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翻攝自imdb網站《鋼鐵英雄》電影劇照
曾以為戰爭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並非如此,2022年2月24日,近代歷史也將烙印著這一天。俄羅斯揮軍烏克蘭,打破自冷戰結束之後的和平年代。身處台灣的我們看似遙遠,但卻是開啟了世界的全新局面。其實,短短的30年間早已發生超過50場戰役,頻繁到我們已不再用心關注。這個時代下,電影界的愛情片、喜劇片及動作片越來越多,總是少了一點真實感!筆者相信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戰爭電影,年過四十幾歲的影迷也許會聯想到《珍珠港》、超過五十幾歲的世代,可能想起的是《搶救雷恩大兵》。今天筆者將推薦2部三十歲及二十歲影者高評價的戰爭片,讓我們從電影及歷史改編中反思和平的珍貴。
《鋼鐵英雄》
改編自戴斯蒙杜斯的真人實事。跟一般熱血沸騰的戰爭片不同,主角是一個「自願從軍,卻因宗教理念堅持不肯拿槍殺敵」的設定,最後卻成為戰爭英雄的故事,這不是編劇腦洞大開,而是改編自戴斯蒙杜斯的真人實事。男主角是二戰時期的醫護兵,而他自願上戰場的目的,不是贏得勝利,而是救人!靠著這個理念他在最前線,將戰場上受傷的同袍一個一個揹離戰場,「再一個、再讓我多救一個」杜斯靠著毅力及磨破的雙手救出多達75位弟兄。
《1917》
結束了上面的二戰,我們將時光向前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是一部以細膩手法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故事。故事的靈感來源自導演山姆曼德斯的祖父參與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而這些祖孫間的小故事,有一天卻成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的劇本。主角艾佛德曼德斯在1917年入伍時才19歲,由於當時西線戰場時常起霧,導致行進困難,而曼德斯的身高正好只有160公分,矮小的身高使他能夠避開霧氣前行,因此成為了戰場上的信差兵。電影以8分鐘的長鏡頭開場,跟著鏡頭看到一戰時期的戰場樣貌,藉由這個平凡「信差兵」的小人物,更加能看到在戰場上除了勝負,還有許多情感的牽絆。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