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成長」的搜尋結果

《我的出走日記》: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難以入眠在看《我的出走日記》,非常寂寞的夜晚。我常常在想,一個人的臉上為什麼可以流露出那樣落寞的神情。明明是面無表情,但寂寞得無可復加。想爬起來寫一萬字的內心獨白,到這個時候總覺得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可以如此強烈的感受。為什麼被那麼強烈的寂寞襲中。我好久不用孤獨來形容我了,是寂寞。人類世俗的,非無用的一種。不知道為什麼走到這個地步,不能說任何的話了,話到嘴邊,又變成了沉默。沒有地方表達,無人想要傾述,更不想像個酒鬼一樣胡言亂語,不知道為什麼又陷入這樣的情緒狀態。這種「總是覺得疲憊,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是現代年輕人大多數人的狀態,引起共鳴之深造就了這一部劇。細膩且真實的生活刻面,娓娓道來的自癒故事。劇中,細膩的情感剖露,兜兜轉轉相愛的人,一見便傾心的朋友,性格很相投的愛人,以及那麼多不同的悲傷和寂寞。具先生和廉美貞始於崇拜關係,這種「崇拜」很像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定義的:「原始母愛貫註(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這是母親在孩子出生後的一種產後狀態。意思是,媽媽心中有孩子,能自然而然地想著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全然尊重孩子的感受,且不費力氣就能做到。像許多真正的精神和超凡事物一樣,這種愛很難描述。它是一種無條件、無限制、無障礙的愛,常常被比作上帝(或宇宙)對我們的愛。比如,美貞對具先生表達的愛的方式是:我想坐在小時候的你身邊陪陪你、我要像背一歲孩子那樣,把你背在身上。我們之所以能夠感到「活著」,能從搖搖欲墜的無意義感中逃離,是通過付出不計一切得失的愛而達成的——無條件的愛別人,愛他者,不評價,不把對方當做成就自己的工具,不絞殺對方的欲望。它的另一種含義是,我也要開始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了。我要降低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敵意,建立在同情和尊重基礎上的成熟之愛,獲得「存在被感知」的平靜與釋然。主動去崇拜吧,如信仰一般,這份崇拜是一顆樹種,在各自心田深深扎根。枝繁葉茂,亭亭如蓋;心安一隅,冬暖夏涼。能量源源不斷地生發而出,成為了彼此獨自面對世間一切的生機和底氣。從現在開始,不再會為了避免結束而不去開始,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以對。

Read more

你在《我的出走日記》中的哪個角色找到自己?

最近追《我的出走日記》對劇中人物和對白呈現的「喪世代」真是太有感!什麼是喪世代呢?有一說法是這世代的青年在高房貸與通膨等壓力下喪失物欲和成功欲,於是轉往追求小確幸獲得滿足。這些低欲望社會的表徵,在劇中四位人物的對話中時常呈現,那種想得而不可得、乾脆算了吧的喪感,引起觀眾滿滿的共鳴還流不出淚。故事講述住在都市邊陲地帶的三姊弟和陌生人,在「喪世代」發展出他們與都市、人際、寂寞的關係,任何的想要都變成了奢侈,包括了愛與被愛的能力。廉美貞語錄我不管住在哪裡,我都會是這個樣子 不會發生任何事情,也不會有人喜歡我

Read more

《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 在鍾孟宏導演的《瀑布》中,用了疫情和思覺失調來一步步地解構這個家庭在「分崩離析」與「重建」的過程,《美國女孩》看似也有上述的部分元素,但電影本身卻是一次極具私人的嘗試,但這份私人情感卻因時空背景,足以讓觀眾深刻投射進電影。-《美國女孩》或許在時空背景與電影氣氛十分懷舊,但它既是獻給近20年前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人、亦是獻給當今想回望過去與展望未來的人,這近20年的時間跨度並未影響到電影的核心訊息,它不急不徐的道出一個關於「成長」與「融入」的故事。-拿Greta Gerwig執導的《淑女鳥》和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相比,兩者間想必有不少共同之處,但《美國女孩》的獨到在於「美國」與「台灣」這兩地的適應差距,電影部分聚焦在這份認同掙扎,方郁婷的表演更是極度說服觀眾,即使從未讓觀眾看見「美國」,卻也讓人隨之嚮往芳儀心中那美好與記憶中的模樣。-《淑女鳥》和《美國女孩》皆輕盈無比,但《美國女孩》自然的行雲流水,所有在2003年的生活細節既是懷舊也是共鳴,甚至時而想起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電影近乎無任何尷尬台詞與對白,一切的一切毫無戲感的渾然天成,任何一場爭執戲碼都能夠使人同情、為之痛心。-而《美國女孩》談起「成長」更是想起了同為今年的兩部華語電影《月老》以及《少年》,三者皆有屬於自己探索「成長」的方式,《月老》的成長是當人到了死亡那刻,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一萬年也不會變;《少年》的成長是不甘心看到自己那未知的未來。不過,我想《美國女孩》同時容納了兩者。-《美國女孩》從開場戲就讓觀眾體會到試圖「改變」的開端,一場變故改變了一切的生活模式,開啟了掙扎與反抗,亟欲掙脫青春的牢籠,卻也同時因SARS讓一切氣氛跌下谷底的未知,美國夢粉碎後的一家人在這塊土地同時修復自我與群體,成了《美國女孩》在探索「成長」的相互映照。-《美國女孩》亦提醒著觀眾一件無關時間點的事情—「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樣」,或許這是對導演和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一次喊話,但如今也在疫情底下掙扎的我們,是否也可以盼著一個美好未來,即使苦澀、即便孤軍奮戰,也願看到自己的未來如自己所夢想。-2003年和2021年,兩場疫情在台灣皆影響著眾多家庭、《美國女孩》和《瀑布》就此成了鏡像中的彼此,兩部電影用了不同的時間點不謀而合的講著「家庭」,何者更能打進觀眾的心或許因人而異,兩個世代彼此的價值觀或許會不同,但同樣那顆為求更好的心,仍是不變的。

Read more

《黑的教育》:血色斑駁的成年禮

​​《黑的教育》​​:​​血色斑駁的成年禮​ ​柯震東確實是今年看到最強的新導演人選之一,對於故事格局的掌握以及篇幅拿捏精準,起初以為會是「柯皮刀骨」的影片,但電影到了30分鐘後直接狠狠地打破這個迷思,刀式中二大概僅存在影片第一章前半段,剩下的都是柯震東在應對這個故事時該如何呈現,並展現最了殘酷的一面。​

Read more

《親密》: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

圖片來源:IMDb《親密》: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They’re behind us, run!”Growing up is when the moment you just realized that was the last time embracing each other, childhood had already been gone. An extremely heartbreaking story told in a gentle way. Lukas Dhont’s tender images and elegant narrative are giving the cinema a precious blossom.凋零的花揉入土裡,我們的親密將深植心底。「美麗、疼痛,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2019年看了Lukas Dhont的首部作品《芭蕾少女夢》之後,寫下了這句話。如今看了新作《親密》,竟能得出相同的感受。延續前作的青少年成長題材和性別議題,《親密》更加幽微、收斂,力道卻出奇驚人。

Read more

《麥特與麥斯》:一場大雨之後,多藍三十歲的凝視

​​圖片來源:IMDb​

Read more

《壞媽媽》為最愛的人說一聲「晚點見」

「所謂的緣分,是用來形容我們初次遇見的那些人,所謂的命運,則是用來形容陪到我們走到最後的人。」我們如何尋找失去的幸福?《壞媽媽》的故事一開始是這樣的,經營養豬場的嚴苛母親陳英順(羅美蘭 飾演),獨自照顧著聰慧機敏的崔強豪(李到晛 飾演)長大,見他一路高升成為檢察官,母子關係卻始終疏離,陳英順失去身邊所有親人之後,對兒子賦予重任,盼望他將所有時間、精力都在學習上,課外活動,再見、談戀愛,再見、看電視,再見、玩玩具,再見,就連吃飯都不能吃太飽,就只怕會不小心太睏,無法念書。傳統東亞的親子教育,在《壞媽媽》的宿命原罪之後,變得更為傷感,陳英順寧願強豪恨她,也要望子成龍,是因為她見證到韓國社會資產階級的不公平,為所欲為的富商財團,竟可以與檢調單位攜手,讓她一夕之間失去所愛,陳英順的苦難造成一個循環的悲劇,她只能夠這樣表達對兒子的愛。至於崔強豪呢?在母親經歷過這麼多苦難之後,他不知為何自已失去童年與純真,只能在心底抱著渺小的希望,等我離開了,我要有自己的生活,直至後來才得知母親的辛勤,希望能透過一己之力,孤獨完成復仇。明明勢單力薄,卻還想要翻轉僵化的社會體制,《壞媽媽》有多段戲都讓人看了心疼,強豪帶著政二代女友返回昭友里的老家,母親穿著一直捨不得穿的衣服,吊牌還未剪掉,所有的精心準備,看在有錢人眼裡都微不足道,其後更產生更多的悲劇,強豪的智力退化成7歲時的回憶,陳英順再度一肩扛起照顧兒子的重擔,見證兒子一直念念不忘的句子,「吃飽飯就會想睡覺,想睡覺就沒辦法繼續讀書」,瞬間讓她痛徹心扉,多年以來的相互逼視,總算慢慢舒緩成和解。說到這,便覺得昭友里的這群夥伴實在可愛,有時以為他們要狠下心趕走養豬場,卻又不捨陳英順一路走來如此辛苦,他們互有小抱怨,活得真是辛苦,卻又如此真實。但是「壞媽媽」何以成為「壞媽媽」,在南韓教育、貧富差距以及社會議題的面貌下,透過這對母子為核心,展現南韓從過往窮困的八九零年代,進化到現今的富庶繁榮,雖已是人心不古,無權無勢的小人物,就連尊嚴都無所獲,豬舍被燒,丈夫死亡,兒子也身受重傷。世界彷彿是這樣,達爾文說過的,適者生存,「壞媽媽」以為變得強大,才可以閃避掉上一代的不幸,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懂得如何去說,怕稍微動了性情,略有軟弱,就無法蛻變成無堅不摧的人。但是軟弱也是很好的,軟弱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陳英順重新照顧兒子,才終於理解自已的兒子,她得知自已身患重病,帶著兒子走一遍告別式的流程,自已去拍了遺照,即便生活過得這麼辛苦,但當她穿上漂亮的套裝,臉上卻是掛著微笑。聚集著所有的不幸,沒有了愛情,沒有了工作,沒有了親情,陳英順心裡是苦的,為何總是綻放出甜笑呢?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突然知道陳英順的答案。「我想世上應該沒人比我更不幸了,可是,所謂的人生,真是既神奇又可貴,當我們失去了某種東西,必然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失去了父母,讓我明白丈夫的珍貴,失去了丈夫,讓我明白兒子的珍貴,而我兒子受傷後,讓我明白必須照顧兒子的我,是多麼珍貴的存在,也因為我的人生如此短暫,讓我明白替我填滿空缺的各位,對我而言是多麼的珍貴。」每一個母親,在自己的腹內孕育血脈,體驗自已的生命包含著另一個生命,這種可能沒有回報的愛,卻讓自己重新見證嶄新的世界,她們也許都曾想對自己的小孩說聲抱歉,對不起,這個世界並不美好,不是我答應要帶你看見的世界,但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感覺一切和平。是的,在我們身處如此廣袤的遼闊宇宙,愛可能只是一種幻象,始終步步為營,深怕血本無歸,卻又是無悔於動心的每一刻,因為就這麼輕易放手,未免也太寂寞了。陳英順知道自己最後將要告別,她在法庭上高聲疾呼「萬歲」,即便所有人呆愣住看著她,同樣都理解她的不堪,此刻終於有了出口,那句「萬歲」,是為了兒子喊的。她說自己的生日願望,就是在下一輩子,與崔強豪再當一次母子,「我保證,到時候我一定會做得很好」,到時不會跟兒子說只有成績才是重要的,不會再對兒子的繪畫天賦視而不見,不會忽視兒子渴望多吃一匙飯的眼神,不會因為兒子痛苦受難時強忍淚水,要是跌倒了,會扶他站起來,害怕了,則會擁抱他,會說「你表現得真棒」、「謝謝」還有「我愛你」,「我不會這麼快離開你的」。但說回來,《壞媽媽》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不說「再見」,而是說「晚點見」,陳英順相信「晚點見」象徵著一種怦然心動、雀躍的心情,很快就要見到心愛的人了,無論往後的人間世事增添滄桑,想見的人再也不見,也得擁有一種熱切的期待,不會消失,不會遺忘,終有一天會在眼前重現那張,熟悉的臉龐。我們說好了,晚點見。

Read more

你家也有不愛讀書的小孩嗎?

一起看看這三部勵志升學片,也許比碎念有用喔!電影題材中經常出現許多勵志電影,有些富有啟發省思的深遠意義;有些開門見山的道出社會底層的求學困難。這類型的電影總能帶給觀影人好的啟發、善的觀念,甚至是同理心。為我們帶來成長的養分,更讓人深深感動不已。以下推薦一些Austin覺得深具意義的升學電影,大家有空可以去串流平台上找找喔! 《風雨哈佛路》 本劇講述一位名為莉茲的女孩,從小因雙親酗酒吸毒、家境清寒,所以在學校受盡同學們的嘲笑與欺負。年僅8歲的她為了活下去於是出門乞討,把帶回家的食物放在冰箱,用如此卑微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母親。某次老師赫然發現很少到校上學的她竟然在測驗中得到滿分,在那之後她也不斷努力考上高中;上了高中後更是一邊打工一邊就學,僅用兩年時間,便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當母親因愛滋病去世後,她躺在母親的棺材上久久不動,試圖找到那消逝不見的母愛。兒時記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這打擊更是讓莉茲強忍悲痛、發奮學習,最終考上全世界最強的哈佛大學。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講臺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學霸、不是成功,是更多的敬佩,她的成功感動著所有人。因為,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中我們似乎只看見勇往直前與奮鬥。 《墊底辣妹》劇中女主角彩加是一個生活在日本愛知縣的高中女孩,從小她就沒有得到父親足夠的目光,重男輕女的父親關愛的眼神總是在弟弟身上。幸好,女主角的媽媽給予小孩無限的愛、包容,為了女兒的笑容,再累再辛苦都願意付出。高中的時候,她與朋友們共同玩樂,不僅把頭髮染成金色卷髮,每天更是在吃喝玩樂中度過,最後甚至被校方勒令停學。媽媽十分擔心,所以為她找了一家補習班,幸好在那裡,她遇見讓她從此改變一生命運的「坪田老師」。彩加在坪田老師的鼓勵下,選定名校慶應大學為目標,認真準備應試,就連爸爸都因為看到她的努力,轉而支持她。當彩加收到慶應大學合格入學通知時,所有人都為她開心不已,也因為她的正面激勵了大家。《叫我第一名》Brad 是一名典型的妥瑞氏症患者,從小就經常性、不自覺地搖頭晃腦,發出類似狗吠的聲音,還會不停地抖腳。也因此,他成為同學或其他小孩捉弄的對象,國中時更是沒有人願意當他的朋友。不僅每天受到同學的嘲弄和欺負,甚至連老師都無法理解他,認為他是故意破壞上課秩序,罰他到講台上對全班同學道歉。幸好,國中校長在瞭解病情後,並沒有像其他學校一樣要求他轉學,反而是鼓勵 Brad 找一個機會,讓全校師生知道他的特殊狀況。這次,他勇敢地站在台上跟大家解釋他的疾病,並請大家把他當成正常人看待,在他回座之後沒隔多久,就開始聽到全場傳來鼓勵的掌聲。Brad了解了教育的力量有多強大,於是他開始在大學畢業後開始應徵教師,想當然疾病讓他在應徵上常常遭遇困難,但不氣餒的他終於找到了肯給他機會試試看的小學,持續付出終於得到了遲來的肯定,他獲選為當年度最佳新進教師。在得獎感言裡,他最想感謝的就是他的好夥伴—就是這輩子與他形影不離的妥瑞症,是他這一生最好的「老師」。這讓他學會如何繼續過生活,如何戰勝自己。

Read more

必看療癒陸劇!聽過也不能錯過

幾部平淡閒適氛圍中透出溫暖的力量,並憑著美食、美景、美人,讓人嘴角上揚,再添加幽默橋段的劇情,讓被磨練得疲憊的我們得以平靜地與自己對話。認清理想與現實,平衡慾望與需要,追尋那只屬於你,「剛剛好」的生活及態度!《去有風的地方》講述獨立自主的飯店經理「許紅豆」,因好友驟逝、內心過於悲痛,決心遠離都市塵囂,獨自前往雲南大理找尋自我。他在當地遇見返鄉創業的謝之遙,並且被他的熱情打動,兩人相互扶持。在這個純樸小鎮中,兩人彼此慰藉、互生情愫,開啓一段治癒身心之旅,進而找到重新出發的勇氣!本劇以「風」意象化生機,寓意人向溫暖的地方流動,尋找幸福甚至重新出發!恰如其分,慢慢來的愜意,試圖讓你在嘗盡生活的不容易後,自在歸零,甚至引導你觸碰理想與夢想,再度思索人生的追求,進而發覺其實潛藏在你內心!《以家人之名》若用最強陸劇來形容《以家人之名》,應該不會有人有異議!本劇講述三個沒有血緣關係、在原生家庭遭遇不同傷痛的孩子,機緣巧合下湊在一起成為了兄妹。大哥凌霄、二哥賀子秋、妹妹李尖尖,在兩個爸爸的撫養下相互扶持、一起成長。高中畢業後,兩個哥哥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一邊是彼此認定相互珍惜的新家人、一邊是無法選擇但關係淡漠的親生父母,他們迷茫徘徊著。幾年後三人終於再聚首,然而心理陰影卻還在。面對「長大成人」的生活難題,他們選擇一起面對。「以家人之名」告訴我們其實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愛護的人,一定可以,甚至互相扶持療癒!溫馨寫實的劇情打動觀眾的心,有笑有淚,讓人重新思考家人的定義。非血緣關係的「五口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癒了內心的傷口,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在他鄉挺好的》講述異鄉遊子漂泊到外地工作、生活,為了不讓父母親友擔心總是報喜不報憂,咬牙苦撐也希望能在大城市佔有一席之地!劇中胡晶晶遭到公司以不合理的理由逼退而失業,加上在生活中累積的多方壓力,最後心理崩潰跳下天橋輕生,讓家人與好友留下無限的想念與遺憾。此劇因貼近現實的劇情引起大眾共鳴,許多揪心金句和場景都令觀眾心有戚戚焉!雖然劇情題材有點沉重,但不是悲劇,而是剖析人生的職場劇,劇中的每位演員,她們在生命的挫折中學習摸索、也開始懂得享受生活,是一部會引起你省思又寫實的職場劇。

Read more

總是有這麼個人生角色,教會你一輩子受用的人生觀老師

師長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擔任學生的時間就佔了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在學涯中如果能遇到一個好老師,肯定是頃盡一生的感謝,感謝他成就了我們的一部份,帶給我們價值觀、道德原則和生活技能。 倘若老師能接受你的好奇心,在乎你的創造力,便有了開發天賦的機會,進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他能是支柱,也能是生命裡的信念,這些擁有教育熱誠的老師們,透過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們走出自卑、克服困難。「成就可以更大,只要你不在乎榮耀歸誰」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充滿力量的教育者。《心中的小星星》   2007年的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由印度名導、名演員阿米爾·罕執導及主演。成天作白日夢的伊山,總是在上課時搗蛋,但沒有人發現他眼裡的世界是如此跳躍,他眼裡的文字會跳舞,卻沒有人相信他。患有學習障礙的伊山抵抗無效,被送去嚴格的寄宿學校,想不到在這裡,感到絕望的他遇到了人生的月光,透過美術老師的視角,看見了一位學習障礙孩子的天賦。   曾經也是學習障礙生的美術老師,在人群中發現失去笑容的伊山,他的畫作不再繽紛,臉上不再充滿笑容,通過陪伴和肯定,美術老師帶領伊山完成畫作,找回笑容與人生,為這位八歲的孩子發聲,也給他機會證明自己,「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是缺乏看見的老師。」證明了教育的可貴,為孩子找回生命的意義。《熱血教師》  《熱血教師》由馬修派瑞主演,改編自美國明星教師羅恩克拉克的真實事蹟,克拉克在2000年當選迪士尼年度教師,他的教育理念和態度改變了學生的一生。鄉村出身的教師克拉克抱著熱情與抱負,來到紐約學校求職卻四處碰壁,當他快要放棄、存款所剩無幾時,意外來到了一間學校,放牛班的導師被學生們氣跑了,他接手了這班小惡魔的導師。  他訂下55條班規,用溫柔和耐心,整理出生動的教學內容,搗蛋的孩子們學不會歷史,他便連夜改編成RAP讓他們更容易學習並消化,用行動感化這群孩子,孩子們從不信任、惡作劇到願意聽完整堂課。他尊重並發掘學生們的特長,更是說服了要把孩子送去感化院的家長,用真誠和熱情感化了學生們,讓全班以全校最高分考過畢業考試,甚至分數比資優班更高! 《墊底辣妹》  2015年上映的《墊底辣妹》改編自書籍《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描述長相甜美金髮濃妝、低胸露腰、短衣短裙性感裝扮的高中女孩工藤沙耶加,成天和閨密們吃喝玩樂,成績是全年級倒數第一。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不受一心只想栽培弟弟的父親待見;溫柔的媽媽也經常被校方約談,在女兒被退學後,為她的未來更加感到擔憂,於是將沙耶加送到了坪田老師所開辦的補習班。經過測試沙耶加的能力只有小學四年級水準,坪田卻不以為意,用盡渾身解數打開女孩心防,兩人很快成為朋友。在良師兼益友坪田的鼓勵下,沙耶加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不斷精進自己,努力不懈,最終成功考取慶應大學。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