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分鬃》講述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左坤所面對的紛亂與迷茫。它關於青春,但無關愛情,無關純真,它為當下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經驗範本,以失語的姿態講述失語的年華。 一、「野馬分鬃」片名何意野馬分鬃原意是指稱太極拳的動作名稱,因其運動狀態與奔馳野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電影裡唯一帶到此事的,是主角因無照駕駛被抓到監獄時,看見底下其他犯人正在使太極,最後這幫人的隊伍擺出「感恩」二字。電影細膩的捕捉各種身分與舉止的矛盾,尤其是左坤的徬徨與失落,他偶爾充滿優越感,又在現實中不斷遭遇撞擊。野馬飛揚的鬃毛,在他身上卻是雜亂披散著。 二、越野車,執著失落的夢電影有許多形式化的表現,將符號語言運用到極致,唱片、香水、小號,這些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物品貫穿整部片。我認為當中最能指涉整部作品意圖的,是左坤在開場沒幾分鐘胡亂買的一台二手越野車。左坤深信這台越野車能帶他去內蒙,於是他遊說女友與他浪跡天涯、與好友童童開著造型突兀的車鑽過大街小巷。車子又臭又亂,時不時還會冒煙罷工,沒有駕照的左坤駕著它,宛如兩棵原子彈隨時會爆炸。車如車主,是叛逆的,也遭遇重重困難。但別人越是瞧不起,他越要證明這台車可以。他其實也不確定自己堅持的究竟是什麼。一匹野性十足的馬,照理來說就要踢踏在草原,可是學業、愛情、事業,這些類似懸在崖邊的困難讓他不得不勒馬,釋放不出來心中的那個野。我想這不僅僅是左坤的遺憾,也是導演對這個社會的年輕人無法展現自我的一種最好的表達,一如那台越野車,終究駛不到夢想的另一端。 電影最後,左坤賤價出售越野車,買主說之後這個車會轉手給內蒙古的牧民,他也算間接實現了心心念念的草原夢。三、製造了電影,卻不能精準製造的人生左坤的從事收音師的工作,幾個片段帶我們走進戲中戲的劇情,隨即又抽出來帶我們看見戲劇被製造的面貌。導演具鴻圖大志嚷嚷著要當王家衛和侯孝賢,卻不停黏在女演員身側;話語權和導演幾乎平等的攝影師,只在乎自己的鏡頭而不尊重其他組的工作;收音組最需要仔細聆聽每一個聲響,但左坤和童童的言行卻最為躁動。電影製造出讓人信以為真的畫面,但透過一再的抽離讓我們看見影像終究是虛構的。越野車、想像的內蒙是假的,想擺脫學校、家庭與金錢的束縛才是真;叛逆是假的,可看見的未來是真。左坤對自由的純粹渴望,是無法具體落實的混沌,是為找尋自我前的一種可依託的假象;相反地,左坤女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穩定的生活,偶爾陪爸媽去旅遊,去著名熱鬧的迪士尼。拍電影的導演想要虛妄的藝術,享受和美女的搭訕;買唱片的老闆想要大家認可他的歌,想通過走街串巷提高知名度。左坤與他們之間存在一種無法言喻的悖論,一邊是又酷又灑脫的理想追求,但行動力的缺失讓他在務實的現實中如同一個未長大的小孩。在艱難的現實裡主動爭取,但在理想主義者面前又顯得俗氣。因此,關於青春的探討也許是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無論是哪一種人生,電影最終只能展現一種狀態,而非一種人生範本。儘管看穿社會的荒誕、故事的拙劣,卻仍然要服從規則。片子裡那種彆扭、不服、邊緣人的跨不過、看不上、融不入,刻畫得淋灕盡致。可惜這社會不是草原,自然容不下一匹野馬,更何況是這樣一匹心強力不隨的偽野馬。最終他只能是剃掉鬃毛,接受馴化。
Read more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旅遊度假小島,自然景觀壯麗,田野風光也令人驚嘆,但《我們的藍調時光》將故事放在島上的居民,地域特色反倒為他們的生活下了結界,有的迫於生計離開、有的安然留下,也有的急欲遠走……。沒有俗爛地販賣島嶼風光形塑浪漫,而是踏踏實實的把這些市井小民的抑鬱的「不得不」攤開,再用樸實的溫柔包覆著。聽聞18-20集很好哭,我特意拉長了觀看時間,給最後的篇幅,因為說真的,我捨不得和這群可愛的人們道別。眼淚倒也不是18集才後知後覺的跑出來,擅寫群戲的盧熙京編劇早已用前面10集的篇幅,邊說故事也編鋪陳後頭每個角色更深的恐懼。同時,他也極其耐心與細緻的燙熨因畏懼而產生的皺褶,讓觀眾與濟州島的這些人,都徹底的療癒。我最喜歡的篇章是英玉和英希的故事,說真的我最怕有關特殊生的題材變成了消費或神格化(詳情請左轉《#我是遺物整理師》劇評),幸好這部分沒有出現,只能說盧編真的太敢挑戰難寫的題材了!神秘又富有風情、處處留情但也毫不留情的英玉,始終無法丟棄的軟肋就是她的唐氏症姐姐英希。跟著英玉時時緊盯、迫切擔憂的眼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唐氏症人士的努力融入社會卻經常被拒絕的窘境,還有像英玉一樣想逃離姊姊卻逃不過自己心裡那關的家人。想切除關係的不只英玉,就連最講義氣的恩喜,也有想和好友美蘭絕交的念頭,才知道原來自認無心的舉措或話語,可能把別人的心臟轟出一個走不出的牢籠。無心,至少說開後還能被諒解。那有意為之的呢?就像東昔那始終不解釋、不辯解、不道歉的母親姜玉冬。東昔的憤怒一路延燒,就算眾人勸說他還是要繼續氣氣氣,但他也不是個心中只有憤恨的人。在他望著宣亞的時候,這個鐵漢的神情有一片溫柔而平靜的海域,前提是沒有碰上他母親帶來的冰山與波瀾。在母親最後的日子,東昔慢慢看見了他未曾理解過的母親。她自幼家人早逝、年輕守了寡、孤苦無依、文盲、靠著再嫁當妾養活自己和孩子。她覺得能讓孩子吃上飯、上學就行,對孩子的傷害根本意識不到,擱著自身局限,覺得這就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所以母親說,若能投胎想到有錢人家當孩子,在可見的日子裡再無苦痛與分離。生命是平等的,每個人要想幸福的願望、各自的努力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尊卑,只是出身機遇不同,起點不同,命運不同。最後,站在死亡的墳墓前,生命再次平等。所以,玉冬要死了,仿佛我們的人生到了盡頭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在有限的生命中盡自己所能折騰一番,最後老、病、死。姜玉冬,就是芸芸眾生,身子佝僂卻眼底有光,在生命的尾聲對人生探問。盡管每個人都渴望愛和安慰,但一直心懷怨恨的東昔,在母親臨死前,是很難做到看到母親的一生,並心生痛惜的,那個卑微無能的母親也無力做到母子間積怨一生的和解,是悲憫的作者幫東昔看到了、做到了,並完成了完美的和解,並因此安慰了眾生。《我們的藍調時光》以不失寫實的筆調,摻雜著善良的浪漫。小人物的生活波折和坎坷總是如影隨形,可能是朋友一句無心的貶損,也可能是媽媽一次失誤的選擇,還可能是再別青春後的判若兩人,現實的大刀狠厲地劈斬向所有人毫不留情。因為是所得無幾的普通人,所以對每一次失去的傷痛都更加銘心刻骨。但或許是盧編的慈悲,讓每一個傷口都縫合,每一顆眼淚都落地,扭扭歪歪地譜寫著生活之歌,四季如梭、五味雜陳,恍然間濟州島混著魚腥味的空氣,飄飄忽忽的竄進鼻腔,就轉為了藍色大海的味道。粗糲的生活顆粒感,是提醒我們一步一步的去感悟它的無常與平常,當回憶或意外匆匆來襲,那都可能促成下一次的花期來臨。
Read more 冰川積存了百年前的冬日的記憶,一如阿爾卑斯山存放起皮耶托與布魯諾孩提時的親暱時光,他們在格拉納山村裡嬉戲,在草叢間咬著胸口玩起捉迷藏,那是對於城市小孩的皮耶托來說生活的一種解脫,因此,當自己的父母親決定帶著布魯諾回來都市上學,皮耶托才會強烈地反對,他認為布魯諾存在於山上的自然性格,是應當被珍視的寶藏。皮耶托的父親對山同樣抱持了一股眷戀,才會不停帶著皮耶托跨過山稜線,遊走在地圖上等高線的最密集處,沒想到隨著一次皮耶托高山症發作,加上布魯諾被生父帶走的不告而別,使他失去了向山前進的動力,彼此的友誼因為分隔兩地被他封存,直到父親過世,冰封起的情感才緩緩流出,已是青壯年的他們也找到了上山的理由,布魯諾要完成與皮耶托父親生前的約定,在山上蓋一棟屬於他們的屋子。 《回不去的那座山》借用了佛教典故「須彌山及其周遭的八山八海」,作為貫穿整部作品的重要意象,布魯諾與皮耶托的關係,猶如久居山頂的隱士與遊走各山的旅人,「誰學到的東西比較多?」布魯諾充滿哲學思考的提問,即使答案早已呼之欲出,是遊歷了世界各地山川還出書的皮耶托,而布魯諾則困在了幫家族在山上畜牧的日子裡,他始終走不出自己留戀的山,更無法供養妻子與孩子,不願下山的他最終被大雪覆蓋而亡,卻也呼應了皮耶托聽來的「天葬」習俗,把身體歸還給天地。皮耶托的父親亦是如此,將自己的靈魂放在了山頂十字架的石堆下,兒子皮耶托疏遠了晚年時的自己,布魯諾甘願成為他的另一個兒子,陪他走完剩下的每一條山路。多年後兒子再次踏上父親的路,翻閱起藏在石子下的筆記本,才明白父親不只有他所認識的那一面,他將人生的另一面獻給了山林。無論是皮耶托的父親或是摯友布魯諾,他們都是皮耶托心中永難忘懷的「山」,山(他們)從未傷害過任何人,只是他們再也回不來了。「很高興你找到了你的表達方式。」 種在了山頂的小樹苗,本以為活不到幾個日子,殊不知就算被大風吹拂,它依然堅韌地生長著,皮耶托繼承了這棵小樹的意志,在山頂上吶喊起舞,這一幕十足打動著我。《回不去的那座山》將攝影的美景與動人的樂曲凝縮成一塊乳酪,在心中發酵,放越久越有味道。回想著這對好友在搭建的木屋裡生活,在篝火前談心,釋放著男人不擅言詞表象下的真摯火焰,「我想我可以在這裡住一輩子」的誓言,皮耶托最終在另一座山實踐了。🎶延伸聽歌: 戴佩妮 《純屬意外》
Read more睽違13年的影史鉅作,堪稱史詩級最高水準的電影製作。「傑克」山姆沃辛頓、「奈蒂莉」柔伊莎達娜和「反派上校」史蒂芬朗等原班人馬回歸,金獎影后凱特溫絲蕾也加入卡司陣容!可謂最值得看3D的作品。 【劇情重點】 《阿凡達:水之道》時間設定於首集逾十年之後,成為納美人並與奈蒂莉(柔伊莎達娜 飾)共結連理的傑克(山姆沃辛頓 飾),在潘朵拉星上組成家庭,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未料威脅再度降臨,他們必須再度奮戰,還得承受隨之而來的悲痛創傷…… 【必看亮點】 ✅潘朵拉世界觀的擴充 有別於之前探索潘朵拉星球的叢林秘境,續集著重於著墨納美人的水中部落及文化。主角一行人從森林逃到與世隔絕的環礁境地避難,因而遇上「礁人族」Metkayina,電影藉此展現了不同部落的特色,更擴充了這個星球的多元性和世界觀。同時也間接地為往後的故事架構鋪路,所以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世界探索,那穿透人心與視覺的冒險,會讓人流連忘返。而電影在鋪陳時的節奏上,是慢條斯理且扎實地將每一幕畫面呈現給觀眾,因為瞠目結舌故不會顯得太拖沓,能感受導演的真誠。 ▲有一段台詞這麼說:「水之道連結萬物,從生前到死後。」完美呼應了電影的主題。 ✅華麗且細緻的水底畫面 電影開場便引領觀眾欣賞絕美的星球景致。接著,詹姆斯卡麥隆開發的水中攝影技術,為電影界帶來劃世代的突破,劇中的海洋生態令人驚艷,還有著意想不到的未知生物,讓人猶如遨遊在海底世界,吸引觀眾一同探索並欣賞其中細節。本作對於水底世界的描繪絕對是超越了《水行俠》和《黑豹2》,各類魚類、珊瑚礁及海底生態,甚至是水的光影閃爍與流動,還有水花的濺起與韻律,其美術設計呈現出美不勝收的景致,猶如一片科幻的伊甸園。「水之道無始無終。我們的心在世界的子宮裡跳動。水連接萬物,從出生到死亡,從黑暗到光明。大海能給予,大海也能索取。」 加上這次的3D版本令CGI特效更提升一個檔次,從地理環境到生物角色,每一絲細節如夢似幻也格外逼真,彷彿觸手可得的立體感比原本想像的更真實,且畫面前後的景深感特別地出色,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奇蹟,值得讓觀眾細細品嚐。若有機會到戲院觀賞,非常推薦首選3D版的場次,能充分感受到壯闊美麗的場景畫面,並且享受到故事底下的美感,甚至是靈性。外國媒體《好萊塢報導》就稱讚:「震撼超凡,視覺大師級作品,絕對別懷疑詹姆斯卡麥隆,每一格畫面都絕美無比!」電影製作上的畫面水準,不禁讓人發自內心地沉浸於其中,絕對值得觀眾進入戲院親自體驗。 ✅陸海空的戰鬥與反思 除了展現作品的精緻畫面和世界觀,故事實則一部絕美的當代寓言。上一集納美人雖成功擊退人類,守住自己的家園,然而人類並未因一場戰役失敗就全盤放棄潘朵拉星球的開採。畢竟該星球有著稀有金屬及藥物,覬覦資源的RDA和人類,這次將以更具規模的軍隊席捲而來。所以劇中展現了人類的軍武,有比舊營地更具規模的「橋頭堡」、巨大的獵捕艦艇、重裝的機械人,以及阿凡達陸戰隊小組,其中竟包含上一集已陣亡的柯邁斯上校克隆體! 當然,眼見家園再次燃燒,納美族人也必須挺身而出。雖然這集還未到兩方全面開戰的大規模場面,但也不乏出現他們用原始的力量削弱人類的補給,抵抗人類對自己家園的威脅,展開陸海空的精彩混戰。這裡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場面調度能力,整體動作戲算是中規中矩,其中幾幕能感受到令人熱血的快感。另外,導演對於氣氛的掌握也相當熟稔,善於累積角色的情緒再一次宣洩,讓一觸及發的戰鬥更有張力。 除了表面上的畫面呈現之外,也闡述人類對於環境破壞的反思。人類總是宣稱要征服大自然,以「人定勝天」的姿態對大地強取豪奪,故劇中描繪了人類獵殺動物的殘忍與不人道,不禁感到心痛。相較之下,納美族人相信萬物間必須互相尊重,這份信仰是源自於最純樸、純粹的訴求,就是與自然相互連結的概念。故事對比人類帶來的破壞,讓人反思動植物保育的重要議題,同時也想找回人們對大自然的尊重,這是本作的感動和價值所在。本片特別以海洋為核心,它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與生命的哲理。 ▲「能量在生物間流動,所有的能量都是借來的,早晚有一天要還回去。」闡述死者只是回歸自然大地,生命本就源於自然,生命間沒有特權。 ✅家庭與角色的成長 主角傑克與奈蒂莉於上集相識相戀後有了孩子,長子納特言、次子婁克與老么小圖,另外還有兩個養子女—葛雷博士懷孕生下來的少女「綺莉」,以及在潘朵拉星誕生並留下來的人類男孩「蜘蛛」。如此多的家族成員,也讓全片與「家庭」的主題息息相關,不僅是描繪彼此間的情感,包含家庭、種族、父母與手足情感等等;也刻劃了每個角色的成長與心境變化,提供角色故事和情感共鳴,創造一個可以連結到現實的情感時刻。劇中所經歷的一切,可以見到一家人的幸福、矛盾、衝突,再到團結一心,最後帶給人滿滿的溫情與正能量。導演正希望藉此強調以家為本的普世情感,用最質樸的故事與觀眾共鳴。
Read more等了十二年,《阿凡達:水之道》作為續作,關於自然,關於親情,關於叛逆。看似與第一部相近的結構,雖是稱得上優質大片,仍顯得有些庸俗。卡麥隆選擇從森林到海洋無疑是相當明智的。浩瀚神奇的大海,水生植物與礁石點綴其中,圖鯤穿行,飛魚遨遊。那是海洋之風,生命之風。觀眾想看的莫過於此,而卡麥隆也做的相當出色。缺憾之處在於沒有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如第一部在雨林中的動人一幕。然而,人類是否曾對手無寸鐵之眾懷有絲毫憐憫,是否曾對自己的惡行躬身自省。那一幕幕慘狀中融入的是對霸權的痛斥,對人道的質疑。當觀眾因此被激怒,被點燃時,酣暢淋灕的戰爭場面無疑是一劑良藥。有人用西部片的結構來看待阿凡達1,卡麥隆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態度以及對他者的慈悲,具象在美麗的潘朵拉星球與納美族人經歷的種種。科幻片一向的主題,以大自然和科技對立、科技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傷害交互運用。進步的思維,侵害的就是人文主義和人道思想。科幻片永遠隱喻的是當下,所以納美人與自然同步對抗地球人和RDA的科技,也許說的是未來,但是它的主題永遠是當代的。《阿凡達》說出了當代美國帝國主義對阿拉伯人、非洲黑人,甚至近年來亞洲人的干預與壓迫,項公舞劍,意在經濟,以前要的是黃金,後來要的是石油,現在可能要的是鋅片。這個訊息在美國引起不少批評,也許因此阿凡達2才有所調整,把納美人與地球人的對立,改成私人的恩怨。阿凡達2沒有衝破前作設下的關口,用個人的英雄與家庭的連結來強化角色,卻也淪於通俗,也許是作為後續的過渡作品,其人物在反抗動機與覺醒力度上還顯得單薄和沒有說服力,只能期待345集再來漫談吧。總體而言,水之道是一部優秀的商業大片,瑰麗奇幻的海洋景色也好,略顯庸常的簡單情節也罷,自然始終是它的底色,親情與叛逆是浮於其上的表露。相比第一部劃時代的技術突破,第二部更多賣的是情懷,是對黃金歲月的追溯。水之道是也僅是一部優良的大片,而無法觸及那偉大的經典。卡麥隆僅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此之上,那股海洋之風和心之羈絆是仍值得品味一二的。
Read more災難電影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面對災難時為了求生的人性拔河。這類電影常描述自然災害、以末日預言為藍本,描寫人類對自然予取予求,最終所引發的災害,令人深思生存與自然間的平衡。電影中災難來臨時大場面的視覺衝擊,展現當代影音技術層面的突破,希望這些震撼的場面,能喚起大家共同守護環境的意識。以下這幾部經典的災難電影你一定不能錯過! 《全境擴散》 這部2011年上映的美國驚悚災難片,由史蒂芬·索德柏執導,金像獎影帝影后領銜主演,包括麥特戴蒙,葛妮絲派特蘿,凱特溫絲蕾等演員。剛度過全球疫情的我們,觀賞本片的共感力應更是強烈。劇情講述貝絲安霍夫剛從香港出差回國,一直感到身體不適,以為是時差造成,沒想到兩天後驟逝。不久之後,許多人開始出現同樣的症狀,剛開始就像是感冒一樣咳嗽和發燒,接著就是發作、腦出血致死。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各地情況越來越失控......劇情多種巧合,宛如新冠的預言一般令人頭皮發麻。在寫劇本的過程中,劇組不斷與流行病專家討論以更符合科學與醫學角度,使得這部電影真實得可怕。 《2012》
Read more由田曦薇、曾舜曦主演的古裝輕喜劇《田耕紀》於10月底順利收官。作為中國首部種田劇,《田耕紀》開了一個好頭。 種田一詞最早出現在策略遊戲中,玩家開局首重是像種田一樣,踏實播種,等待漫長的成長期,然後有所收穫。種田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現的小說類型,主角踏實過活、然後獲得收穫。 現代人閱讀喜好不再只追求刺激,取而代之的是陪伴感更強的清水文。
Read more 住在台灣的你是怎麼渡過美好的週末呢?近年來的戶外活動boom,將許多台灣人的腳步從住家帶往充滿未知風險的大自然。從露營烤肉到進階的爬山健行,習慣便利且居安思危的我們,在疫情解封後帶來的開放心態下,逐漸地學會正面看待島嶼擁有的豐富天然資源,嘗試著將這一時的親近自然風潮融入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