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看過1990年版本的《靈異魔咒》,但光是看小丑的造型與預告片段,就能看出新版電影的驚悚度絕對足以超越之前的版本。事實上,在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中,《牠》這部作品是以兩個時間軸交互穿插敘述。有別於電影從「魯蛇俱樂部」孩子遇上小丑的故事說起,小說反而先敘述他們成年後小丑再度回到德利鎮作為故事的開端。相較於小說,我挺喜歡電影將厚達一千多頁的原著以童年與成年這兩個時間點作劇情的分隔,不只增加故事完整性,也讓電影不會斷在一個奇怪或尷尬的時間點上,所以當初看完電影再去讀原著的時候,反而對於以穿插時間軸敘事的手法難以適應。
Read more「你在我身邊,我們都曾活在彼此同步的呼吸中,那是感受得到體溫,能聞、能見到的我以為最熟悉的日常,但翻過身去,世界的另一面卻令我不得不穿起護具築起厚厚一層陽剛,我以為抵禦的是來自人群的惡意,但實際上卻是我自己讓純粹不再純粹,一昧配合外界調到能被更多人接收到的頻率,唯獨再收不到你的訊號。我以為再翻過身回去時,能在床頭看見熟悉的你,但那裡只剩下我道別後的童年,什麼也不剩下。」 童年,正是一段愛還沒被當作名詞,我們總以為的現在進行式。花田裡穿梭、人群中疾走,歡笑彷彿永不止歇,用不完的精力奔騰著。可一旦停下腳步,才會驚覺這些往日美好都已經成為了墳墓,你在那一頭,而純真則在裡面,埋葬著你連挖開的勇氣都沒有的寶藏回憶。 長大後,愛開始有了形狀,人們習慣用框架把這些無可名狀的幸福圈限成箭頭與十字的單調遊戲,沒有被劃配到的則成為了無法參與的符號。
Read more影評《蒼鷺與少年》故事到底在講什麼?意涵解析 🏆《蒼鷺與少年》是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暌違近十年的動畫電影。雖然因為故事艱澀隱晦、不易理解,在日本獲得非常兩極的評價,但其在日本完全零宣傳,沒劇照和預告的方式悄然上映,卻締造出不錯的票房成績,已經是影史上的紀錄。以下試圖用自己的理解(腦補),引導更多人欣賞這部作品↓
Read more考察《蒼鷺與少年》中的15個象徵意涵|有雷Q&A 🏆本片被譽為是宮崎駿的集大成之作,從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同名著書〈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中獲得極大的啟發,但電影看下卻是過於難懂艱澀?不知道故事想表達什麼?有關《蒼鷺與少年》劇中各個象徵的解析和寓意,這裡試圖整理成Q&A↓
Read more提到柳樂優彌,想必腦中一定會馬上浮現出一名少年在一個夏日清晨中虛晃的影像,這就是改變他這一生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2004年的第57屆坎城影展上獲得了日本史上第一次的最佳男演員獎。
Read more宮崎駿曾在《風起》當中說過,每個藝術家都應該要留給自己十年的時間——如今,十年過去了,宮崎駿認為的「藝術即詛咒」終究回到自我本身,並催生出了《蒼鷺與少年》這樣終究會引起兩極化討論的作品。對於是否理解《蒼鷺與少年》對我而言從來都不是首要目標,《蒼鷺與少年》證明了吉卜力和宮崎駿都在夢想垂死的邊緣掙扎,即使充滿著過往的影子,但《蒼鷺與少年》提供的是全新的體驗——一則「相信者的寓言」。 在《神隱少女》中,我們可以透過符號的堆砌進而理解整個世界觀的運作手法;但到了《風起》,宮崎駿則將夢境的概念引入其中,讓夢醒和夢碎存在於一念之間。然而,《蒼鷺與少年》很有可能只不過是另一場夢。在電影裡面對於高塔的爭論便成了「相信與否」成了故事成立的要點——若一切是事實,也會被淡忘;若一切是夢境,那便能解讀為年邁的創作者對於未來的惶恐不安,進而成了「托夢」的程序之一。塔主和真人都不過是宮崎駿本人,真人在夢境中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卻不願傳承,寧可回到殘破不堪的舊世界,對於一個年邁的創作者而言是再動人不過的一件事。當一位創作者經歷戰爭、母親之死、金融海嘯等事件依然說得出「回到原本的世界」的那一刻,就顯得格外動容。
Read more對《日麗》最為精確的稱讚大概就是 Queens 的 Under Pressure 這首歌就彷彿是為這部電影而生般地完美契合著這對父女,這是個多麼私人到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共情的回憶。Charlotte Wells 只需重構出她回憶中的父親,然而那台DV卻彷彿也代表著所有靈魂之窗探進了導演的腦海回憶,但《日麗》絕非只是膚淺的舊地重遊,而是藉一個回憶錄去循著影像中的蛛絲馬跡,探索父親的傷痕,和那些彼此不理解的隔閡。 Charlotte Wells 對影像調度可謂十分捻熟,多次透過剪影、倒影、鏡像、空間分割甚至是固定鏡頭讓我們看見父親在影像上的兩個面貌。這些沉著冷靜的鏡頭之下,我們瞥見的皆是父親的憂鬱神情,乃至於最後那場過生日的戲碼,空間感更是延伸到了山頭和山底,即使是生日我們仍能體會到父女之間的距離。但《日麗》並不是如史匹柏在《法貝爾曼》當中透過拾起攝影機來紀錄下家庭傷痕,而是透過這些不經意的影像拼湊過往,這些影像出現在現實和夢中,映照著這趟旅行的重要性。
Read more大概也只有 Greta Gerwig 能夠寫出如此直球對決的性別議題,直白到對我而言少了那麼一點前兩部作品中的趣味且說教意味仍算是濃厚,但依然不減這個劇本對IP改編上的魅力。好像看了另一個版本的《媽的多重宇宙》(包含對於《駭客任務》的各種致敬/挪用),但個人不太吃後半段的個人追尋或是存在危機,但可以當作是一個有趣的商業觀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