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年少日記》花了很長時間平復心情。它與我距離太近了。裡面的日記內容、遺書字句,也都是我曾經對自己說過的重話。我才發現儘管我已經長成一個非常開朗,還算樂觀的大人,但內在那個遍體鱗傷的小孩並沒有消失。他在觀影時被召喚出來,附身有傑,再與我一起回顧那段我其實沒有釋懷的過去。
故事講述在中學任職的鄭老師(盧鎮業飾)在校園意外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他必須找出企圖輕生的同學並阻止悲劇發生,過程卻讓他不斷重新回憶起充滿暴力與悔恨的童年。與此同時,他還有婚姻危機和父親(鄭中基飾)病危的雙重壓力要去面對。
鄭家有兩兄弟,鄭有傑(黃梓樂飾)跟鄭有俊(何珀廉飾)。各自代號為「比較笨那個」跟「很優秀那個」。
有傑是個讓人非常心疼的孩子。都說笨蛋都是放錯位置的天才,位置不對就換個位置。但有傑沒有機會試錯,他只能按照安排坐死同一個位置。去學鋼琴、去用功讀書,不只要努力做到就好,還必須優秀才行。
他不是沒有努力過,他用過很多方式自救。
玩偶、熱血漫畫與鼓勵他的鋼琴老師。都曾是他的心靈寄託,只是都被迫一一離開他。
「其實我早就知道,我成為不了想成為的大人的。」
不是悲觀,而是一種社會催眠。有傑從來沒得到過正面誇獎,無論是父母、弟弟,甚至八百年沒見一次的親戚,都以「比較笨的那個」去定義有傑。有傑在還沒機會親自探索世界,親自發現根本不是這樣之前。只能被威權放在這樣的思維裡,甚至自己也這麼認為。
有病的是教育方式,買單的是有俊。
那晚的擁抱大概是有俊永遠的心病。他肯定在無數個夜晚不斷復盤,如果多做點什麼,是否就可以留住哥哥了?他自責沒有察覺到哥哥的不對勁、沒有在哥哥被打時伸出援手,甚至也在不合時宜的時候笑過哥哥。他唯一為哥哥說過的話是「下次,我們旅遊要帶上哥哥」。
懊惱的是為何這次不可以。殘酷的是永遠沒有下次了。
有俊的人生某種程度也停留在有傑離開那天。他看似繼續生活,但只會被與有傑有關的事物吸引。他代替有傑成為想成為的中文老師,即使他做的沒有很好。他被同樣會給玩偶配聲的雪兒吸引,卻又不相信從未幸福過的自己能帶給她幸福。他不想原諒把家變成這樣的爸爸,但能為了爸爸會聽有傑鋼琴錄音而心軟。
有傑被所有人記住了,有俊還活著卻已經消失了。
唯一慶幸的是,這樣的經歷使他成為很優秀的老師。有俊這次沒有錯過。
他救下了曾因故割腕的班長;他給予因聽力缺陷自卑的Vincent力量;還救下了遺書的主人,那個從頭到尾沒有出現在老師、社工關懷範圍,卻真正需要現在立刻馬上被幫助的學生。
《年少日記》裡面提及了很重的教養、階級鞏固,與體制問題。這些問題下,孩子都是沒有反抗能力的接收者,被逼著成為大人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
這議題看似已經過時,實際上仍被許多亞洲家庭奉行。對於也曾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我而言,更是感同身受。看著有傑,我想起曾經的自己。我在腦海中抱抱他,謝謝他挺過來了,我才能發現,我有我的閃光點。我沒有那些大人說的那麼糟。
所以真的很想仰天大喊,孩子的童年應該是這樣的好嗎!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