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厭惡少年犯的原因,是因為少年犯無法改過自新。」
《少年法庭》
✎𝓙𝓾𝓿𝓮𝓷𝓲𝓵𝓮 𝓙𝓾𝓼𝓽𝓲𝓬𝓮
▐韓國的律政劇一向非常優秀,作為Netflix2022第二部原創韓劇,《少年法庭》探討青少年犯罪議題,以小故事的方式,揭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以及經歷不同過往,四位法官的故事,全十集一次上架,節奏俐落,故事主軸明確,沒有多餘的支線影響觀劇體驗,四位法官對於案件的思辨,值得讓人省思。
首集以2017年震驚韓國社會「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為藍本,更改了案件角色年齡,向我們詢問「如果未滿十四歲的青少年犯罪,現有的法律無法給予妥當的制裁,該怎麼辦?」影集中一再強調法律並不能得到正義,非常寫實,同時也無奈地讓我們看見,無論多麼強勢的法官,礙於法律,終究也無法給予受害者一個公平的交代,整齣劇以沉重的步調,讓我們認知到法律的缺陷。
劇中幾個案件都是青少年犯罪常見的種類,家暴、霸凌、集體舞弊洩題、集體性侵事件,這些案件駭人程度,不亞於成人犯下的罪刑,然而他們無論犯下多重大的罪,依然不會判處重刑,深知這條法律的少年們,開始對於犯罪無限上綱,劇中主角沈恩錫,極度厭惡少年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會悔改,不懂懲罰的意義是在教育他們,不要重蹈覆轍,但在現今法律制度下,《少年法》成了雙面刃的存在。
▐「其實大部分的不當行為都源自於家庭」
這句台詞切中青少年犯罪的大多數成因,家庭缺陷的孩子們,外面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比待在家還溫暖,因此逃家犯罪集團的出現,源自於那些沒有給予孩子溫暖的大人們,彼此間照應甚至是彼此利用,讓犯罪無限循環,「今天雖然懲罰的是孩子們,但家長也要共同承擔這份責任。」忙於工作疏於管教,或是被家人施暴甚至性侵,犯罪的青少年雖然令人厭惡,但每個犯罪的青少年都只是想引起大人注意,「愛」這個字眼雖然陳腔濫調,然而用在任何人身上,尤其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今後,作為一名法官,我會謹守中立性,我絕對不會損害法官名譽。
我對於少年犯厭惡至極,我這樣的態度會引來某些人的批評,也會使某些人受到傷害。
『厭惡』,在字典上的定義是既討厭又憎惡的意思。
雖然既討厭又憎惡,但為了導正少年們,我一定會全力以赴。
雖然既討厭又憎惡,但我會以冷靜的態度作成處分。
雖然既討厭又憎惡,但我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少年們。
換句話說,我會一本初衷地堅持下去。同時,我也會變得與以前不同。
用與以前不同的方式,我,對於少年犯,厭惡至極。」
劇中的角色沈恩錫與羅瑾熙,站在背馳的立場,羅瑾熙認為審判就像工作一樣,速戰速決,採取最有效率的方式,沈恩錫認為每個案件都應該要認真仔細審視,受害者可能無法在法庭上得到伸張,但少年犯可藉由這次的審判改變他們的人生。
▐過去許多以青少年犯罪的作品,像是電影《告白》、《媽媽別哭》都在探討青少年犯罪的兩難,加入「私刑正義」體現法律對青少年重大刑犯的無可奈何,《少年法庭》用更全面的方式,探討成因以及法律的嚇阻,究竟能對少年犯起多少作用,最終以致青少年犯罪的責任,終究還是大人疏於小孩子關愛。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