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雷利.史考特的《拿破崙》(Napoleon)在法國上映,讓人十分期待大眾的反應。結果第一週只有少少的破十萬人潮,看來法國觀眾很不領情,即使由大導演執導還是不及具批判性的法國人影評,尤其又是關於這麼著名的人物。 故事關注在他的軍事盛起和第一任妻子的愛情故事,再到法國革命和放逐,在歷史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而導演在許多部分似乎讓創作抉擇大於了寫實,像是在某些地方並沒有符合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順序,甚至搞錯了他的妻子死亡日期。 而主演的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eonix)也被批判,表示他詮釋的拿破崙太過懶惰,在現實中這位法國軍事家則是從不停歇的個性。在電影中,橫跨了三十年的時間,但在他的角色上並沒有演出符合跟著創造歷史的個人變化,而拿破崙當時也比此演員年輕許多,在觀感上造成許多疑問。
Read more最近在南特舉辦的國際科幻小說節(Les Utopiales)剛結束,為期五天帶進了十幾萬的人潮,簡直就是科幻迷的音樂祭。位在法國西邊的南特,從2000年開始,每年在十月底、十一月初就會舉辦國際科幻小說節;但這個翻譯名稱其實不太公平,除了小說之外,也包括了科幻電影、漫畫和藝術。在這將近一週內的活動包含藝術展出、文學討論、簽書會、對於科技和人文的研討會,以及邀請科學家來探討在這些內容裡的可實現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密集的電影放映了,通常他們試著展出各種文化背景和電影類型的科幻故事,從經典的科幻始祖到新穎開創的短片,都列在播放的時程裡。再來最亮眼的就是視覺藝術的展覽,包括在漫畫中的插畫或是藝術品的展示,提供大量的平台機會讓各界藝術家、插畫家秀出他們的作品,建起文學和視覺藝術間的橋樑。 他們更邀請了各國的藝術家、作家、電影製作人等,來一同分享國際間的不同視角,藉由這個藝術節來交流文化,以及在不同背景下的科幻文學歷史和未來取向,接著再由頒獎典禮來為不同領域中的未來科幻新星給予鼓勵和獎賞,推進下一個世代的進化。
Read more接近年尾的聖誕節,是許多電影上映的偏好時段,11月初終於上映了宮崎駿的《蒼鷺與少年》,在法國第一週就衝到第一名,贏過同時在院線由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花月殺手》,即使已知宮崎駿在法國擁有龐大的粉絲團,如此好的票房還是令人驚訝,可能也因為上映日剛好是法國的國定假日——諸聖節,第一週就引進二十幾萬人進電影院觀看,是宮崎駿的作品中在法國票房最佳的紀錄,遠超過先前兩部最紅的《崖上的波妞》和《霍爾的移動城堡》,截至上週已超過百萬人觀賞,發行片商甚至發文說,這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好的首週票房紀錄。 而在隔週,上映了兩部廣告打很兇的《佛萊迪餐館之五夜驚魂》和《驚奇隊長2》,兩部都在兩個月前就開始出現在放映前的預告片單裡。《佛萊迪餐館》在美國票房早已過百萬美金,沒想到這麼美式的故事在法國也很有潛力,第一週就有近五十萬人觀看,這部會在法國這麼紅可能是因為是從電玩改編而來,而電玩文化又在法國十分普及。這個驚悚恐怖遊戲從2014推出開始,獨特的遊戲方式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圍便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後續也出了許多的續集、小說和聯名商品,間接地成就了票房冠軍。 另一方面,《驚奇隊長2》只吸引了失望的三十幾萬人,遠遠低於先前的院線片,也是漫威系列裡票房最差的一部,當然他們早已在院線和串流平台中發現,觀眾已漸漸反映出對於漫威故事的疲乏感。
Read more如果你的賤嘴父親(母親)還很健康,卻說想要安樂死,你會怎麼做?是完成他的遺願,冒著法律危險送他獨自去瑞士,還是努力說服他,讓他回心轉意?《天堂計畫》透過輕巧、幽默的手筆,描述沉重的安樂死議題,以及主角一家相恨相愛的家庭關係,巧妙地混合傷感與喜感,讓人不得不佩服導演歐容沉穩的敘述功力。 電影不急不緩地敘述生活細節,將老人照護過程的折磨以及如何進行安樂死的程序拍得一清二楚,讓人能感同女兒的疲憊與艱難的選擇(還有法律的阻礙)。而每個人前來探病都在問父親為何想死,甚至到後半連救護車人員都探問,而老人家身體也明明好轉,究竟他在堅持、執著什麼?但就像安樂死協會說的,「要不要安樂死是他的事,我們只是協助的人。」每個人都不是別人,都無法感受他面對的生命凋零,由我們自己決定自己的結局,或許才是最溫柔的決定。特別是電影最後用側面述說的方式,描寫父親的離去。啊!實在太輕盈卻又深深地擊中人心。 導演歐容能夠透過短短幾場戲,深挖角色之間的複雜情緒,有些配角(親戚)只出現一下,卻讓觀眾理解到他們過往的故事。例如說「屎鬼」,前面從主角口中聽起來像是鬧翻的親戚,但中段硬闖被女主角與姐姐趕走後,「屎鬼」落寞的離去,就能感受到「屎鬼」對女主角父親的真情真意。這場戲不久後女主角父親描述過往生活一句「死同性戀」,以及安樂死前一天「屎鬼」前來相聚,這才讓人驚覺原來他不是鬧翻的親戚,而是曾相戀的愛人。他看似想獲得財富(手錶),實則是「太愛他了」,愛到捨不得他離開去,那種不捨被歐容輕輕地點出來,餘韻無窮,讓人難以忘記。
Read more擅長處理女女題材的酷兒導演瑟琳席安瑪,這次將時空推回十八世紀,藉由兩大女星諾耶米梅蘭特與阿黛兒艾奈爾的精彩詮釋,探討保守時代深受禮教、宗族壓抑的同性情慾。片中繪畫製作的情節主軸,不僅讓看與被看、畫與被畫的主授關係,有了更深一層的辯證;生動迷人的情感冶煉,與精緻優雅的影像筆觸,也讓本片被國際影壇盛讚為具有現代精神的大師之作。 故事講述畫師瑪麗安受邀隻身前往布列塔尼,為即將出閣的貴族千金艾洛伊絲繪製肖像,並送她即將結婚的對象。固執的艾洛伊絲,拒絕讓任何畫師替自己作畫,於是瑪麗安只好假扮女僕,白天陪伴艾洛伊茲出門散心,暗自觀察她的每個表情、各種姿態;夜裡則偷偷藉著燭光,將不知何時烙印在心底的那張臉,細細重現於畫布之上。十八世紀,女性的處境十分無助、渺小。用於「相親」的肖像畫都比女方更早到男方家。男性憑著一幅肖像畫就能決定未來伴侶,而女性則是被框在畫中的形象之中,這是何等地荒謬?那幅畫時時刻刻提醒那時代的女性,她們沒有自己。然而,不只婚姻,當代的女畫家亦是不被重視。據說,當代每位畫師的基本訓練是,找到裸體模特兒並進行長時間的詳盡的觀察及研究;但光是要找到裸體模特兒進行觀摩與練習,對女性畫師而言就是一大考驗。體制限制女畫師,使其無法與男畫師站在相同的立足點,因此也難以達成藝術上的成就。也因此,片中瑪麗安才會向艾洛伊絲說:「我沒這(畫下男性裸畫)的權利,因為我是女人。」 從瑪麗安的視角出發,我們跟著她接近艾洛伊茲,看見艾洛伊茲的神秘與疏離感。無論是緊盯著艾洛伊絲耳廓邊流淌金色的髮絲,或是手指的紋理,瑪麗安捕捉艾洛伊絲的各種細節,都讓我們發現她在凝視中逐漸著迷的過程。因此,我們便可以從電影中特寫出現的六幅畫發現兩人的轉變。 第一、二幅畫:畫與被畫的主客體關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