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白日之下》在白日之下,真相終得曝光


香港電影《白日之下》入圍第60屆金馬獎包含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5項大獎。此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名報社記者潛入療養院並報導該院不人道對待病友的內幕,講述香港現實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關於人權議題的電影如雨後春筍,光是金馬獎入圍就有不少,而《白日之下》要探討的就是關於需照護的弱勢者之人權問題。不管是照護量能的不足,或是進入照護中心後的虐待、不人道對待等情形,電影中也多有細緻的描述。不論是將釘書針釘入自閉症的明仔手臂;又或者把老人們脫光綁在椅子上,再拖到陽台集體以淋浴的方式洗澡(容易令人聯想到豬圈洗澡的方式)難以想像這是改編自香港真實案件「露天沖涼」;以及曉琪及同事在晚上偷溜進療養院替病友過節而沒人發現,顯示此院所的人手不足,種種的行為都顯現在那個處境中,弱勢者的人權是被罔顧的。


「人是善忘的動物,過兩天他們就不記得我們做過什麼了」

「如果有人記得的話,兩天也好」


余香凝飾演的記者凌曉琪完全就是影視刻板印象中幹練的記者形象,低馬尾、隨意的穿搭、回家也只懂得工作的工作狂,但卻不會讓人覺得老套,反而喜歡這種直接了當。曉琪即使表現出只為大新聞而生,已被現實磨平稜角跟熱情的記者,但骨子裡她仍是最有正義感及職業理想的人。她的憤慨以及對這個社會的無力感也不曾讓她放棄,即使知道自己改變不了世界,而且這個世界依然會這樣運作下去,但她還是要去做,從微小、能力所及之處下手,而不是眼睜睜看著社會繼續腐敗。我認為這點跟社會議題的紀錄片很像,雖然僅是紀錄跟闡述,不奢求能改變什麼,但若是哪個有權有勢的誰看到了,打動了他,並且利用他的影響力,那世界或許能慢慢改變。


片中不只是以記者的角度去講述一個單純的英雄故事,也以病友、家屬的角度去看待。改編自真實事件最令人心碎,電影直接了當的點出現今香港對於療養院制度的停滯及漏洞。片中提到,在香港,殘疾人士要排隊入住政府官方的補助療養院至少需等15年,因此許多人選擇私人療養院,然而事實上卻是連私人療養院都供不應求。如同片尾所提,即使是知道有虐待事件,對於很多家屬及病友來說,他們或許更害怕沒有一個遮風避雨之處。


不僅是社會體系,電影也提到家庭的困境。「人老了,就是包袱」,不管是曉琪與母親對於爺爺過世的衝突、院中水哥、通哥的處境,高齡化社會是當代人們需要面臨的問題,抑或是身障人士如片中的小鈴、明仔,在出事後他們母親力不從心的心聲,他們的無力感都再再顯示就算老的、無力的人不盡然是包袱的存在,但依然會對家屬有不少的負擔。


特別喜歡姜大衛飾演的院友通哥這個角色,原以為他是真的老年癡呆,讓曉琪假裝成孫女以便自由進出療養院,但事實上他是最看破一切的人。對於這個社會的無奈已無力反擊,只能裝瘋賣傻為求生存,這個獨善其身的行為最聰明,卻也最讓人心疼。「不要為做了對的事感到內疚」即使最後自己也被迫遷出療養院,但他依然是最支持曉琪的人。


呼應片名,電影中不斷出現天空的鏡頭,以及太陽光影的運用。即使是被水泥叢林所框出來的一小片天空,都給人如此寬闊自由又充滿希望的感覺,對比出社會如此的骯髒不堪;在白日之下,真相終得曝光。 


COMMENT

登入發表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