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電影」的搜尋結果

《寶可噩夢》你得再嚐一口這有毒的井水

     「跟隨每道彩虹,直到你圓夢!」阿寶隨著懷孕的婦人來到森林深處的隱密小鎮,觀賞一群「森林孤兒」精心演出的舞台劇。主角成了阿寶的模樣,走過四季,他來到長路盡頭的小鎮,成家立業,還有了三個兒子,不料一家人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散,阿寶不得不獨自踏上尋找家人的旅程,他遭人陷害成了罪人,又成功逃獄,白髮蒼蒼的他竟奇蹟似地回到這座村莊,可惜已經沒人認得出他,於是,他投下了最後一枚硬幣來到舞台前,聽見台上的說書人正在講述自己的經歷,「這是我的故事!」他起身大喊,主角終於和台上的三個兒子相認,然而,這場輪迴依舊充滿了自相矛盾的謎團。母親口中遺傳了「心雜音」生理缺陷的阿寶,若與妻子發生關係將會立即死亡,那麼他的三個兒子又是從何而來?這份明顯的謬誤將他拉回了現實,結果卻意外遇見了被認定已經死去的父親,戳破了母親關入閣樓避而不談的謊言。此段落別於導演亞瑞阿斯特過去一貫的驚悚風格,卻是整部《寶可噩夢》電影中我最愛的橋段,近似於《奧德賽》的反英雄返鄉之旅,載體從手作的道具到畫筆繪製的背景,鮮明奇幻的色彩讓人目不轉睛,不想從這超現實的童話故事回到現實。     當「缺席的父親」重回阿寶的生命當中,即使父親在他眼前被手榴彈炸死,依然證明了他的存在。那麼與之相應的母親莫娜,則是「控制慾望的母親」,對阿寶來說,既是依戀的(無法自行決斷必須打電話詢問母親、付款時依然刷著母親的副卡)也是排拒的(兒時讓母親在大賣場找自己而陷入恐慌、帶同學到家中偷走母親的內衣褲),他敷衍回應母親送上的禮物,這一舉動也呼應了「耶穌看見你憎惡的行為」這句臺詞,對母親的憎恨無形中滋長了多年,因此母親不惜假扮死亡逼迫阿寶回家,這樣阿寶才不會愧對生父的遺願,讓母親無法下葬因而蒙羞。阿寶在治療師面前沒有明說他「抗拒回家」的理由,或許正是母親強烈的情緒勒索,導致他畏畏縮縮膽小焦慮的性格,成了他面對生活的最大阻礙。然而,在觀眾眼中阿寶並非如此惡劣,他也會擔心母親的安危,聽聞媽媽的斷頭意外後崩潰陷入抑鬱,只是母親並未正視兒子的負面情緒,反倒將兒子這些沒有攤開的創傷當成逃避的藉口,因此電影最終的「公審」成了最駭人的末日審判,天秤的另一端始終沒有放上「公正」的石頭,阿寶只能被母親的「深愛」給吞噬,儼然是人倫悲歌。     當「成群結隊的悲傷」湧入阿寶(身為子女)這具容器,一如開場填滿整個畫面的羊水、配藥的瓶裝水、滿出的浴缸水、喝下肚的藍色油漆、甚至是將他沖走的洪水,溢出的水可視為母親過度偏執的愛,讓孩子失去能夠盛裝其他情感的能力。當阿寶獨自踏上旅程,才明白泥土也能化成讓他存活的淨水,靠著自己也能有所成長,只有「覺醒」才能徹底斬斷父母扣在他腳踝的鎖鏈,也是整部電影最恐怖的核心怪物。《寶可噩夢》成功展現了這名悲劇角色「進化」的歷程,瓦昆菲尼克斯繳出了能夠「收服」觀眾的神經質演出,瀕臨崩潰邊緣的惶恐焦慮,以及到達神遊境界的精神狀態。阿寶曾迷失在原生家庭的噩夢中,每個人也都可能迷失其中,唯一不變的真理是「愛總會伴隨著恐懼與擔憂」,創作者如今依然在挑釁觀眾和產生共鳴之間游移,因此更加佩服亞瑞阿斯特導演未被主流屈服,他仍在創建嶄新原創的「恐怖」作品,電影結尾圍觀的群眾散去了,他的精神猶在,彷彿導演也在說著:「絕非永別,只是下次見!」🎶延伸聽歌: 南西肯恩 《惡夢》/ 腦濁樂隊 《天使帶著我走》

Read more

《疫起》未曾離開的身影

     穿過了黑暗幽長的廊道,盡頭是宛如另一個世界的醫院B棟,那是所有接觸者被隔離的場域,屏息進入了黃色幕簾後的隔離區,病房外堆著的廢棄物遠看像是傾倒的人形,伴隨著壓抑的環境音好似踏入了地獄,以為要陷入絕望之際,有人跌倒發出了巨大的聲響,觀眾隨著鏡頭轉頭望去,那是一名仍在工作崗位值班的醫護人員,對於主角的關切,她回應著「你不要來,我沒事。」隨後,她比了YA的手勢就繼續推著推車進到病房。就是這無比強大的身影,讓坐在影廳的我含著淚想為她鼓掌,冒著被SARS病毒感染的風險、面對著隨時會死亡的威脅,他們選擇遵守職業道德完成救人的使命,這不正是所有醫護科系在授袍典禮上唸出的誓詞,懷著這份敬畏之心繼續觀看《疫起》,誰能不被他們的堅毅所打動?     《疫起》以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的歷史悲劇為藍本,在20年後正逢新冠肺炎疫情的此刻上映,有意喚醒民眾潛藏多年的感受進而達到「共鳴」。要達到「共感」必然得符合一定的條件,其一是主要角色的刻畫與演員入戲的程度,於我而言,王柏傑飾演的夏正醫生與曾敬驊飾演的安泰河護理師都足具份量,撐得起他們角色背負的重量,雙男主角皆有完整變化的角色曲線,儘管兩人在中間段少有交集,透過劇情編排與剪輯回補,讓兩人最終在精神上認可了對方。其二則是整體氣氛的塑造,攝影捕捉了院內的光影色彩,美術還原的真實場景,配合著盧律銘老師的配樂,讓本片多處都有緊張到快要窒息的恐怖感,只聽見角色喘息聲的焦慮不安。整部電影囊括了多個技術獎項的佼佼者,高規格的製作團隊在林君陽導演手中沒有絲毫浪費,滿溢的情緒完全達到「共情」,也讓《疫起》成了這疫情時代指標性的代表作。     薛仕凌飾演的報導記者金有中,道出了編導講述這個故事的立意。這是一場與病毒對抗的戰役,能夠處在第一線的他感到幸運與光榮,因為戰場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他要找出SARS病毒感染的源頭,盡可能真實完整寫出報導,看似做事投機的配角實則很有責任感,從未離開自己的崗位,他的意志也成功說服了夏正醫師做出留守的決定,也呼應了泰河所說:「不要拋下自己的病患」。泰河是否活下來與李醫師去香港加入無國界醫生?夏正是否回到家中為女兒補慶生?計程車司機是否安然健康地走出封閉的醫院?電影迎來了正向溫暖的開放式結局,或許是讓觀眾能夠繼續猜想他們的未來,事實上,他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當我們面對另一場新風暴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像他們一樣走進風暴中心呢?《疫起》準確建構了一場震撼的恐懼體驗,無分對錯的人性選擇與道德難題,呈現出每個人都有害怕死亡的一面,同時也有懷抱希望的另一面,兩相映照下凸顯身而為人的矛盾,渺小也偉大。「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生病了。」我們共同的願望則被電話另一頭的小女孩給溫柔接住了。🎶延伸聽歌: 青峰 《是我的海》

Read more

《TÁR塔爾》於是她奔向火光自尋死亡

指揮家一手掌握住「時間」,一如莉迪亞塔爾對整個樂團「權力結構」的掌控。身為知名指揮家的她在開場戲的訪談中說道,這份工作確立了節拍與演奏的基調,進而詮釋作品演繹其意涵。左手是旋律的線條,右手則具備關鍵性的作用,手掌一收就能讓演奏暫停,時間也跟著被靜止。塔爾深諳指揮家的這一特性,掐住女助理法蘭西斯卡喉頭,使其沈默噤聲;濫權開除年老助理指揮賽巴斯汀,使其無家可歸;偷改分數讓新歡提琴手奧嘉順利加入。塔爾掌控他人的手段意圖明顯卻無人願意說破,好似整個歪斜的演奏廳無法被撼動。然而,真正被撼動的是塔爾的生活。塔爾被不斷擺動的節拍器吵醒,無端聽見女子尖叫,被狗嚇到跌倒破相,夢見愛人在臉旁耳語,彷彿置身雨林中入睡,或是紅髮女子糾纏在脖子側的亡靈,恐懼與罪惡感惡夢般地在塔爾生活中現形。糾纏塔爾的紅髮女子,是片中不斷提及的克莉斯塔,她在塔爾職權騷擾下選擇自殺。熟識克里斯塔的法蘭西斯卡感到悲傷,卻只得到塔爾敷衍的安慰,因此她決定不告而別。片中一再出現的手機對話畫面,或許就是她對塔爾真實的想法。一鏡到底的課堂戲被惡意剪輯上傳至網路,放大塔爾「有爭議」的舉動,也許就是出自她之手。塔爾也因此事跌落神壇並遭大眾公審撻伐,親身體驗「取消文化」的因果報應。塔爾被整個音樂界流放,獨自到菲律賓發展。當她走訪當地按摩店時,女服務員竟以樂團方式排列,此景頓時讓塔爾想起往事因而感到作嘔想吐。歷史中指揮家的角色也並非一開始就存在的,最一開始主要是由樂團首席小提琴家兼任,這位置恰巧正是她的妻子莎朗古德諾,她並未搶走塔爾的風采,在職場上,她幫助塔爾樹立強悍的形象,還為團員示範她難以到達的最高標準,然而,我們無從知曉這對伴侶在家中的權力分佈,戲中只展示了塔爾對養女佩特拉的管教方式,她依然用著職場那套慣用伎倆,以惡言來摧毀紅色外套女孩的心靈,藉此打擊欺負女兒的霸凌者,女兒確實獲得了保護,用布偶排出媽媽樂團的樣子討她歡心,同樣的設置也安排在塔爾被整個音樂界流放後去到菲律賓,她來到按摩店挑選服務女子,竟排列成了樂團的樣子,讓塔爾想起自己過往的權勢關係,因而感到作嘔想吐。雖然《塔爾》在「時間」的編排上並不如塔爾的指揮般精準,反倒隨著塔爾遭「取消」後急轉直下收尾。也許是呼應角色心境的處理手法,卻讓故事顯得有些頭重腳輕。但在結尾處,塔爾接納傳統(古典樂)之外的遊戲配樂(魔物獵人),一反傳統的路數卻呼應電影所要傳達的意旨,我依舊給予肯定!此外,本片雖以古典樂屆富盛名的指揮家瑪琳艾索普為原型,卻跳脫傳記電影模式,轉而製作成一齣精采的心理驚悚類型電影。編劇置換角色性別來講述權力腐敗的當代,符合「政治正確」的方向而不顯得刻意矯情,實為一則寓言。劇本更是高明地在戲中多處紋上隱喻的圖騰,曾經的考察之行成了塔爾悖德的詛咒,也為電影蒙上一層神秘的民俗色彩。🎶延伸聽歌: HelloNico 《布蘭琪》

Read more

《我是千尋》放心回你的星球吧

「千尋」不過是個化名。古澤綾借用兒時只見過一次風俗店姊姊的藝名,只因她們相遇的那一晚改變了她的悲慘命運。姊姊毫不猶豫吃掉她做壞的飯糰,吞下小綾童年的不幸轉化成臉上洋溢的幸福,也讓她不再害怕黑夜。姊姊說過「夜晚就是她們的國度」,小綾主動牽起姊姊的手,好似一對真正的母女般親密。道別前,姊姊留下名片,「千尋」從此成為小綾最嚮往的模樣。那時的她,仍無理解姊姊坐在路旁抽著菸的孤獨,此刻她早已體會,卻仍獨自在岸散著步,愜意哼著歌,找到了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千尋」。《我是千尋》講述著「孤獨」的主題。電影透過「人類其實都是披著人皮的外星人」,為孤獨下了一個美麗的註解。此一註解解釋了「我們永遠無法理解一個人」甚至「獨佔他的心」這句台詞,也說明即使是相同血緣的親屬也可能來自不同星球,甚至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對方。這也是小綾不願前去生母葬禮的原因,她們倆就是住在不同星球的陌生人。然而,屬於同一顆星球的人終將會找到彼此,就像多惠阿姨與小綾的相遇是如此寶貴,成為她來到便當店工作的契機。即使多惠阿姨雙眼全盲,她仍能聽出小綾的聲音,仍是那個最懂小綾的人。「我很喜歡現在的你喔!」多惠阿姨溫柔地抱著小綾這樣說,同樣的頻率、同一份共振,對她來說何其有幸。片中的角色皆是如此,透過相互連結起的好意,維繫起活下去的動力。小綾幫助老遊民「師傅」洗澡也親手為他埋葬,將昔日風俗店老闆視作父親,而便當店老闆娘多惠阿姨作為母親,拿蛇嚇自己的調皮男孩小誠則像兒子,一直跟蹤偷拍自己的女高中生岡治則是女兒。她照看著這對沒有血緣的姐弟,幫助小誠的單親媽媽理解孩子,也讓岡治意識到她們家真正的問題。岡治學著小綾曾經做過的舉動,笨手笨腳地捏了顆飯糰,送去給忘記帶鑰匙餓肚子的小誠吃。小綾未曾避諱性的慾望,她見狀那名男工人面對與父親一樣為所欲為的顧客發脾氣,她並未因著從事過性工作,擱著靠著同情而上前獻身,兩人反倒是敞開心房聊天,約定以後一起埋屍體來換一碗拉麵,而後她主動與那名男工人發生了關係,這都是出自她的真心。人經歷低潮時好似沈入水底的金魚,若死去,身體就會浮出水面,不掙扎就會浮起,亂動的話就會沉下去,因此,小綾對生命的「不掙扎」即是躲在房間裡,足不出戶也不與人見面,幸好小誠與岡治依然記得她,前來探望她還送餐到家門口,提醒她這個世界仍有人在乎她,千尋又能再一次浮到水面上。她浮出水面的第一件事是到母親的墳前悼念,放上自己最愛的栗子,撈起墳前水灘中溺水的螞蟻,自己好似也被拯救了一番。《我是千尋》故事情節似曾相似,如此雷同卻又有所不同,不同的是電影為角色抹上了一層反射的波光,使他們能夠踩入海水感受那股「真實」的沁涼,即使無法全然理解,也試著看向對方的眼睛去理解一個人。縱使生活偶有「醃梅」那般臉糾在一起的酸澀,搭配上其他主菜與配菜(遇見的他人)依然能成為豐富飽足的一餐,這一餐,我想就是《我是千尋》了吧!🎶延伸聽歌: SoSoHeroes瘦瘦英雄 李霈瑜 林以晨《放心回你的星球 》

Read more

《無人相信的真相》像是被告知說謊,像是被塗暗現場

舉起右手發下誓言「我沒有說謊。」字字鏗鏘,她的眼神近乎要貫穿螢幕前的觀眾,這名女子叫作莫琳。作為一名工會代表,莫琳負責替跨國核電公司的廠勞工發聲。片中的事件時間軸橫跨數年,她被迫在法庭上反覆重演自己受到侵犯的慘劇。然而,同一段時間裡,這群勞工依然未被關注,沒有名字也沒有身分,唯有莫琳這名「受害者」上報,與她相關的議題才會被大眾看見。「完美受害者」的概念指的是非典型的理想受害者,他們未必有掙扎或是逃脫的跡象,看似正常,實際上必然受到了侵害,編劇將這點包裝成劇中最大的「懸念」。警方認為莫琳都在自導自演,並指出她心理狀態不穩定,包含她在犯罪小說上的記號、打牌時擅長使用的吹牛技巧,全都成了不利於她的證物。此外,她口中的嫌犯過於聰明,除了未留下一絲指紋外,甚至用房間裡的工具綑綁她並從抽屜取出難以拔出的器械攻擊她。當莫琳說到此處,就連丈夫都覺得邏輯不通,甚至連身為觀眾的我都有點動搖。沒能從莫琳的被害者角度來思考,隨著警方的觀點闖入這棟屋子,即便以極其迅速地手段結案,也讓本案顯得不尋常,讓人懷疑背後或許有政府高層主導。那麼這六小時裡,她究竟在想什麼?沒有呼救、沒有掙扎,莫琳只是呆坐在木椅上,以近乎失憶斷片的說法回答給警方。實際上,那時的她心思早已抽離,才能若旁觀者般冷靜看待自己身上的傷。數年的時間並未消除這份恐懼,莫琳鼓起勇氣提出上訴。這次,前案佐證另一名女性也曾被相同手法綁架。這些嫌犯專挑曾遭性侵的女性,目的是降低她們法庭上的言論可信度。內心的創傷未平,無法被同情的痛點,莫琳不想再遇到這樣的惡夢。因此當時才會在警局故意招認是自己所為,其目的全是為了保護丈夫與女兒。然而,到了法院竟被女法官數落前後說法不一,因此被判刑。當她再度站上法庭,律師精準點出那段偵查的盲點與漏洞,最關鍵的翻案論點是,莫琳根本無法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因為那時她的右肩受傷,只要轉動手臂就會全身發痛,更別提將小刀塞入下體。她還以此自嘲,這份幽默鞏固夫妻間的情感,沒有因為這道創傷成為更深的裂隙。「我已經習慣被毆打,因為職業使然。」伊莎貝雨蓓飾演的女主角,披著一頭金髮,乾淨利落的裝束,穿戴著各式的耳環,其女強人形象展露無遺。她如此地聰慧,更是丈夫眼中超越神力女超人的存在,電影才賦予她大紅的意象。然而,除了反覆塗抹的口紅及指甲油顏色外,綑綁她手腳的也是紅膠布。或許代表她雖能挑戰危險、權力、結構,卻也為此感到無力。不過,就算鋪天蓋地的惡意朝她襲來,她卻只展現了一口菸時間的脆弱。雨蓓如此多變而細膩的演出,就是我們如此深愛這個角色的原因。《無人相信的真相》乘著性別意識的浪潮,為女性個體至集體的創傷發聲。有別於《藥頭大媽》的喜劇元素,此次則是將驚悚題材發揮地相當完滿。抱持著感激之情的我,和雨蓓在同一個影廳觀賞完這部電影,她在掌聲中起身致謝的優雅身影會永遠留在我心中。這是台灣影迷不曾相信過的奇蹟,也是《無人相信的真相》使我相信的真相。🎶延伸聽歌: #艾怡良 《#懷疑論》

Read more

你的決定只忠於自己:《法貝爾曼》地平線上的靈魂

「電影分級注意到,囝仔就袂罵罵號。」在「電影分級制度嚴明」的現代戲院規定之下,這句標語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影迷的腦海裡。有意思的是,《法貝爾曼》中小山米所見的第一場永難忘懷的夢(電影),就被高速迎來的火車撞得魂飛魄散(《戲中之王》),走出戲院的他仍驚魂未定,母親詢問他喜歡片中的哪個橋段,他依然無法言語。這一幕確實讓我充分理解了「分級制度」的重要性。那些無法被孩子們消化的場面,成為足以影響他們人生的惡夢。矛盾的是,小山米為了直面這份恐懼,他組建起玩具萊納火車試圖重現這場戲。山米的執念像是火車頭的大燈貫通了腦門,成為他對於「電影藝術」的啟蒙(打光),惡夢旋即化身成美夢,而且是能夠被鏡頭捕捉下來的美夢。山米開始拍攝家庭的紀錄影像,妹妹們成了他戲裡的主要演員,他因此愛上了拍戲、愛上了導戲。試想本片自傳主人翁的史蒂芬史匹柏,若當年被「分級制度」給擋在戲院門口,或許也不會投入影像的懷抱成為電影大師,那麼「分級制度」是否也正阻礙了某位電影奇才的降生呢?《法貝爾曼》所描繪的正是山米前半生的阻礙與成長,經歷波洛斯舅公所說的「藝術與家庭之間的拉扯」。更精準的說,山米自認為必須在父親與母親間進行選擇。父親擁有天才般的工程師頭腦,他追求的是對社會具有直接貢獻的「實物」,因此才會將山米「拍電影」當成無法長久的「嗜好」,甚至當成是安撫母親憂鬱的「工具」。父親對於山米的期許是一路順遂考過的「駕照」。事實上,山米駕駛的路程卻相當顛簸,同儕對他「貝果曼」的欺侮與嘲弄,發現母親有出軌念頭的錯愕與排拒。這份藏在影像裡「違背道德」的情感,成了山米不願接受自己與母親相像的主因。母親具備藝術家的氣質與豐沛多變的情感,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投身家庭。然而,面對如此完美善良的丈夫,她才無法將真實的想法說出口。心思細膩的山米注意到母親的表情和舉動,放大檢視細節才看出了端倪。好似戳開了譜上的洞,想要映照出完美母親閃爍的光,卻意外看見了她的影子,母親其實一點都不完美。透著光的連身裙擺動揚起了沙塵,母親跳給丈夫也跳給所愛之人。蜜雪兒威廉絲賦予了該角色的情感,剪去了指尖的銳利,張弛有度的演出像在彈奏音樂,確實值得一座「女主角獎」。從「露營影像」我們看見了山米對母親的關愛,他所拍攝的「戰爭電影」則是對父親的敬畏,兩者都是滋養他茁壯的養分。山米好似母親環抱搖動的小樹,又怎能輕易被挖出土壤外?他接受了這份不可分割的連繫。因此,也能理解父母最終「分離」的決定,父親的哀傷躲在了陰影之下,母親則獲得了自己親口說出的「原諒」。《法貝爾曼》展現導演生命裡「無處藏身」的「痛」,舅公拉扯耳朵留下的疼感,高中惡霸揍向鼻子的拳頭,甚至是母親唯一一次打在背部的掌印,這些「痛感」使人落淚也令人銘記。追求藝術未必得捨棄家庭,重拾攝影機中家庭與成長的苦痛,這些都是他往後創作的重要元素。「凡事都有原因」母親的話語留在了心中,成了他對電影的堅持,想創造一個別於現實既安全又快樂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我們不只會聽見悲嘆的低音與下降的音符,也能夠聽見逐漸抬升的主旋律。史匹柏讓這群角色走上了記憶的戰場,看著父母親友在記憶片段裡被抱起而離去,他並沒有沈浸在「下決定」的悲傷裡頭,而是獨自堅定地走向了地平線的盡頭。🎶延伸聽歌: #甜約翰 《#敏感話題 》

Read more

《過時.過節》:帶不走層層疊起的家庭重量

帶不走層層疊起的家庭重量「那顆屬於香港的石頭,你撿起了嗎?」觀察窗邊螞蟻搬運食物的軌跡,看似紛亂實則朝著同個方向前進,男孩小杰看得癡迷也想加入這支隊伍。他提出了耐人尋味的疑問:我們為何要群居(成家)?人類同樣被視為「群居」的動物,過去為了躲避野獸形成守護彼此的聚落。然而,沒有野獸出沒的都市叢林中,人們又為何住在一起?《過時·過節》所描繪的這個「香港家庭」,也懷抱著「團圓」的希望,卻使終沒法共處同一個屋簷下,兩代人皆是如此。上一代,祖母對於小兒子阿明的不信任,認定他過節回家就是為了要偷錢。阿明被母親的偏見所羞辱,才會氣得不再回老家,多年後想回來時卻已來不及了。到了下一代人身上,陽撞見了父親持刀準備砍母親的恐怖畫面,陽自然無法原諒父親那時斷線失去理智的行為。爲了讓父親記住椅背上砍下的「缺口」,他選擇離家留下空房成為這個家的缺口。沒想到,這一去竟是八年的歲月。「非得要住在一起」或許正是亞洲家庭的通病,也因此讓價值觀迥異的家人們都活在爭執與碎嘴相伴的苦海之中。電影到了後半段,還完房貸的父親決定離開這個家,目的是要讓陽回來填補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同時也能回應太太當年「想離婚」的訴求。電影的結局並未落入俗套的「大團圓」戲碼,編導的這一選擇實在讓我驚艷。女性角色在庭院中圍爐,好似電影開頭她們烹調的餐食才能養活了整個家;男性角色則踏在「出走」的道路上,父子倆放下誤會準備一同共進晚餐。將整個家中的角色與山邊的父子框進了同一個畫面中,我想,這就是導演回應男孩的答案了吧!非常喜歡劇本中描繪這對姐弟的心境變化,且弟弟陽這條支線尤其迷人。姐姐琪以為結了婚就能擺脫原生家庭,沒想到離婚後她又再度回到這個家。當她被諾門拋棄(放鴿子)時,竟沒有被孤獨感籠罩,她理解自己無需依附男人(情人),靠自己的雙腳也能登上頂峰,見到日出美景。弟弟陽開發了一款說話談心的VR遊戲,目的其實是要用來練習交談,而非單純撫慰寂寞的現代人。他透過這款遊戲模擬與對象溝通的情境,進而讓自己有勇氣面對父親。然而,當這對父子隔著車窗相見時卻無人願意開口,兩人都是這個家的「失語者」。沒想到陽卻在遊戲老手情哥身上有所啟發,聽著情哥說起自己孫子沈迷於電玩遊戲,因而與家人反目的過去。情哥家庭的最後結局,是他的孫子早已跳樓天人永隔,讓仍有機會與父親交談的他有意返家。透過陽的角色放下憤怒的執念,也透過琪琪找到自我肯定的價值,讓本是黑白的家庭悲劇因而重新染上了色彩,隨著吹進家門的清風搖曳鈴聲有所領悟。於我而言,這群演員如此賣力的爭吵戲有時像在看八點檔,但是當我回想自己家庭的生活經驗,確信這些角色真有可能出現在現實裡。因此,他們的演出實實在在成立。尤其是袁澧林演出的小姪女悅,自然不做作的治癒氣息令我最為喜愛。她解開家人都不願坦白的心結,使得故作堅強的家人不再是頑石,而是搓揉好的粉白色湯圓,再平凡的味道也能入口即化。🎶必聽主題曲:#呂爵安 《#攀上天梯的螞蟻 》

Read more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愛不是抽象的信仰

愛不是抽象的信仰各有各一生一世各有各的溫柔鄉「有分合有聚散」這是所有情愛關係的共通點,無論是交往或是結婚,在現代社會要尋求能夠白頭偕老的伴侶,實在可遇不可求,因此,當明翰說出了毛毛的心聲:「你只是想要有人愛你一輩子!」,他戳破了毛毛所相信「用一生去愛一個人」的美夢,家豪的「背叛」他其實心裡早有底,那些有意閃躲迴避的小動作,他仍執意懷抱自己「想婚」的念頭,毛毛的選擇或許正是「亞洲異性戀文化壓抑結果」的反動,在台灣順利通過同婚法案的那一刻,他被「衝動」遮蔽了「冷靜看待一段感情」的思考,因此才會連愛情的墳墓都未踩入就進了棺木。我不得不佩服編導,在當今這個「同婚後時代」,講述了任何性向都會有所共感的「感情經驗」,呈現毛毛(想結婚成家)與家豪(只想待在一段關係中)價值觀的差異,展現這份差異,進而體現這份感情的課題無關乎性向,畢竟「人世間的婚姻,只是一張紙而已」。至於本片最重要的主題則是「標籤」。片中設置了多種「刻板」的角色,被警局當成廣告女郎的林子晴、拼命吃炸雞的同志同事小胖,就連毛爸的角色也故意讓觀眾理解成是拒絕接受兒子出櫃的保守父親。全片著墨最多的則是明翰這位「鋼鐵直男」,從「恐同打同志」到能夠理解「同志(毛毛)」的轉變,確實能讓大眾更容易帶入他的角色裡。矛盾的是,本片同時也在深化大眾對男同志的刻板印象,尤其像是「撿肥皂」的老梗,片中也大量致敬了Jolin的歌曲,意味著將Jolin視為大眾「認定」同志族群的Icon(偶像),忽略了同志族群的多樣性,擁有去追隨不同偶像的權利。儘管本片在「去標籤化」的過程中同樣帶著「刻板」,卻能讓大眾對這類議題有更高的能見度與接受度,我想我也該撕去既有的標籤來接受它。「上輩子你養我,這輩子換我養你。」實在有夠浪漫,真心一點、深情一點的眼神,或許真能讓他們激發出帶電的火花,想不到我仍被演員們入戲的演出所渲染,尤其在毛爸向明翰坦白過往的那場戲中,兩人(毛毛與明翰)道別前的眼神,已道盡一切複雜的情緒。至於本片是否拿出了導演應有的水準,混亂的剪輯與時不時像在追劇的敘事節奏,加上尚待加強的視覺特效動畫,觀影過程確實讓我數度皺眉,但仔細想想,當今國片導演中能將如此多議題成功融入成為商業通俗片,程偉豪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也將「不敢相信」的台詞深植觀眾的心裡。🎶延伸聽歌: 蔡依林 《不一樣又怎樣 》

Read more

《回到首爾》分開的天地,遠遠又不離不棄

分開的天地,遠遠又不離不棄蒙古古詩以傳至南方的鳥鳴,描繪人們對「出生地」的懷想,這份僅存在於想像之中的「思鄉」之感,弗萊蒂在因緣際會下受到了啟發,飛往日本的班機因颱風被迫取消,於是,她跳上了下一班飛機,獨自前往出生地韓國,儘管她擁有「正統韓國人的五官」,卻說著一口流利的異國語言(法語),因著一曲老式韓文歌駐足,進而展開了這趟「尋根」之旅。 輕撫鎖骨上的傷疤,何時何地何故造成的外傷已不再重要,潛藏於內心無法被解答的缺口,才是最難被填補的。這或許解釋了女主角諸多叛逆無理的行為,源自那份無法接受身分的迷失,成為與自己韓文名字「妍喜」全然相反的形象,那個不再「平易近人與喜悅」的悲傷女子,被蓮蓬頭水沖刷也洗不掉的抑鬱,貼著天花板來排解等待的焦慮,在公共場所暴走叫囂也滅不了心中的怒火,她像是顆不定時炸彈卻負責販賣軍火飛彈的荒謬。因此,25歲時的兩週韓國之旅,在即將離開前,她選擇破壞掉所有的關係,走向了餐廳中央的空地,隨著旋律前後律動,好似要撥開一切的手勢,甘願成為任何人(Anybody)也不願接納自己,這一舞實實在在地打動了我,也是全片我最愛的橋段。「識譜」作為貫通全片的意象,讀取人們交談間的暗號,進而重現這份感受。片中有著諸多「翻譯」的橋段,也可視作「識譜」的一環,「不要再聯絡我」的法文惡語,被亞洲韓語的詞彙所美化,讓生父多年來壓抑的懊悔有了一絲救贖的可能性,因此他才會不停傳簡訊給女兒,諷刺的是,他仍不願學習女兒送養國家的新語言,私自要求她學韓語,甚至要幫她找個韓國老公。如此保守的亞洲文化與相對開放的歐洲思想,形成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直至七年之後,生父播放著手機裡自己彈奏的練習,52秒的琴聲裡寄託了如此複雜的情緒,無法得到原諒的哀傷、不再團圓(回到群山)的遺憾,他只能親自攔下計程車送女兒離去,父親的旋律卻被女兒記在了心上,當她再次遊歷異鄉在鋼琴前彈上一曲,她理解了生父那時的感受,在詩意灰濛濛的光影之下,她獲得了「喜悅」(呼應了自己的韓文名)。《回到首爾》,私心更愛《回首爾後》的港譯片名,忘不了海報上弗萊蒂的那一「回首」,呈現她抵達韓國「爾後」的生命變化,徘徊在「自我認同」的巷弄間,撿拾著「能夠返家」的歸屬感。喜歡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打在演員身上的光賦予一種特異的美感,又被牆壁滿版的色塊給襯托,七年後重返韓國的片段則像是進入另一風格的幻境,弗萊蒂畫上了女版007的妝感,如銀翼殺手坐在車內看著窗外招牌(韓國文化)掩蓋自身,她選擇不食肉不喝酒避開了倒酒的禮俗,彈指也能讓同行男友消失的離奇,當她孤身坐在「原鄉」的階梯上,依舊擺脫不了「異鄉」的疏離。也許這個「家」終究是到不了的了,亦如生母遞上無法收信的郵件信箱,她不再糾結於韓裔的血脈或是法國的國籍,「生日快樂」就足以歌頌她的降生,往後的路「只能向前無需後退」。🎶延伸聽歌: 孫盛希 《分裂》

Read more

《日麗》我是你夜裡的太陽,也是你影子裡的悲傷

我是你夜裡的太陽,也是你影子裡的悲傷「塗抹」的動作不僅蘊含著愛意,也展現一名父親對女兒的保護慾,整部片中卡倫一再為蘇菲塗上防曬乳,不留一絲空隙讓陌生人接近,甚至還教她抽走手的防身術,怕的就是女兒受到與自己同等的傷害(斷手或是肩上無故的傷疤)。當他們回到房間,才小心翼翼擦去彼此臉上殘留的乳液,父親才終於卸下了責任與焦慮,放心讓女兒錄影紀錄下這一切。然而,渴望「獨立」的蘇菲,某次竟回絕了父親幫忙擦防曬乳的舉動,自己動手才發現她一人是無法塗到後背的,也象徵了父女間無法輕易抹去的情感,意識到這一層意涵的蘇菲,轉而為父親寬大的後背塗上泥巴,一起共享池子裡的泥巴浴。即使沖掉了肩上的泥水,蘇菲仍無法全然明白父親所肩負的重量,因此,她才打開了這段兒時到土耳其度假的回憶影像,試著從中尋找父親的輪廓。父親的抑鬱隱隱地藏在了影像的縫隙間。在陽台抽著菸晃動的身軀,直至凌晨3:08才得以安心睡去,忘不了的卻是他站在欄杆上隨時會跳下去的那一幕,又好似乘上了空中的滑翔翼,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落腳處。「離開了長大的地方,你就不屬於那裏了。」缺乏歸屬感的父親,對女兒提出誠心的忠告,11歲的她仍有時間去覓得一個「家」。回到了電影開頭女兒向父親的提問,11歲時的他有想過未來會如何?卡倫陷入沈默無法回應,只說了自己被父母親遺忘的11歲生日,得到的只是一個紅色的玩具電話,卡倫從未想過自己能活到女兒開玩笑的130歲,或是回到故鄉接手家庭事業的40歲,因為光是能活到30歲就已充滿阻礙,因此,卡倫才會暗自抗拒「生日」的到來,在慶生的前一晚卻毫無興奮之情,甚至直接拒絕與蘇菲上台合唱。片中也藏著許多對「死亡」的暗示,無論是卡倫強行穿過大馬路被按的喇叭聲,或是深夜獨自走向海浪中的噗通聲,甚至是沒有證照仍要進行水肺浮潛的舉動,就連片中他說著埃及艷后被毒蛇咬傷的歷史故事,也能聯想到「自殺」之舉,這些或許都提示了「父親已經逝去」的現實。他內心難以吐露的感受,就像與女兒度過完美的一日,回到房間只想靜一靜,止不住的疲憊來襲,彷彿將自己拉進了床底,躺入那張擁有自己故事的地毯中。就算讓女兒學著自己打太極拳,也無法抑制這份傷感。他同樣無法擺脫「沒有錢」的生活狀態,無法選擇更高級的渡假飯店(整修中)而懷著歉意,沒能拾回昂貴的潛水面罩而難掩失落,在戶外餐廳享受一頓晚餐卻付不出錢選擇逃跑,抑或是隨手撿起路人剛丟下未熄滅的煙蒂抽上一口。他開不成夢想中的咖啡館,仍想給女兒一個漆滿黃色的房間,換來的卻是女兒「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的氣話。直至女兒戴上了能夠無限暢飲的黃色手鍊,她才明白父親所苦惱的金錢問題一直都存在著,是無法賺錢的她無權批評的,進而主動向父親道歉和解。那條黃色手鍊也成了蘇菲成長的印記。她不願聽從父親的建議,認識泳池邊同年齡的女孩們,而是選擇偷窺鑰匙孔裡少女姊姊們發生性事的秘密,觀察著青少年異性戀愛的相處模式,自己則對玩賽車的男孩有了好感,意外獲得的一吻成了她對性的啟蒙,蘇菲同時也看見了躲在門後的同性之吻,理解到超乎性向的愛的可能,因此,我們才會看到躺在蘇菲床邊的女性伴侶。陽光下過度曝曬忘卻了流逝的時間,直至夜晚降臨才能讓他們的合照緩慢地顯影,因而記下父女共持過的美好日子,《日麗》帶給觀眾私密中的真切,無法輕易忘懷的溫暖,情感也在導演成熟的敘事中昇華。那顆高掛的懸日就如同脆弱的父親,與父親揮手道別後的日子也有所不同,父女因著「共享同一片天空」的理念,即使分隔兩地依然能向對方傾吐。當蘇菲成長到父親當年的歲數,回放這些影像片段,才察覺父親那時或許想得到女兒的救贖,去深深擁抱在黑暗中獨舞的他,那個會永遠愛著她的父親才能安然離去。”We know the perfect place. “能永遠留在此處的地方,或許就是《日麗》了吧!🎶延伸聽歌: 陳綺貞 《太陽》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9 10 69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