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聚焦劃時代飛行和空戰視聽語言的《Topgun1》,《TopGun2》更進一步地在文本上捕捉到了飛行情懷的本質。電影開場僅數分鐘,劇本便設計了人為控制的戰鬥機將被無人機取代測試的情節。因為在上頭眼裡,諸如“獨行俠”之類的戰鬥機牛仔們,需要吃喝拉撒睡,會犯錯,更可能違抗軍令,被冰冷和高效的軍用無人機取代是遲早的事。不聽指令的獨行俠被調派為飛官指導,要傳授一群候輩在惡劣條件下完成任務,且不惜付出生命。故事大多都在獨行俠和學生、其他官員的矛盾延展開來。導演把重心放在獨行俠的成長上,不讓獨行俠退變為任性男孩,與保持青春活力並能進一步成長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此片與前作的聯系之緊密,以至於形容本片是極少數成功的電影續作。而要談到獨行俠的成長,則不得不提他已故摯友的兒子——公雞。公雞因父親之死,以及對獨行俠的反思,導致他的飛行與作戰思維偏保守,總是想顧全大局,但獨行俠告訴他,在天上多思考一秒就是死,危機時刻要憑借本能做出決斷,當年的事故,換做他的父親同樣如此。最後那些「黎明前的黑暗」讓亦師徒、亦父子的雙角色拉出了共同的成長主題人物弧光的同時,也讓電影再度扣回了「決定一切的不是飛機,是人」的核心命題。我們總是懷念和對標90年代的好萊塢大片,其實我們並非是守舊,而是懷戀那種在酣暢淋漓中尋得的工整感與平衡感。我相信,《TopGun2》既是上一個時代的傳承者,也是下一個時代的開啟者。
Read more我向來跟漫威絕緣,被燒到《月光騎士》是因為宣傳打著人格分裂、冷門英雄等字眼,甚至看到論壇各種花式吹捧很久沒看到這麼棒的漫威影集。幸好第一集高水準的勾勒懸疑敘事、人格切換的快節奏、細膩刻劃古文明,才決定繼續追下去。視角從史蒂芬出發,看下去我們馬上就知道他體內還有另一個名為「馬克」的人格,這個人格兇暴、殺人俐落,而且仇家很多,馬克和史蒂芬的肉身被懲罰惡人的神「孔蘇」控制,馬克要協助祂殲滅另一個惡神「阿米特」。搞不清楚的史蒂芬只能無措地逃難,也越發抗拒將身體自主權交給馬克。飾演主角的奧斯卡伊薩克在聲線、眼神、表演的切換行雲流水,過程中從來沒有搞不清楚現在到底是誰、他到底要幹嘛的狀況發生(應該不是只有我會搞不清楚漫威塞的龐大資訊量吧!)所有的撲朔迷離在第五集都有了答案,童年經歷創傷的馬克,沒有辦法承受排山倒海的愧疚與悲痛,於是才另闢蹊徑尋找解脫。善良帶點傻氣、會和家人和路人友善交談的史蒂芬,正是馬克解離出的人格。(再次驚嘆創作者先安排觀眾從次人格走進這世界觀,因為向這個沒戰鬥力的麻瓜史蒂芬解釋成了必要,而史蒂芬同時也代表著一無所知的觀眾)第五集的節奏全面慢了下來,以沉浸式體驗帶領茫然的史蒂芬一步步進入到馬克的內心世界。他們時而掉回童年、時而闖進由反派哈洛扮演的諮商師的診間。遊走在垂死邊緣、潛意識、現實中,那股曖昧的敘事風格,將「精神感官」玩得很痛苦也很痛快!在道家思想中,人體是個小宇宙,月亮是因為太陽照射才能發光。馬克就像是月亮,在幽暗中不斷尋找他活著的價值:他沒救起溺水的弟弟、他被母親憎恨、他做傭兵殺人無數、他欺瞞妻子有關自己的秘密……,創造史蒂芬,像是為他的生命畫上一個太陽,隨著太陽照射出的陰晴圓缺來圓滿馬克的未竟之事。但對史蒂芬來說,要體認到自己的存在是被幻想出來的,他不是主題而是謊言的載體,那傷感不亞於馬克。冥界的天秤在他們一分為二時總是動盪,因為馬克的靈魂在看不見也不願承認傷痛,那就是無法安定的原因。一旦繼續擁有史蒂芬,真我所經驗到的都是映著另一人才沾染上的光影,那並非是神能認同的圓滿。但那又怎樣,他是漫威英雄,沒有圓滿正是他畢生要克服的任務。他們攜手回到人間,他們要打敗大魔王阿米特,也要向孔蘇奪回身體的掌控權。最後一集讓我覺得編導沒有妥善利用六集的幅度,反而在最後開各種外掛打倒惡勢力,還是我真的看不懂漫威所致?!值得慶幸的是,史蒂芬和馬克決定共存,恐懼再也無法控制他們的想像,但他們好像又解離出了更殘暴的新朋友在體內,那就是第二季的事了。
Read more2011年7月,來自瑞士的丹妮拉和大衛自駕小巴前往絲綢之旅,路途中卻被塔利班綁架,這場綁架案不只涉及兩人的性命,也關係到了瑞士、以色列與阿富汗之間的政治角力。電影改編自名真人真事,根據書籍《明天你就死定了:被塔利班扣為人質 259 天》改編而成。看得出整體雖照本宣科的偏重兩位人質的視角,也描寫了這對情侶在長達8個月的身心折磨下,意志與靈肉的消磨,但他也擴大了格局,帶有批判地提及了牽涉其中的各國如何將情況越弄越糟。主要劇情在此就不多家敘述,命懸一線的緊繃感留給大家自行感受。我想聚焦的是編導在劇情中間與結尾插入的、人質以外的情節。在看《逃走風暴》前,我一直以為國家為了聲譽與國民安危,會盡可能地營救人質。然而,即便是瑞士這樣的中立國,在人命之前卻有更多令人咋舌的考量。不僅如此,情節裡不時帶到以色列的雙面手法和阿富汗的殘暴,看得讓人難以站在任一方批判誰,兩難之間也就對人質的處境感到更加無助。官僚、贖金、人質親人、聖戰士,每個身份都其心計,步步險棋下的丹妮拉和大衛本以為身為中立國公民的他們不該被綁架(因為瑞士與塔利班沒有直接衝突或戰爭),但塔利班頭頭拿出一把刻有「瑞士製造」的手槍拿出,悲哀地讓所有人了解———沒有人是局外人。我挺喜歡這些安排,因為它讓人無法論定誰是真正的受害者。直到最後,媒體追問著逃脫成功的丹妮拉和大衛,都有著難以直面的人性之惡混雜其中。一場跨國綁架案,不只是加害者與受害者而已。
Read more等了十二年,《阿凡達:水之道》作為續作,關於自然,關於親情,關於叛逆。看似與第一部相近的結構,雖是稱得上優質大片,仍顯得有些庸俗。卡麥隆選擇從森林到海洋無疑是相當明智的。浩瀚神奇的大海,水生植物與礁石點綴其中,圖鯤穿行,飛魚遨遊。那是海洋之風,生命之風。觀眾想看的莫過於此,而卡麥隆也做的相當出色。缺憾之處在於沒有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如第一部在雨林中的動人一幕。然而,人類是否曾對手無寸鐵之眾懷有絲毫憐憫,是否曾對自己的惡行躬身自省。那一幕幕慘狀中融入的是對霸權的痛斥,對人道的質疑。當觀眾因此被激怒,被點燃時,酣暢淋灕的戰爭場面無疑是一劑良藥。有人用西部片的結構來看待阿凡達1,卡麥隆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態度以及對他者的慈悲,具象在美麗的潘朵拉星球與納美族人經歷的種種。科幻片一向的主題,以大自然和科技對立、科技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傷害交互運用。進步的思維,侵害的就是人文主義和人道思想。科幻片永遠隱喻的是當下,所以納美人與自然同步對抗地球人和RDA的科技,也許說的是未來,但是它的主題永遠是當代的。《阿凡達》說出了當代美國帝國主義對阿拉伯人、非洲黑人,甚至近年來亞洲人的干預與壓迫,項公舞劍,意在經濟,以前要的是黃金,後來要的是石油,現在可能要的是鋅片。這個訊息在美國引起不少批評,也許因此阿凡達2才有所調整,把納美人與地球人的對立,改成私人的恩怨。阿凡達2沒有衝破前作設下的關口,用個人的英雄與家庭的連結來強化角色,卻也淪於通俗,也許是作為後續的過渡作品,其人物在反抗動機與覺醒力度上還顯得單薄和沒有說服力,只能期待345集再來漫談吧。總體而言,水之道是一部優秀的商業大片,瑰麗奇幻的海洋景色也好,略顯庸常的簡單情節也罷,自然始終是它的底色,親情與叛逆是浮於其上的表露。相比第一部劃時代的技術突破,第二部更多賣的是情懷,是對黃金歲月的追溯。水之道是也僅是一部優良的大片,而無法觸及那偉大的經典。卡麥隆僅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此之上,那股海洋之風和心之羈絆是仍值得品味一二的。
Read more《子彈列車》(Bullet Train):命運之神與殺手宿命 . 自《捍衛任務》後單飛的大衛雷奇從《極凍之城》到《死侍2》分別展現了掌控嚴肅和喜劇成分的功力,自己曾身為動作指導的底子也讓動作場面的調度一直有一定水準的看頭,《子彈列車》當然也能看作上述兩者的結合,更是大衛雷奇格局打造最廣最穩當且成熟的商業作品。
Read more《捍衛戰士:獨行俠》:人性與機械、未來與當下 .隨著派拉蒙影業招牌logo出現在大銀幕上,一首耳熟能詳的Top Gun Anthem也伴隨於其中,一個與前作分鏡幾乎一模一樣的開場致敬似乎還讓人覺得這又是另一部沉溺過去的情懷續集,但《捍衛戰士:獨行俠》接著切到了那個戲如人生不斷挑戰自我的Tom Cruise正在為了飛行員的未來奮鬥,宛如義無反顧飛向太陽的伊卡洛斯—就在此時此刻,Tom Cruise本人註定了這部續集的不凡。-當整個好萊塢在不斷榨乾老IP且毫無靈魂的複製貼上騙觀眾進場時,《捍衛戰士:獨行俠》無疑是老IP延續的教科書,在前作僅是美國軍事外宣片的等級之下,John Kosinski賦予了續作一個靈魂,不只是一個衝勁十足但卻破碎的靈魂,也是一個神似《不可能的任務》的靈魂,戲裡戲外都經歷了漫長的三十餘年後,Maverick和Tom Cruise再如何風靡觀眾都敵不過時間,在好萊塢商業大片被綠幕和CGI取代時,戰鬥機飛行員也逐漸被機械奪走控制權,彷彿那股初心都已逝去,變成一成不變的流水線產物。 - 因此《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大量實拍無疑是值得所有的掌聲—它和George Miller在《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當中對一切真實的追求是好萊塢自溺過頭的清流,而其成果也非單純CGI能夠取代,Tom Cruise在戲內對「人性」的執著亦是戲外堅持親自上陣的寫照。我是說,當今有幾個演員為了能夠讓承受G力看起來更為真實而親自上戰鬥機操作呢?-或許在不久的未來,由人性操縱的機器將不復存在,甚至是那些宛如AI演算法寫出來的電影只會日漸增多,但Tom Cruise證明了這一切的可能性,他挑戰了電影工藝的極限,這絕非是撐一天是一天的苟且心態,而是回歸真實的初心,那位昔日的英雄用生命挑戰未知的可能性,雖然他無法永遠陪伴觀眾,但他正在用生命來替全世界的觀眾留下最精彩的記憶與光輝。
Read more《神探大戰》(Detective vs. Sleuths):魔鬼的具象化 . 若是期待看到杜琪峰的《神探》重新被復刻出來的觀眾,只有韋家輝自己操刀的《神探大戰》可能會讓人略感失望,但事實就是這個時代的港產片無法再打造出一部《神探》,杜琪峰的那套心理戰在韋家輝的《神探大戰》被淡化到煙消雲散,但也不責怪韋家輝在這個時代的處理手法,《神探大戰》多少其實也用了《神探》的骨幹,再以近年港產片的套路—警察體制的反叛,並輔以爆破場面包裝。
Read more“上輩子你養我,這輩子我養你”很浪漫但也很自大。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Marry My Dead Body》,玩味平台 netflixtw年份:2023類型:劇情喜劇導演:程偉豪演員:許光漢/林柏宏/王淨故事大綱:恐同的男警被迫男男冥婚,組成噗共的打怪2人組,找出警隊臥底、揪出販毒老大。第一次看程偉豪導演的作品,是改編自鄉野傳說的《紅衣小女孩1》,當時他已經憑藉《保全員之死》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獎。 頂著金馬得主的光環,在電影院中進入「紅衣」的世界觀,從選角到劇情,都有濃濃的商業味,有「商業味」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把商業電影玩出自己的風格與套路,且又被普羅大眾所接受,我想在近代能被提及的導演,都可以配得上「鬼才」兩字。《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不落俗套的也被程導玩出了新的境界,硬是玩出2023上半年,唯一突破億萬票房的國片沒有之一,除了當紅男星許光漢與林柏宏帥帥聯手,兩人大玩BL的劇情,電影中你能想到的商業類型元素都被納入這大鍋菜之中,警匪追逐、黑幫臥底、驚悚懸疑.....包羅萬象,每一個類型都能看到,只有程導特有的「幽默感」,不能說是完全擺脫了譁眾取寵的天衣無縫,但絕對是你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風味前調這齣戲的角色設定是有趣的,明天跟意外永遠不知道是哪一個先來,因此我們苦苦追求,汲汲營營的事務,都有可能只是過眼雲煙,你說不重要嗎?好像真的可以輕如鴻毛,你說重要嗎?又重於天邊若有似無的海市蜃樓,這個議題在這齣電影裡被輕輕提起,卻在我的腦海中重擊,導演用荒謬的劇情帶過,卻也意味著現實不也是如此沒有邏輯可言。中調「上輩子你是我養的狗」 不知道戀人是不是都有同樣的經歷,在愛情中一定有一方是付出的比較多,一方是接受的比較多的情況,通常付出比較多的人,會不會自我安慰說:「我上輩子欠他的」呢?把戀人關係比喻成這種有主從關係,讓人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精闢到令人莞爾一笑。後調大家都在討論兩帥的愛情戲碼時,其實我對王淨飾演的女警,有更多的想像,這個角色其實就像一段插曲,原本她或許真的只是個功能性的人物,在對比一開始「花瓶」的角色設定,若是順理成章的帶過就太無聊了,或許電影的創作者們後面有發現這一點,有去補角色的人設,雖然有了因果,補的卻不是故事而是「社會議題」,這個手法很創新,但味道就像速食店,快速的滿足了口腹之慾,卻沒有印象深刻的味道,解了饞之後,剩下的就是被蠶食鯨吞後的骨頭與碎肉。#買飲料要自備環保杯 #同婚不是終點是起點 #電影觀後感
Read more(內有結局雷) 伊森杭特要對抗的是恐怖組織或是軍國主義嗎?不,更直接來說,他要對抗的是宿命。總是應該歸功於克里斯多夫麥奎里,在一邊謹守著老派諜報電影的架構下,可以接連推出執導佳作《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同時他也是《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的劇本醫生,佈局縝密且不落俗套,再加上服膺於好萊塢早年動作片的肉身神話,堅持實景拍攝,學習各種高難度特技動作,這讓《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老派到不合時宜,卻又有一種讓人想要激烈讚賞的誠懇。《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到底算不算好看?其實就我而言,對於前幾集極致的肉身神話,在動作戲上已經慢慢顯得貧瘠,畢竟早在前幾部電影持續拉升高標,更讓湯姆克魯斯挑戰各種極端的軸線模式,爬到高處後往下跳,登上快速度的交通工具,只是每當湯姆在親自上陣前難掩的肅穆神情更坐實這些特技難度極高,需要多次演練,光是這樣就已經讓人覺得驚愕。 但話說回來,《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的文戲之好,是至少有克里斯多夫麥奎里的嚴格把關,在諜報電影裡丟出一個全新的概念,如果我們對抗的敵人,是難以預測的AI系統「生存體The Entity」,更坐擁不少信徒,變成有如天神一般的存在,而他一直信奉的美國政府卻也是幕後黑手之一,「生存體The Entity」有了自己的知覺不願被掌控,各路政府卻都想要成為世界霸權,彼此暗自忖度,伊森杭特已經是不穩定的存在,相較於前幾集的疑似叛變,這回是真的要叛變自己國家政府,才能保護整個世界。人類是否可以擁有至高無上的神權?在這個資本社會裡,我們擁有很多種質問去佐證自己的答案,不如就從《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裡面試圖找到答案,仔細想來,伊森杭特的性格一向較為古板,古板到讓人覺得不合時宜,出任務時也堅信不能讓自己的夥伴們受傷,重情重義又要在殘酷的諜報世界裡穿梭,怎麼看都覺得過於單純。或許這也是電影刻意安排讓重要角色伊爾莎福斯特(蕾貝卡弗格森 飾演)陣亡的原因,敵人這回可是完全不手軟,深知各國政府的弱項,也深知伊森杭特的弱項,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事物才會讓人懷憂喪志,進而無法精準執行任何自己該做之事。當然動作戲還是很精彩,後段在火車一段戲的鋪陳添入高空俯瞰跳傘、火車車頂打鬥以及跳躍火車車廂,在一切力求真實的狀態下,導演克里斯多夫麥奎里真正貫徹過他所說,希望能將《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帶回首集的冷調、猜忌等黑色電影風格,只是更好的部分應當是在於對片中所有女性角色的誠懇對待,她們絕非花瓶,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她們都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也都有自己的強烈意志,可以讓她們去反抗各種強權,在這個舊瓶新裝的諜報世界,顯得格外珍貴。
Read more《變形金剛:萬獸崛起》追尋屬於你的跨時空鑰匙 作為《變形金剛》早期影迷,見證孩之寶玩具公司進軍電影界之後的大成功,甚至遠遠凌駕同期一樣由孩之寶出品的《特種部隊》系列、《超級戰艦》,也算是看盡《變形金剛》系列如何由盛轉衰的歷史,成也麥可貝,敗也麥可貝,《變形金剛》首集徹底激發麥可貝的男孩性格,從頭到尾就像個荷爾蒙激發的青少年,見證跑車、美女以及大型機器人,再加上目不暇給的動作爆破場面,《變形金剛》確實讓人熱血沸騰。然則輝煌已過時,《變形金剛》在麥可貝一再自我重複,甚至明顯在後期都有股單純交差了事的感覺,於是無腦笑料越來越多,性感美女猛男越來越多,爆破越來越多,但是機器人反而越來越少,《變形金剛》的票房威力變得不若以往,實際上我從《變形金剛2》就開始感覺到與首集極大的落差,於是說服自己去看機器人打架等大場面就好,沒想到幾年過去,早就感到疲乏。《大黃蜂》幸賴以《酷寶:魔弦傳說》崔維斯奈特的童心,將這個故事轉化為孤獨的少女心事,面對「大黃蜂」同樣是孤立個體,沒有人可以傾訴,兩個不同種族的生物成為好友,再加上「大黃蜂」的靈活俐落也有精彩展現,電影算是開闊《變形金剛》另一種神采。只是《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應是作為該系列的融合之作,年輕導演小史蒂芬卡普爾早在《金牌拳手2》就展現其紮實、沉穩卻沒有明顯特色的說故事風格,不太特別,但至少情感濃厚,《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比較起前一部的少女,這次更直接以拉丁族裔、黑人當作主角,但以為能說些什麼,只是故事顯得更簡單。感覺得出《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明顯在摸索風格,故事實在太簡單,就是尋找跨時空鑰匙,不見了,幸好還有另外一把,被搶走了,沒關係,毀了就好,如果柯博文會難過,那就先等一等,反正他遲早會自己毀掉鑰匙。只是《變形金剛:萬獸崛起》連戰鬥場面不夠有麥可貝過去那種豪奢的暴發戶心態,爆破不夠,動作戲也不算太精采,雖然加入全新品種的「強大金剛」,有野獸外型這件事情確實很新鮮,但感覺還是想要有更多視覺上的全新體驗。至於人類突然穿上「變形金剛」的盔甲,這部分也因為我們早就看過《鋼鐵人》系列,而感到不足為奇了。不過這其實是在《Transformers: Generation 1》就出現過的經典橋段,也算是響應多年老粉絲的喜愛。雖然整部電影的創作邏輯太過簡單,又不見得有過多神采,但因為《變形金剛》到後期實在越來越偏頗了,從《變形金剛3》一路到《變形金剛5》只讓人感覺疲憊,像是被拉去電影院執行一場自己其實沒那麼想參與的世界大戰,但這一回看在故事仍在敘事與動作戲上試圖尋找新境界,好像作為一部過渡電影,這樣已經不過不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