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捍衛任務》系列帶起了一系列動作片熱潮後,大衛芬奇的《殺手》看似落於動作片流水線產物,卻意外是一部呼應網路世代,甚至可說是一個屬於21世紀的《索命黃道帶》。有別於《索命黃道帶》探案性質為重的調性,《殺手》可說更充滿了趣味性。
大衛芬奇透過整個開場戲對希區考克的《後窗》做出近乎完美的致敬,在日復一日的輪迴中反覆敘說所謂的「殺手守則」。與其去體現它,大衛芬奇反其道而行地花了20分鐘才真正執行「狙殺」的舉動,並延伸出後續的餘波。
但《殺手》並不是那種會一直丟給觀眾職業道德或殺手哲學的類型片,它有趣的點就在於麥可法斯賓達飾演的主角如何在一層層的追緝之下逃過並得到解方。比起《捍衛任務4》要花長篇幅來解釋救贖,《殺手》游刃有餘的呼應網路世代的便捷來輕鬆達到其 Film Noir 的需求。
而《殺手》也確實不像是個會被歸類在威尼斯主競賽的電影(在日本院線觀賞時確實也沒有標註),電影整體有點像是大衛芬奇試圖回歸過往拍類型片的手感,而成品確實也做到了。這也證實了少了議題性,回歸電影的娛樂性本身,大衛芬奇也能夠卯足全力完成觀眾的需求。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