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香港」的搜尋結果

關於未知的宇宙和外星生物,人類總是充滿好奇和想像

關於未知的宇宙和外星生物,人類總是充滿好奇和想像。除了入侵地球的星際戰爭和血腥場面以外,還有一派是溫暖的外星人,他們不僅善解人意,更可以和單純的孩子結為朋友,互相幫助。也許共處於一個宇宙星系,我們都只是這個世界的居民,一起來認識這個和我們長得不太一樣,但一樣溫暖善良的好朋友吧! 《長江七號》 星爺自導自演的經典作品《長江七號》在香港及中國的票房皆十分成功,劇中反串男主角小迪的徐嬌也因此片一炮而紅。《長江七號》的故事靈感來自星爺兒時心愛玩具長江一號,據說長江一號曾經疑似二度撞見UFO。本故事主角周鐵是一位工地臨時工,用微薄的薪水供兒子小迪念當地的一所貴族學校,希望他讀書脫貧。小迪儘管常受同學欺負,但總是記得爸爸的辛苦教誨;但小迪畢竟還是孩子,總是會羨慕同學擁有的最新玩具。周鐵雖果斷拒絕買當紅玩具給小迪,但心仍有不捨,因此撿回外星生物「七仔」給他當玩具,也因為如此開始一系列的有趣冒險。這個「外星朋友」就像是一個酷玩具,讓原本在學校不受歡迎的小迪瞬間變成了萬人迷。這部電影少見的將「外星生物」與「玩具」做結合,電影中充滿童趣的敘事手法,把外星生物描繪得靈巧可愛。電影一出,「七仔」立刻成為兒童的明星萌寵。 《E.T.外星人》

Read more

不該碰的都別碰!」毒品皆具有成癮性

「不該碰的都別碰!」別以為只是一次沒關係,毒品皆具有成癮性,不只是容易讓心理及生理產生依賴,對於中樞神經與身體機能也會產生強烈、極不舒服的戒斷症狀,進而讓觸碰過的人難以忍受而持續使用、無法有效中止。吸毒成癮者不只是失去對自己的掌控力,也會因為迷離的幻覺與現實生活產生認知上的衝突與分歧,很可能對於他人或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每年更有許多交通事故或員警因毒品犯而喪命,許多家庭因此支離破碎。 《門徒》 2007年香港犯罪電影,故事敘述臥底警察阿力,潛伏在毒梟林昆的身邊,在漫長的毒品世界中,阿力對正邪的價值觀,正一步步遭到考驗。在香港的警匪片中,臥底與毒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前者是警方與黑社會的攻防關鍵;後者是地下組織的經濟來源。這部作品以鉅細靡遺的手法,慢慢拆解毒品世界不為人知的黑暗面紗,整部片的氣氛很沈重,一一揭露毒品究竟從何而來,以及隱含在冰山之下更巨大而深沉、一失足則無法上岸的社會性悲劇。《猜火車》1996年上映的英國黑色幽默電影《猜火車》改編自歐文威爾許1993年的暢銷同名小說,一上映就即刻引發全球的熱烈討論。劇情裡充分掌握當時的次文化精神,對於有毒癮者的側寫相當突出且寫實,但片名與實際火車動向並無關連。故事以蘇格蘭愛丁堡為背景、圍繞於數名濫用海洛因的英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他們不喜歡就業整天無所事事、泡妞、鬧事和吸毒。儘管曾想要擺脫毒品卻忍不住持續施打,種種荒誕與成癮導致悲劇。難以致信的是,這些片段忠實呈現了當時的社會,隨著歲月逝去,這些成癮者們也陸續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在迷幻中抵達人生終點站。 《噩夢輓歌》

Read more

金馬60片單介紹

金馬60在今年讓國內外都看見它的堅毅與耕耘,即使少了大部分的中國電影,卻有更多東南亞地區、香港地區的作品得以被看見。回歸藝術本質,我們得以培養寬容的胸懷去欣賞不同國家,用屬於自己的脈絡、聲音、視角去陳述屬於他們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Read more

《命案》:命運的對抗與否

​​在《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中,作者大衛博維爾曾引用《紐約時報》影評人的一句「盡皆過火、盡是癲狂」形容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作品。然而,從韋家輝的《一個字頭的誕生》所開啟的「銀河映像」則替港產片開闢了另一個高峰​​。​​香港電影在經歷了合拍片熱潮中創作者外流中國、中國抵制金馬獎後更多獨立製作/新銳導演崛起和反送中事件後,創作自由受到侷限,幾乎就難以看到《命案》如此純正血統,承繼著完好的銀河血脈並叩問銀河的「命運」母題的香港電影。​ ​雖說韋家輝的《神探大戰》、翁子光的《風再起時》等片都嘗試用最粗暴甚至浪漫的手法盡可能地透過港產片的「警匪」或「四大探長」進行復甦,但仍敗於中資那雙「看不見的手」大刀闊斧。有別於鄭保瑞的前作《智齒》有著中國的博納影業參與製作,《命案》的製片方不單單是銀河映像、更是香港當地娛樂公司MakerVille所參與製作的首部電影長片。因此,當杜琪峰帶著《命案》到今年初的柏林影展首映的那刻,杜sir暢談著創作自由的可貴的同時,鄭保瑞和游乃海打造的《命案》就讓銀河映像徹底回魂。然而,這部片的誕生雖然並不能代表整個香港電影產業的復甦——但銀河鐵三角喚醒了老港片的靈魂,盡可能地和命運奮力一搏。​

Read more

香港電影《白日青春》影評:拿下金馬獎三項大獎,是一部溫暖動人、演員調度自然,鏡頭語言不稚嫩的好片

Read more

《填詞撚》:創作的熱忱與真誠

在整個香港影壇似乎都在為議題服務而創作時,來到第二部長片的黃綺琳導演卻選擇了一個最為私人的命題:一個關於「填詞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黃綺琳自己,電影無論長短的每一首歌都由她本人親自填詞,凸顯了熱忱的可貴。 雖然《填詞撚》正如前文所提的是在凸顯熱忱的可貴,但黃綺琳最終給出的答案仍是相當寫實的——且十分後設的反映在她拍電影的才華當中,她不單單是片中的填詞人,更是將自己的故事影像化的才女,哪怕只是一小段沒有被表演出來的歌,都是創作者嘔心瀝血得來的。 而正如「填詞」這個在粵語歌當中特有的文化其職業,《填詞撚》相當直截了當的呈現創作者的艱辛,在影像背後背負著兩個不同使命的創作者,以及願意敘說這個故事的創作者,這樣的雙面性不但沒有替電影扣分,反倒讓作品本身更加真誠與掏心掏肺。

Read more

【影評】《年少日記》:讓人和事永遠都留有餘地

《年少日記》故事講述鄭sir工作的學校裡發現一封未署名的遺書,校方及社工為阻止憾事發生,開始找尋匿名學生的身分。於此過程中,鄭sir逐漸想起自己年少的一段回憶。此片由卓亦謙導演編導,是他的首部長片作品。導演創作此片是因為數年前導演友人自殺,令他開始關注憂鬱及輕生的議題,希望藉此作品紀念好友。他邀請同窗好友盧鎮業擔綱男主角,片中其他演員還包括黃梓樂、鄭仲基以及何珀廉。其中,黃梓樂的演出精湛,雖未獲最佳男配角獎,實力仍不容小覷。《年少日記》最終於第60屆金馬獎中,收獲最佳新導演及觀眾票選兩獎項。

Read more

《年少日記》對不起,我沒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看完《年少日記》花了很長時間平復心情。它與我距離太近了。裡面的日記內容、遺書字句,也都是我曾經對自己說過的重話。我才發現儘管我已經長成一個非常開朗,還算樂觀的大人,但內在那個遍體鱗傷的小孩並沒有消失。他在觀影時被召喚出來,附身有傑,再與我一起回顧那段我其實沒有釋懷的過去。​ ​​故事講述在中學任職的鄭老師(盧鎮業飾)在校園意外發現一封沒署名的遺書。他必須找出企圖輕生的同學並阻止悲劇發生,過程卻讓他不斷重新回憶起充滿暴力與悔恨的童年。與此同時,他還有婚姻危機和父親(鄭中基飾)病危的雙重壓力要去面對。​ ​​鄭家有兩兄弟,鄭有傑(黃梓樂飾)跟鄭有俊(何珀廉飾)。各自代號為「比較笨那個」跟「很優秀那個」。​

Read more

《白日之下》在白日之下,真相終得曝光

香港電影《白日之下》入圍第60屆金馬獎包含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5項大獎。此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名報社記者潛入療養院並報導該院不人道對待病友的內幕,講述香港現實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關於人權議題的電影如雨後春筍,光是金馬獎入圍就有不少,而《白日之下》要探討的就是關於需照護的弱勢者之人權問題。不管是照護量能的不足,或是進入照護中心後的虐待、不人道對待等情形,電影中也多有細緻的描述。不論是將釘書針釘入自閉症的明仔手臂;又或者把老人們脫光綁在椅子上,再拖到陽台集體以淋浴的方式洗澡(容易令人聯想到豬圈洗澡的方式)難以想像這是改編自香港真實案件「露天沖涼」;以及曉琪及同事在晚上偷溜進療養院替病友過節而沒人發現,顯示此院所的人手不足,種種的行為都顯現在那個處境中,弱勢者的人權是被罔顧的。 「人是善忘的動物,過兩天他們就不記得我們做過什麼了」

Read more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