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成長」的搜尋結果

坎城評審團大獎《親密》影評:可愛的男孩們、帥氣的哥哥、性感的導演,共同創造令人心碎的性別故事

​​《親密》是新坎城金童盧卡斯東特的半自傳電影,聚焦在一對親密的男孩進入社會階段後,因社會眼光而失去彼此的故事。電影在敘事與影像掌握上非常穩健,從第一秒就很吸引人,像是走進了某種夏日的時光隧道,來到了里歐與雷米的世界。 但隨著故事的進展,整部片看下來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驚喜。​ ​​《親密》的敘事手法與導演的前作《芭蕾少女夢》相似—將超近距離的鏡頭聚焦在單一人物身上,在運動場面時透過搖晃鏡頭顯現不安。也有跟前作相似的命題—深受「性別角色、性傾向」困頓的小人物,在社會眼光與自我認同中游移。在情感上安排地很細膩,主角的掙扎與痛苦沒有一次全爆發,而是建立在生活細節上,這種「壓抑」的感覺比起前作更滑順,沒有掐住喉嚨的不適感。

然而故事中間的爆點讓電影分成了前半與後半,我非常喜歡前半段鋪陳,但沒有很喜歡爆點本身的高度戲劇化(雖然有驚嚇到),有點破壞掉故事整體的清新感,雖然後半段針對爆點很細膩地描寫每個角色的心境,但那種「逝去」的爆裂感被某種流於溫情的自我恢復給稀釋掉。前作《芭蕾少女夢》爆點在結局,所以給人驚心動魄的戲劇感,也讓前面的緊繃一瞬間釋放。但這次的爆點,反而讓前面有趣的性別關係討論嘎然而止,留下的是只有情感的悲痛與傷口。

​

Read more

成長是微苦的巧克力冰淇淋|金馬獎入圍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影評

​​「用MSN 聊天、逛無名小站、聽蔡依林的《說愛你》、周杰倫的《安靜》、看《玩偶遊戲》漫畫、笑孫協志禿頭、考試不及格被老師打手心。」這些2000年代紅極一時的事,你曾經歷過嗎?如果這不是你的童年記憶,至少《美國女孩》是一封溫柔的家書,那私密的成長心事,不論時代背景,是每位纖細少男少女會遇到的。如果這是你的童年記憶,《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 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成長必經之「苦」​ ​​電影一開始,鏡頭就帶我們聚焦這位以英文溝通的女孩與她的妹妹,以她的視角觀看這個曾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台北。原以為只是要在這過完暑假,於是女孩心心念念在美國的馬術營與朋友,誰知道一到家,連制服都準備好了。儘管心不甘情不願,女孩心裡還是感到一絲溫暖,畢竟在台灣工作的爸爸能在她身邊,一起吃飯、染染頭髮,也是一種美好!電影開頭建立了女孩內心的衝突,一邊渴望「自由美國夢」,一邊卻又希望「家庭團圓」。然而夢想總是在長大後,隨著理解現實狀況而破碎,我們發現遙遠的不是距離,而是那些重重阻礙。因此「美國夢」就成為這個家庭以及女孩的一道陰影。​

Read more

《芭比》會有續集嗎?萊恩葛斯林:我也一無所知

​​提到 2023 年影壇的一大震撼彈,非《奧本海默》(Oppenheimer)和《芭比》(Barbie)的票房連鎖效應莫屬。而兩部片也分別在年度票房的前三名中包辦了兩個位置,《芭比》更是成功突破了十億美元的票房大關。然而,作為一部如此成功的 IP 改編電影,《芭比》有續集的可能性嗎?​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在《芭比》中飾演肯尼迪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在倫敦 BFI Soundbank 的 QA 環節中分享了他對《芭比2》未來可能性的看法。他在訪談中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真的一無所知」。然而,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他在可能製作的續集中繼續演出,他可以展現肯尼這個角色的其他面向,並說道:​ ​​「噢,我對續集一無所知。但(如果有續集)能不能是一個身材豐滿的肯尼?我能演一個豐滿的肯尼,比如叫做三明治肯尼之類的?我下次能演那個肯尼嗎?」​

Read more

《芭比》搭檔再次同台!攜手在《瞞天過海》前傳飾演喬治克隆尼的父母!

Read more

乘著聖誕氛圍的《旺卡》

源自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旺卡》(Wonka)擷取了故事的主角——威利·旺卡,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前傳電影,但也無法避免地和先前兩部改編電影做比較,尤其是於2005年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擅於黑色幽默和繪畫哥特風格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壟斷整個年代的觀眾對這個故事的想像,而來自「柏靈頓熊」系列電影的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也知道想超越前兩部電影是很難的,所以全心專注在旺卡這個角色上。第一週在法國上映就在預料中地成為當週票房冠軍,一週內就有近八十萬人觀看,比導演當初的《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更受歡迎,更不用說有故事的主角——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加持,生為美法混血的他在法國也是小有名氣,時常出現在法國電視訪談,再加上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在其中,像是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和休·葛蘭(Hugh Grant),更添加了許多驚喜。 在電影中常出現於背景的大時鐘(Le Gros-Horloge),其實是來自於法國北方的城市——盧昂,建於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至今在法國最老的機械裝置之一,編劇決定將這個故事設定在法國,也讓觀眾輕易將巧克力和電影背景做連結。 而讓人最驚訝的一點肯定是音樂劇的部分了,在各式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中,從沒有人提到這是一部音樂劇電影,因而帶起了一陣話題——根據先前一些此類型的電影顯示,明顯標籤為「音樂劇」的電影,都得到較低落的票房,表示大多數人些微排斥這個影像種類,因此許多行銷策略都故意忽略此訊息,半騙觀眾入場再說,幸運的是,發行公司決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配合著這裡的節慶氣氛,觀眾也比較歡迎歌舞電影,雖然整部看似跟尋著基本好萊塢故事架構,但在12月這充滿興奮的節日氛圍,也將《旺卡》推向票房冠軍。

Read more

橫跨三代的魔力!走進《旺卡》的世界,和甜茶提摩西夏勒梅一起做夢

Image source: IMDb ​​Every good thing in this world started with a dream. (這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始於夢想。)​ ​​在最新上映的電影《旺卡》(Wonka)中,這是威利.旺卡(Willy Wonka)的母親給他的箴言,這句話支撐了旺卡的夢想,也貫穿了整個故事。不要放棄夢想,即便這個夢想看似遙不可及,即便途中遇到挫折。雖然過於老套也有些幼稚,但筆者認為,對大人而言說不定也能有所啟發。原著本來是寫給兒童的文學作品,但夢想、計畫和未來依然是人生中伴隨的一道題。因此,《旺卡》可以被視作一部激發兒童想像力和創作力的故事,也可以被視作找回成人希望和初心的作品,當然也能單純是讓大人小孩享受奇幻世界的電影。​ ​​電影闡述了旺卡在建立巧克力冒險工廠前的旅程,故事主要圍繞在他建立巧克力品牌同時幫助孤兒小麵(Noodles)的過程。旺卡是一個夢想家,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巧克力店,販售自製的巧克力。旺卡製作的巧克力充滿創意,除了味道上特別,不同巧克力吃下去還有不同效果,而他吸睛的魔術也是他銷售巧克力的祕訣之一。​

Read more

《年少日記》對不起,我沒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看完《年少日記》花了很長時間平復心情。它與我距離太近了。裡面的日記內容、遺書字句,也都是我曾經對自己說過的重話。我才發現儘管我已經長成一個非常開朗,還算樂觀的大人,但內在那個遍體鱗傷的小孩並沒有消失。他在觀影時被召喚出來,附身有傑,再與我一起回顧那段我其實沒有釋懷的過去。​ ​​故事講述在中學任職的鄭老師(盧鎮業飾)在校園意外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他必須找出企圖輕生的同學並阻止悲劇發生,過程卻讓他不斷重新回憶起充滿暴力與悔恨的童年。與此同時,他還有婚姻危機和父親(鄭中基飾)病危的雙重壓力要去面對。​ ​​鄭家有兩兄弟,鄭有傑(黃梓樂飾)跟鄭有俊(何珀廉飾)。各自代號為「比較笨那個」跟「很優秀那個」。​

Read more

中式魔幻寫實但又熱血的青春劇:《鳴龍少年》

《鳴龍少年》翻拍自日本漫畫《東大特訓班》。雖然看似是典型的青春劇,強調考好大學才是人生正解,但實際上卻更為寫實的探討教育問題。劇情講述特殊教師雷鳴(張若昀 飾)帶領十一班,讓原先成績墊底的學生考上第一志願的逆襲故事。與原著不同的是,本劇更加關注學生家庭背景,更突顯了成長的傷痛。 編劇在學生們的家庭背景上有更多的著墨,並不單單只是關注學渣如何逆襲,而是更聚焦在學生的成長傷痛,如李燃(王鏘 飾)—與奶奶寄居在富人家中的貧困小子、程雨衫(徐若晗 飾)—受到繼父性騷擾的叛逆少女、邊曉曉(曾宥臻 飾)—來到大城市學習而不得不寄人籬下的鄉下少女、江晴朗(許淇杰 飾)—雖有著優渥生活,但因父母爭吵不休及夢想不被支持而疲憊的少年、禹洋(張琛 飾)—已經過了十八歲,但卻仍被媽媽過度控制的口吃少年。此外,學生群裡更加入了一個原著沒有的角色—沈耀(李明德 飾),他是成績優異、家境優渥的富二代,也是讓李燃寄居家中沈先生的兒子,在這一切看似美好的背後,卻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家庭傷痛,使得他只能靠著霸凌同學以及自殘來緩解壓力。目前劇中並未提及更多關於沈耀的故事,但我相信後面的內容肯定會對這樣子的學生做更多的探討,也或許會有他加入十一班的情節,與其他十一班的同學有更多的故事發生。 與原著不同的是,教師角色也經過大幅度改編。編劇藉著教師們的相異立場,點出了教育問題。兩位教師分別是—雷鳴(張若昀 飾)、桑夏(黃堯 飾),出身於名校的雷鳴,認為高考才是學生翻轉人生的唯一途逕,而桑夏則是認為適性發展、快樂成長才是正確的。兩人相異的立場點出了教育一直以來的問題,到底是快樂成長重要,還是考好成績才是重要的。此外,劇中也呈現了雷鳴的童年,在他帶領著學生走向正途的同時,也揭露兒時的傷疤,因此看出雷鳴為何對考名校耿耿於懷。 我們可以看到,編劇在學生的家庭背景上處理的比原著更為細膩,藉由家庭問題的展示,觀眾能更好理解,為何學生們一定要考上名校。比起原著的青春熱血,本劇在改編時添加了更多「不得不考上」的理由。特別是在第十二集的升華,雷鳴帶著十一班參觀了就業博覽會,當面試官只留下學歷耀眼的應徵者時,大大體現了殘酷的求職現實,也給考上名校更合理、殘酷的理由。此時,桑夏跳出來站在了雷鳴的對立面,認爲工作職務的合適與否是看重個人領域發展,而非學歷,這進一步突顯了教育體制的爭議。劇中,兩種對立的觀念持續辯證著,無從得知哪種觀念才是對的,但這就是本劇精彩的地方。《鳴龍少年》不僅是熱血的青春劇,也從多個層面探討當代教育問題和困境,兼顧教育意義和娛樂,期待後續的劇情發展,看看編劇會如何定義所謂的教育。 

Read more

【經典電影】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站在我這邊》 瑞凡菲尼克斯成名之作

《站在我這邊》於1986年上映,由史蒂芬金小說《四季奇譚》中的〈屍體〉改編。故事敘述作家戈帝回憶12歲時與朋友首次看見屍體的事件。12歲那年夏天,四個小男孩——戈帝、克里斯、泰迪以及范恩某日聽聞鎮上男孩布勞爾死亡卻找不到屍體,他們為了成為英雄踏上旅程。一路上四人偶有摩擦,但他們仍彼此扶持。 故事中,個性迥異且背景殊異的四人,其實各有魅力。泰迪在四人之中看似暴力兇悍,但他長期受到父親虐待,耳朵甚至留下了一個火烤的痕跡。即便如此,他依然深深崇拜著從軍的父親,對於父親的情感十分複雜。范恩是個傻胖子,在團體裡就只有被欺負的份,為了融入這群人不斷地討好大家卻依然格格不入。戈帝在家沒有存在感。一直以來,他都活在優秀哥哥丹尼的陰影底下,但唯一愛護他的人也只有哥哥。在哥哥因為意外死亡後,家中不再有人關愛他,行屍走肉的父母更將他視作空氣。他雖然也無法走出哥哥離世的悲傷,但他更難過的是,自己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成為另一個哥哥,因此不斷懷疑並否定自身存在。他與克里斯相互鼓勵,兩人的情感純粹、深刻。題外話,沒想到這個小演員長大之後竟然就是《生活大爆炸》謝爾頓的死對頭啦!長得一點也不像! 在樹屋裡第一眼看到的克里斯時,他叼著菸打牌,看起來像是從前在班上看到的壞學生。然而,隨著四人踏上旅程後,他所展露的樣貌卻多變迷人,全然不同於第一印象。他勸戈帝不能放棄寫作天分,一句「你跟我們不一樣」,讓人看見他因壞孩子標籤限制而自我放棄;而後,他又對戈帝說「自己會被困在小鎮」,但「希望能到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地方」又能看出他渴望脫胎換骨的掙扎;最後,他安慰戈帝別輕視自己,其溫柔暖心的性格展露無疑。時而深沉憂鬱;時而成熟溫柔;時而純真頑皮,瑞凡菲尼克斯的演出讓人對克里斯印象深刻。 這一趟旅程讓他們共同見證死亡,童真死去,四人真正成長並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繼續面對自己人生的課題。幸運的是,面對兒時猝不及防的創傷,四人曾有彼此陪伴走過。一如成年戈帝所說,「後來再也沒交到像十二歲時那些人一樣好的朋友」,我想這段時光將永存於彼此心中。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