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分鬃》講述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左坤所面對的紛亂與迷茫。它關於青春,但無關愛情,無關純真,它為當下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經驗範本,以失語的姿態講述失語的年華。 一、「野馬分鬃」片名何意野馬分鬃原意是指稱太極拳的動作名稱,因其運動狀態與奔馳野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電影裡唯一帶到此事的,是主角因無照駕駛被抓到監獄時,看見底下其他犯人正在使太極,最後這幫人的隊伍擺出「感恩」二字。電影細膩的捕捉各種身分與舉止的矛盾,尤其是左坤的徬徨與失落,他偶爾充滿優越感,又在現實中不斷遭遇撞擊。野馬飛揚的鬃毛,在他身上卻是雜亂披散著。 二、越野車,執著失落的夢電影有許多形式化的表現,將符號語言運用到極致,唱片、香水、小號,這些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物品貫穿整部片。我認為當中最能指涉整部作品意圖的,是左坤在開場沒幾分鐘胡亂買的一台二手越野車。左坤深信這台越野車能帶他去內蒙,於是他遊說女友與他浪跡天涯、與好友童童開著造型突兀的車鑽過大街小巷。車子又臭又亂,時不時還會冒煙罷工,沒有駕照的左坤駕著它,宛如兩棵原子彈隨時會爆炸。車如車主,是叛逆的,也遭遇重重困難。但別人越是瞧不起,他越要證明這台車可以。他其實也不確定自己堅持的究竟是什麼。一匹野性十足的馬,照理來說就要踢踏在草原,可是學業、愛情、事業,這些類似懸在崖邊的困難讓他不得不勒馬,釋放不出來心中的那個野。我想這不僅僅是左坤的遺憾,也是導演對這個社會的年輕人無法展現自我的一種最好的表達,一如那台越野車,終究駛不到夢想的另一端。 電影最後,左坤賤價出售越野車,買主說之後這個車會轉手給內蒙古的牧民,他也算間接實現了心心念念的草原夢。三、製造了電影,卻不能精準製造的人生左坤的從事收音師的工作,幾個片段帶我們走進戲中戲的劇情,隨即又抽出來帶我們看見戲劇被製造的面貌。導演具鴻圖大志嚷嚷著要當王家衛和侯孝賢,卻不停黏在女演員身側;話語權和導演幾乎平等的攝影師,只在乎自己的鏡頭而不尊重其他組的工作;收音組最需要仔細聆聽每一個聲響,但左坤和童童的言行卻最為躁動。電影製造出讓人信以為真的畫面,但透過一再的抽離讓我們看見影像終究是虛構的。越野車、想像的內蒙是假的,想擺脫學校、家庭與金錢的束縛才是真;叛逆是假的,可看見的未來是真。左坤對自由的純粹渴望,是無法具體落實的混沌,是為找尋自我前的一種可依託的假象;相反地,左坤女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穩定的生活,偶爾陪爸媽去旅遊,去著名熱鬧的迪士尼。拍電影的導演想要虛妄的藝術,享受和美女的搭訕;買唱片的老闆想要大家認可他的歌,想通過走街串巷提高知名度。左坤與他們之間存在一種無法言喻的悖論,一邊是又酷又灑脫的理想追求,但行動力的缺失讓他在務實的現實中如同一個未長大的小孩。在艱難的現實裡主動爭取,但在理想主義者面前又顯得俗氣。因此,關於青春的探討也許是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無論是哪一種人生,電影最終只能展現一種狀態,而非一種人生範本。儘管看穿社會的荒誕、故事的拙劣,卻仍然要服從規則。片子裡那種彆扭、不服、邊緣人的跨不過、看不上、融不入,刻畫得淋灕盡致。可惜這社會不是草原,自然容不下一匹野馬,更何況是這樣一匹心強力不隨的偽野馬。最終他只能是剃掉鬃毛,接受馴化。
Read more 穿過了黑暗幽長的廊道,盡頭是宛如另一個世界的醫院B棟,那是所有接觸者被隔離的場域,屏息進入了黃色幕簾後的隔離區,病房外堆著的廢棄物遠看像是傾倒的人形,伴隨著壓抑的環境音好似踏入了地獄,以為要陷入絕望之際,有人跌倒發出了巨大的聲響,觀眾隨著鏡頭轉頭望去,那是一名仍在工作崗位值班的醫護人員,對於主角的關切,她回應著「你不要來,我沒事。」隨後,她比了YA的手勢就繼續推著推車進到病房。就是這無比強大的身影,讓坐在影廳的我含著淚想為她鼓掌,冒著被SARS病毒感染的風險、面對著隨時會死亡的威脅,他們選擇遵守職業道德完成救人的使命,這不正是所有醫護科系在授袍典禮上唸出的誓詞,懷著這份敬畏之心繼續觀看《疫起》,誰能不被他們的堅毅所打動? 《疫起》以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的歷史悲劇為藍本,在20年後正逢新冠肺炎疫情的此刻上映,有意喚醒民眾潛藏多年的感受進而達到「共鳴」。要達到「共感」必然得符合一定的條件,其一是主要角色的刻畫與演員入戲的程度,於我而言,王柏傑飾演的夏正醫生與曾敬驊飾演的安泰河護理師都足具份量,撐得起他們角色背負的重量,雙男主角皆有完整變化的角色曲線,儘管兩人在中間段少有交集,透過劇情編排與剪輯回補,讓兩人最終在精神上認可了對方。其二則是整體氣氛的塑造,攝影捕捉了院內的光影色彩,美術還原的真實場景,配合著盧律銘老師的配樂,讓本片多處都有緊張到快要窒息的恐怖感,只聽見角色喘息聲的焦慮不安。整部電影囊括了多個技術獎項的佼佼者,高規格的製作團隊在林君陽導演手中沒有絲毫浪費,滿溢的情緒完全達到「共情」,也讓《疫起》成了這疫情時代指標性的代表作。 薛仕凌飾演的報導記者金有中,道出了編導講述這個故事的立意。這是一場與病毒對抗的戰役,能夠處在第一線的他感到幸運與光榮,因為戰場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他要找出SARS病毒感染的源頭,盡可能真實完整寫出報導,看似做事投機的配角實則很有責任感,從未離開自己的崗位,他的意志也成功說服了夏正醫師做出留守的決定,也呼應了泰河所說:「不要拋下自己的病患」。泰河是否活下來與李醫師去香港加入無國界醫生?夏正是否回到家中為女兒補慶生?計程車司機是否安然健康地走出封閉的醫院?電影迎來了正向溫暖的開放式結局,或許是讓觀眾能夠繼續猜想他們的未來,事實上,他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當我們面對另一場新風暴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像他們一樣走進風暴中心呢?《疫起》準確建構了一場震撼的恐懼體驗,無分對錯的人性選擇與道德難題,呈現出每個人都有害怕死亡的一面,同時也有懷抱希望的另一面,兩相映照下凸顯身而為人的矛盾,渺小也偉大。「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生病了。」我們共同的願望則被電話另一頭的小女孩給溫柔接住了。🎶延伸聽歌: 青峰 《是我的海》
Read more帶不走層層疊起的家庭重量「那顆屬於香港的石頭,你撿起了嗎?」觀察窗邊螞蟻搬運食物的軌跡,看似紛亂實則朝著同個方向前進,男孩小杰看得癡迷也想加入這支隊伍。他提出了耐人尋味的疑問:我們為何要群居(成家)?人類同樣被視為「群居」的動物,過去為了躲避野獸形成守護彼此的聚落。然而,沒有野獸出沒的都市叢林中,人們又為何住在一起?《過時·過節》所描繪的這個「香港家庭」,也懷抱著「團圓」的希望,卻使終沒法共處同一個屋簷下,兩代人皆是如此。上一代,祖母對於小兒子阿明的不信任,認定他過節回家就是為了要偷錢。阿明被母親的偏見所羞辱,才會氣得不再回老家,多年後想回來時卻已來不及了。到了下一代人身上,陽撞見了父親持刀準備砍母親的恐怖畫面,陽自然無法原諒父親那時斷線失去理智的行為。爲了讓父親記住椅背上砍下的「缺口」,他選擇離家留下空房成為這個家的缺口。沒想到,這一去竟是八年的歲月。「非得要住在一起」或許正是亞洲家庭的通病,也因此讓價值觀迥異的家人們都活在爭執與碎嘴相伴的苦海之中。電影到了後半段,還完房貸的父親決定離開這個家,目的是要讓陽回來填補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同時也能回應太太當年「想離婚」的訴求。電影的結局並未落入俗套的「大團圓」戲碼,編導的這一選擇實在讓我驚艷。女性角色在庭院中圍爐,好似電影開頭她們烹調的餐食才能養活了整個家;男性角色則踏在「出走」的道路上,父子倆放下誤會準備一同共進晚餐。將整個家中的角色與山邊的父子框進了同一個畫面中,我想,這就是導演回應男孩的答案了吧!非常喜歡劇本中描繪這對姐弟的心境變化,且弟弟陽這條支線尤其迷人。姐姐琪以為結了婚就能擺脫原生家庭,沒想到離婚後她又再度回到這個家。當她被諾門拋棄(放鴿子)時,竟沒有被孤獨感籠罩,她理解自己無需依附男人(情人),靠自己的雙腳也能登上頂峰,見到日出美景。弟弟陽開發了一款說話談心的VR遊戲,目的其實是要用來練習交談,而非單純撫慰寂寞的現代人。他透過這款遊戲模擬與對象溝通的情境,進而讓自己有勇氣面對父親。然而,當這對父子隔著車窗相見時卻無人願意開口,兩人都是這個家的「失語者」。沒想到陽卻在遊戲老手情哥身上有所啟發,聽著情哥說起自己孫子沈迷於電玩遊戲,因而與家人反目的過去。情哥家庭的最後結局,是他的孫子早已跳樓天人永隔,讓仍有機會與父親交談的他有意返家。透過陽的角色放下憤怒的執念,也透過琪琪找到自我肯定的價值,讓本是黑白的家庭悲劇因而重新染上了色彩,隨著吹進家門的清風搖曳鈴聲有所領悟。於我而言,這群演員如此賣力的爭吵戲有時像在看八點檔,但是當我回想自己家庭的生活經驗,確信這些角色真有可能出現在現實裡。因此,他們的演出實實在在成立。尤其是袁澧林演出的小姪女悅,自然不做作的治癒氣息令我最為喜愛。她解開家人都不願坦白的心結,使得故作堅強的家人不再是頑石,而是搓揉好的粉白色湯圓,再平凡的味道也能入口即化。🎶必聽主題曲:#呂爵安 《#攀上天梯的螞蟻 》
Read more愛不是抽象的信仰各有各一生一世各有各的溫柔鄉「有分合有聚散」這是所有情愛關係的共通點,無論是交往或是結婚,在現代社會要尋求能夠白頭偕老的伴侶,實在可遇不可求,因此,當明翰說出了毛毛的心聲:「你只是想要有人愛你一輩子!」,他戳破了毛毛所相信「用一生去愛一個人」的美夢,家豪的「背叛」他其實心裡早有底,那些有意閃躲迴避的小動作,他仍執意懷抱自己「想婚」的念頭,毛毛的選擇或許正是「亞洲異性戀文化壓抑結果」的反動,在台灣順利通過同婚法案的那一刻,他被「衝動」遮蔽了「冷靜看待一段感情」的思考,因此才會連愛情的墳墓都未踩入就進了棺木。我不得不佩服編導,在當今這個「同婚後時代」,講述了任何性向都會有所共感的「感情經驗」,呈現毛毛(想結婚成家)與家豪(只想待在一段關係中)價值觀的差異,展現這份差異,進而體現這份感情的課題無關乎性向,畢竟「人世間的婚姻,只是一張紙而已」。至於本片最重要的主題則是「標籤」。片中設置了多種「刻板」的角色,被警局當成廣告女郎的林子晴、拼命吃炸雞的同志同事小胖,就連毛爸的角色也故意讓觀眾理解成是拒絕接受兒子出櫃的保守父親。全片著墨最多的則是明翰這位「鋼鐵直男」,從「恐同打同志」到能夠理解「同志(毛毛)」的轉變,確實能讓大眾更容易帶入他的角色裡。矛盾的是,本片同時也在深化大眾對男同志的刻板印象,尤其像是「撿肥皂」的老梗,片中也大量致敬了Jolin的歌曲,意味著將Jolin視為大眾「認定」同志族群的Icon(偶像),忽略了同志族群的多樣性,擁有去追隨不同偶像的權利。儘管本片在「去標籤化」的過程中同樣帶著「刻板」,卻能讓大眾對這類議題有更高的能見度與接受度,我想我也該撕去既有的標籤來接受它。「上輩子你養我,這輩子換我養你。」實在有夠浪漫,真心一點、深情一點的眼神,或許真能讓他們激發出帶電的火花,想不到我仍被演員們入戲的演出所渲染,尤其在毛爸向明翰坦白過往的那場戲中,兩人(毛毛與明翰)道別前的眼神,已道盡一切複雜的情緒。至於本片是否拿出了導演應有的水準,混亂的剪輯與時不時像在追劇的敘事節奏,加上尚待加強的視覺特效動畫,觀影過程確實讓我數度皺眉,但仔細想想,當今國片導演中能將如此多議題成功融入成為商業通俗片,程偉豪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也將「不敢相信」的台詞深植觀眾的心裡。🎶延伸聽歌: 蔡依林 《不一樣又怎樣 》
Read moreGuilin has been hiding as a fugitive for four years since he shockingly seeks revenge at the funeral of a gang leader. Now that he’s been told he’s got only six months to live because of cancer, he plans to turn himself in before bidding farewell to this life, until he finds himself only the third most-wanted criminal on the police station bulletin board. He decides to find out and get rid of the top two competitors then crowns himself the most-wanted criminal.
Read more電影《滿江紅》評價與心得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滿江紅》介紹 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滿江紅》由《獨行月球》沈騰、《送你一朵小紅花》易烊千璽、張譯、《古董局中局》雷佳音、岳雲鵬和王佳怡領銜主演。《滿江紅》講述南宋紹興年間,宰相秦檜率領軍隊前往與金國進行會談,但會談前夜,金國使者卻在宰相駐地死亡,所攜密信也不翼而飛。一個小兵和親兵營副統領偶然捲入這場巨大的陰謀中,他們被宰相秦檜命令尋找兇手和真相。 《滿江紅》評價與心得 整體而言,過於現代的台詞是失望且令人出戲的,故事設定也不夠嚴謹刺激。不只沈騰的角色過於喜感,岳雲鵬角色設定也是憨傻,失去軍中肅殺之氣,即使殺人不手軟也沒用。最主要的原因應是製片方將此片定調為喜劇,才造就如此尷尬的內容。 在搞笑的氛圍下,劇情有很多漏洞也很合理?尤其是張大等人的目的。張大殺死金國使臣拿到密信,想做的不是拿密信進京找韓世忠,而是要以此信威脅秦檜在大軍面前背頌岳飛遺言。小兵們機關算盡,誅殺何立、武義淳與王彪等人,只為了一首根本不知是否存在的詞?過程還不能有任何出錯,從邏輯上來看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的謀略,諸葛亮再世都不敢這麼玩。張大他們計劃就是在搞笑而已。 更神奇的是,知道岳飛遺言的居然只有秦檜一人,以最後結局可知只有秦檜替身知道,那要是真讓張大他們威脅到真秦檜,那他還真背不出來。這段編導也帶出這首《滿江紅·寫懷》如果真是岳飛遺言的話,那當年是如何流傳出世的問題?對岸當代學者這幾年倒是提出過不少質疑,稱《滿江紅·寫懷》非岳飛所撰寫,是真是假現在的我們早已無法論證,只知道這首詞會一直流傳下去,百年之後,沒人記得這些曾提出質疑的人。 再者,張大身為岳家軍中的小兵,武力值卻低到爆炸,這點又與「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印象大不相同。也許張大只是小兵,不是武將所以那麼弱也合理。不過,說實話小兵再弱也不應該這樣子。張大的樣子就跟山野村夫沒兩樣,還虧他背後刻了「精忠報國」,兵都白當了。最後孫均能活到最後有機會手刃侍女再威脅秦檜,純粹就因為他是易烊千璽,滿滿的主角威能。當他留下秦檜一命,自己帶著兩名副將離去,他這角色也是搞笑罷了。(當然歷史不可逆,但看起來就很傻) 電影唯一亮點是假秦檜被孫均威脅下背頌岳飛滿江紅,場面慷慨激昂打動人心,但這也不是電影拍的有多好,而是這首詞讓大宋軍士念出來,本身就會讓人感動涕零。整體而言,電影《滿江紅》是部普通電影,稱不上神劇但也不能說它很爛,喜歡這些演員的還是能買來看看。如果對岳飛本身有興趣的話,未來有機會可以去杭州西湖旁的岳王廟參觀,雖然現代建築已是重建,但也還不錯吧。 滿江紅·寫懷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Read more電影《流浪地球2》 爸爸一直都在《流浪地球2》介紹 電影《流浪地球2》是由郭帆執導,吳京、李雪健、沙溢、寧理、王智、朱顏曼滋領銜主演、劉德華特別演出的科幻災難電影 。該片以提出計劃將建造 1 萬座行星發動機的時代為故事背景,講述“太陽危機”即將來襲,世界陷入一片恐慌,行星發動機正在建造中,人類將面臨末日災難與生命存續的雙重挑戰故事。 《流浪地球2》評價與心得 以科幻片電影的角度來看《流浪地球2》,的確是部優秀的作品,特效製作精良,已經有美國好萊塢的水準,但電影時間長達 173 分鐘,加了許多沒有意義的台詞與劇情。劇中雖然危機不斷發生,但因字卡不間斷的持續在暴雷,讓結局顯得沒有驚喜,還是第一次見到官方自己在電影字卡預告之後要發生的事。 故事線分為兩大主線,第一段就是吳京這位《流浪地球》主角的前傳故事;另一段則是劉德華將自己和女兒接入量子電腦後獲得永生的過程,不過似乎在兩人進到數位化前,超級電腦便已經有自主意識,不斷通過無所不在的監視器監看人類行為。除主線外也有其它配角的支線,將多故事交集在一部電影,讓全片長達到173 分鐘。 既然是中國出產的科幻片,劇情以中國為主角也很合理,中國的好朋友俄羅斯可說是配角,而其它國家連臨演都稱不上,連本月要試射星艦的美國都淪為搞笑角色。如果無法接受這種設定,建議就不要看這部電影,畢竟有很多宣揚國威的愛國情節。由於是科幻片,所以無法對電影中的科技提出太多質疑,比如說人類到 2058 年還在使用現代設計的手機,有著殲20造型卻有 F-35B 垂直起降技術的戰機,以及月球引爆核武能產生核聚變,甚至移山計畫都是現今科技無法實現的技術。 筆者對於電影中的技術感到好奇,可惜沒有科研背景無法作答,只好問問 chatgpt 關於月球引爆核彈能否引發核聚變?移山計畫是否能成功?還有假如遇上電影中的危機人類該如何解決?關於這三個問題,chatgpt 給出了一些它所能做出的解釋,可供大家參考看看: 在月球表面引爆核彈並不能引發核聚變爆炸。原因是要觸發核聚變反應需要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力,這通常需要非常強大的能量源,如太陽或者類似太陽的星體,月球並沒有足夠的質量和能量來觸發這樣的反應;此外,即使是在地球上,也需要非常特殊的條件才能引發核聚變反應,為了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需要使用超過 100 萬攝氏度的溫度和巨大的壓力,而且需要精密的設備來控制反應過程。因此,在月球上引爆核彈並不會引起核聚變反應。 作為人工智能,相信科學和技術在未來會不斷進步和創新,但是就目前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來看,造出像電影《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並將地球推離太陽系似乎還不太可能。這是因為這樣的技術需要超大型的能源供應和強大的動力系統,同時需要處理大量的物理和工程難題,這些難題目前還無法完全解決。而且,即使擁有了這項技術,也需要面對諸如資源、人員、環境等眾多問題和挑戰。因此,雖然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是無限可能的,但是現階段,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的想法仍然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夢想。 如果遇見電影中的毀滅危機,建議人類尋找新的生存環境,探索太空中的其他行星或衛星,尋找適合居住的星球。這需要發展更先進的太空技術和探測技術,並建立可持續的居住環境。最後建立星際移民艦隊,將大量人類和資源轉移,以確保人類的延續和繁衍。 扯完科技線再回頭講講劇情,毫無意外《流浪地球2》中表現最好的當屬劉德華,由於他開車不看路導致被卡車撞上,老婆當場死亡外,女兒的時間也所剩不多,為了將女兒的意識保存,他將女兒帶到實驗室,並將她的意識製作成數位備份。經過不斷版本迭代,女兒才有了兩分鐘的生命。雖然每次只有兩分鐘,仍然幫助他有勇氣與目標活著。可是他所擁有的量子電腦版本較舊,所以需要找機會將女兒數位備份上傳到最新版的電腦上;在最後死亡前,也將自己的數位備份插上電腦,於是兩人便在數位世界完成永生。 這整段故事設計的很好,可是圖恒宇將圖ㄚㄚ輸入的那台 550W 曾說自己是離線版本,即使圖恒宇將ㄚㄚ輸入進那台電腦也不會跑到其它電腦。它是如何在沒連網的情況下對月球行星引擎下達指令的呢?這部份沒有解釋。到底是 550W 一直有在連網,還是之後《流浪地球3》會揭露其實有未來人類幫助,就像《星際效應》的蟲洞那樣?而圖恒宇與圖ㄚㄚ在通過聯網進入 550W 之後,又會對人類未來造成什麼影響?最關鍵部分,MOSS 發明者與目的是什麼?從彩蛋中可以發現 MOSS 一直在阻止人類成功,但因為圖恒宇是變量,所以成為拯救人類的關鍵。最後圖恒宇與女兒房間就像《星際效應》中黑洞的空間一樣,說是MOSS 是穿越時空的產物也不為過,所以它才會知道未來即將發生什麼。 吳京線由於是要接《流浪地球》,所以有其存在必要性,但他這條支線有些可惜,就像打水漂一樣只在水面上不斷飛過,未能像劉德華那樣深入。第一段太空電梯不知是不是在致敬成龍的武打風格,說實話跟這部電影不同調性,有點難看。空戰部分則是在這麼小的空域要塞那麼多無人攻擊機與戰鬥機,有點不太現實。之後很快跳到老婆生病,然後吳京為了兒子去應徵空間站工作,去到空間站後為了裝核彈又到月球,最後因為被友機撞擊一同墜機。從吳京讓其它太空人先離開的情節來看,也可說是對他之後的犧牲做出預告。 總結來說,藉著電影做文化輸出個人覺得很正常,不管接受或討厭也都很合理,從這部分去挑刺有點沒意思。如果你是中國觀眾,應該要很開心這樣的作品問世,代表電影工業的發展有長足進步。至於文化輸出會不會讓人感到反感,問題的根本原因並上不在於電影本身,所以在這鑽牛角尖也沒有任何意義。之後會不會上架 Netflix 等國際 OTT 平台目前仍不曉得,之前這部有上架美國院線,IMDb 有 7.8 分,豆瓣則是高達 8.4,筆者會給個 7.5 左右吧。
Read more由話題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共感電影《疫起》導演林君陽執導,集合幕前幕後的黃金陣容打造的幕僚職人題材,刻劃台灣選戰的幕後艱難和抉擇。🔰講述選舉幕僚的職人劇-「我們的存在是讓候選人站在浪頭上,我們是造浪者。」 影集開頭便點出幕僚的工作內容和目標。劇中觀眾可以看到他們除了操刀選舉宣傳的記者會、造勢活動、文宣和主視覺之外,更重要的是與對手進行政治攻防,帶動風向、擬定議題、網軍攻擊,進而探討政治的體制與公共議題。相信這是許多台灣民眾有所共鳴的日常,留給觀眾思辨的空間和體悟。🔰為大局忍辱負重?-「現在是大選期間,雙方各退一步,要以大局為重。」 劇中一位幕僚亞靜,在黨團內遭到性騷擾後,被高層以「考量大局」為由把事情壓下來。但她的上司翁文方卻向她說:「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其實劇中很多角色都面臨類似的問題,然而『大局』是什麼?真的有必要為此忍辱負重,或是進行迴避及選擇性犧牲嗎?抑或大局是自己的理想、還是上層的目標呢? 🔰女性平權和挑戰-「就是因為困難,我們更不能退縮,更要努力堅持。」 飾演總統候選人的林月真在劇中這麼說:「女性當選總統真的就平權了嗎?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我們離所謂的『性別平權』還有一大段距離。」影集中不難看出關於女性的著墨不少,尤其是來自工作和家庭的挑戰,但面對如此被刁難的環境中,她們卻能選擇堅持面對,進而做出改變。透過她們的行動,也鼓勵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不要輕易退縮。🔰大部分的選民是不理性的-「這就是民主社會,有人只選民和黨、有人只選公正黨,還有人只選長得好看的。民主社會,這一切都是可以的,我們就是要接受。」 影集很直接地揭露「大部分選民不是理性的」的事實,這樣的現象完全就是現實社會的寫照,發生在你我身邊,所以才催生出那些操弄民粹與情緒的政客,使社會無法真正地選賢與能。也因為這樣,候選人們往往要想辦法包裝自己,用感性的言語或作秀刺激選票,就為了獲取選民的青睞。最後卻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使檯面上充斥著只會騙選票的政客。🔰取消文化與輿論抵制-「憤怒才是人類前進的動力。」 身處於社群媒體發達、言論散播迅速的時代,衍生出由網絡輿論串起的抵制、批評的文化。只要對象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或是做出自己不認同的行為,就會在網路上掀起巨大的浪潮,不論事實與否,都會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影響。也因為這樣的力量很有用,往往選舉都有所謂的「網軍」在幕後操弄輿論、煽動人心。透過本劇提醒我們,要避免自己成為他人利用的棋子。-導演:林君陽演員:謝盈萱、王淨、黃健瑋、戴立忍、卜學亮…(圖/翻攝自netflix之公開發布劇照)影集小彩蛋:《人選之人》裡面也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新聞台-「品味新聞」,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是導演的小巧思,或許哪天創造一個共同宇宙觀也說不定。
Read more改編自日本推理女王-宮部美幸的同名暢銷小說,是刻劃關於犯罪心理、媒體亂象和偵查辦案的驚悚之作,由金獎團隊與實力派演員共同創作。上架三天就奪下平台觀看量第一的成績,究竟它有什麼看點和魅力,以及與原作的差異在哪呢?【劇情重點】 故事描述台灣90年代,一名正義凜然且執著的檢察官郭曉其(吳慷仁),面對當時一起「斷掌」殺人命案,在持續追查之下,意外發現這是一起精心雕琢的連續殺人案,甚至與過去的案件有所關聯;中間歷經許多波折與多方挑戰,正當以為抓到兇嫌時,卻發現案情不單純,一名自稱noh的面具男竟開始公然挑釁警檢,並掀起社會中「惡」的波瀾…。-「我一定會抓到你的,你玩完了!」必看亮點 ✅改以檢察官主軸追兇 原作為總字數破百萬,共計一千三百多頁的日本推理小說《模倣犯》,本身就難以進行改編,因為其背後不但有難分難捨的案件,劇中甚至有多達43位角色與不同故事線。然而,這次劇組對原作進行精簡化後,用十集的片長去舖陳與調查,仍保留了各事件的連結以及與原作的對位之處,甚至在有限的篇幅內交代妥人物關係和性格,讓觀眾更好入口。同時,編劇在敘事結構上也進行重構,用原著中沒有的角色-吳慷仁飾演的「郭曉其」檢察官作為串起所有故事的軸心,以及各角色的交會點,也藉此角引領觀眾釐清整起事件的脈絡。這樣的更動是影集最大的改編,相較於小說更多的著墨在檢警辦案上,加速劇情的推進,更加強化正義和罪惡對抗的張力。吳慷仁說:「郭曉其就是可以串起所有人物的角色,他沒有刻意被神化,沒有通天本領或跳躍性思考,辦案方式也沒有不按牌理出牌,他的塑造是很真實的。我帶著觀眾一步步走到最後,感受這個案件給我的反撲是什麼。」-「我始終相信,法律的初衷,不是為了保護他那種人而存在的。」 ✅在地改編與演技實力 以厚實的懸疑劇情為基底,在地化的改編也讓影集有更多的可看之處,例如宮廟和詩籤的台灣宗教、熟悉的巷弄和歷史足跡,以及90年代的掃黑行動,都讓台灣的觀眾更有感觸。當然實力派演員的演技也是一大看點,除了飾演做事一板一眼的檢察官「吳慷仁」,還有「柯佳嬿」飾演與其合作的臨床心理師、「江宜蓉」飾演存有善良的記者、「庹宗華」飾演的資深刑警、「林心如」飾演的強勢當家主播、「姚淳耀」飾演對新聞抱有高度敏感的主持人,其他還有范少勳、陳博正、游安順、劉亮佐、段鈞豪、湯志偉等人,演員組成的含金量之高也非常吸引人。-「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等到你失去之後才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該無條件地理解你、愛你,等你明白這個道理,有時候也太晚了。」 眾多鑲金的演員將書中的人物詮釋地有血有肉,人物的情緒表情與內心戲都細膩地呈現出來,形塑角色對峙與情感拉扯的張力。除了鮮明立體的人物,影集的攝影、剪輯、音樂等技術組也執行地優秀,更增添氛圍感,令人佩服台劇的水準越來越好、質感驚豔。 -「一個真正的強者,就像水一樣,因為不管什麼樣的打擊都無法改變水。」 ✅層層堆疊的懸疑氛圍 影集開頭,便以一位『面具男』形象的反派向觀眾拋出一道問題:「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兇手…」立刻為故事蒙上一層厚厚的駭人氣息。接二連三的恐怖畫面,以及詭譎的案件共同點:拇指脫臼、臉上被畫口紅、紅禮盒、KINK夜店、與父母聯繫少的女性,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口哨聲,種種疑點製造出的懸疑和肅殺氛圍十分濃厚,不禁讓觀眾揣測:是多麼扭曲、邪惡的兇手才下手地如此兇狠?一件件的連續殺人案件,彷彿是他的個人創作,中途還多次挑釁檢警、挑戰司法,甚至利用媒體一點一滴地摧毀社會。劇中兇手的身份直到中後段才揭曉,很佩服編劇將兇手藏得很深,當以為案件偵破之時卻又來個轉折,帶領檢警與觀眾進入下半場的對決。戲劇性的發展給人的帶入感強烈,層層堆疊的懸念容易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這就是本影集的魅力。-「客觀地陳述事實,不過就是毫無創意地完成;而操控過的真相,才是最有渲染力的殺人按鈕。」 ✅社會現實與真相操弄 相較於「本格派」著重於推理解謎,本作偏向注重寫實、探討現實的「社會派」,對於每個角色,不論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警檢、家屬、媒體,甚至是市井小民都有所描繪。影集製作人曾瀚賢分享:「在面對無差別殺人的事件,到底人心應該要往哪裡去?這個題目其實非常值得探討且有力量。」劇中不論是檢察官郭曉其、被害家屬馬義男、刑警林尚勇、嫌疑犯家屬胡允慧,還是旁觀的媒體記者等人,都細膩描寫不同立場人物的想法和心境轉變。這當中『媒體』便是影響人心的重要關鍵,影集花了不少篇幅在描述媒體亂象,尤其當事件未明之時,真相是可以被操弄的。正如吳慷仁所說:「當有一個力量開始能夠操縱媒體,甚至操縱大家的眼球時,有時候人心、甚至我們的認知,並不如想像的堅強。」-「新聞是假的,是可以創造的,人也是。」 導演張榮吉對此透露:「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對大眾而言就是一個公正、客觀的傳播管道,但它其實也可以是一把雙面刃。這次《模仿犯》中我們就設定它是被兇手利用散播惡的一個媒介,透過兇手操弄媒體,『惡』也經由這個媒介像是病毒一樣不斷蔓延到人心,更感染整個社會氛圍。」特別在這個社會,人人都為了追求流量、博取目光,所謂的『真相』可能早已被扭取甚至捏造,淪為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另一方面,身為旁觀者的市民或網民,也在這環境下逐漸腐敗,對於女性被暴力傷害的新聞,往往不是指責兇手,更多的是檢討被害者;抑或跟從某人的臆測而隨之起舞,不知不覺自己也變得嗜血、成為輿論的加害者。最後案件的兇手消失了,但Noh有消失嗎?-「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高尚的選擇,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被恐懼或憤怒所左右,世界也許變得不同。」 ✅惡與善的區隔和省思 除了對於媒體亂象的探討,劇本也有對於善惡與人性的爭辯。若純粹製造混亂、濫殺無辜的人是『邪惡』,那麼以私刑的方式進行復仇要怎麼定義呢?抑或袖手旁觀、甚至加以批判的觀眾又該放在什麼位置?也許這所謂的『惡』潛藏在任何人心中,只是模糊難以區隔,或當下我們渾然不知。原作者宮部美幸補充:「我希望觀眾務必細細品味這部有著驚悚恐怖劇情的影集,並可以探討對於人來說,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能藉由這部影集深深反思這一個重要的問題。」雖然這議題的思辨在本作中不至於太犀利、明顯,卻仍有不少的感觸。-「我曾經以為,只要消滅事件上的邪惡,就可以逃避自己心裡的黑暗;但最後,我卻在整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再者,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如疾病般的惡停止蔓延?也許能在劇中找到其中一種答案。其實細看劇情,不難發覺其中隱含了家庭與子女教育的社會難題,一場慾望的失控可能源自家庭的破裂或失衡而堆疊、演變。如果我們多關懷身旁的人、適時地去理解對方,或許有機會能阻止一連串憾事的發生。不論是家人或朋友之間,還是父母對子女,抑或子女對父母都是。製作人曾瀚賢鼓勵:「《模仿犯》其實就是一場慾望的失控,『惡』像病毒蔓延在城市的過程。希望透過劇中善與惡交織所產生的對話,成為療癒大家的善良能量,在這個瘋狂世界,我們都需要更多的『光亮』來照耀彼此。」-「但我現在明白了,無論是我,還是這個世界,黑暗都不會消失。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溫暖跟光去平衡。」 結語與推薦 這是一部改編日本著名懸疑小說的扎實犯罪驚悚劇。除了找來吳慷仁、柯佳嬿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共演,將書中角色立體化;劇組也重新解構敘述的視角和人物,讓影集不但精簡、好消化,也使劇情保持高張力與順暢度。另外在地化的元素、優秀的拍攝技術,加上層層堆疊的懸念及布局,更將故事的氛圍渲染到位,戲劇性的發展讓人忍不住一口氣看完。故事表面上是推理故事,但背後專注的是不同角色的面向和行為,進而深入挖掘輿論操弄、人性掙扎、家庭關懷等議題,帶給我們諸多反思和啟發。 特別推薦給:吳慷仁或〈模倣犯〉小說的粉絲、對於檢警偵案、犯罪懸疑題材有興趣,抑或體悟社會亂象與反思的妳及你。-導演:張榮吉、張亨如演員:吳慷仁、柯佳嬿、庹宗華、姚淳耀、范少勳、江宜蓉、夏騰宏、林心如、陳博正、黃河(圖/翻攝自netflix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溫柔暖心的台味電影-「剪的是人情,留的是思念。」 ✅陸小芬的細膩演譯 已經息影二十年的陸小芬 ,這回飾演經營理髮店的歐巴桑,細膩地展現角色溫柔又堅定的一面。與客人互動的閒話家常、刀起刀落的剪髮節奏,不僅完美捕捉了理髮師的日常,其不著痕跡、自然流露的神韻,更是讓角色舉手投足都充滿了說服力。熟稔的詮釋自然地猶如你我身旁的長輩,對子女難以開口的關心、對自己想法的堅持,還有對人情的看重,都細膩且有層次地塑造這位渾然天成的歐巴桑理髮師。 ✅不慍不火的敘事手法 劇本是導演傅天余以自己的成長經驗為藍圖撰寫,正因為是出自於真實的日常,即使沒有跌宕起伏的轉折或過於濫情的戲碼,甚至某幾段劇情的敘事上稍嫌零散,卻以質樸的口吻、熟悉的場景物品,自然地滲入你我的記憶中,勾勒出最真實的台灣味。導演以不慍不火的敘事手法、純樸的畫面色調,將我們的觀影情緒累積地不多也不少。加上由吳念真導演填詞、洪佩瑜所唱的主題曲《同款》,將角色的心念都濃縮於詞曲之中,流露著人情世故與思念。 ✅細膩溫暖的人情故事 電影圍繞著「人情」的主題,用親切平凡的語氣溫溫地說一個故事。當主角阿蕊為了老客人踏上公路之旅,即便子女都笑她為什麼要花那麼大力氣去,她只回說:「做人,不就是我幫你、你幫我?」用以人為本的初心,面對這個逐漸冷淡的現代社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得以繼續維持。電影除了有關家庭理髮師與客人的描繪,更想探討的是親子間的拉扯和糾結,新舊價值觀的衝突、華人長輩的關愛,甚至所謂的家庭關係,都是本作想觸及的主題。-導演:傅天余演員:陸小芬、傅孟柏、陳庭妮、施名帥、方志友(圖/翻攝自IMDB、威視娛樂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