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曉》由靳家驊編導,由林品彤、陳意涵、劉俊謙主演。本片獲第60屆金馬七項入圍,並由林品彤奪下最佳女主角獎!故事以就讀五年級小曉為核心展開。小曉是個「特別」的孩子,但周遭的人卻無法理解她的特別。她的父親遠在他鄉疏忽她;她的同學想盡方法欺負她;唯一的母親薇芳還視她為麻煩。為了解決在生活上的各種困擾,薇芳為她找了一個幾乎等於「全天看護」的老師來照料她的生活。然而,保羅老師的介入卻讓母女兩人的生活變得更為複雜,三人的關係也更為微妙。 雖然以小曉為片名,但小曉在故事中卻是個被動角色。她的困境、困難都由他人直接或間接導致,角色驅動力不足的結果就是讓故事非常散。看完電影之後,幾乎無法想起故事情節的先後順序。然而,這樣的角色設計是否意味著像小曉一樣的孩子,在現實中對自己處境很是無力與無助?
Read more《年少日記》故事講述鄭sir工作的學校裡發現一封未署名的遺書,校方及社工為阻止憾事發生,開始找尋匿名學生的身分。於此過程中,鄭sir逐漸想起自己年少的一段回憶。此片由卓亦謙導演編導,是他的首部長片作品。導演創作此片是因為數年前導演友人自殺,令他開始關注憂鬱及輕生的議題,希望藉此作品紀念好友。他邀請同窗好友盧鎮業擔綱男主角,片中其他演員還包括黃梓樂、鄭仲基以及何珀廉。其中,黃梓樂的演出精湛,雖未獲最佳男配角獎,實力仍不容小覷。《年少日記》最終於第60屆金馬獎中,收獲最佳新導演及觀眾票選兩獎項。
Read more《老狐狸》由蕭雅全導演執導,劉冠廷、白潤音、陳慕義及劉奕兒領銜主演,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及最佳造型設計等四大獎。本片步調緩慢,卻不會讓人覺得拖沓。敘事如涓涓細流般流向故事終點,觀眾如我,就像是河流上的一片樹葉隨著角色漂流,感受台灣1990年代的豔陽及滂沱。 故事背景設定於1990年代的台灣,人稱「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彼時的台灣人都渴望一夕致富,唯獨我們的主角廖泰來不是如此。廖泰來腳踏實地、省吃儉用,最顯著的例子,就在他家的浴室裡。他與兒子廖界每天洗澡都在「關瓦斯」,而且浴缸裡有一大桶水,說是「慢慢滴,水錶才不會跑」。日日微小的努力,卻仍然沒有辦法買得起一棟自己的房子,還要泰來弟弟炒股借錢給他們才能實現願望。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股市飆漲,房價暴漲。因此,廖界為了幫爸爸便宜買到房子,開始了他的英雄之旅。 「賣我爸房子!」廖界纏著謝老闆(綽號老狐狸)說最多的就是這句話。但是,老狐狸告訴廖界,成為強者、要成功的話,首先要懂得「創造不平等,利用不平等」;再來,面對任何人的困難都要能拿出「干我屁事」的心態,並把「在乎別人感受」視為一種失敗。基於上述,他當然不賣!這對十一歲的廖界十分衝擊,因為廖泰來就是老狐狸口中的弱者、失敗的人。廖界掙扎,不理解為何抱有同理心的善人在現實中動彈不得,決定也要成為跟老狐狸一樣的人! 成為老狐狸確實很威風,那風險呢?廖界父子失和。廖界每每面對廖泰來考慮他人的善良,總是很憤怒!那些看似需要同情的人,真的是全然的弱者、需要人同情嗎?像是老李,他不也是為了成為強者,而選擇貪心下注嗎?反過來說,老狐狸真的自私得讓人討厭嗎?他是否也曾是時代底下的需要人同情的弱者呢?在故事尾聲,我們才看到了老狐狸的過往。此處,導演將先前用於隱喻不平等的「單向玻璃」在黑暗中轉變成鏡子,老狐狸只能看到自己,也只剩下自己。在最深層的黑暗中,他的耳邊復又回響著兒子說的那句「我不想跟你一樣」。原先對他自私無情的反感,瞬間蕩然無存。或許就如同張愛玲所說,如果我們認識從前的老狐狸,也許會原諒現在的他。正是這種兩面性,讓我難以討厭或同情片中的任何一個人。
Read more電影劇照(取自於網路) 《周處除三害》由獲香港金像獎導演黃精輔編導,阮經天、袁富華、陳以文、李李仁、王淨及謝瓊煖主演。本片於第60屆金馬入圍七項大獎,並奪下最佳動作設計獎。故事講述小流氓陳桂林得知自己確診肺癌末期後,為了成為第一通緝要犯名流青史,決定幹一票大的! 隱身於大佬的喪禮中,陳桂林穿著不合身西裝,坐在角落平凡吃便當。他表現得越像是一般人,就讓後續的暗殺越顯震撼!他跟警探陳灰兩人的追逐戲,從陋巷到天台,甚至縱身一躍想跳過天井!別以為他有主角光環!他倆還是凡人,兩人摔下天井又站起來,既挑戰人類限制又符合人類限制,讓人更佩服這場戲的設計!在追逐過程中,任何看得到的物品都可以成為陳桂林的武器,不只有常見的槍枝、棍棒類武器,最讓人驚艷的是用來祭拜、毫不起眼的「小香爐」。任誰從沒有想過香爐也有這般殺傷力。以小香爐攻擊陳灰之後,陳桂林奪下勝利揚長而去,笑得瘋魔!開場的動作戲令人目不轉睛,每一幕都驚心動魄,精彩到如聞天祥老師所說,根本是「懲罰那些看電影遲到的人」。總之,全片的動作設計非常吸睛,絕對值得買票進場!
Read more《富都青年》由李心潔監製,王禮霖編導,吳慷仁、陳澤耀、鄧金煌、林宣妤、周雪婷主演。本片入圍第六十屆金馬七大獎項,並由吳慷仁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與法師在會客室的對談,是全劇的最高潮。吳慷仁在這一場根本演技大爆發! 故事講述兩個無血緣兄弟 — — 阿邦與阿迪,因無身份證之故無法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藏於富都的破舊老社區中苟且偷生。聾啞哥哥阿邦,在市場謀生,任勞任怨;衝動弟弟阿迪,行非法勾當,想早日離開富都。社工佳恩熱心幫助兩人取得身份證,然而,猝不及防的意外卻讓兩人遠離嚮往的日子,走上末路。
Read more看完《年少日記》花了很長時間平復心情。它與我距離太近了。裡面的日記內容、遺書字句,也都是我曾經對自己說過的重話。我才發現儘管我已經長成一個非常開朗,還算樂觀的大人,但內在那個遍體鱗傷的小孩並沒有消失。他在觀影時被召喚出來,附身有傑,再與我一起回顧那段我其實沒有釋懷的過去。 故事講述在中學任職的鄭老師(盧鎮業飾)在校園意外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他必須找出企圖輕生的同學並阻止悲劇發生,過程卻讓他不斷重新回憶起充滿暴力與悔恨的童年。與此同時,他還有婚姻危機和父親(鄭中基飾)病危的雙重壓力要去面對。 鄭家有兩兄弟,鄭有傑(黃梓樂飾)跟鄭有俊(何珀廉飾)。各自代號為「比較笨那個」跟「很優秀那個」。
Read more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原著劇本的中國黑白電影《菠蘿,鳳梨》,講述即將面臨中國高考的女兒在山東毫無競爭力,望女成鳳的母親不惜一切只為了送女兒到海南成為「高考移民」。 直至今日,華人地區幾乎都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若想翻身最好的方式似乎就是讀個好大學。中國當地甚至有「985」、「211」、「雙一流」等對重點學校的排名及分類,從小就開始栽培就為了18歲那年的高考,一試定生死。 胡伶詮釋了一名母親為了女兒的掙扎和在時代下身為女人的無奈。片中母親的哥哥當年只因為考了個位在北京的大學,他的人生就從此不愁吃穿;相比當年因為重男輕女,即使分數差不多也只能打工供養哥哥讀書的自己,因為無法上大學而一輩子都在打工。這遺憾似乎也投射到了女兒身上,母親只希望女兒成功,由自己來承擔背後所需要付出的一切,不論是對金錢的底線不斷退後或是厚臉皮的籌錢,甚至是打算出賣身體。如同片名《菠蘿,鳳梨》,在山東叫菠蘿,在海南叫鳳梨,然而這兩種看起來一樣的水果,價格卻是天差地別。如同高考一般,雖然是為了實現立足點平等,拉近城鄉資源的差距,因此海南的考生可以加分;然而這也導致許多外地考生開始鑽漏洞,多給一點錢,甚至清華北大可以隨便選。腐敗的社會讓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以為要打破階級複製只要認真讀書,但有錢人早就擠掉名額、贏在起跑點。母親在海南遇到的賣鳳梨阿姨說鳳梨更甜、更好吃,但海南的鳳梨真的比較甜嗎?電影中運用了很多鏡頭表達角色內心的不安,即使步調不快,整體來說緊張的氣氛幾乎讓人沒有喘息空間,連母女倆難得的出遊也營造出一種風雨欲來之感。鋌而走險的不僅是母親,女兒當然也希望自己能成功,兩人在高考移民這件事上達成默契,卻也因此導致衝突的發生。母女兩人微妙的感情及牽絆,跟著高考,從山東移民到了海南。
Read more香港電影《白日之下》入圍第60屆金馬獎包含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5項大獎。此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名報社記者潛入療養院並報導該院不人道對待病友的內幕,講述香港現實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關於人權議題的電影如雨後春筍,光是金馬獎入圍就有不少,而《白日之下》要探討的就是關於需照護的弱勢者之人權問題。不管是照護量能的不足,或是進入照護中心後的虐待、不人道對待等情形,電影中也多有細緻的描述。不論是將釘書針釘入自閉症的明仔手臂;又或者把老人們脫光綁在椅子上,再拖到陽台集體以淋浴的方式洗澡(容易令人聯想到豬圈洗澡的方式)難以想像這是改編自香港真實案件「露天沖涼」;以及曉琪及同事在晚上偷溜進療養院替病友過節而沒人發現,顯示此院所的人手不足,種種的行為都顯現在那個處境中,弱勢者的人權是被罔顧的。 「人是善忘的動物,過兩天他們就不記得我們做過什麼了」
Read more《老狐狸》身為金馬獎最大贏家,囊括了包括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等四項大獎。此片講述1990年代台灣股價飆漲時代底下的單親家庭故事,主角廖泰來節儉並和兒子廖界相依為命,他們的目標就是買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電影的步調緩慢沉穩,讓人感覺像老狐狸的步伐,不疾不徐、隱藏心機,卻不會拖沓無聊。 廖泰來是一個老實人,他很努力卻不幸運,電影中不斷以他為了存錢買房子所做的行為表現出他的迫切,廖家的晚餐永遠是從他工作的港式餐廳帶回來的、還沒洗完澡就要關瓦斯、兒子的衣服是自己做的、水用滴的水表才不會跑等等,他不投機買股票,從小地方省錢。可惜這些努力仍然趕不上大環境的快速變遷,即使有了頭期款,飆漲的房價卻讓他依然買不起房子。劉冠廷將小人物在大環境下滿滿的無力感演繹得很生動,和白潤音父子倆的溫馨互動與衝突也很可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