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是聖經中的地名。「Babel」原意是「混亂」「混雜」。聖經中有云,巴比倫平原是一處適合定居的好地方,在此生活的人過得安定富足,所有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直到這些居民決定要將沃土打造為大城,並以一座高入雲霄的塔作為世界中心,好彰顯自己的名聲那時,上帝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上帝認為那座塔是亂源,嘆息道:「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彼此同心協力,像這樣艱巨的工程都快要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上帝將建城與建塔的人語言變亂、不一致,使工人聽不懂指揮的命令,指揮不知道工人的要求。於是城和塔被迫停工,大家再也不能齊心合力完成這座通天塔的建造工程了。最後,建城造塔的人一批一批地離開巴比倫平原,向四方散去。從此不同語言的人不願意再住在一起,只有相同語言的人才會聚集成群地找一塊地方居住。這世界很大,不同語言的人們遍布全球,形成不同的語系,從中又分成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從此,人類再也無法找到一種能相互交流的「世界語」了。將好萊塢,不,應該說將電影本身比喻為巴比倫,導演從片名就在透露細節。當好萊塢還處在默片時期,無需仰賴語言、聲音,演員僅靠表情就能走入人心。隨著有聲電影的來臨,好萊塢震盪了全世界,更撕裂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時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到底是什麼電影?氣質上是文藝片,表達則是商業類型片。中間似乎穿插了愛情片、驚悚片、黑幫片、紀錄片。看到最後才懵懵懂懂明白,這是一封給默片的情書,也是默片留給我們的遺書。劇中一段影評人愛麗娜對康拉德說的話,語氣平靜卻敲響警鐘,她用房子比喻好萊塢的生態,用大火隱喻每一次的變革,每一次經歷火炬,有的人死去,也有的人如康拉德,只是呆站在那想著:「為什麼發生火災?」卻毫無作為、怪東怪西。而身為影評人,也被罵作是蟑螂的她,反而客觀的躲過每一次的災情,繼續活著見證這屋子裏發生的事。作者會死、影人會死、明星會死、觀眾會死,唯一能替時代發聲的,唯有作品。喜劇表達有些荒誕怪奇,但也能理解編導的用心,結尾對好萊塢工業的致敬,令人震撼也傷感,黑白電影、有聲電影、特效電影,到了現在還有AI輔助的電影,今昔變化之大,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南柯一夢,夢醒之後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為這個世界造夢。這個世界需要夢想,我們今天飾演別人,一不小心明天就會被別人飾演。
Read more相較於聚焦劃時代飛行和空戰視聽語言的《Topgun1》,《TopGun2》更進一步地在文本上捕捉到了飛行情懷的本質。電影開場僅數分鐘,劇本便設計了人為控制的戰鬥機將被無人機取代測試的情節。因為在上頭眼裡,諸如“獨行俠”之類的戰鬥機牛仔們,需要吃喝拉撒睡,會犯錯,更可能違抗軍令,被冰冷和高效的軍用無人機取代是遲早的事。不聽指令的獨行俠被調派為飛官指導,要傳授一群候輩在惡劣條件下完成任務,且不惜付出生命。故事大多都在獨行俠和學生、其他官員的矛盾延展開來。導演把重心放在獨行俠的成長上,不讓獨行俠退變為任性男孩,與保持青春活力並能進一步成長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此片與前作的聯系之緊密,以至於形容本片是極少數成功的電影續作。而要談到獨行俠的成長,則不得不提他已故摯友的兒子——公雞。公雞因父親之死,以及對獨行俠的反思,導致他的飛行與作戰思維偏保守,總是想顧全大局,但獨行俠告訴他,在天上多思考一秒就是死,危機時刻要憑借本能做出決斷,當年的事故,換做他的父親同樣如此。最後那些「黎明前的黑暗」讓亦師徒、亦父子的雙角色拉出了共同的成長主題人物弧光的同時,也讓電影再度扣回了「決定一切的不是飛機,是人」的核心命題。我們總是懷念和對標90年代的好萊塢大片,其實我們並非是守舊,而是懷戀那種在酣暢淋漓中尋得的工整感與平衡感。我相信,《TopGun2》既是上一個時代的傳承者,也是下一個時代的開啟者。
Read more等了十二年,《阿凡達:水之道》作為續作,關於自然,關於親情,關於叛逆。看似與第一部相近的結構,雖是稱得上優質大片,仍顯得有些庸俗。卡麥隆選擇從森林到海洋無疑是相當明智的。浩瀚神奇的大海,水生植物與礁石點綴其中,圖鯤穿行,飛魚遨遊。那是海洋之風,生命之風。觀眾想看的莫過於此,而卡麥隆也做的相當出色。缺憾之處在於沒有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如第一部在雨林中的動人一幕。然而,人類是否曾對手無寸鐵之眾懷有絲毫憐憫,是否曾對自己的惡行躬身自省。那一幕幕慘狀中融入的是對霸權的痛斥,對人道的質疑。當觀眾因此被激怒,被點燃時,酣暢淋灕的戰爭場面無疑是一劑良藥。有人用西部片的結構來看待阿凡達1,卡麥隆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態度以及對他者的慈悲,具象在美麗的潘朵拉星球與納美族人經歷的種種。科幻片一向的主題,以大自然和科技對立、科技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傷害交互運用。進步的思維,侵害的就是人文主義和人道思想。科幻片永遠隱喻的是當下,所以納美人與自然同步對抗地球人和RDA的科技,也許說的是未來,但是它的主題永遠是當代的。《阿凡達》說出了當代美國帝國主義對阿拉伯人、非洲黑人,甚至近年來亞洲人的干預與壓迫,項公舞劍,意在經濟,以前要的是黃金,後來要的是石油,現在可能要的是鋅片。這個訊息在美國引起不少批評,也許因此阿凡達2才有所調整,把納美人與地球人的對立,改成私人的恩怨。阿凡達2沒有衝破前作設下的關口,用個人的英雄與家庭的連結來強化角色,卻也淪於通俗,也許是作為後續的過渡作品,其人物在反抗動機與覺醒力度上還顯得單薄和沒有說服力,只能期待345集再來漫談吧。總體而言,水之道是一部優秀的商業大片,瑰麗奇幻的海洋景色也好,略顯庸常的簡單情節也罷,自然始終是它的底色,親情與叛逆是浮於其上的表露。相比第一部劃時代的技術突破,第二部更多賣的是情懷,是對黃金歲月的追溯。水之道是也僅是一部優良的大片,而無法觸及那偉大的經典。卡麥隆僅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此之上,那股海洋之風和心之羈絆是仍值得品味一二的。
Read more《于堇:蘭心大劇院》:亂世槍響中的秘語和抉擇—那去留、那戲如人生 . 時間回到1941年的上海,那紛擾之下各懷鬼胎的諜報與租界,一直以來擅長使用大量手持鏡頭來勾勒混亂與失序的婁燁無疑將這套手法完美契合於一個亂世之中,光影之間的戲與真實被攝影機模糊了其界線,遊走於其中的是觀眾始終摸不透的于堇,猶如《蘇州河》中的牡丹和美美的一體兩面—在這則是間諜和演員。
Read more《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魔法世界持續缺乏魔法 .個人其實一直以來都不太討厭《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當年作為一個只看過前作的觀眾進場,得到的娛樂程度其實不差,近期重看完後也依然還算喜歡這部片,一來認為一個五部曲的前傳在把故事方向轉到葛林戴華德的主線時,需要的大量鋪陳在這部片處理的方式雖是混亂但大致上也都能夠接受;二來是Johnny Depp的表演充滿說服力和魅力,角色動機大抵也能買單。 - 但《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為了回扣「怪獸」的母題為主線做出了不少犧牲,一直以來認為紐特與他的奇珍異獸只是一個重新引領觀眾回到魔法世界的噱頭,要仰賴這些非人類角色走的長遠其實頗為困難,《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將怪獸戲份降低相對第三部而言絕對是一件正確的選擇,而《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明顯是JK羅琳為了挽回第二集被詬病的地方,以及收回龐大的劇情支線而間接導致上一集的缺陷再次成了此系列的致命傷。
Read more《捍衛戰士:獨行俠》:人性與機械、未來與當下 .隨著派拉蒙影業招牌logo出現在大銀幕上,一首耳熟能詳的Top Gun Anthem也伴隨於其中,一個與前作分鏡幾乎一模一樣的開場致敬似乎還讓人覺得這又是另一部沉溺過去的情懷續集,但《捍衛戰士:獨行俠》接著切到了那個戲如人生不斷挑戰自我的Tom Cruise正在為了飛行員的未來奮鬥,宛如義無反顧飛向太陽的伊卡洛斯—就在此時此刻,Tom Cruise本人註定了這部續集的不凡。-當整個好萊塢在不斷榨乾老IP且毫無靈魂的複製貼上騙觀眾進場時,《捍衛戰士:獨行俠》無疑是老IP延續的教科書,在前作僅是美國軍事外宣片的等級之下,John Kosinski賦予了續作一個靈魂,不只是一個衝勁十足但卻破碎的靈魂,也是一個神似《不可能的任務》的靈魂,戲裡戲外都經歷了漫長的三十餘年後,Maverick和Tom Cruise再如何風靡觀眾都敵不過時間,在好萊塢商業大片被綠幕和CGI取代時,戰鬥機飛行員也逐漸被機械奪走控制權,彷彿那股初心都已逝去,變成一成不變的流水線產物。 - 因此《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大量實拍無疑是值得所有的掌聲—它和George Miller在《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當中對一切真實的追求是好萊塢自溺過頭的清流,而其成果也非單純CGI能夠取代,Tom Cruise在戲內對「人性」的執著亦是戲外堅持親自上陣的寫照。我是說,當今有幾個演員為了能夠讓承受G力看起來更為真實而親自上戰鬥機操作呢?-或許在不久的未來,由人性操縱的機器將不復存在,甚至是那些宛如AI演算法寫出來的電影只會日漸增多,但Tom Cruise證明了這一切的可能性,他挑戰了電影工藝的極限,這絕非是撐一天是一天的苟且心態,而是回歸真實的初心,那位昔日的英雄用生命挑戰未知的可能性,雖然他無法永遠陪伴觀眾,但他正在用生命來替全世界的觀眾留下最精彩的記憶與光輝。
Read more終於又找到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理由。奧本海默 Oppenheimer,院線電影年份:2023類型:歷史傳記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麥特·戴蒙(Matt Damon)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 故事大綱:《奧本海默》的故事有三條時間線同時進行,過去、現在、未來,每一條線都互相影響,劇中的情節環環相扣,同時堆疊本片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三位一體核試驗」,先不管你對歷史或是理論物理學認識多少,但聽故事的體驗絕對令你耳目一新,《奧本海默》絕對是暑假必須進電影院朝聖的電影。我不是最死忠的諾蘭粉,卻很喜歡諾蘭對觀眾必須進電影院的堅持,如果說串流媒體與電影院,是一場無可避免且勢不兩立的戰爭,那麽諾蘭必定是電影院派的大將,持續捍衛著絕佳的觀影體驗,並且抱持著影像視覺是為故事服務的原則。每一次看諾蘭的電影都有很震撼的觀影體驗,舉例我第一次進影院看的《全面啟動》(Inception),即使有許多的討論將矛頭指向動畫大師金敏,針對致敬與抄襲吵的碟碟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強大的視覺建構能力,相信也絕對不會令人為之驚嘆,更別說除了分鏡之外,對主角唐姆·柯布的同情,以及開放式結局留下無限遐想,觀眾顯然已經成為電影創作的一部分。 回到《奧本海默》,這次除了令人為之讚嘆的畫面、鏡頭切換的剪接手法,音樂與聲音的安排也為整部影片服務得淋漓盡致,重複的節拍宛如頑固節奏,每次一出線都將劇情帶動情緒往前堆動了一些,每個畫面、每個演員表情的特寫,盡是詩意,三條時間線的處理、襯托奧本海默的複雜性格,獨特的走路方式、如同宇宙般深邃的眼神,即使是一個大家在國中就認識的歷史人物,你很難對這個人物不產生好奇,與同情。當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已經無法分辨,到底我最後著迷的是奧本海默,還是席尼墨菲,對於這份不解,頓時有種感動,很希望電影的純粹就停留在這裡,但我最終還是為了片尾消失的部分工作人員感到哀悼,但終究一事歸一事,我覺得諾蘭電影的行銷已經大可不必為了電影宣傳而去掉工作人員名單,但一碼歸一碼,我支持諾蘭卻也挺為偉大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值得為藝術而犧牲。 普羅米修斯最終為海克力士所救,擺脫永恆的折磨,那麼我們要為犯下的錯付出多少代價,才能獲得救贖呢?
Read more《變形金剛:萬獸崛起》追尋屬於你的跨時空鑰匙 作為《變形金剛》早期影迷,見證孩之寶玩具公司進軍電影界之後的大成功,甚至遠遠凌駕同期一樣由孩之寶出品的《特種部隊》系列、《超級戰艦》,也算是看盡《變形金剛》系列如何由盛轉衰的歷史,成也麥可貝,敗也麥可貝,《變形金剛》首集徹底激發麥可貝的男孩性格,從頭到尾就像個荷爾蒙激發的青少年,見證跑車、美女以及大型機器人,再加上目不暇給的動作爆破場面,《變形金剛》確實讓人熱血沸騰。然則輝煌已過時,《變形金剛》在麥可貝一再自我重複,甚至明顯在後期都有股單純交差了事的感覺,於是無腦笑料越來越多,性感美女猛男越來越多,爆破越來越多,但是機器人反而越來越少,《變形金剛》的票房威力變得不若以往,實際上我從《變形金剛2》就開始感覺到與首集極大的落差,於是說服自己去看機器人打架等大場面就好,沒想到幾年過去,早就感到疲乏。《大黃蜂》幸賴以《酷寶:魔弦傳說》崔維斯奈特的童心,將這個故事轉化為孤獨的少女心事,面對「大黃蜂」同樣是孤立個體,沒有人可以傾訴,兩個不同種族的生物成為好友,再加上「大黃蜂」的靈活俐落也有精彩展現,電影算是開闊《變形金剛》另一種神采。只是《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應是作為該系列的融合之作,年輕導演小史蒂芬卡普爾早在《金牌拳手2》就展現其紮實、沉穩卻沒有明顯特色的說故事風格,不太特別,但至少情感濃厚,《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比較起前一部的少女,這次更直接以拉丁族裔、黑人當作主角,但以為能說些什麼,只是故事顯得更簡單。感覺得出《變形金剛:萬獸崛起》明顯在摸索風格,故事實在太簡單,就是尋找跨時空鑰匙,不見了,幸好還有另外一把,被搶走了,沒關係,毀了就好,如果柯博文會難過,那就先等一等,反正他遲早會自己毀掉鑰匙。只是《變形金剛:萬獸崛起》連戰鬥場面不夠有麥可貝過去那種豪奢的暴發戶心態,爆破不夠,動作戲也不算太精采,雖然加入全新品種的「強大金剛」,有野獸外型這件事情確實很新鮮,但感覺還是想要有更多視覺上的全新體驗。至於人類突然穿上「變形金剛」的盔甲,這部分也因為我們早就看過《鋼鐵人》系列,而感到不足為奇了。不過這其實是在《Transformers: Generation 1》就出現過的經典橋段,也算是響應多年老粉絲的喜愛。雖然整部電影的創作邏輯太過簡單,又不見得有過多神采,但因為《變形金剛》到後期實在越來越偏頗了,從《變形金剛3》一路到《變形金剛5》只讓人感覺疲憊,像是被拉去電影院執行一場自己其實沒那麼想參與的世界大戰,但這一回看在故事仍在敘事與動作戲上試圖尋找新境界,好像作為一部過渡電影,這樣已經不過不失。
Read more電影韶華已逝,從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到後來電視機入侵每戶家庭,電影透過極致的聲光特效獲得勝場,而後是近年的串流平台革命。對於愛電影之人,如何哀婉又華麗的敘述好萊塢黃金時代?導演達米恩查澤雷6年前拍《樂來越愛你》打造爵士樂與歌舞電影的繁榮盛景,如今《巴比倫》則以獵奇八卦雜誌《好萊塢巴比倫》為題,講述好萊塢草創初期,即便荒淫低俗,不過達米恩卻能在其中挖掘出藝術價值,下里巴人也能是陽春白雪,只要你認真看待。 為了獲取名與利,你願意犧牲什麼? 《巴比倫》緊緊相扣達米恩的創作母題,為了成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然則《進擊的鼓手》、《樂來越愛你》以及《登月先鋒》都千錘百鍊迎向璀璨,《巴比倫》卻是迎接不得不面對的頹敗,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都有本,權傾一時的大牌明星傑克康拉德(布萊德彼特 飾演)是約翰吉爾伯特,默片時代的巨星過度有聲時代後徹底過氣;來自鄉下的性感女星妮莉拉洛伊(瑪格蘿比 飾演)則是擁有悲慘童年的克拉拉寶;茱菲女士(李麗君 飾演)當然毫不意外的是首位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至於男主角曼尼托雷斯(迪亞哥卡爾瓦 飾演)則被認為是來自古巴的製片René Cardona,後期回到墨西哥繼續打拼。然則,達米恩查澤雷對於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凝視,自然不是如《大藝術家》般的熱情洋溢,在他的鏡頭下,這段歷史更顯得深沉且悲傷,首一小時在連番過場的荒淫派對,裸身與爵士樂構築成驚人奇觀,金錢、毒品、美酒與美食相伴,彷彿沒有明天一樣瘋狂,觀眾即便對這個故事完全不明究裡,也能夠瞬間像是男女主角一樣被拉進好萊塢,每個人都昏昏沉沉,卻又充滿活力。長達3小時的《巴比倫》完全毫無冷場,達米恩面對他所熱愛的好萊塢,毫不掩飾透過傑克康拉德之口,批判將上流階層文化帶入電影的白領階級,卻也憐惜的以伊莉諾聖約翰(珍史馬特 飾演)的八卦媒體記者,向當代媒體致謝,伊莉諾在歷史上其實鏈結的角色應為英國小說家兼媒體記者伊莉諾葛林,是整個好萊塢最願意去保護克拉拉寶的媒體人之一。由盛轉衰,還是歷久彌堅?《巴比倫》讓這群陷入在繁華世代的人們,開始面對一連串困境,無法掌控自身的酒癮、毒癮以及賭癮,明確體會到這個時代已不需要自已,他們感到恐懼且徬徨,即便他們曾帶給這個世界最華麗的樣貌,如今卻也只能盡付東流。故事更巧妙地透過陶比麥奎爾飾演的賭場老大,帶領觀眾一步步走下有如但丁所述的「地獄」,更汙穢不堪的,更恐怖的,讓全片所有角色的宿命已然浮現,全然的頹敗。達米恩查澤雷曾說他初期寫劇本時,刻意將克拉拉寶、黃柳霜等人用真名撰寫,就是為了在心底想像,這些人到底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想起故事一開始,曼尼在派對上看著散發明星光芒的妮莉,向她誠懇告白「我想我愛上妳了」。愛上一個人,也愛上了電影。而這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美好的終究要離去,彼時瘋狂跑遍大街小巷搭上救護車,也只為了一台攝影機,但不知為何,明明是沉迷於性愛菸酒的人們,卻都同一時間能夠動容,為了夕陽下的那一個吻。安靜、純真,像我們第一次看電影時,愛上電影的感覺。《巴比倫》完全不像《樂來越愛你》,主角群在犧牲愛情後獲得了另一個人生,這次我們卻看到一群原本閃閃發亮的人們,被整個時代覆滅以至於消亡。我想《樂來越愛你》若是一封給電影的情書,那麼《巴比倫》就是一封給電影的遺書,不捨又傷心,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人魚公主幻化的泡沫,見證過最繁盛美景,最終鏡頭回到曼尼落淚的臉龐,看著大銀幕默默想起很多年前的瘋狂與溫柔,只是再怎麼懷念,都再也回不來了。一如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昂然而立的強盛帝國「巴比倫」,如今再回首也僅餘荒煙蔓草。
Read more▲圖片來源:imdb劇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性戰爭,也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最知名的幾段悲慘故事,莫過於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珍珠港事件,以及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等等。轉眼間來到2023年,經過了78個年頭,當年的二戰也成了電影中常見的題材。透過每一位專業編導、演員的演繹後,將那些恐怖事蹟、殘忍的生離死別,從冰冷冷的歷史課本中搬上大銀幕。下面Austin推薦三部關於二戰時期的電影,讓大家反思一下戰爭帶來的傷痛。 《搶救雷恩大兵》 該片敘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組成了一支接受特殊任務的軍隊,目的在於找到「詹姆斯法蘭西斯—雷恩大兵」(麥特戴蒙 飾演)並將他安全送離戰場,理由為雷恩是家中參戰兄弟中唯一一個倖存者。片中有許多橋段血淋淋地將二戰時期的殘酷戰場呈現出來,最後大兵雷恩終於平安回到家園,同時象徵了自由與和平的到來,眾所盼望的寧靜終於降臨。這部電影最終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它想傳達給觀眾的不僅僅是表面上接獲任務的官兵勇於達成任務,更深的是要告誡人們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的脆弱。從一開始的搶灘登陸,到最後兩軍在街道、房屋內追逐廝殺的近身戰,導演史匹柏透過血腥鏡頭陳述戰爭的可怕,更深深反向表達了反戰理念。《鋼鐵英雄》主要講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戴斯蒙志願成為軍醫應徵入伍,卻因家庭及宗教因素拒絕使用武器,只願意負責救死扶傷。為此,他數度被戰友嫌棄、凌辱,還差點被送上軍事法庭。最後他擔任醫務兵,在進攻日本前的沖繩島上,他赤手空拳在槍林彈雨中冒死救回75位戰友,自己也身負重傷。1945年,戴斯蒙從杜魯門總統手中接過榮譽勳章,獎狀中表揚他「即使面對艱難困境,也展現出無比的勇氣與無可動搖的決心」。電影在情感敘述上比重高過戰爭,細緻而感人的刻劃愛情、親情與同袍情誼,更重要是道出戰爭處境與和平信念。 《珍珠港》描述了兩位從小一起長大的少年雷夫及丹尼,在長大後順利的進入空軍擔任飛行員。而在一次健康檢查的過程中,雷夫認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不料,在一次進攻時雷夫失蹤,丹尼卻和伊弗琳越走越近,返家的雷夫看到後深受背叛。而後珍珠港在1941年12月 7日遭到日軍偷襲,攻擊了這個美國位於太平洋上的重要軍事基地,美軍艦隊在這場攻擊下受到重創。而兩名原本因為女友而陷入複雜關係的幼時好友,也因為這場戰爭一同踏上了前線,為了國家進行一場非常艱巨的任務。在襲擊東京返回的途中,雷夫和丹尼的戰機被日軍追逐,丹尼受到嚴重的創傷,日軍俘虜了丹尼。雷夫為了救好友與日軍展開戰鬥,在子彈用盡時,丹尼用身軀為雷夫擋住子彈,卻也倒在了好友的懷裡,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好友後,從此天人永隔。雷夫帶著丹尼的遺體回到祖國,告知伊芙琳丹尼的死訊。最後,雷夫和伊芙琳決心共同養育丹尼的孩子長大。這部電影雖然主線是愛情,但觸動人心的是丹尼和雷夫之間家人般的友誼, 在殘酷戰爭中的互相依偎。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該劇完美還原歷史上日軍偷襲珍珠港的部分,所展現的震撼帶來無限的感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