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法國」的搜尋結果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每次到了年底,各家媒體都會推出他們的年度精選電影,而法國知名影評網站「SensCritique」也在最近推出了今年的排行榜,除了影評人投票之外,還總結了在法國的票房排行,來看看什麼電影贏得法國人心吧!單純從票房來看,第一名竟然是《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根據電玩文化在這裡的流行程度,動畫電影通常都有不錯的票房,緊接在後的則是今年的熱門話題《芭比》,再來是改編於法國漫畫的《高盧英雄歷險記》,這部從1959年開始的法國漫畫,講述著西元前一群住在高盧村落的人對抗強大的羅馬帝國的故事,靠著幽默和諷刺的情節,已讓此漫畫發展成18部電影、眾多的桌遊和電玩遊戲,以及一座位於巴黎的主題樂園,至今,一走進書店絕對都會看到數本漫畫還是在暢銷架上。接下來的前十名也大多是美國電影,像是《奧本海默》、《星際異攻隊3》、《元素方城市》、《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等,另一部法國電影是《找藉口有限公司2》,關於兩個好朋友開了一家幫客戶製造可信藉口的公司,不論是台詞還是肢體上都充分地表達了喜劇的詼諧幽默,導演、編劇兼演員的菲力普拉紹(Philippe Lacheau)早已在法國建立不錯的喜劇名聲,可以衝上票房前十名顯示出他在影視界的魅力;第三部法國片則是《三劍客:達太安》(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 D’Artagnan),改編自1844年有名的文學小說《三劍客》,發生於17世紀的冒險故事,再加上許多法國大咖演員加持,成為榜上唯三的法國電影之一。從這三部擠進票房前十名的法國片,的確可以看出這裡的觀眾普遍偏好詼諧喜劇和具歷史性的故事,和平常大多數上映的劇情片類型有明顯差別,但又和文化以及社會上常表現出的諷刺幽默態度符合。雖然歐洲普遍排斥美式文化,但他們的影響力在各國也是不容小覷,從票房數據中,還是看到了他們在電影史中持續的影響力,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仍掌握著全球大多數的票房。

Read more

一探《墜惡真相》虛構和現實的界線

Read more

乘著聖誕氛圍的《旺卡》

源自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旺卡》(Wonka)擷取了故事的主角——威利·旺卡,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前傳電影,但也無法避免地和先前兩部改編電影做比較,尤其是於2005年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擅於黑色幽默和繪畫哥特風格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壟斷整個年代的觀眾對這個故事的想像,而來自「柏靈頓熊」系列電影的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也知道想超越前兩部電影是很難的,所以全心專注在旺卡這個角色上。第一週在法國上映就在預料中地成為當週票房冠軍,一週內就有近八十萬人觀看,比導演當初的《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更受歡迎,更不用說有故事的主角——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加持,生為美法混血的他在法國也是小有名氣,時常出現在法國電視訪談,再加上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在其中,像是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和休·葛蘭(Hugh Grant),更添加了許多驚喜。 在電影中常出現於背景的大時鐘(Le Gros-Horloge),其實是來自於法國北方的城市——盧昂,建於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至今在法國最老的機械裝置之一,編劇決定將這個故事設定在法國,也讓觀眾輕易將巧克力和電影背景做連結。 而讓人最驚訝的一點肯定是音樂劇的部分了,在各式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中,從沒有人提到這是一部音樂劇電影,因而帶起了一陣話題——根據先前一些此類型的電影顯示,明顯標籤為「音樂劇」的電影,都得到較低落的票房,表示大多數人些微排斥這個影像種類,因此許多行銷策略都故意忽略此訊息,半騙觀眾入場再說,幸運的是,發行公司決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配合著這裡的節慶氣氛,觀眾也比較歡迎歌舞電影,雖然整部看似跟尋著基本好萊塢故事架構,但在12月這充滿興奮的節日氛圍,也將《旺卡》推向票房冠軍。

Read more

【影評】勇奪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墜惡真相》沒有人能說得清真相是甚麼

《墜惡真相》為潔絲汀楚特執導的法國電影,於今年坎城影展奪得金棕櫚獎!本片類型從懸疑一路擴展到法庭,看似聚焦於緝兇,實則討論婚姻本相、真相本質。故事講述某日桑德拉丈夫塞謬爾被兒子丹尼爾發現死在自家門前,疑似墜樓。在警方調查過程中,桑德拉被列為頭號嫌疑人,被以殺人罪起訴。這場訴訟不僅揭露桑德拉諸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也讓婚姻中的不堪接連暴露在眾人面前,使得真相變得模糊不清。 電影開場時,我們見到桑德拉輕鬆地與另一位女性交談。兩人雖是在進行訪談,桑德拉卻是顧左右而言他,隱約能感覺得到她有不願透露的內容。不久後,我們便聽到音樂聲而且很大聲。第一次看,我以為只是塞謬爾無意把音樂放太大聲;但在法庭重複聽到這場訪談錄音時,我們才知道他「可能」想藉由音樂「在場」,刻意打斷這場對話。第二次經過檢察官及證人的「詮釋」,反而讓人懷疑無桑德拉可能就是兇手!這也是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導演透過兩方證詞、兩種立場、兩次重現,讓我們擺盪於兩種真相之間。 看見桑德拉夫婦的生活越多面向,反而讓人越難以斷定哪種說詞才是真相。我們的立場只能隨著抗辯改變,我們的眼光也只能跟著丹尼爾在兩方之間來來回回。其實我們就跟丹尼爾一樣困惑,電影也早就以丹尼爾的視障來妙喻「看不清真相」。丹尼爾看不清,但他可以「選擇」真相,就像是他選擇透過實驗證明塞謬爾吞藥自殺,也選擇理解塞謬爾曾隱晦不明地發表自殺言論一樣。因為他所選擇的追查方向與檢察官不同,因此看到不同的真相。

Read more

大學城圖爾(Tours)的前衛酷兒影展

位於距離巴黎兩小時車程的圖爾(Tours),看似一個悠閒的大學城,卻藏著法國最長壽的酷兒影展——「Festival Désir... Désirs」影展(意:慾望)。 1993 年開創,就持著前衛的角色為 LGBTQIA+ 社群發聲,由「Studio」電影院(Cinémas Studio)主辦,在每年的一月以酷兒文化、少數族群和性別認同為主軸,播放許多來自各地的獨立電影和經典影片。 源自於 1992 年,圖爾的同志協會想和獨立電影院「Studio」合作推行一系列的電影,聚焦在性別之間的動態,以及性向和性別的少數族群和社會間的關係,原本命名為「Autres Désirs」,意為「其他的慾望」,直到了 1995 年才改成現在的名字。 至今,影展仍是由此電影院的志工自願參與舉辦,主旨於教育觀眾和分享電影文化,每年都會有一個焦點主題。今年的是「文學遇上電影」,特別應要求選了改編自小說的《因為愛你》(Carol)再度放映,其他像是即將上映的《藍色的你》(Blue Jean),講述英國80年代,在保守黨執政下對同志壓迫的故事;《KOKOMO:未至之城》(Kokomo City)紀錄著四位跨性別性工作者在美國的日常;特別貢獻聚焦在黛芬.賽麗格(Delphine Seyrig),她最有名的電影是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經典之作《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她除了是一位演員之外,也是法國知名的女權主義者,經常藉著她身為藝人的優勢宣傳女權,並製作探討相關話題的電影。

Read more

超現實主義前衛導演——昆汀·杜皮爾

Read more

持續洗清臭名的「凱撒獎」

Read more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