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旅遊度假小島,自然景觀壯麗,田野風光也令人驚嘆,但《我們的藍調時光》將故事放在島上的居民,地域特色反倒為他們的生活下了結界,有的迫於生計離開、有的安然留下,也有的急欲遠走……。沒有俗爛地販賣島嶼風光形塑浪漫,而是踏踏實實的把這些市井小民的抑鬱的「不得不」攤開,再用樸實的溫柔包覆著。
聽聞18-20集很好哭,我特意拉長了觀看時間,給最後的篇幅,因為說真的,我捨不得和這群可愛的人們道別。
眼淚倒也不是18集才後知後覺的跑出來,擅寫群戲的盧熙京編劇早已用前面10集的篇幅,邊說故事也編鋪陳後頭每個角色更深的恐懼。同時,他也極其耐心與細緻的燙熨因畏懼而產生的皺褶,讓觀眾與濟州島的這些人,都徹底的療癒。
我最喜歡的篇章是英玉和英希的故事,說真的我最怕有關特殊生的題材變成了消費或神格化(詳情請左轉《#我是遺物整理師》劇評),幸好這部分沒有出現,只能說盧編真的太敢挑戰難寫的題材了!
神秘又富有風情、處處留情但也毫不留情的英玉,始終無法丟棄的軟肋就是她的唐氏症姐姐英希。跟著英玉時時緊盯、迫切擔憂的眼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唐氏症人士的努力融入社會卻經常被拒絕的窘境,還有像英玉一樣想逃離姊姊卻逃不過自己心裡那關的家人。
想切除關係的不只英玉,就連最講義氣的恩喜,也有想和好友美蘭絕交的念頭,才知道原來自認無心的舉措或話語,可能把別人的心臟轟出一個走不出的牢籠。
無心,至少說開後還能被諒解。那有意為之的呢?就像東昔那始終不解釋、不辯解、不道歉的母親姜玉冬。
東昔的憤怒一路延燒,就算眾人勸說他還是要繼續氣氣氣,但他也不是個心中只有憤恨的人。在他望著宣亞的時候,這個鐵漢的神情有一片溫柔而平靜的海域,前提是沒有碰上他母親帶來的冰山與波瀾。
在母親最後的日子,東昔慢慢看見了他未曾理解過的母親。她自幼家人早逝、年輕守了寡、孤苦無依、文盲、靠著再嫁當妾養活自己和孩子。她覺得能讓孩子吃上飯、上學就行,對孩子的傷害根本意識不到,擱著自身局限,覺得這就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所以母親說,若能投胎想到有錢人家當孩子,在可見的日子裡再無苦痛與分離。
生命是平等的,每個人要想幸福的願望、各自的努力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尊卑,只是出身機遇不同,起點不同,命運不同。最後,站在死亡的墳墓前,生命再次平等。
所以,玉冬要死了,仿佛我們的人生到了盡頭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在有限的生命中盡自己所能折騰一番,最後老、病、死。
姜玉冬,就是芸芸眾生,身子佝僂卻眼底有光,在生命的尾聲對人生探問。
盡管每個人都渴望愛和安慰,但一直心懷怨恨的東昔,在母親臨死前,是很難做到看到母親的一生,並心生痛惜的,那個卑微無能的母親也無力做到母子間積怨一生的和解,是悲憫的作者幫東昔看到了、做到了,並完成了完美的和解,並因此安慰了眾生。
《我們的藍調時光》以不失寫實的筆調,摻雜著善良的浪漫。小人物的生活波折和坎坷總是如影隨形,可能是朋友一句無心的貶損,也可能是媽媽一次失誤的選擇,還可能是再別青春後的判若兩人,現實的大刀狠厲地劈斬向所有人毫不留情。
因為是所得無幾的普通人,所以對每一次失去的傷痛都更加銘心刻骨。但或許是盧編的慈悲,讓每一個傷口都縫合,每一顆眼淚都落地,扭扭歪歪地譜寫著生活之歌,四季如梭、五味雜陳,恍然間濟州島混著魚腥味的空氣,飄飄忽忽的竄進鼻腔,就轉為了藍色大海的味道。粗糲的生活顆粒感,是提醒我們一步一步的去感悟它的無常與平常,當回憶或意外匆匆來襲,那都可能促成下一次的花期來臨。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