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TGHFF FACEBOOK。 金馬獎迎來60周年,相較於過往,今年當然會有更多更精采的看點,一同來為華人電影歡慶一甲子的美好時光,這裡曾經孕育出李安、楊德昌、侯孝賢、王家衛、許鞍華等無數享譽國際的大導演,今年的金馬獎60會有哪些看點呢? ●李安率領評審團再度現身
Read more已逝名導楊德昌,由於其作品對於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等不同要素,有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批判視域,十分獨特的美感與敘事角度,為當年台灣新電影運動開創者之一。其逝世15周年之際,日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便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首度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創作系列以及特別主題放映。自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分別以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進行,希望透過這樣沈浸式的展覽,引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名導,並走入由他打造的電影世界。在此,我們精選4部楊德昌的作品,讓大家一同回味他生前所打造過的那些經典之作! 《海灘的一天》(1983) 由楊德昌執導、並由他與吳念真共同擔任編劇的《海灘的一天》,可說是首批台灣新浪潮電影作品之一。這是繼楊德昌於1982年執導的短片《光陰的故事:指望》的女性成長主題之後,再次透過片中張艾嘉、胡茵夢兩個女人的一場對話,交代30年來台灣社會的整體面貌,也概括了當時中產階級之間的人際關係面貌,不管在愛情、婚姻、親情、事業等各方面,都有相當深入的探討與著墨,也因此被金馬影展票選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
Read more透過鍾孟宏的鏡頭看世界,兩度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鍾孟宏,用平凡無奇的開場 細膩的生活觀察,把你一下拉近電影世界裡,隨劇情哭笑而無法自拔 1965年,出生於屏東縣佳冬鄉的導演鍾孟宏,拋棄資工專業,轉投向電影的懷抱。他當過導演、編劇以及攝影師,在擔任攝影師時化名為中島長雄。創作力旺盛的鍾孟宏導演,執導的電影可能神似你身邊的故事,從平凡的家常開始,像一股暖流,像冬日裡一杯熱水,流過喉頭,即時止住了心口的風,給還在努力的人一點繼續前進的力量,不只台灣觀眾看得入迷,鍾孟宏更有兩部作品,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瀑布》
Read more說到「魏斯安德森」,大家對他的認識肯定是來自於稱號「對稱狂魔」。幾近偏執的運鏡,完美展示了他對生活與藝術的態度——一絲不苟的細節狂,強迫症的藝術設計者看他執導的電影恐怕會忍不住起身鼓掌致敬。講究對稱的構圖美學,在電影裡一幕幕完美呈現,他的電影簡直是藝術品!強烈的構圖與運鏡,描寫美國夢的失落與幻想;強烈的對比,呈現人與人的衝突糾葛,看見次文化價值,小人物的平凡人生,點出不同於主流價值觀的切角。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粉紅色的房子置中在畫面上,詭異、奇特卻又讓人覺得舒適。這是一部於2014年上映,由魏斯·安德森執導和編劇的喜劇劇情片,就是如此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讓人看過就很難忘記這位導演。魏斯安德森曾說:「 我喜歡的幽默,是來自人們的不安全感和脆弱。」由此可見,導演擅長以黑色幽默探討人性黑暗。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以聲名遠播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為背景,能幹又會察言觀色的門房總管古斯塔夫,有一高齡80多歲的紅顏知己D夫人突然暴斃,他帶著他的菜鳥門僮登門奔喪,卻發現整個家族的人都覬覦豐厚的家產,但財產竟然全部留給了他。電影用故事堆疊故事,卡通般呈現方式強化整部電影的藝術氛圍、戲劇與音樂。這部電影最終於奧斯卡金像獎中贏得「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和「最佳服裝設計」等大獎,當年與另一部被喻為黑馬的電影《鳥人》共同在金像獎中大放異彩。
Read more綜觀整個伊朗影壇,透過影像在批判真實世界的創作者們無非都藉由「虛構」在反映「現實」。近年來,無論是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的《我不是英雄》(A Hero)或是阿里阿巴西(Ali Abbasi)的《聖蛛》(Holy Spider)都透過直白犀利的敘事手法對當今政府進行批判,進而在國際影壇上發揚光大。然而,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的《這裡沒有熊》(No Bears)卻反其道而行地透過沉著冷靜的眼光做出最銳利的辯證。 一直以來在片中以後設手法將創作者本身投射進影像世界內的賈法潘納希一如往常地在片中扮演著雙重的「導演」和「主角」。與此同時,戲內的賈法潘納希亦透過「遠端執導電影」這樣看似會出現在疫情年間的故事配置,加以闡述出當今伊朗社會的創作困境。而從《三張面孔》(3 Faces)到《這裡沒有熊》中,賈法潘納希近期的影像創作看似將自身投射的成份提高,但實際上仍是一場無聲勝有聲的控訴——甚至是更加模糊了創作與現實的灰色地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