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華語」的搜尋結果

台灣電影《孤味》影評:榮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故事卻是台式溫情大雜燴

Read more

成長是微苦的巧克力冰淇淋|金馬獎入圍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影評

​​「用MSN 聊天、逛無名小站、聽蔡依林的《說愛你》、周杰倫的《安靜》、看《玩偶遊戲》漫畫、笑孫協志禿頭、考試不及格被老師打手心。」這些2000年代紅極一時的事,你曾經歷過嗎?如果這不是你的童年記憶,至少《美國女孩》是一封溫柔的家書,那私密的成長心事,不論時代背景,是每位纖細少男少女會遇到的。如果這是你的童年記憶,《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 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成長必經之「苦」​ ​​電影一開始,鏡頭就帶我們聚焦這位以英文溝通的女孩與她的妹妹,以她的視角觀看這個曾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台北。原以為只是要在這過完暑假,於是女孩心心念念在美國的馬術營與朋友,誰知道一到家,連制服都準備好了。儘管心不甘情不願,女孩心裡還是感到一絲溫暖,畢竟在台灣工作的爸爸能在她身邊,一起吃飯、染染頭髮,也是一種美好!電影開頭建立了女孩內心的衝突,一邊渴望「自由美國夢」,一邊卻又希望「家庭團圓」。然而夢想總是在長大後,隨著理解現實狀況而破碎,我們發現遙遠的不是距離,而是那些重重阻礙。因此「美國夢」就成為這個家庭以及女孩的一道陰影。​

Read more

《填詞撚》:創作的熱忱與真誠

在整個香港影壇似乎都在為議題服務而創作時,來到第二部長片的黃綺琳導演卻選擇了一個最為私人的命題:一個關於「填詞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黃綺琳自己,電影無論長短的每一首歌都由她本人親自填詞,凸顯了熱忱的可貴。 雖然《填詞撚》正如前文所提的是在凸顯熱忱的可貴,但黃綺琳最終給出的答案仍是相當寫實的——且十分後設的反映在她拍電影的才華當中,她不單單是片中的填詞人,更是將自己的故事影像化的才女,哪怕只是一小段沒有被表演出來的歌,都是創作者嘔心瀝血得來的。 而正如「填詞」這個在粵語歌當中特有的文化其職業,《填詞撚》相當直截了當的呈現創作者的艱辛,在影像背後背負著兩個不同使命的創作者,以及願意敘說這個故事的創作者,這樣的雙面性不但沒有替電影扣分,反倒讓作品本身更加真誠與掏心掏肺。

Read more

《周處除三害》:台灣商業電影的全新標竿

程偉豪再怎麼鍾意香港電影終究是抵不過真正的香港導演來拍類型片。陳桂琳這個作為台灣近年少有的 anti-villain 或許對於整個類型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過往幾年內的犯罪類型片都不斷蹭議題的同時,《周處除三害》全然的character-drive 讓它能夠在台灣影壇成為獨樹一格的狀態。

Read more

《老狐狸》:金馬最大贏家的成敗分析

​​從金馬的最佳影片缺席來看,這樣的入圍結果印證了蕭雅全導演是一個並不多產且作者風格強烈的創作者,《老狐狸》在各個方面上盡善盡美,在時代感的美學下足了功夫,在音樂的琢磨亦然。但在一部「金馬」大贏家卻缺席最佳影片入圍的作品中,是什麼使蕭雅全無法跨出這個坎呢?​ ​​首先,《老狐狸》在金馬60大量議題/概念先行的電影中可能難以在評審當中拔得頭籌,綜觀《石門》、《疫起》到《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幾乎都把當代的議題闡述過了一次,《老狐狸》自然難以突圍。​ ​​二來,時代所呈現出的氛圍並沒有想像中的成功,許多台詞的「用法」和演員調度的技巧都不夠大氣且穩重,導致了影片最後成年的橋段產生了極大的斷裂性,因此個人認為尾段是本片的一大致命傷。​

Read more

《五月雪》:論513事件之影像化必要

​​貌似是《悲情城市》式的對歷史回望,但缺乏侯孝賢在情感上的克制,前後兩個章節中無法取得調性的統一性,更無法克制創作者本身的主觀性。當創作者在處理如此龐大的歷史創傷時,若非為《辛德勒的名單》將重心聚焦在歷史人物上時,人物情感就容易形成一具空殼。​ ​​對我而言,《五月雪》就使人物成了承載創作者本身投射情感的載​​體。​​在《南巫》中的魔幻寫實依然可見一斑,但當張吉安更加施力於事件本身時,人物的刻板化即自然而然的形成,成了影片的一大敗筆(第二折的過度用力和感性)。​ ​​不過,張吉安依然在導演調度和視聽語言上下足功夫,展現其影像功力,幾顆長鏡頭和橫搖的使用都讓人印象深刻;他親自操刀的配樂也適時的點綴、襯托影像本身​​。​​不過難以掩蓋的是,張吉安導演無力控制整個龐大的歷史傷痕,進而使影片的斷裂感成為頗為嚴重的問題。​

Read more

【影評】《小曉》:只是想跟大家一起玩

​​《小曉》由靳家驊編導,由林品彤、陳意涵、劉俊謙主演。本片獲第60屆金馬七項入圍,並由林品彤奪下最佳女主角獎!故事以就讀五年級小曉為核心展開。小曉是個「特別」的孩子,但周遭的人卻無法理解她的特別。她的父親遠在他鄉疏忽她;她的同學想盡方法欺負她;唯一的母親薇芳還視她為麻煩。為了解決在生活上的各種困擾,薇芳為她找了一個幾乎等於「全天看護」的老師來照料她的生活。然而,保羅老師的介入卻讓母女兩人的生活變得更為複雜,三人的關係也更為微妙。​ ​​雖然以小曉為片名,但小曉在故事中卻是個被動角色。她的困境、困難都由他人直接或間接導致,角色驅動力不足的結果就是讓故事非常散。看完電影之後,幾乎無法想起故事情節的先後順序。然而,這樣的角色設計是否意味著像小曉一樣的孩子,在現實中對自己處境很是無力與無助?​

Read more

【影評】《年少日記》:讓人和事永遠都留有餘地

《年少日記》故事講述鄭sir工作的學校裡發現一封未署名的遺書,校方及社工為阻止憾事發生,開始找尋匿名學生的身分。於此過程中,鄭sir逐漸想起自己年少的一段回憶。此片由卓亦謙導演編導,是他的首部長片作品。導演創作此片是因為數年前導演友人自殺,令他開始關注憂鬱及輕生的議題,希望藉此作品紀念好友。他邀請同窗好友盧鎮業擔綱男主角,片中其他演員還包括黃梓樂、鄭仲基以及何珀廉。其中,黃梓樂的演出精湛,雖未獲最佳男配角獎,實力仍不容小覷。《年少日記》最終於第60屆金馬獎中,收獲最佳新導演及觀眾票選兩獎項。

Read more

【影評】《老狐狸》: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老狐狸》由蕭雅全導演執導,劉冠廷、白潤音、陳慕義及劉奕兒領銜主演,獲得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及最佳造型設計等四大獎。本片步調緩慢,卻不會讓人覺得拖沓。敘事如涓涓細流般流向故事終點,觀眾如我,就像是河流上的一片樹葉隨著角色漂流,感受台灣1990年代的豔陽及滂沱。​ ​​故事背景設定於1990年代的台灣,人稱「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彼時的台灣人都渴望一夕致富,唯獨我們的主角廖泰來不是如此。廖泰來腳踏實地、省吃儉用,最顯著的例子,就在他家的浴室裡。他與兒子廖界每天洗澡都在「關瓦斯」,而且浴缸裡有一大桶水,說是「慢慢滴,水錶才不會跑」。日日微小的努力,卻仍然沒有辦法買得起一棟自己的房子,還要泰來弟弟炒股借錢給他們才能實現願望。誰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股市飆漲,房價暴漲。因此,廖界為了幫爸爸便宜買到房子,開始了他的英雄之旅。 ​ ​​「賣我爸房子!」廖界纏著謝老闆(綽號老狐狸)說最多的就是這句話。但是,老狐狸告訴廖界,成為強者、要成功的話,首先要懂得「創造不平等,利用不平等」;再來,面對任何人的困難都要能拿出「干我屁事」的心態,並把「在乎別人感受」視為一種失敗。基於上述,他當然不賣!這對十一歲的廖界十分衝擊,因為廖泰來就是老狐狸口中的弱者、失敗的人。廖界掙扎,不理解為何抱有同理心的善人在現實中動彈不得,決定也要成為跟老狐狸一樣的人!​ ​​成為老狐狸確實很威風,那風險呢?廖界父子失和。廖界每每面對廖泰來考慮他人的善良,總是很憤怒!那些看似需要同情的人,真的是全然的弱者、需要人同情嗎?像是老李,他不也是為了成為強者,而選擇貪心下注嗎?反過來說,老狐狸真的自私得讓人討厭嗎?他是否也曾是時代底下的需要人同情的弱者呢?​​​在故事尾聲,我們才看到了老狐狸的過往。此處,導演將先前用於隱喻不平等的「單向玻璃」在黑暗中轉變成鏡子,老狐狸只能看到自己,也只剩下自己。在最深層的黑暗中,他的耳邊復又回響著兒子說的那句「我不想跟你一樣」。原先對他自私無情的反感,瞬間蕩然無存。或許就如同張愛玲所說,如果我們認識從前的老狐狸,也許會原諒現在的他。正是這種兩面性,讓我難以討厭或同情片中的任何一個人。

Read more
< 1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