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歷史」的搜尋結果

《正發生》

​​➤​「或許有一天我會想要這孩子,但不是用整個人生去換。」 《正發生》

Read more

法國人也不買帳的《拿破崙》電影

隨著雷利.史考特的《拿破崙》(Napoleon)在法國上映,讓人十分期待大眾的反應。結果第一週只有少少的破十萬人潮,看來法國觀眾很不領情,即使由大導演執導還是不及具批判性的法國人影評,尤其又是關於這麼著名的人物。 故事關注在他的軍事盛起和第一任妻子的愛情故事,再到法國革命和放逐,在歷史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而導演在許多部分似乎讓創作抉擇大於了寫實,像是在某些地方並沒有符合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順序,甚至搞錯了他的妻子死亡日期。 而主演的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eonix)也被批判,表示他詮釋的拿破崙太過懶惰,在現實中這位法國軍事家則是從不停歇的個性。在電影中,橫跨了三十年的時間,但在他的角色上並沒有演出符合跟著創造歷史的個人變化,而拿破崙當時也比此演員年輕許多,在觀感上造成許多疑問。

Read more

《巴霍巴利王 Baahubali》 史詩級南印神片~帝國戰神傳說!

圖片來源:https://www.behance.net/ 《巴霍巴利王》是由南印度導演S. S. Rajamouli執導的,原文以泰盧固語拍攝,後續也有重配印地、泰米爾語...等等版本,與我們熟悉的寶萊塢風格不同,它屬於南印電影,也被稱為托萊塢(Tollywood)。整個拍攝過程包含兩年的前期製作,再加上四年的實際拍攝,製作過程中特地搭建現實場景和宮殿,動員了上千人參與。 當時,這部電影在印度國內成為票房冠軍,同時在海外市場也表現出色,持續與《Dangal 冠軍女兒》競爭全球票房的冠亞軍地位。該片受到眾多影評和國際媒體的高度讚譽,被譽為「必看之作」、「迄今印度電影的巔峰之作」、「印度電影的新紀元」等等。

Read more

黃晸珉、鄭雨盛領銜主演韓國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首爾之春》改變大韓民國命運的九小時!

​​電影《首爾之春》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https://namu.wiki/w/서울의%20봄(영화) ​​主演:黃晸珉、鄭雨盛、李聖旻、朴海俊、金成均等​

Read more

《奧本海默》:藝術與理想的碰撞

​​若說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奇愛博士》中如何藉由「奇愛博士」這個角色諷刺核戰爭的影響,那麼克里斯多夫諾蘭就如何在《奧本海默》中進可能地讓它諷刺的現實在大銀幕上實現​​;​​但《奧本海默》不單單只是傳記片,它更如許多評論形容的是一部恐怖片。諾蘭的著魔於實拍的意志力在《奧本海默》中發揮了其最大的效益:讓一切虛假彷彿成真、並重構了歷史的恐懼,最終成功描述一個理想家是如何被衝突和愧疚感所擊垮。​ ​《奧本海默》有別於諾蘭過往眾多作品中對於虛幻世界中的實質建構,他必須先瓦解觀眾對事實的認知(即奧本海默並非全然的毀滅者),再進一步搭起招牌的非線性敘事去建構全新的認知。有別於同為歷史題材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的三個視角/一個主線的配置,《奧本海默》在兩個視角/時間點中穿插,打破了傳記片經常淪為流水帳的通病,讓故事本身更加契合作者的影像特質。​

Read more

《滿江紅》:主旋律電影的作者化

靠著形式上吃《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紅利,但並沒有在錯綜複雜的空間內玩出出色的調度,反倒透過改良翻拍自柯恩兄弟卻失敗的《三槍拍案驚奇》滿足由劇本殺構成的喜劇理想,讓電影陷入好壞參半的局面,再用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浩瀚格局頌揚愛國之情——要作者、要賀歲、要愛國主旋律,全都滿足了,國師藝謀沒有祭出生涯前段班,但是開啟了主旋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性,可惜程耳的《無名》仍無法得到各方面的優勢。可惜的點是這群演員好像很難撐起張藝謀那種懸疑獵奇的感覺,前半是沈騰的局,後半被易烊千璽搶盡鋒頭,而張譯仍是最在狀況內的。但在這整個劇作當中,一次又一次玩到骨折的轉折中,其實也沒有任何角色情感的空間,對於不具角色意識的女性角色感到非常生厭,剩餘的角色也都是被情節推著走,導致最終這些情節都不復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朗誦滿江紅的愛國情操,值得一提的是致敬《駭客任務》的方式也還算有趣。技術面上配樂糟糕,非常吵非常惱人,剪輯上偏破碎,攝影上也試圖還原《黃金甲》跟《大紅燈籠》的構圖,但夜戲實在太暗了,燈光跟調光在幹嘛?不過在牽動民族情緒的部分是成功的,也足以藉此理解賣出45億人民幣的可觀之處。最有趣的點可能是《影》的替身攻擊再現,當假秦檜朗誦出整首滿江紅之際,真秦檜卻失去了話語權,那麼便成功塑造這個叛徒的身份的模糊地帶了。

Read more

《巴比倫》:致意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可以看見更多查澤雷欲將此片打造成反La La Land的影子——不只如此,La La Land當中不夠好的地方在我看來也被做足,La La Land的開場戲除了搏眼球和炫技之外想不到任何優點,但在Babylon當中,開場戲被用來一一介紹角色性格和成長開端之處,其實光是這點就勝過La La Land不少;而撇除配樂外也很想拿結局的凝望+蒙太奇作為La La Land的對照組,Mia在凝視中看見了另一個美好的可能性、Manny在戲院中透過《萬花嬉春》看見了他曾經美好的好萊塢往事。

Read more

《雙雄起義 RRR》 印度式英雄電影,重新定義爽片的極致!

圖片來源:https://www.pxfuel.com/ 《雙雄起義 RRR》是2022年上映的泰盧固語動作片,由南印導演S.S. Rajamouli執導,他同樣也是拍出印度最賣座電影《巴霍巴利王》的人。講到南印動作片~自然就是瘋狂、浮誇但又無比精彩的代名詞啦!這部RRR看完之後你才會知道甚麼叫做真正的「爽片」,不僅看得很爽,還娛樂效果十足。不論是喜歡特效、動作、喜劇、英雄片的觀眾都會愛上這部經典的印度虛構電影 《RRR》! 首先我最初看到電影片名,在還不知道他演什麼的情況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rrrrrr!!!」~這個我們習慣用來表示喊叫的狀聲詞。一看介紹才發現還真是這意思!完整片名其實是「Raudraṁ Raṇaṁ Rudhiraṁ」 在泰盧固語中意為「崛起、怒吼、反抗」,導演突發奇想取其音譯直接命名為《RRR》,非常具有創意且與劇意相符,令人印象深刻。

Read more

《五月雪》:論513事件之影像化必要

​​貌似是《悲情城市》式的對歷史回望,但缺乏侯孝賢在情感上的克制,前後兩個章節中無法取得調性的統一性,更無法克制創作者本身的主觀性。當創作者在處理如此龐大的歷史創傷時,若非為《辛德勒的名單》將重心聚焦在歷史人物上時,人物情感就容易形成一具空殼。​ ​​對我而言,《五月雪》就使人物成了承載創作者本身投射情感的載​​體。​​在《南巫》中的魔幻寫實依然可見一斑,但當張吉安更加施力於事件本身時,人物的刻板化即自然而然的形成,成了影片的一大敗筆(第二折的過度用力和感性)。​ ​​不過,張吉安依然在導演調度和視聽語言上下足功夫,展現其影像功力,幾顆長鏡頭和橫搖的使用都讓人印象深刻;他親自操刀的配樂也適時的點綴、襯托影像本身​​。​​不過難以掩蓋的是,張吉安導演無力控制整個龐大的歷史傷痕,進而使影片的斷裂感成為頗為嚴重的問題。​

Read more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每次到了年底,各家媒體都會推出他們的年度精選電影,而法國知名影評網站「SensCritique」也在最近推出了今年的排行榜,除了影評人投票之外,還總結了在法國的票房排行,來看看什麼電影贏得法國人心吧!單純從票房來看,第一名竟然是《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根據電玩文化在這裡的流行程度,動畫電影通常都有不錯的票房,緊接在後的則是今年的熱門話題《芭比》,再來是改編於法國漫畫的《高盧英雄歷險記》,這部從1959年開始的法國漫畫,講述著西元前一群住在高盧村落的人對抗強大的羅馬帝國的故事,靠著幽默和諷刺的情節,已讓此漫畫發展成18部電影、眾多的桌遊和電玩遊戲,以及一座位於巴黎的主題樂園,至今,一走進書店絕對都會看到數本漫畫還是在暢銷架上。接下來的前十名也大多是美國電影,像是《奧本海默》、《星際異攻隊3》、《元素方城市》、《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等,另一部法國電影是《找藉口有限公司2》,關於兩個好朋友開了一家幫客戶製造可信藉口的公司,不論是台詞還是肢體上都充分地表達了喜劇的詼諧幽默,導演、編劇兼演員的菲力普拉紹(Philippe Lacheau)早已在法國建立不錯的喜劇名聲,可以衝上票房前十名顯示出他在影視界的魅力;第三部法國片則是《三劍客:達太安》(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 D’Artagnan),改編自1844年有名的文學小說《三劍客》,發生於17世紀的冒險故事,再加上許多法國大咖演員加持,成為榜上唯三的法國電影之一。從這三部擠進票房前十名的法國片,的確可以看出這裡的觀眾普遍偏好詼諧喜劇和具歷史性的故事,和平常大多數上映的劇情片類型有明顯差別,但又和文化以及社會上常表現出的諷刺幽默態度符合。雖然歐洲普遍排斥美式文化,但他們的影響力在各國也是不容小覷,從票房數據中,還是看到了他們在電影史中持續的影響力,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仍掌握著全球大多數的票房。

Read more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