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德國名導文.溫德斯(Wim Wenders)之手《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在2023年第76屆坎城影展大受矚目,日本男演員役所廣司也因為細膩精湛的影技奪下坎城影帝。這部被德國影評譽為最適合在耶誕假期觀賞的美麗電影,將代表日本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影片攝於日本首都東京,講述一名廁所清潔工平山先生的日常生活:起床、刷牙、開車上班、打掃公廁、在公園吃午餐、下班後去澡堂洗澡、晚上吃拉麵;偶爾看棒球、有時拿底片相機拍攝、讀書或聽音樂……,隔天,又重新開始一樣的生活,儀式般的例行公事,日復一日。眼尖的觀眾勢必感受到這緩慢、細膩、紀錄片式的敘事手法,不僅是德國導演文.溫德斯式的電影語言,更是影響文.溫德斯和許多歐美導演的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式的運鏡模式。《我的完美日常》裡的東京,不將重點放在節奏快速的城市剪影,轉而深刻地凝視日常平凡的勞動身影。
原本文.溫德斯受邀前往東京參與一項計畫,拍攝由知名建築師在澀谷所設計的十七個公共廁所,這些廁所之所以能保持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乾淨,正是因為那些公廁清潔工的存在;文.溫德斯最後放棄了用傳統紀錄片式的拍攝,而轉用虛構的故事、日常凝視的手法,講述一個看似平庸但卻滿足於簡單生活的男人故事。這個平凡的男人,從事著被眾人認為下層卑微的勞動工作,但他也愛涉獵攝影、音樂和閱讀。聽著七O至八O年代的音樂,有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妮娜西蒙(Nani Simone)、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 、奇想樂團(The Kinks)和Lou Reed……等,不管是搖滾、藍調還是靈魂,這些音樂裡頭的反抗特質,和導演對於底層勞動者的致敬相互呼應著。
和片名同名,Lou Reed所唱的Perfect Day裡,同樣也有著儀式般的緩慢的時間感。啊,時間啊,時間。時間,當然也是文.溫德斯的重要主題。
Just a perfect day
Drink Sangria in the park
And then later, when it gets dark
We go home
Just a perfect day
Feed animals in the zoo
The later, a movie too
And then home
《我的完美日常》裡的時間,想討論的就是「變與不變」 。跟小姪女相比,文山還老派地聽著70年代的音樂卡帶、用著老舊的底片相機。時間,究竟是什麼?活在過去,就是不變嗎?改變自己,就代表走向未來和新潮嗎?導演藉著寡言少語的文山先生,用「非語言」 的沉默方式來辯證時間的意義為何。
許多影評家認為,《我的完美日常》是文.溫德斯從影三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作品,這部影片平靜溫柔、樸素且充滿詩意,身為德國人,文.溫德斯卻成功拍出了充滿日本特質的作品。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