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逝名導楊德昌,由於其作品對於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等不同要素,有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批判視域,十分獨特的美感與敘事角度,為當年台灣新電影運動開創者之一。其逝世15周年之際,日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便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首度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創作系列以及特別主題放映。自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分別以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進行,希望透過這樣沈浸式的展覽,引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名導,並走入由他打造的電影世界。在此,我們精選4部楊德昌的作品,讓大家一同回味他生前所打造過的那些經典之作!
《海灘的一天》(1983)
由楊德昌執導、並由他與吳念真共同擔任編劇的《海灘的一天》,可說是首批台灣新浪潮電影作品之一。這是繼楊德昌於1982年執導的短片《光陰的故事:指望》的女性成長主題之後,再次透過片中張艾嘉、胡茵夢兩個女人的一場對話,交代30年來台灣社會的整體面貌,也概括了當時中產階級之間的人際關係面貌,不管在愛情、婚姻、親情、事業等各方面,都有相當深入的探討與著墨,也因此被金馬影展票選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
《恐怖份子》(1986)
《恐怖份子》一片,可說是奠定楊德昌作品風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該片描述一位因摔斷腿入院後又出院的不良少女,因在休養期間覺得太無聊,便開始不斷撥打惡作劇電話。沒想到,此舉意外引發一對夫妻之間暗潮洶湧的婚姻與事業危機。本片不僅透過冷冽的敘事手法來表現都會男女的孤寂與冷漠,更指稱「每個角落的每個人物,都可能是恐怖份子」,開創性的電影語言和不斷顛覆重構的結局讓觀眾大開眼界,也因此拿下第23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獎」。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改編自發生在1961年震驚全台之真實殺人事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台灣史詩級青少年犯罪劇情電影,也是不少人對導演楊德昌留下極深印象的一部代表作。故事背景的設定直接還原真實事件,以60年代高壓統治與冷戰局勢下的台北作為舞台,描述原先小學成績十分優秀的「小四」(張震 飾),竟意外在初中聯考時失常,不僅沒能上心儀的建中日間部,更是在結識女同學小明(楊靜怡 飾)之後為愛走偏鋒,選擇加入幫派,最後更是犯下驚世殺人案。原先天真懵懂的少年,在遭遇一系列人生變化後,在人生十字路口迷茫不已的模樣,精準捕捉轉型期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與細微的人物情感。本片充滿時代氣息與人文關懷,寫下台灣電影史上最震撼殘酷的青春篇章,被譽為台灣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電影之一,也在2022年「史上最偉大的視聽電影」評選中排名第78位,為4部入選的華語電影之一。
《一一》(2000)
作為楊德昌「遺作」的《一一》,可說是集楊德昌電影特色於大成之作。透過8歲孩子洋洋拿著攝影機拍攝家人的背面視角與生活片段,描繪一個台北中產家庭老中青少不同階段的家人們,在普通的一天中真正的生活樣貌。繁華大城市中的人們彼此看似接近,其實各有各要面對且無法逃避的人生難題,這體現出人們與社會、時代的相互牽引,即便嘗試擺脫感覺受困的人生,仍各自為自己與下一代努力。由於楊德昌在《一一》中對時間、記憶和生命進行了深度探討,使其躍上國際舞台、大受矚目,更是一舉在第53屆康城影展主競賽單元中拿下「最佳導演獎」。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