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作為對這部作品的形容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儘管上映後期爛番茄評價看了有些令人大為光火,但這部電影肯定排的進我個人今年的前五名,不管是配樂、演員的演技、劇情架構,甚至是諸多對影史經典電影的效仿,都令我十分喜歡,本作跟希斯萊傑所飾演的版本相比起來,比較偏向個人主義的路線,有別於過往反社會人格的套路,且瓦昆菲尼克斯將腳色的內心戲詮釋得非常好,角色性格的轉變也做的非常棒,毫不遜色於希斯萊傑的版本。 與小丑有關的影史經典主要為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及馬丁史柯西斯的《計程車司機》、《喜劇之王》,三部電影皆為描寫社會底層的故事級人物。
Read more我算是第一次看三宅唱的電影,這部作品真的令我感到驚豔,完全能理解這部電影為甚麼會是電影旬報的年度第一。全片的風格寫實,沒有太多的花招,不同於多數的藝文片用盡各種技巧,明明是流水帳般的劇情卻能忠實地呈現出疫情期間的日本及城市小人物的生活。這部作品給人看到的是事物的原型,也因此才得以深及人心。
Read more魏斯安德森的作品我沒有全部看過,但截止至今看過的作品《天才一族》、《法蘭西特派週報》及《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等作品,我個人都很喜歡,可是本次的《小行星城》實在是讓人失望透頂。雖說看坎城影展場刊這次沒說到很好已經讓我有點心裡準備,結果不討喜的程度還是出乎意料。這部作品說是要致敬「劇場」沒錯,戲裡的各種舞台劇佈景及打破第四道牆是很討喜,除了這個還剩下什麼?沒有重點的鬧劇塞滿了美國1950年代的所有文化歷史符號,原子彈、太空競技、嗶嗶鳥跟瑪麗蓮夢露。說真的,大概只有史嘉蕾喬韓森的瑪麗蓮夢露讓我比較有印象外,其他的物件皆變成了沒厚度的歷史符號,彷彿只是為了塑造這部作品而用上。整體節奏亂糟糟,就這部分我們用先前致敬報章雜誌的《法蘭西特派週報》來看,這部作品歷史背景於二戰後,用了三個篇章講述了報章雜誌在藝術、社運等領域的重要性,跟《小行星城》相比,這些背景在電影裡不論虛實都顯得更有存在意義。 《小行星城》本次請來大咖更多(竟然有麥特狄倫),但大多數的演員都像沾醬油一樣一筆帶過,看不到太多的表演真的很可惜,白白浪費了這些大卡司,搞得全片活脫是一部賀歲片,讓人覺得只是想用卡司來衝票房。電影最後還加了一句「如果不睡著就無法醒來」講述劇場的荒謬與現實的差異,聽起來有夠諷刺的,能從這場惡夢中醒來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 註:嗶嗶鳥指的是那隻三不五時會出現的走鵑,是早期美國動畫《樂一通》系列的經典角色。
Read more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沒讓我看哭,這部新作倒是讓我哭了,雖說是今年坎城場刊的最低分,但依舊是討人喜歡的作品。跟過往的不少的作品一樣,是枝裕和按慣例一樣用打破一般家庭建構的方式來講述嬰兒遺棄的問題,又以公路電影的形式構築出新的家庭,也道出棄嬰問題上不為人知的一面。
Read more校長室掛在牆上的照片,已逝的校長們紛紛從相框裡走了出來,躺在花圃裡的工友屍體從土堆中坐起身子,廁所內小女孩的靈體現形,想要與愛美子交朋友,小小的愛美子好似童話故事中的吹笛手,帶領這群亡者列隊離開學校,她一邊哼著歌,歌詞反覆提醒自己身旁「沒有鬼」,畫面卻具象出她幻想中的鬼魂,起因源自她房間陽台上終日發出石頭移動的怪聲,愛美子認為那是一出生即過世的弟弟,因著母親始終放不下”他”而無法投胎,才會發出聲響向她求助,「但我還是會怕怕的。」她大聲歌唱抵禦死亡籠罩的恐懼,開始接受死亡存在的事實,孩童視角的天真奇想對比現實世界的殘忍排拒,「愛美子你是不會懂的!」父親放棄向她解釋錯認死去嬰兒的性別,一家人都在向她慢慢遠去,哥哥選擇進入叛逆期離開這陰鬱的家,母親則因為愛美子善意的小舉動想起孩子過世而精神崩潰,父親甚至拋下了愛美子,將她送到祖母家照顧,殊不知愛美子比他們任何人都能夠直面「死亡」,一如花園裡樹立的紀念木牌、一如手握著正在吞食青蛙的蛇,愛美子只是缺少一位能夠教會她理解的人,於是編導為她創造了介於生死的想像樂園,哥哥替她趕走了陽台上的鬼魂之聲,她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了童年,當海上的亡者向她「招手」,她堅定地「揮手」道別,小小的內心成長到足以聽見他人的聲音,「我沒事的!」她的安慰實在叫人欣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