧本海默》絕對是暑假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電影。我不是最死忠的諾蘭粉,卻很喜歡諾蘭對觀眾必須進電影院的堅持,如果說串流媒體與電影院,是一場無可避免且勢不兩立的戰爭,那麽諾蘭必定是電影院派的大將,持續捍衛著絕佳的觀影體驗,並且抱持著影像視覺是為故事服務的原則。每一次看諾蘭的電影都有很震撼的觀影體驗,舉例我第一次進影院看的《全面啟動》(Inception),即使有許多的討論將矛頭指向動畫大師金敏,針對致敬與抄襲吵的碟碟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強大的視覺建構能力,相信也絕對不會令人為之驚嘆,更別說除了分鏡之外,對主角唐姆·柯布的同情,以及開放式結局留下無限遐想,觀眾顯然已經成為電影創作的一部分。 回到《奧本海默》,這次除了令人為之讚嘆的畫面、鏡頭切換的剪接手法,音樂與聲音的安排也為整部影片服務得淋漓盡致,重複的節拍宛如頑固節奏,每次一出線都將劇情帶動情緒往前堆動了一些,每個畫面、每個演員表情的特寫,盡是詩意,三條時間線的處理、襯托奧本海默的複雜性格,獨特的走路方式、如同宇宙般深邃的眼神,即使是一個大家在國中就認識的歷史人物,你很難對這個人物不產生好奇,與同情。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已經無法分辨,到底我最後著迷的是奧本海默,還是席尼墨菲,對於這份不解,頓時有種感動,很希望電影的純粹就停留在這裡,但我最終還是為了片尾消失的部分工作人員感到哀悼,但終究一事歸一事,我覺得諾蘭電影的行銷已經大可不必為了電影宣傳而去掉工作人員名單,但一碼歸一碼,我支持諾蘭卻也挺為偉大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值得為藝術而犧牲。 普羅米修斯最終為海克力士所救,擺脫永恆的折磨,那麼我們要為犯下的錯付出多少代價,才能獲得救贖呢?
Read more▲圖片來源:imdb劇照《愛的萬物論》 如果說電影有多少類型,還真的是數也屬不清,從情侶最愛的愛情片、近年來台灣常拍的青春校園劇、再到歐美科幻大片,還有年輕人熱愛的動作片,甚至是鬼片、戰爭歷史片,最後還有這次要介紹的「傳記電影」。 傳記電影的主角大多都是歷史偉人,電影內容一定會帶入時代背景,讓觀眾更有帶入感,也因此傳記電影大多都是120分鐘以上的長片。
Read more延遲四年上映的歷史人物傳記電影《1947波士頓》(圖/namu wiki) 韓國中秋黃金連假上映的新片競爭激烈,根據韓媒스포츠월드報導,緊追在中秋票房冠軍《千博士》(台灣譯:《附身》),電影《1947波士頓》(台灣譯:《沒有國家的冠軍》)首映後口碑好評不斷上升,後續觀影人數也漸漸增加,票房成績值得期待。 人物傳記電影《1947波士頓》改編自真實故事。本片講述1936年柏林奧運,韓國馬拉松金牌選手孫基禎(河正宇 飾),因當時的政治背景,無法以「韓國國旗」上場,後續遭政治打壓後,遇見新星徐潤福(任時完 飾),與運動界後輩一同實現「為國家奔馳」的感人故事。 當時的政治打壓,韓國選手孫基禎(河正宇 飾),無法圓「為國家而跑」的夢想。(圖/롯데엔터테인먼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