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政治」的搜尋結果

《小女子》:金錢面前,沒有底線

花了好些時間才跟上《小女子》的步調,也或許是一開始我抱著看小婦人的錯誤期待,才會對於劇中最深刻的命題——金錢,感到錯愕難耐吃不消。大概是看到第五、六集才真的調整心態。然而,為了成就或說明錢之於每個角色的重量,我總覺得整體的技法太過繁雜,以至於到後來已經彈性疲乏。先從人物談起,吳家三姐妹的人設雖然稱不上討喜,卻是刻畫的極好。12集全都不偏不倚地施展她們各自的善與惡,由於她們不停的被壓迫、被逼著選擇,在每一次的行動下便會看得更清楚她們的本質:大姐吳仁珠善良,但她的善良介在什麼程度?為調查好友的死至死不休、在乎妹妹們的安危到願意犧牲自己,但同時她也有些拿不上檯面的小奸小惡,像是拿到20億巨款卻只敢買藥妝店口紅、穿好友的名牌高跟鞋去和有錢人嗆聲要求尊嚴。雖然許多時刻很想把手伸進螢幕搖她肩膀說「吳仁珠你根本多做多錯,別再鬧了」但她蠢到有剩的婦人之仁,反而在後面幾集間接達到他人目的與造成反轉,以及和大魔王元尚雅形成強烈對比,算是成功把這個特質發揮到最大作用。再來談談最像「喬」的二姐吳仁京。頭腦好、實踐力高的她,是劇中最直接挑戰公權力與威脅的核心,也是唯一一個未曾拜倒在資本主義下的角色。跟著仁京的正義之刃,才得以剖開朴載相與情蘭會的虛假。最後則是小妹吳仁惠,她權衡後總是倒向最能保護自己也最有利的那方,所以她寄生在好友朴孝璘家中,看似與兩位姊姊切割,其實她是厭倦了總是被姊姊們刻意的保護,由此就更能明白她和孝璘的友情。因為在柔弱的孝璘身邊,仁惠能成為保護者,同時施展自己的抱負。既然人物沒毛病,那又是哪裡讓我看得大翻白眼呢?總歸來說,還是劇本。劇本由《下女的誘惑》和《分手的決心》丁瑞慶編劇執筆,前述兩部電影都犀利得讓人毛骨悚然,再再挑戰觀者的既定認知,上一秒以為的永遠和下一秒發生的不一樣。這個特點移植到電視劇《小女子》,前六集都會出現一個新真相或舊人亡,後六集則是幾乎每十分鐘就有個轉彎,在結尾又來個大山崩,幾乎把前面的劇情砸毀。每一次反轉,都在考驗劇情建立到何種程度,有沒有辦法從沒讓觀眾看見或預想到的陰謀、心機、動作中發射一次次的煙霧彈。但是,埋的煙霧彈越多,往前推敲《小女子》就越得計較細節的鋪排。沒有伏筆也缺乏邏輯的爆點,對我而言就只服務了嗜血與狗血,更可惜的是留了太多東西給大魔王們娓娓道來。就像陳花英最後死而復生的原因,是因為當初替身計畫加上元尚雅目脱殺錯人,而且屍體還將錯就錯的被吳仁珠撞見?推託給剛剛好,都顯得不負責任。人物與場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只要能讓終極計畫能被合理地道出,誰都有可能從狗熊變成英雄。故事不斷發散,最後成了元尚雅童年悲劇導致的人格缺陷,對上陳花英的復仇大計。到最後幾集,爆炸案、精神院脫逃、跳樓自殺、鹽酸殺人等等八點擋瘋狂出現的手法已讓我疲乏,即使最後繞回三位小女子得到鉅款,我也不確定《小女子》到底要探討或訴說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劇本很瞎,人物很笨,金高銀還是精湛的捏塑角色層次,她飾演的吳仁珠對家人、朋友和金錢的感情富有血肉,表演收放自如。如果要我說出《小女子》的優點,那麼金高銀可說是第一也是唯一。

Read more

《奧本海默》苦難精算師

    水面泛起陣陣「漣漪」,那是貫通整部《奧本海默》的重要意象,一如奧本海默在腦海種下了第一顆「原子彈」的念頭,才有了逐漸向外擴散成形的各式計畫,網羅物理人才到不同的小組,水波的中心點即是洛斯阿拉莫斯小鎮,一個從無到有搭建出的城市。「漣漪」的意象也像是原子彈爆破後滲透人心的狀態,透過黑玻璃反射出蕈菇狀的雲朵,點亮了黑夜,爆炸後周圍頓時無聲,等待著光速與音速的時間差,震耳欲聾的聲響才隨之到來,那樣的感受即是奧本海默所說的「心理衝擊」,在內心迴盪的餘波才是最該畏懼,這也解釋了為何身為計畫負責人的奧本海默,得到了試爆成功的片刻歡愉後,開始排拒起製造氫彈的研究,在他辭職的數年後更不斷被這份罪惡感侵擾,做著至親好友都被原子彈燒死的惡夢,這些「後知後覺」的愧疚感正是奧本海默生命中的漣漪。這道「漣漪」在池塘邊與愛因斯坦的對話中,更可以解讀成是他們的成就所造成的「後果」,這個「後果」讓奧本海默在戰後被史特勞斯進行政治清算,因著當初奧本海默在公開場合羞辱他而埋下的恨意,成了朝他復仇的「毒蛇」,「你拾起了石頭卻忘了底下的毒蛇。」有意思的是,片中讓觀眾窺探角色們面臨的「後果」,有的莫名留下遺書死於浴缸(情婦),有的始終支持著奧比(好友拉比與萊斯利中將),有的則背叛他不再握手(愛德華泰勒)。於我而言,人際關係的「漣漪」比起原子彈爆破來得更為驚悚,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當時種下的業障因果何時會反饋到自己身上?    「你為什麼不反抗?」奧本妻子凱瑟琳一再督促丈夫要起身反抗,反抗什麼?反抗被誤解的命運、惡意中傷的流言、被視為左傾份子被情報局監聽等等,這些種種都是施加於奧本海默的負面形象,誰想得到對國家有功的他竟被當成叛徒秘密審理。我們確實無從得知他在自己心中的定位,終結二戰的英雄?帶來毀滅的死神?還是遇見未來的先知?當他與(同為先知的)愛因斯坦交談時,多少理解了自己未來的處境,聽著他的「鮭魚和馬鈴薯沙拉」忠告,明白了後人頒發獎項給他們時,並非真心感謝他們,而是為了讓頒獎者們自己心安。由此看來,《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初衷,也絕非拍給受害者的道歉信,而是拍給製造原子彈的物理學家們以及按下發射鈕的那人看的懺悔錄。     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予具有自毀傾向的人類,奧本海默則將原子彈的知識交付給現代人類文明,依然無法擺脫燒掉大氣層的可能性,《奧本海默》以希臘神話典故奠定整個故事的悲劇色彩,同樣的概念也曾運用在《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電影當中,渴望進入太空的人類終於取得了新世紀的火種,也就是飛上太空的能力,對應到本片則是那兩顆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向世界證明了原子彈的驚人威力,兩部作品都不約而同帶出了反戰思想,《奧本海默》卻未止於此,它不僅替傳記類型片開出了截然不同的風格,既客觀的陳述事實,也主觀地呈現主角的掙扎焦慮,兩條黑白與彩色的故事線圍繞著同一顆原子(奧本海默)來回擺盪碰撞,激發出高亢沸騰的情緒波瀾,也增加了晃動欲昏迷的恐慌。我由衷地佩服導演諾蘭,這位「苦難精算師」,他將真正屬於人類的「苦難」投向觀眾眼底,讓沙漠上亮起的白光烙印在角色與觀眾的視野裡,若每個人都能見到那幅景象,人類距離毀滅倒數的日子,或許就能更遠一些了。🎶延伸聽歌: 草東沒有派對 《苦難精算師 》

Read more

《無人相信的真相》像是被告知說謊,像是被塗暗現場

舉起右手發下誓言「我沒有說謊。」字字鏗鏘,她的眼神近乎要貫穿螢幕前的觀眾,這名女子叫作莫琳。作為一名工會代表,莫琳負責替跨國核電公司的廠勞工發聲。片中的事件時間軸橫跨數年,她被迫在法庭上反覆重演自己受到侵犯的慘劇。然而,同一段時間裡,這群勞工依然未被關注,沒有名字也沒有身分,唯有莫琳這名「受害者」上報,與她相關的議題才會被大眾看見。「完美受害者」的概念指的是非典型的理想受害者,他們未必有掙扎或是逃脫的跡象,看似正常,實際上必然受到了侵害,編劇將這點包裝成劇中最大的「懸念」。警方認為莫琳都在自導自演,並指出她心理狀態不穩定,包含她在犯罪小說上的記號、打牌時擅長使用的吹牛技巧,全都成了不利於她的證物。此外,她口中的嫌犯過於聰明,除了未留下一絲指紋外,甚至用房間裡的工具綑綁她並從抽屜取出難以拔出的器械攻擊她。當莫琳說到此處,就連丈夫都覺得邏輯不通,甚至連身為觀眾的我都有點動搖。沒能從莫琳的被害者角度來思考,隨著警方的觀點闖入這棟屋子,即便以極其迅速地手段結案,也讓本案顯得不尋常,讓人懷疑背後或許有政府高層主導。那麼這六小時裡,她究竟在想什麼?沒有呼救、沒有掙扎,莫琳只是呆坐在木椅上,以近乎失憶斷片的說法回答給警方。實際上,那時的她心思早已抽離,才能若旁觀者般冷靜看待自己身上的傷。數年的時間並未消除這份恐懼,莫琳鼓起勇氣提出上訴。這次,前案佐證另一名女性也曾被相同手法綁架。這些嫌犯專挑曾遭性侵的女性,目的是降低她們法庭上的言論可信度。內心的創傷未平,無法被同情的痛點,莫琳不想再遇到這樣的惡夢。因此當時才會在警局故意招認是自己所為,其目的全是為了保護丈夫與女兒。然而,到了法院竟被女法官數落前後說法不一,因此被判刑。當她再度站上法庭,律師精準點出那段偵查的盲點與漏洞,最關鍵的翻案論點是,莫琳根本無法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因為那時她的右肩受傷,只要轉動手臂就會全身發痛,更別提將小刀塞入下體。她還以此自嘲,這份幽默鞏固夫妻間的情感,沒有因為這道創傷成為更深的裂隙。「我已經習慣被毆打,因為職業使然。」伊莎貝雨蓓飾演的女主角,披著一頭金髮,乾淨利落的裝束,穿戴著各式的耳環,其女強人形象展露無遺。她如此地聰慧,更是丈夫眼中超越神力女超人的存在,電影才賦予她大紅的意象。然而,除了反覆塗抹的口紅及指甲油顏色外,綑綁她手腳的也是紅膠布。或許代表她雖能挑戰危險、權力、結構,卻也為此感到無力。不過,就算鋪天蓋地的惡意朝她襲來,她卻只展現了一口菸時間的脆弱。雨蓓如此多變而細膩的演出,就是我們如此深愛這個角色的原因。《無人相信的真相》乘著性別意識的浪潮,為女性個體至集體的創傷發聲。有別於《藥頭大媽》的喜劇元素,此次則是將驚悚題材發揮地相當完滿。抱持著感激之情的我,和雨蓓在同一個影廳觀賞完這部電影,她在掌聲中起身致謝的優雅身影會永遠留在我心中。這是台灣影迷不曾相信過的奇蹟,也是《無人相信的真相》使我相信的真相。🎶延伸聽歌: #艾怡良 《#懷疑論》

Read more

波羅蜜之謎

Netflix 電影《波羅蜜之謎》 找到她比波羅蜜更重要《波羅蜜之謎》劇情與演員介紹印度電影《波羅蜜之謎/Kathal – A Jackfruit Mystery》是 2023 年的一部印度諷刺喜劇電影,由 Ashok Mishra 擔任編劇,Yashowardhan Mishra 擔任導演,專門為 Netflix 製作。該電影由 Shobha Kapoor、Ekta Kapoor、Guneet Monga 以及 Achin Jain 聯合製作,電影製作公司包括 Balaji Motion Pictures 和 Sikhya Entertainment。電影的主要角色由 Sanya Malhotra、Anant V Joshi、Gurpal Singh、Vijay Raaz、Rajpal Yadav、Brijendra Kala 與 Neha Saraf 等。劇情講述某個政治人物家裡的兩顆得獎波羅蜜不見了,一名熱血女警為此展開調查,卻在深掘真相的過程中遇上意外轉折。《波羅蜜之謎》評價與心得電影《波羅蜜之謎》是一部輕鬆的印度喜劇,以議員家中兩顆波羅蜜的失竊案開始,帶出印度女性被誘拐販賣等嚴肅的現實問題,當然印度特有的種性制度也沒放過,加上官員與警察機構的腐敗與無能,甚至地區大家族擁槍等問題,能酸的地方大概都毫不留情的酸過一次。整體來看有點像 90 年代的喜劇港片風格,尤其在劇情與動作戲的設計上,說是刻意搞笑也不為過,幸好還不至於讓人在螢幕前感到尷尬。如果硬要拿一部近期的作品來看,大概有點像《樂透大作戰》的那種歡樂片,當然不是要比較誰好誰壞,指的是整體給觀眾的感受與風格。電影給人的感覺反差感很重,未知是否也是製作團隊想諷刺的部分。比如說,可以看出電影中警察所在的地區非常落後,平民、警察與官員住的房子有天壤之別。但讓人意外的是,在基礎建設那麼差的地區,警察的刑偵辦案工具並沒有少,像是路口監視器、基地台查詢與手機定位追蹤等都有適時發揮功用,並沒有因為基礎建設落後,這些設施就沒布建。老實說看起來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但這或許就是印度偏鄉的真實狀況。劇情部分,除了女主角之外,其它警察幾乎都是來亂的,完全都不像有訓練過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找到被綁架的女孩,簡直就是奇蹟。而原本以為找回女孩後,議員一家還會有後續,沒想到庭審完後就這樣帶過,波羅蜜案也沒有偵破,只在最後簡單提到是猴子偷走的。這樣的結局往回看劇情,就顯得議員家庭的失和非常多餘。最後提個讓筆者好奇的點,這部電影看似在諷刺當代印度的一些問題,但女主角去和主管談讓男友升職,似乎也是一種走後門的方式,就不知道這是否也算是諷刺的一部分了。

Read more

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

電影《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 簽名我們就能回家《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介紹 電影《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 Tetris》是一部 2023 年的英美合拍傳記驚悚電影,由喬·S·布拉德執導,諾亞·平克編劇,泰隆·艾奇頓、霹靂煞·葉甫列莫夫、Sofia Lebedeva、安東尼·博伊爾和托比·瓊斯主演。改編自 1980 年代冷戰末期,多家公司爭相為獲得知名電子遊戲《俄羅斯方塊》的著作權而與當時的蘇聯政府進行談判的事件。Apple Studios 參與了電影的製作,《俄羅斯方塊:版權爭戰》於 2023 年 3 月 31 日獨家登陸 Apple TV+。《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評價心得 這絕對是一部電玩人該跟上的精彩作品,目前 IMDb 也有 7.4 的分數。劇情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當然為了劇情需要還是添加了很多不是真實的部分,所以會出現比小說還誇張的內容,但看完也能大概瞭解當年俄羅斯方塊的起源,算是一部兼具娛樂性的偽紀錄片。 電影長度約一小時五十二分鐘,長度適中、劇情緊湊不拖戲;甚至因為要講的內容太多,現在的片長反而讓人覺得太趕。但如果要探討更深入的內容,勢必會超過兩小時,所以也很難取捨。礙於片長限制,導致我們較難感受劇中人物情感,比如亨克·羅傑斯與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的友情,即使有安排到家裡做客與聚會等橋段,還是不夠時間讓他們的友情發酵。 在被時間追著跑的情況下,除了上述提到的情感會比較薄弱外,劇情細節也無法處理的很好,像是作為反派的中央委員會委員,因為要塞入這號人物,導致衍生出奇怪的內容;比如戈巴契夫不認識中央委員會委員,本身就是件非常奇怪的事。還有委員想盡辦法收賄,卻不小心說溜嘴給女探員,最後主角飛車追逐到機場卻上錯飛機的荒謬橋段。 至於二訪俄羅斯這段,奇怪的還有兩位跟著飛去的任天堂主管,要是他們知道去了可能會丟性命,還會跟著過去嗎?安排兩人一起無腦衝就算了,去到那後兩人的角色幾乎變成邊緣人,除了給出合約條件外沒其它用處,這部分也稍嫌可惜。至於羅傑斯的家庭戲,特地拍他老婆跟女兒的部分,可能是想說他女兒在未來會成俄羅斯方塊公司的 CEO,所以也讓她露個臉?不管如何《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算是一部不錯的電影,蠻推薦大家有機會看看。

Read more

《逃出寧靜海》緊張萬分的太空救援

逃出寧靜海【劇情重點】   韓國月球探測器「宇里號」受到太陽黑子爆發的襲擊,太空人黃善宇(都敬秀)成為唯一倖存者。遙想五年前韓國一艘「那來號」曾在空中爆炸粉碎,前羅老宇宙中心負責人金載國(薛景求)為了再度避免悲劇,也加入這次的救援行動,並求助NASA月球指揮官尹文英(金喜愛),舉國人民都希望這次救援任務得以成功。被孤立在月球上的太空人,與為了讓他平安歸來而賭上一切的男人,全力以赴!逃出寧靜海【必看亮點】        ✅寫實的宇宙場景和特效   劇中的宇宙場景是由《與神同行》特效團隊操刀製作,呈現出浩瀚壯闊的月球景色,劇組在畫面設計、鏡頭捕捉、配樂渲染,以及對於天文科學的考究上,無一不費盡苦心去營造最真實的感受。導演對於寫實太空畫面的追求,以及危機時的震懾力道,強化了航宇員面對流星雨與漂流太空的臨場壓迫感,讓整個故事更有說服力。不禁讓人佩服韓國的電影工業特效,許多場景都鉅細靡遺地描繪細節,自然地給人身歷其境的代入感。這使一齣太空救援的電影被打磨地細膩,不但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敬畏,也充分刻劃渺小人類的無助和孤獨。加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危機,讓人類不斷地想盡諸多巧妙的辦法來因應,製造出充滿物理知識和巧思的片段,豐富劇情的面向。 ▲主演都敬秀也對於視覺效果相當有自信:「月球表面的質感和光線都被精確地呈現出來,讓我在演出時完全沉浸其中,沒有任何困難。」在大銀幕上看能體驗猶如在月球的真實感。         ✅求生的緊張氛圍和張力   電影很快地就切入正題,開頭簡單介紹故事背景後,就緊接著主線劇情、毫不拖泥帶水。在遇上危機後,演員的演技相當有說服力,不論是倖存者都敬秀,還是指揮官薛景求和金喜愛,情緒力道詮釋地入木三分,將人類面對生命考驗的急迫感如實演譯。加上故事本身營造的緊張戲碼,整個求生過程令觀眾為之震懾又手心冒汗。儘管好萊塢作品中有《地心引力》、《絕地救援》等題材相似的故事,或許情節發展有些套路,但本作猶如上述兩部電影的結合,幾乎全片都保持高度的劇情張力,將節奏和氛圍掌握地爐火純青。   劇情發展則是從太陽風暴、電池爆炸、隕石流星、通訊失聯,到電力與燃料用盡,讓角色面臨層層難關,堆疊出絕望感和急迫感。另外,當他們進行倒數準備、檢查各項儀器那分秒必爭的時刻下,更是增添了緊繃的氣氛,在觀影的過程中不自覺屏氣凝神、拳頭緊握。另外,除了主要的刺激救援,電影仍少不了感性的文戲,尤其劇中埋藏的過往歷史,當真相揭曉之際,進一步將人物的情緒推擠出來,間接給予觀眾強而有力的情感。又加上背景悲壯的音樂加持,使得氛圍醞釀與情緒渲染到位,最後呈現出緊張刺激又催淚感人的故事。「請拯救太空人黃善宇,他殷切的期盼能夠獲救!」        ✅對僵固組織高層的反諷   劇中,地面上的指揮中心只能在斷斷續續的通訊裡尋覓太空人的生存跡象,不論是韓國官員甚至美國太空總署似乎都處於消極的態度,讓觀眾體認到體制運作下的官僚和政治考量,令人感到失望又生氣。同時,這也牽動了太空競賽和國際情勢,在韓國因為五年前的意外而被逐出太空組織後,更是備感孤立無援的無奈。唯獨只有在面對社會輿論壓力下,上位者才會有積極處理的可能,暗諷現代社會的官僚作風,以及各種政治盤算的醜陋,可謂是草菅人命,讓人不勝唏噓。雖然最後的結局令人感到些許安慰,但這一切都是非官方救援行動的功勞,若沒有他們的努力,人們的希望將掩沒於社會的僵固性與政治利益之下。         ✅人類共同努力的「奇蹟」   或許生存與否很大的部分在於「奇蹟」,但若沒有人們的努力,那麼取得奇蹟門票或許一點機會都沒有。劇中著墨兩個不同視角的故事線,一方是在太空執行任務卻遭受意外的太空人黃善宇,另一方則是地面上的指揮官薛景求和金喜愛,兩者都得用盡全力才能博得一線生機。前者即使歷經一波三折的慘烈事故,處於命懸一線的被動地位,但仍堅持自己的生存意志和體能;而後者是勇於挑戰既有的僵固體制,不論該非官方行動會如何牽動整個國際情勢,卻願意捨棄一切致力於扭轉悲劇。正因為這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有譜出生命奇蹟的可能,故事藉此鼓勵人們不輕易放棄、勇於改變命運。並且藉由金喜愛的口吻,希冀人類能跳脫國家的框架,攜手合作、發揮良善,這才是作為「人」的生命價值。「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在宇宙中,我們都是同樣的太空人。」結語與推薦   緊張萬分又扣人心弦的太空救援!劇組在場景設計、配樂渲染,以及對於天文科學的考究上,無一不費盡苦心去營造最真實的感受,以強化危機時的壓迫感和震懾力。此外,演員具說服力的演出,整個求生過程讓人手心冒汗,並在分秒必爭的情境下將緊張感拉到最高;然後運用層層的難關來堆疊劇情張力,加上劇中埋藏的故事線醞釀動人的情緒,最後交織出緊張刺激又催淚感人的故事。劇情背後也闡述對僵固體制的反諷,以及人類不屈不撓、勇於改變命運的精神,更希望我們能以人類的高度去相互幫助、發揮人性的光輝。   特別推薦給:青龍影帝薛景求、都敬秀的粉絲,抑或喜愛科幻求生題材,以及思考人類生命與奮鬥的妳及你。-導演:金容華演員:《格殺福順》薛景求、《沒關係,是愛情啊》都敬秀、《造后者》金喜愛、朴丙垠(朴秉恩)、趙漢哲、崔炳模、《音爆浩劫》金來沅、《樂透大作戰》李伊庚、《財閥家的小兒子》李聖旻(圖/翻攝自IMDB、車庫娛樂之公開發布劇照)這跟Netflix影集《寧靜海》有關聯嗎?兩部作品其實是沒關聯的,更非共同世界觀,惟場景都在月球,其中一座月球盆地內的月海被稱為「靜海」,故作品都有此字詞。

Read more

《奧本海默》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你賦予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但這世界卻尚未準備好迎接它。✅實拍鏡頭與震懾的配樂   Christopher Nolan鍾情於實景拍攝,本片同樣秉持著對藝術的堅持,用實拍鏡頭帶來真實的美妙與威脅性。全程採用IMAX攝影機,輔以70釐米膠卷與65釐米黑白膠卷的交叉呈現;還有大量的特寫鏡頭,利用鏡頭語言堆疊氛圍、加深角色內心的衝擊。而配樂更是錦上添花,Ludwig Göransson譜出瘋狂、節節攀升的節奏,迅速將觀眾帶入不安的心理,促使緊張的情緒攀爬到頂峰。如此強大的節奏與弦樂,所帶來的震懾將在你我腦海中刻下深深的印記。✅劇情張力與非線性敘事   電影的步調緊湊,並用非線性敘事使情緒不斷地往上構築。導演在故事軸線上使用並行的敘事結構,並藉由彩色與黑白的畫面來代表不同的人物視角,精心琢磨出具層次的故事。同時也透過原子彈的題材,帶來微觀上原子碰撞的物理現象,與宏觀上毀滅性的現實衝擊,巨大的反差形成超越蝴蝶效應的撕裂。如此的劇情結構,不僅為觀眾帶來非典型的傳記電影,還在其中雜揉了政治驚悚與心靈衝擊的元素,並且深入挖掘奧本海默的內心世界,令人沉浸其中的漩渦。✅層次與深度的精湛演出   Cillian Murphy所飾演的奧本海默,捕捉了角色內心的迷茫和複雜,投射出壓抑的心理狀態,彷彿平靜水面下的致命漩渦,成功演譯人物的層次與深度,即背負沉重原罪的心理。另外他與Matt Damon飾演的曼哈頓計畫負責人,和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皆有不錯的對手戲。特別是後者,人物表現從一開始的內斂到逐漸發散,戲劇性地塑造政客老謀深算的模樣。其他卡司也是實力派陣容,一同建構令人驚喜且深刻的歷史角色剖析。✅對原子彈、人性的反思  Nolan的電影都有著迷人的道德思辨,雖然這是歷史成份厚重的電影,但藉由奧本海默與「原子彈」的研發,闡述了科學革命的道德困境,以及人類的自毀傾向。即便這項發明終結了戰爭,但也開啟了地獄的大門,並帶來後續的「連鎖反應」與人類的自我膨脹。透過這段歷史,導演也希冀觀眾能思考AI對於人類的影響。當然,本片並非僅是傳遞反戰思想,更多的是聚焦於奧本海默的內心,當中有太多的複雜人性與光暗交會在角色身上迸裂,身為一部傳記類電影,沒有對誰作出過多批判。❎觀影門檻且須調整期待   作為一部歷史人物傳記片,先天上就並非是容易入口的作品。因為電影對於劇情背景並不會著墨太多,多數都是從劇中角色口中聽到片面名詞;也鑒於傳記的本質,劇中亦有眾多的歷史人物,對話的比例很多,加上三小時的片長與沉重議題,娛樂性較不高。而且大眾所期待的原子彈爆炸畫面僅出現一小片段,這或許與觀眾的預期有所出入。這需要調整心態去迎接這部作品,不然會被其歷史的複雜性和沉重感所壓跨。結語   這是部步調緊湊、細節精密的傳記電影,採用IMAX膠捲攝影鏡頭實拍,不論是微觀或宏觀的畫面,還是人物的特寫,都帶來最真實的視覺衝擊。配樂也塑造了甚高的震懾感。以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輔以黑白畫面的交織,精心琢磨具層次的故事;同時雜揉政治驚悚與心理元素,讓劇情張力層層往上構築。多虧席尼墨菲和小勞勃道尼對人物內心的完美詮釋,賦予劇本人性面的說服力。電影也充滿了道德思辨,透過聚焦人物的內心煎熬,探究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演員:席尼墨菲、艾蜜莉布朗、佛蘿倫絲普伊、小勞勃道尼、麥特戴蒙、喬許哈奈特、肯尼斯布萊納(圖/翻攝自IMDB、環球影業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

《人選之人—造浪者》從台詞看重點

由話題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共感電影《疫起》導演林君陽執導,集合幕前幕後的黃金陣容打造的幕僚職人題材,刻劃台灣選戰的幕後艱難和抉擇。🔰講述選舉幕僚的職人劇-「我們的存在是讓候選人站在浪頭上,我們是造浪者。」   影集開頭便點出幕僚的工作內容和目標。劇中觀眾可以看到他們除了操刀選舉宣傳的記者會、造勢活動、文宣和主視覺之外,更重要的是與對手進行政治攻防,帶動風向、擬定議題、網軍攻擊,進而探討政治的體制與公共議題。相信這是許多台灣民眾有所共鳴的日常,留給觀眾思辨的空間和體悟。🔰為大局忍辱負重?-「現在是大選期間,雙方各退一步,要以大局為重。」   劇中一位幕僚亞靜,在黨團內遭到性騷擾後,被高層以「考量大局」為由把事情壓下來。但她的上司翁文方卻向她說:「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其實劇中很多角色都面臨類似的問題,然而『大局』是什麼?真的有必要為此忍辱負重,或是進行迴避及選擇性犧牲嗎?抑或大局是自己的理想、還是上層的目標呢? 🔰女性平權和挑戰-「就是因為困難,我們更不能退縮,更要努力堅持。」   飾演總統候選人的林月真在劇中這麼說:「女性當選總統真的就平權了嗎?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我們離所謂的『性別平權』還有一大段距離。」影集中不難看出關於女性的著墨不少,尤其是來自工作和家庭的挑戰,但面對如此被刁難的環境中,她們卻能選擇堅持面對,進而做出改變。透過她們的行動,也鼓勵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不要輕易退縮。🔰大部分的選民是不理性的-「這就是民主社會,有人只選民和黨、有人只選公正黨,還有人只選長得好看的。民主社會,這一切都是可以的,我們就是要接受。」   影集很直接地揭露「大部分選民不是理性的」的事實,這樣的現象完全就是現實社會的寫照,發生在你我身邊,所以才催生出那些操弄民粹與情緒的政客,使社會無法真正地選賢與能。也因為這樣,候選人們往往要想辦法包裝自己,用感性的言語或作秀刺激選票,就為了獲取選民的青睞。最後卻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使檯面上充斥著只會騙選票的政客。🔰取消文化與輿論抵制-「憤怒才是人類前進的動力。」   身處於社群媒體發達、言論散播迅速的時代,衍生出由網絡輿論串起的抵制、批評的文化。只要對象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或是做出自己不認同的行為,就會在網路上掀起巨大的浪潮,不論事實與否,都會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影響。也因為這樣的力量很有用,往往選舉都有所謂的「網軍」在幕後操弄輿論、煽動人心。透過本劇提醒我們,要避免自己成為他人利用的棋子。-導演:林君陽演員:謝盈萱、王淨、黃健瑋、戴立忍、卜學亮…(圖/翻攝自netflix之公開發布劇照)影集小彩蛋:《人選之人》裡面也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新聞台-「品味新聞」,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是導演的小巧思,或許哪天創造一個共同宇宙觀也說不定。

Read more

奧本海默,終於又找到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理由。

終於又找到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理由。奧本海默 Oppenheimer,院線電影年份:2023類型:歷史傳記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麥特·戴蒙(Matt Damon)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  故事大綱:《奧本海默》的故事有三條時間線同時進行,過去、現在、未來,每一條線都互相影響,劇中的情節環環相扣,同時堆疊本片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三位一體核試驗」,先不管你對歷史或是理論物理學認識多少,但聽故事的體驗絕對令你耳目一新,《奧本海默》絕對是暑假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電影。我不是最死忠的諾蘭粉,卻很喜歡諾蘭對觀眾必須進電影院的堅持,如果說串流媒體與電影院,是一場無可避免且勢不兩立的戰爭,那麽諾蘭必定是電影院派的大將,持續捍衛著絕佳的觀影體驗,並且抱持著影像視覺是為故事服務的原則。每一次看諾蘭的電影都有很震撼的觀影體驗,舉例我第一次進影院看的《全面啟動》(Inception),即使有許多的討論將矛頭指向動畫大師金敏,針對致敬與抄襲吵的碟碟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強大的視覺建構能力,相信也絕對不會令人為之驚嘆,更別說除了分鏡之外,對主角唐姆·柯布的同情,以及開放式結局留下無限遐想,觀眾顯然已經成為電影創作的一部分。 回到《奧本海默》,這次除了令人為之讚嘆的畫面、鏡頭切換的剪接手法,音樂與聲音的安排也為整部影片服務得淋漓盡致,重複的節拍宛如頑固節奏,每次一出線都將劇情帶動情緒往前堆動了一些,每個畫面、每個演員表情的特寫,盡是詩意,三條時間線的處理、襯托奧本海默的複雜性格,獨特的走路方式、如同宇宙般深邃的眼神,即使是一個大家在國中就認識的歷史人物,你很難對這個人物不產生好奇,與同情。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已經無法分辨,到底我最後著迷的是奧本海默,還是席尼墨菲,對於這份不解,頓時有種感動,很希望電影的純粹就停留在這裡,但我最終還是為了片尾消失的部分工作人員感到哀悼,但終究一事歸一事,我覺得諾蘭電影的行銷已經大可不必為了電影宣傳而去掉工作人員名單,但一碼歸一碼,我支持諾蘭卻也挺為偉大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值得為藝術而犧牲。 普羅米修斯最終為海克力士所救,擺脫永恆的折磨,那麼我們要為犯下的錯付出多少代價,才能獲得救贖呢?

Read more

《壞媽媽》為最愛的人說一聲「晚點見」

「所謂的緣分,是用來形容我們初次遇見的那些人,所謂的命運,則是用來形容陪到我們走到最後的人。」我們如何尋找失去的幸福?《壞媽媽》的故事一開始是這樣的,經營養豬場的嚴苛母親陳英順(羅美蘭 飾演),獨自照顧著聰慧機敏的崔強豪(李到晛 飾演)長大,見他一路高升成為檢察官,母子關係卻始終疏離,陳英順失去身邊所有親人之後,對兒子賦予重任,盼望他將所有時間、精力都在學習上,課外活動,再見、談戀愛,再見、看電視,再見、玩玩具,再見,就連吃飯都不能吃太飽,就只怕會不小心太睏,無法念書。傳統東亞的親子教育,在《壞媽媽》的宿命原罪之後,變得更為傷感,陳英順寧願強豪恨她,也要望子成龍,是因為她見證到韓國社會資產階級的不公平,為所欲為的富商財團,竟可以與檢調單位攜手,讓她一夕之間失去所愛,陳英順的苦難造成一個循環的悲劇,她只能夠這樣表達對兒子的愛。至於崔強豪呢?在母親經歷過這麼多苦難之後,他不知為何自已失去童年與純真,只能在心底抱著渺小的希望,等我離開了,我要有自己的生活,直至後來才得知母親的辛勤,希望能透過一己之力,孤獨完成復仇。明明勢單力薄,卻還想要翻轉僵化的社會體制,《壞媽媽》有多段戲都讓人看了心疼,強豪帶著政二代女友返回昭友里的老家,母親穿著一直捨不得穿的衣服,吊牌還未剪掉,所有的精心準備,看在有錢人眼裡都微不足道,其後更產生更多的悲劇,強豪的智力退化成7歲時的回憶,陳英順再度一肩扛起照顧兒子的重擔,見證兒子一直念念不忘的句子,「吃飽飯就會想睡覺,想睡覺就沒辦法繼續讀書」,瞬間讓她痛徹心扉,多年以來的相互逼視,總算慢慢舒緩成和解。說到這,便覺得昭友里的這群夥伴實在可愛,有時以為他們要狠下心趕走養豬場,卻又不捨陳英順一路走來如此辛苦,他們互有小抱怨,活得真是辛苦,卻又如此真實。但是「壞媽媽」何以成為「壞媽媽」,在南韓教育、貧富差距以及社會議題的面貌下,透過這對母子為核心,展現南韓從過往窮困的八九零年代,進化到現今的富庶繁榮,雖已是人心不古,無權無勢的小人物,就連尊嚴都無所獲,豬舍被燒,丈夫死亡,兒子也身受重傷。世界彷彿是這樣,達爾文說過的,適者生存,「壞媽媽」以為變得強大,才可以閃避掉上一代的不幸,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懂得如何去說,怕稍微動了性情,略有軟弱,就無法蛻變成無堅不摧的人。但是軟弱也是很好的,軟弱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陳英順重新照顧兒子,才終於理解自已的兒子,她得知自已身患重病,帶著兒子走一遍告別式的流程,自已去拍了遺照,即便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但當她穿上漂亮的套裝,臉上卻是掛著微笑。聚集著所有的不幸,沒有了愛情,沒有了工作,沒有了親情,陳英順心裡是苦的,為何總是綻放出甜笑呢?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突然知道陳英順的答案。「我想世上應該沒人比我更不幸了,可是,所謂的人生,真是既神奇又可貴,當我們失去了某種東西,必然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失去了父母,讓我明白丈夫的珍貴,失去了丈夫,讓我明白兒子的珍貴,而我兒子受傷後,讓我明白必須照顧兒子的我,是多麼珍貴的存在,也因為我的人生如此短暫,讓我明白替我填滿空缺的各位,對我而言是多麼的珍貴。」每一個母親,在自己的腹內孕育血脈,體驗自已的生命包含著另一個生命,這種可能沒有回報的愛,卻讓自己重新見證嶄新的世界,她們也許都曾想對自己的小孩說聲抱歉,對不起,這個世界並不美好,不是我答應要帶你看見的世界,但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感覺一切和平。是的,在我們身處如此廣袤的遼闊宇宙,愛可能只是一種幻象,始終步步為營,深怕血本無歸,卻又是無悔於動心的每一刻,因為就這麼輕易放手,未免也太寂寞了。陳英順知道自己最後將要告別,她在法庭上高聲疾呼「萬歲」,即便所有人呆愣住看著她,同樣都理解她的不堪,此刻終於有了出口,那句「萬歲」,是為了兒子喊的。她說自己的生日願望,就是在下一輩子,與崔強豪再當一次母子,「我保證,到時候我一定會做得很好」,到時不會跟兒子說只有成績才是重要的,不會再對兒子的繪畫天賦視而不見,不會忽視兒子渴望多吃一匙飯的眼神,不會因為兒子痛苦受難時強忍淚水,要是跌倒了,會扶他站起來,害怕了,則會擁抱他,會說「你表現得真棒」、「謝謝」還有「我愛你」,「我不會這麼快離開你的」。但說回來,《壞媽媽》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不說「再見」,而是說「晚點見」,陳英順相信「晚點見」象徵著一種怦然心動、雀躍的心情,很快就要見到心愛的人了,無論往後的人間世事增添滄桑,想見的人再也不見,也得擁有一種熱切的期待,不會消失,不會遺忘,終有一天會在眼前重現那張,熟悉的臉龐。我們說好了,晚點見。

Read more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