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美國」的搜尋結果

《芭比》會有續集嗎?萊恩葛斯林:我也一無所知

​​提到 2023 年影壇的一大震撼彈,非《奧本海默》(Oppenheimer)和《芭比》(Barbie)的票房連鎖效應莫屬。而兩部片也分別在年度票房的前三名中包辦了兩個位置,《芭比》更是成功突破了十億美元的票房大關。然而,作為一部如此成功的 IP 改編電影,《芭比》有續集的可能性嗎?​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在《芭比》中飾演肯尼迪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在倫敦 BFI Soundbank 的 QA 環節中分享了他對《芭比2》未來可能性的看法。他在訪談中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真的一無所知」。然而,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他在可能製作的續集中繼續演出,他可以展現肯尼這個角色的其他面向,並說道:​ ​​「噢,我對續集一無所知。但(如果有續集)能不能是一個身材豐滿的肯尼?我能演一個豐滿的肯尼,比如叫做三明治肯尼之類的?我下次能演那個肯尼嗎?」​

Read more

《芭比》搭檔再次同台!攜手在《瞞天過海》前傳飾演喬治克隆尼的父母!

Read more

《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片名是什麼意思?導演陶德海恩斯解釋了!

Read more

睽違九年!《鋼鐵人2》的大反派終於回歸漫威電影宇宙!

威影業在2021年推出的動畫影集《無限可能...假如?》(What If...?)中探索了漫威電影宇宙多重宇宙的各種可能性,並拓展了粉絲對於世界觀運作的想像。兩年過去了,粉絲也將迎來這個系列的第二季。在第二季的預告中,漫威驚喜地讓《鋼鐵人2》(Iron Man 2)中的大反派賈斯汀漢默(Justin Hammer)時隔九年再次亮相,由於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在電影中的表現幾乎是全片最亮眼的部分,因此許多老觀眾都在期盼這個角色的回歸。​ ​​距離粉絲上一次看到這個角色,幾乎已經要追溯到2014年收錄於《鋼鐵人3》(Iron Man 3)藍光特別收錄的短片《All Hail the King》中,許多觀眾可能已經忘了這位反派的存在。但是根據《無限可能...假如?》的預告片指出,賈斯汀漢默將會在《假如...快樂霍根拯救了聖誕節?》(What If... Happy Hogan Saved Christmas)一集中登場,描述快樂霍根試圖在佳節期間拯救復仇者大樓,而威脅很有可能就是賈斯汀漢默的科技。​ ​​雖然這可能只是另一次短暫性的回歸,但終於能夠看到賈斯汀漢默自《鋼鐵人2》後再次登場,都讓許多老粉絲感到激動。而該反派在《鋼鐵人2》後就一直處於被囚禁的狀態,因此在主宇宙中未能確認他是否會繼續登場。不過,在動畫影集的另一個宇宙的他,則穿著東尼史塔克發明的「浩克破壞者」裝甲試圖在聖誕節期間攻擊復仇者大樓,而作為東尼保鏢的快樂霍根則有必要阻止這一切發生。​

Read more

《反叛之月》評價慘烈!恐影響「史奈德宇宙」的存亡與否?

Read more

【影評】《殺手》:一部好看的B級電影

曾以《火線追緝令》、《鬥陣俱樂部》等電影聞名的導演大衛芬奇,於Netflix推出新作《殺手》!他再度與《火線追緝令》編劇合作,並找來了法斯賓達擔綱男主角。據衛報報導,法斯賓達過去兩年全然著迷於賽車運動,甚至參加了利曼24小時耐力賽,幾乎已經算是離開影視圈。此時恰好遇上大衛芬奇,又恰好看完《午後七點零七分》,於是決定接下這個角色。這一切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也因此,他飾演的殺手若有亞蘭德倫的痕跡也絕不意外。殺手一出場就是在行殺手之義務——監視,他監視、確認心跳、專注聽音樂並在心裡呢喃他的「殺手法則」。這些動作也反覆出現在後續每一場暗殺行動前,由此可見,他是一位遵守法則、依循流程的謹慎殺手。雖然如此,這卻都是他為了符合典型殺手模樣勉強做出的努力,否則他外表如此冷靜,內心為何會呢喃不停?這一段呢喃甚至還長達二十分鐘之久。 我們深入觀察他的心理,也慢慢從他的行為發現他的內外在不同步。例如,他觀察大眾以掩蓋殺手身份喬裝成一般人,卻又不斷藉藐視大眾凸顯自己;而且他一直重複的法則與現實行為完全相反,導致觀眾越相信他的說詞,便注定為後續的劇情嚇出一把冷汗。然而,為何內外衝突如此劇烈,他仍然還在心裡不斷重複法則?某種程度上這個行為像是自我催眠,他藉著不斷為自己心理建設,以維持自己的自我認同感。若是停止重複法則的話,他其實就跟他藐視的一般人一樣平凡,一樣會害怕到心跳加速,也一樣會充滿同理心。 當他發現女友受重傷時,他無法再如同先前冷血,僅將女友的生死視作一串數字。啟程報仇後,他才認清他們的存在對於其他人而言只是一串數字、一個任務,會被隨意拋諸腦後。這也呼應了他片頭那二十分鐘的呢喃。看似凌駕於他人,實際上他也不過是個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無名的人,而他最後也認清這點。

Read more

【影評】《之前的我們》:因為永遠失落了才成為最好

《之前的我們》為席林宋(Celine Song)自編自導的處女作,由葛麗塔李及劉台午領銜主演。故事主角諾拉與海聖是一對青梅竹馬,兩人相互喜歡卻沒能一起長大。12歲時,諾拉全家移民加拿大,兩人的緣分也因而中止。12年後,海聖在網路上尋找諾拉,兩人重新取得連繫,卻也因此讓兩人的關係變得更為微妙。本片引入佛教「因緣」觀闡述一段錯身的愛情故事,從中也深刻道出移民者永遠的鄉愁。電影開頭,我們看到諾拉坐在海聖及亞瑟中間。三人雖看似並肩而坐,亞瑟卻是一直被隔絕在外,只有海聖與諾拉熱烈地對話。從三人的位置、諾拉與海聖的互動判斷,起初還以為這一場預示著諾拉最後的選擇。從三人的位置、諾拉與海聖的互動判斷,起初還以為這一場預示著諾拉最後的選擇。然而,隨著鏡外傳來猜測他們三人關係的聲音,我們發現無人敢確定誰與誰才是一對情侶。電影藉此安排透露的訊息是:諾拉被夾在兩個人之間,甚至是兩種文化間。 諾拉是矛盾的。她重新與海聖聯繫時,既想在紐約成名卻又渴望返鄉見海聖;她相信「因緣」卻又說是調情的把戲;她平時講英文卻只用韓文夢囈。諾拉與海聖對話時,可看出她對韓文字並不熟悉,而她的英文卻好到能寫小說。因此以韓語夢囈反而證實她對家鄉的眷戀,而海聖可謂諾拉鄉愁的具體化象徵。他召喚著她回到原鄉,因此亞瑟才會害怕,並對諾拉說自己才是應該退出的邪惡白人老公。亞瑟知道自己無論怎麼用心融入,都無法成為諾拉心中的原鄉,否則他便不會說出「你的心裡有個地方,我永遠無法抵達。」雖然如此,但我不認為海聖就會是諾拉心中的選擇。(題外話,當亞瑟對諾拉說這段話時,真的超浪漫,超有愛,讓我不得不愛上亞瑟!) 那諾拉心裡嚮往的究竟是甚麼呢?我認為是懷舊/鄉愁(nostalgia)。懷舊/鄉愁一詞是由兩個古希臘字組合而成。nóstos 表示「回家」,álgos 意指「痛苦」,兩字合起來便強調一種對特定地點或時期的歸屬嚮往。在《懷舊的未來》中便提及,「離鄉背井的人很難準確說出他們嚮往的是什麼」。由此觀之,諾拉懷念的可能是家鄉,也可能是海聖,更可能是年少時刻;但她早已回不去了。當她離開家鄉遷徙到另一處時,原鄉漸成異鄉,異鄉卻早是原鄉,就算諾拉回到了韓國與海聖在一起,她與海聖之間的關係也不一定與從前相同。這也是為何她告訴海聖:「早在 20 幾年前,我就已經把她(娜英)留在你身邊了。」如今的她,早已不是昔日的「娜英」。

Read more

連續兩周蟬聯西班牙Netflix Top 1的美國電影《斷訊》

​​西班牙Netflix top 10電影排名宣傳圖片 (圖/Netflix官網)​ ​​《斷訊》改編自作者魯曼·阿蘭(Rumaan Alam)2020年的同名小說,該片上映後,原版小說也重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居住在紐約市區的白人家庭到長島度假,父母放鬆地喝著紅酒,孩子們在泳池玩耍,突然所有3C產品都沒了訊號,頓時與世界失聯。半夜一對陌生黑人父女的造訪,伴隨而來一連串的異常現象: 停電、成群的鹿和紅鶴、飛機墜海、自動駕駛車失控、震耳的高頻聲,吊人胃口,讓人不自覺的看下去。整部電影用平庸的方式反諷現今美國存在的議題:種族歧視、大自然反撲、政治陰謀,最後以幽默的方式結束電影,留給觀眾想像空間。​ ​​美國電影《斷訊》,為何能連續兩周榮登西班牙 Netflix 第一名,且觀看次數達4490萬次?​

Read more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每次到了年底,各家媒體都會推出他們的年度精選電影,而法國知名影評網站「SensCritique」也在最近推出了今年的排行榜,除了影評人投票之外,還總結了在法國的票房排行,來看看什麼電影贏得法國人心吧!單純從票房來看,第一名竟然是《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根據電玩文化在這裡的流行程度,動畫電影通常都有不錯的票房,緊接在後的則是今年的熱門話題《芭比》,再來是改編於法國漫畫的《高盧英雄歷險記》,這部從1959年開始的法國漫畫,講述著西元前一群住在高盧村落的人對抗強大的羅馬帝國的故事,靠著幽默和諷刺的情節,已讓此漫畫發展成18部電影、眾多的桌遊和電玩遊戲,以及一座位於巴黎的主題樂園,至今,一走進書店絕對都會看到數本漫畫還是在暢銷架上。接下來的前十名也大多是美國電影,像是《奧本海默》、《星際異攻隊3》、《元素方城市》、《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等,另一部法國電影是《找藉口有限公司2》,關於兩個好朋友開了一家幫客戶製造可信藉口的公司,不論是台詞還是肢體上都充分地表達了喜劇的詼諧幽默,導演、編劇兼演員的菲力普拉紹(Philippe Lacheau)早已在法國建立不錯的喜劇名聲,可以衝上票房前十名顯示出他在影視界的魅力;第三部法國片則是《三劍客:達太安》(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 D’Artagnan),改編自1844年有名的文學小說《三劍客》,發生於17世紀的冒險故事,再加上許多法國大咖演員加持,成為榜上唯三的法國電影之一。從這三部擠進票房前十名的法國片,的確可以看出這裡的觀眾普遍偏好詼諧喜劇和具歷史性的故事,和平常大多數上映的劇情片類型有明顯差別,但又和文化以及社會上常表現出的諷刺幽默態度符合。雖然歐洲普遍排斥美式文化,但他們的影響力在各國也是不容小覷,從票房數據中,還是看到了他們在電影史中持續的影響力,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仍掌握著全球大多數的票房。

Read more

乘著聖誕氛圍的《旺卡》

源自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旺卡》(Wonka)擷取了故事的主角——威利·旺卡,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前傳電影,但也無法避免地和先前兩部改編電影做比較,尤其是於2005年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擅於黑色幽默和繪畫哥特風格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壟斷整個年代的觀眾對這個故事的想像,而來自「柏靈頓熊」系列電影的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也知道想超越前兩部電影是很難的,所以全心專注在旺卡這個角色上。第一週在法國上映就在預料中地成為當週票房冠軍,一週內就有近八十萬人觀看,比導演當初的《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更受歡迎,更不用說有故事的主角——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加持,生為美法混血的他在法國也是小有名氣,時常出現在法國電視訪談,再加上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在其中,像是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和休·葛蘭(Hugh Grant),更添加了許多驚喜。 在電影中常出現於背景的大時鐘(Le Gros-Horloge),其實是來自於法國北方的城市——盧昂,建於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至今在法國最老的機械裝置之一,編劇決定將這個故事設定在法國,也讓觀眾輕易將巧克力和電影背景做連結。 而讓人最驚訝的一點肯定是音樂劇的部分了,在各式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中,從沒有人提到這是一部音樂劇電影,因而帶起了一陣話題——根據先前一些此類型的電影顯示,明顯標籤為「音樂劇」的電影,都得到較低落的票房,表示大多數人些微排斥這個影像種類,因此許多行銷策略都故意忽略此訊息,半騙觀眾入場再說,幸運的是,發行公司決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配合著這裡的節慶氣氛,觀眾也比較歡迎歌舞電影,雖然整部看似跟尋著基本好萊塢故事架構,但在12月這充滿興奮的節日氛圍,也將《旺卡》推向票房冠軍。

Read more
< 1 2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