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社會」的搜尋結果

《小女子》:金錢面前,沒有底線

花了好些時間才跟上《小女子》的步調,也或許是一開始我抱著看小婦人的錯誤期待,才會對於劇中最深刻的命題——金錢,感到錯愕難耐吃不消。大概是看到第五、六集才真的調整心態。然而,為了成就或說明錢之於每個角色的重量,我總覺得整體的技法太過繁雜,以至於到後來已經彈性疲乏。先從人物談起,吳家三姐妹的人設雖然稱不上討喜,卻是刻畫的極好。12集全都不偏不倚地施展她們各自的善與惡,由於她們不停的被壓迫、被逼著選擇,在每一次的行動下便會看得更清楚她們的本質:大姐吳仁珠善良,但她的善良介在什麼程度?為調查好友的死至死不休、在乎妹妹們的安危到願意犧牲自己,但同時她也有些拿不上檯面的小奸小惡,像是拿到20億巨款卻只敢買藥妝店口紅、穿好友的名牌高跟鞋去和有錢人嗆聲要求尊嚴。雖然許多時刻很想把手伸進螢幕搖她肩膀說「吳仁珠你根本多做多錯,別再鬧了」但她蠢到有剩的婦人之仁,反而在後面幾集間接達到他人目的與造成反轉,以及和大魔王元尚雅形成強烈對比,算是成功把這個特質發揮到最大作用。再來談談最像「喬」的二姐吳仁京。頭腦好、實踐力高的她,是劇中最直接挑戰公權力與威脅的核心,也是唯一一個未曾拜倒在資本主義下的角色。跟著仁京的正義之刃,才得以剖開朴載相與情蘭會的虛假。最後則是小妹吳仁惠,她權衡後總是倒向最能保護自己也最有利的那方,所以她寄生在好友朴孝璘家中,看似與兩位姊姊切割,其實她是厭倦了總是被姊姊們刻意的保護,由此就更能明白她和孝璘的友情。因為在柔弱的孝璘身邊,仁惠能成為保護者,同時施展自己的抱負。既然人物沒毛病,那又是哪裡讓我看得大翻白眼呢?總歸來說,還是劇本。劇本由《下女的誘惑》和《分手的決心》丁瑞慶編劇執筆,前述兩部電影都犀利得讓人毛骨悚然,再再挑戰觀者的既定認知,上一秒以為的永遠和下一秒發生的不一樣。這個特點移植到電視劇《小女子》,前六集都會出現一個新真相或舊人亡,後六集則是幾乎每十分鐘就有個轉彎,在結尾又來個大山崩,幾乎把前面的劇情砸毀。每一次反轉,都在考驗劇情建立到何種程度,有沒有辦法從沒讓觀眾看見或預想到的陰謀、心機、動作中發射一次次的煙霧彈。但是,埋的煙霧彈越多,往前推敲《小女子》就越得計較細節的鋪排。沒有伏筆也缺乏邏輯的爆點,對我而言就只服務了嗜血與狗血,更可惜的是留了太多東西給大魔王們娓娓道來。就像陳花英最後死而復生的原因,是因為當初替身計畫加上元尚雅目脱殺錯人,而且屍體還將錯就錯的被吳仁珠撞見?推託給剛剛好,都顯得不負責任。人物與場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只要能讓終極計畫能被合理地道出,誰都有可能從狗熊變成英雄。故事不斷發散,最後成了元尚雅童年悲劇導致的人格缺陷,對上陳花英的復仇大計。到最後幾集,爆炸案、精神院脫逃、跳樓自殺、鹽酸殺人等等八點擋瘋狂出現的手法已讓我疲乏,即使最後繞回三位小女子得到鉅款,我也不確定《小女子》到底要探討或訴說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劇本很瞎,人物很笨,金高銀還是精湛的捏塑角色層次,她飾演的吳仁珠對家人、朋友和金錢的感情富有血肉,表演收放自如。如果要我說出《小女子》的優點,那麼金高銀可說是第一也是唯一。

Read more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資源有限,善意無限

開頭從311大地震說起,無依無靠的老太太、小學生與落單男子在收容所結識,進而成為類似家人的關係。鏡頭轉到現在,連續兩起的監禁致死案引起刑警調查,唯一的共通點是兩位死者曾共事於同個社會福利處。這是一部披著懸疑推理外衣的社會寫實電影,最厲害的地方是它的鏡頭把所有好看的演員都變得很平實、平凡,好像你出門會點個頭但眼神不會交會的鄰居那樣,每個擦肩而過的人都帶有故事,但我們願不願意去照看其心理陰暗面積呢?說是懸疑推理,但看點很快就被推翻了。真正的骨幹是每位角色的選擇,直接對社會福利體制做出嚴正的辯證。小學生圓山幹子長大後任職於社會福利單位,而不苟言笑的那位男子利根泰久在幾年前因縱火入獄,而多年前照顧過他們的老太太,在申請社會補助時遭刁難,沒拿到補助前就挨餓死去,幹子與泰久因此走上兩極。隨刑警的破案去了解社會福利單位的運作,才知道補助的標準是浮動的,補助的對象是主觀判定的。可是電影也不單站在弱勢方抗爭,由永山瑛太飾演的處所職員卑鄙遠離事端的模樣揣摩的極好,但像他這樣明哲保身的人不在少數,大量需要幫助的人,都是社會保護網無法全接住的,唯有「就事論事、公事公辦」才不會讓自己落得兩面不是人。事件過程本身沒什麼高潮起伏,甚至很多情節都太方便的去帶過很多轉折與秘密,懸疑的好處是引起觀眾興趣,但敗筆也是頭重腳輕的處理手法,執行上感到拖延和不耐,從阿部寬飾演的刑警角色看待整起事件的用意也令人皺眉。雖然技法粗淺了些,但可以肯定的是核心著重帶出各方的難為與人性互助的光輝。幹子在訊息中傳達給社會的吶喊,那聲聲的「活下去」,不僅是在對311後帶著傷痛活下去的災民,還有那些尚未被接住的人,制度也許還沒辦法發現你們,但哪怕是任何一個陌生人釋出的善意,都可能讓這些人擁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Read more

你怎麼能錯過?!值得二刷的韓國電影 (上)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幾部必看電影清單,有些是因為演員演技出色,有些是電影情節的安排出色。電影情節符合時事和生活時,讓我們在看電影的同時反思自己,甚至會想一看再想看!  82年生的金智英 Kim Ji Young Born 1982            《82年生的金智英》登上亞洲多國暢銷排行榜,然而,在韓國伴隨《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不是檢討,而是變本加厲的惡意攻擊!             34歲的金智英,有一個深愛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女兒。生活幸福美滿,她卻在某天突然「病了」!她時常用已故的母親或學姊的口吻,說著那些她未曾說過的心裡話。爲了育兒離開職場的金智英,難得空閒的片刻,拉着娃娃車去公園喝咖啡。沒想到一旁閒聊的上班族男子,卻訕笑她是拿老公上班錢享受的「媽蟲」。             「媽蟲」是泛指家庭主婦每天只需煮飯、照顧孩子,花著丈夫的血汗錢就能優雅地過生活,在看《82年生的金智英》之前,你或許也有相同的刻板印象。關於母親的夢想、關於「媽蟲」的謔稱、關於職場性騷擾,在每個細節都能令人瞬間淚崩! 當這一切一切的悲傷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已經沒有人敢再控訴這個社會的性別不平等。 這或許也是《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版,男性諸多角色設定改編得更加包容、溫暖的原因。「我以為我都知道」的台詞提醒著極端激烈的言論之外,還存在道不盡歉疚的男性。這不是性別對決,而是家人的故事,也希望這部電影能讓每個人找回同理與勇氣!  寄生上流 Parasite             本片榮獲眾多提名及得獎,在2020奧斯卡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電影4項大獎。這不僅是韓國影史上的第一座小金人,也重寫了奧斯卡百年歷史,豈能錯過! 雖然台灣翻譯成《寄生上流》多了一絲意境,但導演取的片名其實是《寄生蟲》(Parasite)。

Read more

《D.P逃兵追緝令2》強力回歸!!揭開大韓民國軍隊的真實面貌

[照片出處 :D.P.시즈2 - 나무위키]  《D.P逃兵追緝令1》在2015年就已在NETFLX及各媒體平台上獲得了良好的評價,且深受觀眾歡迎,所以《D.P逃兵追緝令2》預告篇剛公開就受到廣大觀眾期盼,在7月28號《D.P逃兵追緝令2》也在NETFLX正式上映,上映不到2天馬上榮登排行榜第一位。 [照片出處 :NEWS1]  一部軍隊的6集短篇連續劇到底如何吸引眾多觀眾的目光呢? 正是因為韓國是一個追求快速的一個國家,這樣子的文化使得韓國的各方面成長都想當得快速,追求快速之下變成民眾開始不喜愛長篇影劇,所以大家熟知的韓劇幾乎都是16、14集的集數,但隨時間過去10幾集的影片也已成為不短的集數,所以近幾年開始有了6、8集的影劇。而《D.P逃兵追緝令》系列也是屬於短篇影劇,因為劇情緊湊讓觀眾全心投入,且毫無拖片部分,讓什麼都講求快速文化的韓國觀眾更是可以一口呵氣看完整部戲劇,也因此更受觀眾的喜愛。 其次是因為劇中揭開的這些韓國軍隊內部的荒唐和腐敗的默許文化,正是坐在電視前收看的各位韓國人,在當兵時期曾經經歷過或是聽過,身處過在這個腐敗的群體中,才更能深刻體會,也是因為此才吸引了廣大的收視群。  但也因此在《D.P逃兵追緝令2》上映後,韓國真實軍中事件也又再次慢慢浮出水面成為國民的討論話題,甚至民主黨代表李在明提及“已故蔡秀根下士事件”,並指出“2023年大韓民國軍隊的現實狀況比連續劇中更為現實且慘淡,甚至表明劇中一等兵曹錫峰曾說的一句台詞「仍然沒有改變,什麼都沒有」的埋怨,如今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裡。從此可推測經歷多年過後的大韓民國軍隊內部依然還是有不少需要改善的部分。

Read more

韓劇《少年法庭》反映韓國現實社會的校園問題

【韓劇《少年法庭》反映韓國現實社會的校園問題】 韓國校園事件屢屢不斷2022年上映的《少年法庭》再起話題 2022年上映的韓劇《少年法庭》獲得百項大獎的提名及獲獎,新人編劇金玟錫的處女作花費近4年的努力,將近年少年韓國真實案件收集編寫完成,此齣戲劇在上映後收視率每日創新高,但也讓社會大眾反思現今的家庭教育問題,社會層級等多項問題導致孩童的校園問題屢屢成為社會話題。

Read more

《有生之年》能回家真好

​​​(有完結篇劇情雷)​ ​我喜歡《有生之年》的每一場吃飯戲,眾多人擠在小小餐桌前,擋在冰箱前,擋在洗手台前,不時會經過神明桌,卻有一張突兀巨大的按摩椅,但說也有趣,每次一起吃飯,即便有爭執或不快,放下碗與筷結束一回合,但還是會回來吃飯,看著對方的臉,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 ​就像爸爸高正隆(喜翔 飾演)最愛養的鳥類,即便飛得再遠,也會回家。​

Read more

女人不該只是結婚、生子,還有更多輕熟女的人生面貌

▲圖片來源:《三十而已》官方微博 從女孩到女人,再到輕熟女,甚至是大家口中的拜犬,這樣的生活故事發展,往往清晰反映出從20到40歲女生的心態,更反響思考社會與世代的隔閡與變化,總能成功引起女性觀眾的共鳴。此外,這類劇情的女主角們戲裡戲外的輕熟女造型,其實也逐漸成為現代女性模仿的範本。 首先讓筆者感觸最深的莫過於《三十而已》,本劇是2020年中國大陸播出的電視劇,後續在台灣的串流平台上架。劇情勾起了許多都市女子心底的一些秘密。《三十而已》聚焦在大城市中的三個女人,有獨自打拼的孤獨感,也有看似貴婦,卻疲憊不堪的媽媽/妻子,還有忍受著丈夫冷暴力的女人。

Read more

「紅到國外」的台劇!不容錯過!(下)

延續上、中集的部分,下集就來為大家介紹《模仿犯》、《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這三部。《模仿犯》: 改編自日本推理女王宮部美幸同名暢銷小說,當時賣出破百萬本的佳績,也被翻拍成電影、日劇等等。以一個女性斷掌為開端,講述兇手利用媒體操弄檢察官,無差別殺了許多失蹤女性。故事設定於台灣90年代後期,電視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媒體第四權興起也成為影集中的重要背景。 《模仿犯》中的犯罪比疾病更像疾病,這個犯罪的惡就會像疾病一樣的蔓延,最終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這個惡停止,是人性的善嗎?還是心裡最後的那把尺?要如何衡量是善是惡?

Read more

《俗女養成記》無論你現在扮演什麼角色,你都值得被愛

Read more

平權意識興起!盤點那些#MeToo、取消文化相關影視作品

Read more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