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龍少年》翻拍自日本漫畫《東大特訓班》。雖然看似是典型的青春劇,強調考好大學才是人生正解,但實際上卻更為寫實的探討教育問題。劇情講述特殊教師雷鳴(張若昀 飾)帶領十一班,讓原先成績墊底的學生考上第一志願的逆襲故事。與原著不同的是,本劇更加關注學生家庭背景,更突顯了成長的傷痛。
編劇在學生們的家庭背景上有更多的著墨,並不單單只是關注學渣如何逆襲,而是更聚焦在學生的成長傷痛,如李燃(王鏘 飾)—與奶奶寄居在富人家中的貧困小子、程雨衫(徐若晗 飾)—受到繼父性騷擾的叛逆少女、邊曉曉(曾宥臻 飾)—來到大城市學習而不得不寄人籬下的鄉下少女、江晴朗(許淇杰 飾)—雖有著優渥生活,但因父母爭吵不休及夢想不被支持而疲憊的少年、禹洋(張琛 飾)—已經過了十八歲,但卻仍被媽媽過度控制的口吃少年。此外,學生群裡更加入了一個原著沒有的角色—沈耀(李明德 飾),他是成績優異、家境優渥的富二代,也是讓李燃寄居家中沈先生的兒子,在這一切看似美好的背後,卻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家庭傷痛,使得他只能靠著霸凌同學以及自殘來緩解壓力。目前劇中並未提及更多關於沈耀的故事,但我相信後面的內容肯定會對這樣子的學生做更多的探討,也或許會有他加入十一班的情節,與其他十一班的同學有更多的故事發生。
與原著不同的是,教師角色也經過大幅度改編。編劇藉著教師們的相異立場,點出了教育問題。兩位教師分別是—雷鳴(張若昀 飾)、桑夏(黃堯 飾),出身於名校的雷鳴,認為高考才是學生翻轉人生的唯一途逕,而桑夏則是認為適性發展、快樂成長才是正確的。兩人相異的立場點出了教育一直以來的問題,到底是快樂成長重要,還是考好成績才是重要的。此外,劇中也呈現了雷鳴的童年,在他帶領著學生走向正途的同時,也揭露兒時的傷疤,因此看出雷鳴為何對考名校耿耿於懷。
我們可以看到,編劇在學生的家庭背景上處理的比原著更為細膩,藉由家庭問題的展示,觀眾能更好理解,為何學生們一定要考上名校。比起原著的青春熱血,本劇在改編時添加了更多「不得不考上」的理由。特別是在第十二集的升華,雷鳴帶著十一班參觀了就業博覽會,當面試官只留下學歷耀眼的應徵者時,大大體現了殘酷的求職現實,也給考上名校更合理、殘酷的理由。此時,桑夏跳出來站在了雷鳴的對立面,認爲工作職務的合適與否是看重個人領域發展,而非學歷,這進一步突顯了教育體制的爭議。劇中,兩種對立的觀念持續辯證著,無從得知哪種觀念才是對的,但這就是本劇精彩的地方。《鳴龍少年》不僅是熱血的青春劇,也從多個層面探討當代教育問題和困境,兼顧教育意義和娛樂,期待後續的劇情發展,看看編劇會如何定義所謂的教育。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