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巨大的丁丁,亦撐不起時代巨變;青春再如何無敵,你永遠不可能像阿基米德一樣舉起全世界,因為它終會萎靡,直到你能打開褲襠,正視這一切。」 PTA打響名號之作,以歌舞昇平的群戲招牌霓虹閃爍炫麗,描繪出70-80年代美國先盛後衰的社會圖景與眾生百態,精心打造出一齣面面俱道的時代劇。他擅長樹狀敘事亦源於此發芽,以主角「大砲王」迪哥為中心,讓多位人物跟隨其於敘事線上遊走,高超的網狀手法更可揭示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開場一個長鏡頭流暢地搖移於數位角色之間、致敬馬丁史柯西斯外,同時也拉線牽引著冥冥之中有註定的那種聯繫、同時看盡個人命運的興衰。 表面上看,PTA的內容充斥色情符碼,卻非為要迎合觀眾視聽奇觀。在《不羈夜》中,色情元素其實都只是表意的作用,包含捨棄常見正反打鏡頭拍攝對話(卻刻意在電影裡的色情片中使用)。選擇將二人同時置於鏡頭中,剝除對話者(間)視點的主觀性,構成一種平等的對稱,以及AV片的攝影過程,工作人員被慾望勾引卻仍是得堅守崗位,以工作的形式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中,皆是通過反諷表達對於這個產業的批判、也是對男性霸權、女性淪為消費產品的思索。消解掉色情本身意謂,在「所指」中起到的即是隱喻與象徵,傳達身為創作者自己的價值判斷。
Read more雖然少了前作的新鮮感,但本片亦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與時俱進,帶入更多的介面、不同社群軟體等純熟應用,引人入勝之處在於當你的手指彷若隨片中角色放在鍵盤上,眼睛盯著你選擇的方塊、按鈕,在所有可以發現和體驗的東西中,感受它的刺激和隨之捎來的危險訊息。 但《人肉搜索》更令人著迷的地方其實是在當今科技冷漠中的一種溫熱傳遞。貫穿兩集的親情主軸,讓主角群的任何滑鼠遊標都有了情緒上的遊移、猶豫、和茫茫網絡中的迷失悵惘,再到找到重要線索時的篤定落指。原來隔著螢幕介面,背後也是有其人性考量,阻礙我們交流的,從來不是網際網絡,而是人經常在面對情感挫折後,便一意沈潛躲藏進網海之中,不敢再探出頭,而失去了與人大口呼出真相、敞開心房的可能性。 整體來看,或許人肉搜索續集的精彩度不若前一集,過於著力在反轉的鋪排亦可能讓影片淪於驚悚片的常見走向。好在決定性的關鍵仍是身為一名母親合乎情理的決斷,最終成功在類型電影中輸入了一份溫情反思與教育意義。
Read more「如此一來,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究竟是愛那個人的什麼呢?」 你深愛著一個人,究竟是包含他的過去,還是是他存在本身。 《那個男人》用懸疑推理的皮來強化敘事張力,但本體仍是探討如何去愛。影片以一種物哀的淒婉為基調。若以樹為隱喻來看,被鋸下的是一個人的根,還是作為完全存在的本身,直到被存在本身的恐懼給壓垮。谷口大佑(窪田正孝飾)結束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人生;欣慰的是,從最初孤零零地,到感受到里枝(安藤櫻飾)一家的愛後,直挺挺地成為了妻兒們的庇護之林,以一名好爸爸、好丈夫的記憶留存在家人心裡扎根,新生茁壯成一棵挺拔高壯樹木。
Read more踏入種族紛雜的謎林之境,面對外來未知凶險,究竟只是由仇恨驅動產生的無端恐懼,還是早已相由心生成魔且如熊般的可見之威脅? 導演給出了一個虛幻的標的,卻把獵槍交還到觀眾手裡,扣動板機是否便意味著,將催生著一場世代輪迴永無終止的對峙廝殺。 本片正是這樣對當代歐洲仇恨現象大膽剖析,細節巧妙構思,又處處能勾勒時代註腳。片中主要圍繞羅馬尼亞一個麵包廠僱傭引發的移民紛爭,導演選擇的地理位置特蘭西瓦尼亞也自有其意,主因是該地區已積累數代的歷史恩怨,從原屬匈牙利,到一戰後才劃歸羅馬尼亞,稍有一動靜雙方皆有可能大動干戈,影片便以種族的無故排他,不套入正邪框架,高明地呈現立場轉換就換一顆腦袋的濃厚諷刺性。
Read more「你在我身邊,我們都曾活在彼此同步的呼吸中,那是感受得到體溫,能聞、能見到的我以為最熟悉的日常,但翻過身去,世界的另一面卻令我不得不穿起護具築起厚厚一層陽剛,我以為抵禦的是來自人群的惡意,但實際上卻是我自己讓純粹不再純粹,一昧配合外界調到能被更多人接收到的頻率,唯獨再收不到你的訊號。我以為再翻過身回去時,能在床頭看見熟悉的你,但那裡只剩下我道別後的童年,什麼也不剩下。」 童年,正是一段愛還沒被當作名詞,我們總以為的現在進行式。花田裡穿梭、人群中疾走,歡笑彷彿永不止歇,用不完的精力奔騰著。可一旦停下腳步,才會驚覺這些往日美好都已經成為了墳墓,你在那一頭,而純真則在裡面,埋葬著你連挖開的勇氣都沒有的寶藏回憶。 長大後,愛開始有了形狀,人們習慣用框架把這些無可名狀的幸福圈限成箭頭與十字的單調遊戲,沒有被劃配到的則成為了無法參與的符號。
Read more「我無法自愛,於是只能自戀。沒有自我的愛就無法將愛交付他人...所有過度的自戀都源於厭棄自我,於是才發現我竟是如此地憎恨我自己…。」 本片藏在生理摧殘外衣之下的心理驚悚事件的背後,其實就是當下某些年輕男女心中渴望得到關愛、希望站在聚光燈下被所有人知曉的正常情感釋放。 若影片將它給放大——在女主角極端的認知中,任何挫折或機會都會立即導致偉大的幻盼生成,她總能把自己看作受害者或英雄,而其他人皆是崇拜她的公眾。她有朋友,但更像任性在對待的臣民,她和他的自戀男友是一對完美伴侶,彼此相愛相殺求關注,被鎖在一個無休止的循環,皆對自己的重要性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且願意不惜一切代價確保每個人都能只望向自己。
Read more查克史奈德DCEU所殘剩無幾的意念,成為這部片的最主要燃動力,推動著閃電俠衝刺跑完屬於我們這一代人正義聯盟的最後一哩路。可惜的是,在繳出精湛、簡直真如同精神分裂成兩角出色演繹的伊薩米勒,也(應該)完成了該閃電俠的最後任務。 影片在結局以前幾乎熟稔運用了經典英雄敘事,從啟程(departure)啟蒙(initiation)到歸返(return),完美掌握節奏舒張、打戲文戲快速穿插卻從沒因此失去每一環該有的情感力道。兩種版本的主角彼此角色弧交織卻又不同軌、最終巧妙匯成一線,亦讓近期有點過於乏味的平行世界梗玩出了新亮點。以翻弄時空的形式讓不同的自己於信任與懷疑、希望和絕望間進退失據,同步深陷崩潰邊緣再到最後昇華出一個完全不輸改編故事《閃點》的結局,「傷痛成就現在的自己」也就被賦予更深一層的定義。 同時,配角部分也改掉這幾年英雄拼盤只為上菜不求色香味的走馬看花,從預告片起就讓人擔憂的班蝙、基蝙最終並沒有(如唱衰)成為為要懷舊而懷舊的公仔。前者用一場帥氣的動作打戲給自己的黑斗篷生涯劃下完美句點、後者則把戲裡戲外的智慧拿去妝點他的滄桑,彷彿告訴我們:歲月會老去容顏,但卻無法抹去他的瀟灑,也給了每一代蝙蝠俠影迷不失尊重的情懷賣點、烘托起他們昔日的輝煌。英雄少女第一次披上披風(演技)雖然有點生硬,但與主要角色的火花仍將仁義抉擇變得順理成章,多人群相無論是自己和自己之間、母子、師生、同儕之情即若不到復仇者聯盟縫合的自然不見尷尬瑕疵,亦僅差堪比擬,更是重重給了喬斯·溫登版的正義聯盟大大一個耳光。
Read more一直打打殺殺的捍衛任務,讓不少人(包含我在內)看得大呼過癮,它非驚悚、魔鬼怪,讓觀眾既皺緊眉頭,卻能在轉瞬笑逐顏開,或說被裡頭的殺戮好像釋放了出什麼。 包含我在內的大家,若愛上這位殺人無數的John Wick,也就太變態了…嗎? 接下來就是辯解時間XD
Read more「當鐵門沈重地拉下,便密封掉所有希望,重新還原至歷史的現場。」 此次不同的是,《疫起》藉由電影卻從內透視了當年未被外人所看見的所有醫護人員之堅韌意志、與堅守本份滿懷赤誠的徘徊在生與死的邊緣。即便衝突之間過程偶爾道德拉扯、人性必然會有的掙扎,但以兩位男主:醫生、護士的信念的不同來作為對比,終究在導演的選擇下,讓善戰勝了私我,成功將兩人轉為襯托,益增本片光彩。 在《疫起》裡每個角色皆能投射進大家或多或少都曾親歷的那段,導演通過戴上口罩難以喘息的聲效,讓人彷彿深入惡靈古堡保護傘公司那樣逼真恐懼。陣陣寒意注入脊髓當中,將所有感官催逼到極限後,並由角色曲線的最後昇華激發出全部情感力量,讓無數人淚流滿面。
Read more隨著雷利.史考特的《拿破崙》(Napoleon)在法國上映,讓人十分期待大眾的反應。結果第一週只有少少的破十萬人潮,看來法國觀眾很不領情,即使由大導演執導還是不及具批判性的法國人影評,尤其又是關於這麼著名的人物。 故事關注在他的軍事盛起和第一任妻子的愛情故事,再到法國革命和放逐,在歷史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而導演在許多部分似乎讓創作抉擇大於了寫實,像是在某些地方並沒有符合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順序,甚至搞錯了他的妻子死亡日期。 而主演的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eonix)也被批判,表示他詮釋的拿破崙太過懶惰,在現實中這位法國軍事家則是從不停歇的個性。在電影中,橫跨了三十年的時間,但在他的角色上並沒有演出符合跟著創造歷史的個人變化,而拿破崙當時也比此演員年輕許多,在觀感上造成許多疑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