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近幾年最無感的坎城金棕櫚,也是2021坎城主競賽片當中最不喜歡的一部,比《聖慾》、《邂逅在六號車廂》更無感,我有點懷疑是不是我對金棕櫚的期待太大,所以失落感更重。
要說不喜歡最大的原因是觀影時有太多疑惑,不確定是不是我太習慣用同一個角度看電影而導致的「不安」,我也難得在撰寫短評前看了許多人的評論(因為很容易被影響,所以每次自己寫文前都不會看別人的),試圖去釐清我到底是喜歡、討厭,還是不喜歡但也不討厭。 以下並不是全部都列出缺點,而是個人的四種觀點。
1.電影無視劇情邏輯,純粹為獵奇服務
本片有很多「令人傻眼」,卻在概念上非常漂亮的瞬間,包含殺人手法、與車做愛、女扮男裝用繃帶包住自己、還有各種女性散發性感的舞蹈,但這些劇情之間極其不連貫,例如親生父親對女兒的殺戮行為,只以「鎖門」做防禦(回應);女主角扮成男的,根本超不像(雖然感覺全世界都一眼發覺了,但怎麼都不報警啊!她是連續殺人犯耶,特別是那個白癡消防員下屬);繃帶到底怎麼包可以讓肚子看起來那麼平,明明前面像是懷胎九個月,下一幕就像一般正常人。好啦很多電影的劇情都前後矛盾,但本片詭異的邏輯像是導演刻意的敘事手法,畢竟兩個主角都是不容於這個社會的怪胎,一個是戀金屬的殺人犯、一個是不斷佯裝自己男性荷爾蒙的失意父親。若導演用打破邏輯的方式,講述兩個怪胎扭曲的心,以及相遇後變成惺惺相惜的關係,回應這個社會僵化的制度與思維,那就要看這樣的衝擊強不強,命題有沒有深刻到刺進社會骨子裡,但這就是讓我不解的地方!
2.命題都只點到為止,創造瞬間的強大能量,缺乏論述只想傳達感受。
本片最重要的兩個命題就是「父權社會的女性處境」、「異類的相互依存」。女性處境導演用了很多手法,讓人能感同深受女性的痛楚,長得漂亮就有男人想要搞你,大聲用言語騷擾;墮胎與生育則是以肉體恐怖的概念,把痛感放大,表現更強烈,但除此之外好像沒有其他的。女性在這個社會面臨的恐懼與疼痛,應該還有更多心理面向與陰影,但本片卻缺乏角色內在的陳述,以至於觀眾其實根本不知道女主角內心真正在想什麼,所以無法彰顯更複雜的女性心境。只有「這真的很痛!」,好我知道很痛,然後呢?(或是這樣對父權社會就夠衝擊) 比起女性處境,本片我覺得更想講的是「異類的相互依存」女扮男裝的怪胎殺人犯與追求肉體強大的失意父親之所以能共同生活,除了都是寂寞的個體外,最重要的共同點是他們用很畸形的方法在追求「man power 」(變成父權體制下的受害者)。剛開始相遇舞蹈變成打架的戲,就能顯現兩個人都想「壓制對方」的慾望。然而當消防車舞蹈戲出來時,父親看到女主角展現出騷勁深感被背叛,又產生了衝突。直到最後面對大難臨頭的「生育」,兩人才共同面對這個艱難的大boss 。故事概念非常漂亮,但如同剛剛提到,異類們的共存應該要回扣父權社會僵化的思考,畢竟《鈦》很明顯是要挑戰跟挑釁!但整部片好像只是想以很直接的手法讓人共感角色的處境,最後還加一個煽情的結尾,消減了批判力。(處境的複雜度就會表現命題的深刻度,但這部處境太直接,所以命題也就很淺) 所以我最大的疑惑是,開頭感覺想要挑釁,結果結尾跟大家說沒有要挑戰社會,請大家去接納他們,去迎接新生的多元可能?這不就是前後調性不一致嗎?
3.前後風格不一,前面非常獵奇,後段過於溫情
前面很多獵奇的想像,給人很大的懸念,結果結尾生出來的居然是鈦孩子,完全沒有驚喜!前面這麼多奇觀,後半段就一整個溫馨起來,像是在看兩部片(?)
4.概念大於角色本身,依賴演員的表演創造情感深度
其實很多電影都是概念先行,例如魏斯安德森、李歐卡霍的片,而這些片的共同點就是依靠演員的表演創造文本沒有的情感複雜度,《鈦》更是,它比那兩位導演的新作更概念先行,而本片兩個主角的表現更是精彩,資深影帝不用說,但法國辣模實在太令人驚喜,眼神的兇狠與柔情能瞬間變化,好幾場戲都是靠她的表演展現戲劇張力,導演磨她的表演磨得夠好,這點是最無庸置疑的。 雖然我看似講了很多缺點,但他還是有坎城競賽片的水準,而且是無法用任何片來形容這部,它創造了自己的電影模樣,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肉獄》。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