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肥皂劇」的搜尋結果

一霎的花火,成就電影生生不息的夢

巴比倫,是聖經中的地名。「Babel」原意是「混亂」「混雜」。聖經中有云,巴比倫平原是一處適合定居的好地方,在此生活的人過得安定富足,所有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直到這些居民決定要將沃土打造為大城,並以一座高入雲霄的塔作為世界中心,好彰顯自己的名聲那時,上帝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上帝認為那座塔是亂源,嘆息道:「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彼此同心協力,像這樣艱巨的工程都快要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上帝將建城與建塔的人語言變亂、不一致,使工人聽不懂指揮的命令,指揮不知道工人的要求。於是城和塔被迫停工,大家再也不能齊心合力完成這座通天塔的建造工程了。最後,建城造塔的人一批一批地離開巴比倫平原,向四方散去。從此不同語言的人不願意再住在一起,只有相同語言的人才會聚集成群地找一塊地方居住。這世界很大,不同語言的人們遍布全球,形成不同的語系,從中又分成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從此,人類再也無法找到一種能相互交流的「世界語」了。將好萊塢,不,應該說將電影本身比喻為巴比倫,導演從片名就在透露細節。當好萊塢還處在默片時期,無需仰賴語言、聲音,演員僅靠表情就能走入人心。隨著有聲電影的來臨,好萊塢震盪了全世界,更撕裂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時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到底是什麼電影?氣質上是文藝片,表達則是商業類型片。中間似乎穿插了愛情片、驚悚片、黑幫片、紀錄片。看到最後才懵懵懂懂明白,這是一封給默片的情書,也是默片留給我們的遺書。劇中一段影評人愛麗娜對康拉德說的話,語氣平靜卻敲響警鐘,她用房子比喻好萊塢的生態,用大火隱喻每一次的變革,每一次經歷火炬,有的人死去,也有的人如康拉德,只是呆站在那想著:「為什麼發生火災?」卻毫無作為、怪東怪西。而身為影評人,也被罵作是蟑螂的她,反而客觀的躲過每一次的災情,繼續活著見證這屋子裏發生的事。作者會死、影人會死、明星會死、觀眾會死,唯一能替時代發聲的,唯有作品。喜劇表達有些荒誕怪奇,但也能理解編導的用心,結尾對好萊塢工業的致敬,令人震撼也傷感,黑白電影、有聲電影、特效電影,到了現在還有AI輔助的電影,今昔變化之大,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南柯一夢,夢醒之後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為這個世界造夢。這個世界需要夢想,我們今天飾演別人,一不小心明天就會被別人飾演。

Read more

《巴比倫》再怎麼想念也回不來的光影帝國

電影韶華已逝,從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到後來電視機入侵每戶家庭,電影透過極致的聲光特效獲得勝場,而後是近年的串流平台革命。對於愛電影之人,如何哀婉又華麗的敘述好萊塢黃金時代?導演達米恩查澤雷6年前拍《樂來越愛你》打造爵士樂與歌舞電影的繁榮盛景,如今《巴比倫》則以獵奇八卦雜誌《好萊塢巴比倫》為題,講述好萊塢草創初期,即便荒淫低俗,不過達米恩卻能在其中挖掘出藝術價值,下里巴人也能是陽春白雪,只要你認真看待。  為了獲取名與利,你願意犧牲什麼? 《巴比倫》緊緊相扣達米恩的創作母題,為了成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然則《進擊的鼓手》、《樂來越愛你》以及《登月先鋒》都千錘百鍊迎向璀璨,《巴比倫》卻是迎接不得不面對的頹敗,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都有本,權傾一時的大牌明星傑克康拉德(布萊德彼特 飾演)是約翰吉爾伯特,默片時代的巨星過度有聲時代後徹底過氣;來自鄉下的性感女星妮莉拉洛伊(瑪格蘿比 飾演)則是擁有悲慘童年的克拉拉寶;茱菲女士(李麗君 飾演)當然毫不意外的是首位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至於男主角曼尼托雷斯(迪亞哥卡爾瓦 飾演)則被認為是來自古巴的製片René Cardona,後期回到墨西哥繼續打拼。然則,達米恩查澤雷對於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凝視,自然不是如《大藝術家》般的熱情洋溢,在他的鏡頭下,這段歷史更顯得深沉且悲傷,首一小時在連番過場的荒淫派對,裸身與爵士樂構築成驚人奇觀,金錢、毒品、美酒與美食相伴,彷彿沒有明天一樣瘋狂,觀眾即便對這個故事完全不明究裡,也能夠瞬間像是男女主角一樣被拉進好萊塢,每個人都昏昏沉沉,卻又充滿活力。長達3小時的《巴比倫》完全毫無冷場,達米恩面對他所熱愛的好萊塢,毫不掩飾透過傑克康拉德之口,批判將上流階層文化帶入電影的白領階級,卻也憐惜的以伊莉諾聖約翰(珍史馬特 飾演)的八卦媒體記者,向當代媒體致謝,伊莉諾在歷史上其實鏈結的角色應為英國小說家兼媒體記者伊莉諾葛林,是整個好萊塢最願意去保護克拉拉寶的媒體人之一。由盛轉衰,還是歷久彌堅?《巴比倫》讓這群陷入在繁華世代的人們,開始面對一連串困境,無法掌控自身的酒癮、毒癮以及賭癮,明確體會到這個時代已不需要自已,他們感到恐懼且徬徨,即便他們曾帶給這個世界最華麗的樣貌,如今卻也只能盡付東流。故事更巧妙地透過陶比麥奎爾飾演的賭場老大,帶領觀眾一步步走下有如但丁所述的「地獄」,更汙穢不堪的,更恐怖的,讓全片所有角色的宿命已然浮現,全然的頹敗。達米恩查澤雷曾說他初期寫劇本時,刻意將克拉拉寶、黃柳霜等人用真名撰寫,就是為了在心底想像,這些人到底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想起故事一開始,曼尼在派對上看著散發明星光芒的妮莉,向她誠懇告白「我想我愛上妳了」。愛上一個人,也愛上了電影。而這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美好的終究要離去,彼時瘋狂跑遍大街小巷搭上救護車,也只為了一台攝影機,但不知為何,明明是沉迷於性愛菸酒的人們,卻都同一時間能夠動容,為了夕陽下的那一個吻。安靜、純真,像我們第一次看電影時,愛上電影的感覺。《巴比倫》完全不像《樂來越愛你》,主角群在犧牲愛情後獲得了另一個人生,這次我們卻看到一群原本閃閃發亮的人們,被整個時代覆滅以至於消亡。我想《樂來越愛你》若是一封給電影的情書,那麼《巴比倫》就是一封給電影的遺書,不捨又傷心,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人魚公主幻化的泡沫,見證過最繁盛美景,最終鏡頭回到曼尼落淚的臉龐,看著大銀幕默默想起很多年前的瘋狂與溫柔,只是再怎麼懷念,都再也回不來了。一如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昂然而立的強盛帝國「巴比倫」,如今再回首也僅餘荒煙蔓草。

Read more

長青電視節目:料理連續劇(上)

​​          近年來台灣節目滿地開花,各家電視台紛紛拉長戰線,以不同型態的節目介紹台灣美食餐廳,內容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日本的外食文化不興盛,時下餐廳介紹多出現在晨間新聞收尾,其餘則集中於料理節目,乍看之下不若台灣豐富多樣,然而卻有一項獨特的節目形式,對準了日本人飢腸轆轆的胃,以及尋求溫暖和熟悉感的疲累身心,長年來人氣不墜,其抒情​​懷鄉​​為主調的內容在台灣也頗得觀眾緣。也許熟悉日本文化的讀者已經猜到了,那就是以料理本身和地方文化為主軸的美食連續劇。以下筆者將集中介紹 2022年推出第 10 季的《孤獨的美食家》(孤独なグルメ),從中抽絲剝繭「料理」對於日本人所富含的寓意。​

Read more

《巴比倫》:致意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可以看見更多查澤雷欲將此片打造成反La La Land的影子——不只如此,La La Land當中不夠好的地方在我看來也被做足,La La Land的開場戲除了搏眼球和炫技之外想不到任何優點,但在Babylon當中,開場戲被用來一一介紹角色性格和成長開端之處,其實光是這點就勝過La La Land不少;而撇除配樂外也很想拿結局的凝望+蒙太奇作為La La Land的對照組,Mia在凝視中看見了另一個美好的可能性、Manny在戲院中透過《萬花嬉春》看見了他曾經美好的好萊塢往事。

Read more

台灣黑幫成美劇背景 Netflix新劇:孫家兄弟

圖片來源:NETFLIX。 今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武打女英雄 楊紫瓊,擔綱演出《孫家兄弟 The Brothers Sun》是大家眾所期待的重量級卡司!該劇取景台灣及洛杉磯,故事於台灣「玉龍幫」老大慘遭殺害而展開。製作團隊由艾美獎(Primetime Emmy Award)編劇及製片人 布萊德・佛查克(Brad Falchuk)連同一樣是編劇及製片人的吳拜倫(Byron Wu)主創,打造獨特且高強度武打的敘事風格和調性,楊紫瓊在劇中擔綱的眾多武打片段,更再度證明了年齡只是數字不是限制。 《孫家兄弟 The Brothers Sun》藉由劇中孫氏一家的複雜關係,面對過去和現在的地下世界宿敵挑戰,探索孫氏一家如何以血濃於水的家庭羈絆,在充滿危險及背叛的權力鬥爭的世界中存活。

Read more

《 好時光,壞時光》 將近八千集的德國長青電視連續劇

德國電視台RTL在1992年推出的連續劇​《 ​好時光,壞時光 》(Gute Zeiten, schlechte Zeiten) 四十多年來累積的集數已經逼近八千集,不但稱霸德國電視史上播出最久的連續劇,也因為節目中廣泛探討的社會議題,成為想要了解德國社會的外國觀眾群中,相當受歡迎的電視劇之一。 這部連續劇主要以首都柏林為拍攝場景,講述一群生活在當地的年輕人生命中的所有經歷。由於電視劇的設定觀看族群是年輕人,所以主角也都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這些人有的就讀大學,有些正在實習或轉換職場,他/她們的愛情、工作、夢想以及生命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和家人、朋友或同事間的關係,都是電視劇所聚焦討論的現象。 ​​《 ​好時光,壞時光 》其實是根據澳洲一個電視連續劇​《​The Restless Years》改編,播放初期並未成功吸引觀眾,但在1998年,編劇加入犯罪相關的元素後,成功獲得高收視率,從那時開始一路長紅,最高觀看率達到七百多萬人,是德國電視史上最成功的連續劇。除了犯罪的元素,電視劇之後還陸續討論同志、家暴、厭食症、毒品、酗酒、癌症等議題,成功將年輕人面臨的各種現實生活挑戰放進劇情中。

Read more

人性本惡?姐妹的復仇《無血無淚》五大看點

▪︎《無血無淚》宣傳海報,圖片來源:KBS​電視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