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右手發下誓言「我沒有說謊。」字字鏗鏘,她的眼神近乎要貫穿螢幕前的觀眾,這名女子叫作莫琳。作為一名工會代表,莫琳負責替跨國核電公司的廠勞工發聲。片中的事件時間軸橫跨數年,她被迫在法庭上反覆重演自己受到侵犯的慘劇。然而,同一段時間裡,這群勞工依然未被關注,沒有名字也沒有身分,唯有莫琳這名「受害者」上報,與她相關的議題才會被大眾看見。「完美受害者」的概念指的是非典型的理想受害者,他們未必有掙扎或是逃脫的跡象,看似正常,實際上必然受到了侵害,編劇將這點包裝成劇中最大的「懸念」。警方認為莫琳都在自導自演,並指出她心理狀態不穩定,包含她在犯罪小說上的記號、打牌時擅長使用的吹牛技巧,全都成了不利於她的證物。此外,她口中的嫌犯過於聰明,除了未留下一絲指紋外,甚至用房間裡的工具綑綁她並從抽屜取出難以拔出的器械攻擊她。當莫琳說到此處,就連丈夫都覺得邏輯不通,甚至連身為觀眾的我都有點動搖。沒能從莫琳的被害者角度來思考,隨著警方的觀點闖入這棟屋子,即便以極其迅速地手段結案,也讓本案顯得不尋常,讓人懷疑背後或許有政府高層主導。那麼這六小時裡,她究竟在想什麼?沒有呼救、沒有掙扎,莫琳只是呆坐在木椅上,以近乎失憶斷片的說法回答給警方。實際上,那時的她心思早已抽離,才能若旁觀者般冷靜看待自己身上的傷。數年的時間並未消除這份恐懼,莫琳鼓起勇氣提出上訴。這次,前案佐證另一名女性也曾被相同手法綁架。這些嫌犯專挑曾遭性侵的女性,目的是降低她們法庭上的言論可信度。內心的創傷未平,無法被同情的痛點,莫琳不想再遇到這樣的惡夢。因此當時才會在警局故意招認是自己所為,其目的全是為了保護丈夫與女兒。然而,到了法院竟被女法官數落前後說法不一,因此被判刑。當她再度站上法庭,律師精準點出那段偵查的盲點與漏洞,最關鍵的翻案論點是,莫琳根本無法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因為那時她的右肩受傷,只要轉動手臂就會全身發痛,更別提將小刀塞入下體。她還以此自嘲,這份幽默鞏固夫妻間的情感,沒有因為這道創傷成為更深的裂隙。「我已經習慣被毆打,因為職業使然。」伊莎貝雨蓓飾演的女主角,披著一頭金髮,乾淨利落的裝束,穿戴著各式的耳環,其女強人形象展露無遺。她如此地聰慧,更是丈夫眼中超越神力女超人的存在,電影才賦予她大紅的意象。然而,除了反覆塗抹的口紅及指甲油顏色外,綑綁她手腳的也是紅膠布。或許代表她雖能挑戰危險、權力、結構,卻也為此感到無力。不過,就算鋪天蓋地的惡意朝她襲來,她卻只展現了一口菸時間的脆弱。雨蓓如此多變而細膩的演出,就是我們如此深愛這個角色的原因。《無人相信的真相》乘著性別意識的浪潮,為女性個體至集體的創傷發聲。有別於《藥頭大媽》的喜劇元素,此次則是將驚悚題材發揮地相當完滿。抱持著感激之情的我,和雨蓓在同一個影廳觀賞完這部電影,她在掌聲中起身致謝的優雅身影會永遠留在我心中。這是台灣影迷不曾相信過的奇蹟,也是《無人相信的真相》使我相信的真相。🎶延伸聽歌: #艾怡良 《#懷疑論》
Read more分開的天地,遠遠又不離不棄蒙古古詩以傳至南方的鳥鳴,描繪人們對「出生地」的懷想,這份僅存在於想像之中的「思鄉」之感,弗萊蒂在因緣際會下受到了啟發,飛往日本的班機因颱風被迫取消,於是,她跳上了下一班飛機,獨自前往出生地韓國,儘管她擁有「正統韓國人的五官」,卻說著一口流利的異國語言(法語),因著一曲老式韓文歌駐足,進而展開了這趟「尋根」之旅。 輕撫鎖骨上的傷疤,何時何地何故造成的外傷已不再重要,潛藏於內心無法被解答的缺口,才是最難被填補的。這或許解釋了女主角諸多叛逆無理的行為,源自那份無法接受身分的迷失,成為與自己韓文名字「妍喜」全然相反的形象,那個不再「平易近人與喜悅」的悲傷女子,被蓮蓬頭水沖刷也洗不掉的抑鬱,貼著天花板來排解等待的焦慮,在公共場所暴走叫囂也滅不了心中的怒火,她像是顆不定時炸彈卻負責販賣軍火飛彈的荒謬。因此,25歲時的兩週韓國之旅,在即將離開前,她選擇破壞掉所有的關係,走向了餐廳中央的空地,隨著旋律前後律動,好似要撥開一切的手勢,甘願成為任何人(Anybody)也不願接納自己,這一舞實實在在地打動了我,也是全片我最愛的橋段。「識譜」作為貫通全片的意象,讀取人們交談間的暗號,進而重現這份感受。片中有著諸多「翻譯」的橋段,也可視作「識譜」的一環,「不要再聯絡我」的法文惡語,被亞洲韓語的詞彙所美化,讓生父多年來壓抑的懊悔有了一絲救贖的可能性,因此他才會不停傳簡訊給女兒,諷刺的是,他仍不願學習女兒送養國家的新語言,私自要求她學韓語,甚至要幫她找個韓國老公。如此保守的亞洲文化與相對開放的歐洲思想,形成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直至七年之後,生父播放著手機裡自己彈奏的練習,52秒的琴聲裡寄託了如此複雜的情緒,無法得到原諒的哀傷、不再團圓(回到群山)的遺憾,他只能親自攔下計程車送女兒離去,父親的旋律卻被女兒記在了心上,當她再次遊歷異鄉在鋼琴前彈上一曲,她理解了生父那時的感受,在詩意灰濛濛的光影之下,她獲得了「喜悅」(呼應了自己的韓文名)。《回到首爾》,私心更愛《回首爾後》的港譯片名,忘不了海報上弗萊蒂的那一「回首」,呈現她抵達韓國「爾後」的生命變化,徘徊在「自我認同」的巷弄間,撿拾著「能夠返家」的歸屬感。喜歡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打在演員身上的光賦予一種特異的美感,又被牆壁滿版的色塊給襯托,七年後重返韓國的片段則像是進入另一風格的幻境,弗萊蒂畫上了女版007的妝感,如銀翼殺手坐在車內看著窗外招牌(韓國文化)掩蓋自身,她選擇不食肉不喝酒避開了倒酒的禮俗,彈指也能讓同行男友消失的離奇,當她孤身坐在「原鄉」的階梯上,依舊擺脫不了「異鄉」的疏離。也許這個「家」終究是到不了的了,亦如生母遞上無法收信的郵件信箱,她不再糾結於韓裔的血脈或是法國的國籍,「生日快樂」就足以歌頌她的降生,往後的路「只能向前無需後退」。🎶延伸聽歌: 孫盛希 《分裂》
Read more圖片來源:IMDb《親密》: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They’re behind us, run!”Growing up is when the moment you just realized that was the last time embracing each other, childhood had already been gone. An extremely heartbreaking story told in a gentle way. Lukas Dhont’s tender images and elegant narrative are giving the cinema a precious blossom.凋零的花揉入土裡,我們的親密將深植心底。「美麗、疼痛,成長是難以癒合的傷口。」2019年看了Lukas Dhont的首部作品《芭蕾少女夢》之後,寫下了這句話。如今看了新作《親密》,竟能得出相同的感受。延續前作的青少年成長題材和性別議題,《親密》更加幽微、收斂,力道卻出奇驚人。
Read more▲圖片來源:imdb劇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性戰爭,也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最知名的幾段悲慘故事,莫過於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珍珠港事件,以及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等等。轉眼間來到2023年,經過了78個年頭,當年的二戰也成了電影中常見的題材。透過每一位專業編導、演員的演繹後,將那些恐怖事蹟、殘忍的生離死別,從冰冷冷的歷史課本中搬上大銀幕。下面Austin推薦三部關於二戰時期的電影,讓大家反思一下戰爭帶來的傷痛。 《搶救雷恩大兵》 該片敘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組成了一支接受特殊任務的軍隊,目的在於找到「詹姆斯法蘭西斯—雷恩大兵」(麥特戴蒙 飾演)並將他安全送離戰場,理由為雷恩是家中參戰兄弟中唯一一個倖存者。片中有許多橋段血淋淋地將二戰時期的殘酷戰場呈現出來,最後大兵雷恩終於平安回到家園,同時象徵了自由與和平的到來,眾所盼望的寧靜終於降臨。這部電影最終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它想傳達給觀眾的不僅僅是表面上接獲任務的官兵勇於達成任務,更深的是要告誡人們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的脆弱。從一開始的搶灘登陸,到最後兩軍在街道、房屋內追逐廝殺的近身戰,導演史匹柏透過血腥鏡頭陳述戰爭的可怕,更深深反向表達了反戰理念。《鋼鐵英雄》主要講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戴斯蒙志願成為軍醫應徵入伍,卻因家庭及宗教因素拒絕使用武器,只願意負責救死扶傷。為此,他數度被戰友嫌棄、凌辱,還差點被送上軍事法庭。最後他擔任醫務兵,在進攻日本前的沖繩島上,他赤手空拳在槍林彈雨中冒死救回75位戰友,自己也身負重傷。1945年,戴斯蒙從杜魯門總統手中接過榮譽勳章,獎狀中表揚他「即使面對艱難困境,也展現出無比的勇氣與無可動搖的決心」。電影在情感敘述上比重高過戰爭,細緻而感人的刻劃愛情、親情與同袍情誼,更重要是道出戰爭處境與和平信念。 《珍珠港》描述了兩位從小一起長大的少年雷夫及丹尼,在長大後順利的進入空軍擔任飛行員。而在一次健康檢查的過程中,雷夫認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不料,在一次進攻時雷夫失蹤,丹尼卻和伊弗琳越走越近,返家的雷夫看到後深受背叛。而後珍珠港在1941年12月 7日遭到日軍偷襲,攻擊了這個美國位於太平洋上的重要軍事基地,美軍艦隊在這場攻擊下受到重創。而兩名原本因為女友而陷入複雜關係的幼時好友,也因為這場戰爭一同踏上了前線,為了國家進行一場非常艱巨的任務。在襲擊東京返回的途中,雷夫和丹尼的戰機被日軍追逐,丹尼受到嚴重的創傷,日軍俘虜了丹尼。雷夫為了救好友與日軍展開戰鬥,在子彈用盡時,丹尼用身軀為雷夫擋住子彈,卻也倒在了好友的懷裡,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好友後,從此天人永隔。雷夫帶著丹尼的遺體回到祖國,告知伊芙琳丹尼的死訊。最後,雷夫和伊芙琳決心共同養育丹尼的孩子長大。這部電影雖然主線是愛情,但觸動人心的是丹尼和雷夫之間家人般的友誼, 在殘酷戰爭中的互相依偎。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該劇完美還原歷史上日軍偷襲珍珠港的部分,所展現的震撼帶來無限的感觸。
Read more(圖片來源:WARNER BROS. PICTURES)《芭比》法國海報口號太不雅引起熱烈討論?在全世界砸下重金宣傳的《芭比》,可不只是一部看似普通的家庭親子片,原本已預期這部眾所矚目的作品會引起不少討論,然而在法國,除了內容本身造成許多議論之外,大膽的廣告宣傳更添加了不少的話題,更意外地因為年齡限制和海報口號而產生關注。 在美國,對於其電影內容有些微性暗示,因而限制13歲以下須有家長陪同才可進場觀看,英國對於12歲以下兒童也採取相似規定;相比法國,則對這類內容較有系統教育化以及透明化,將其分類為適合任何年齡,但它的內容真的適合小朋友嗎? 儘管電影背景設定在充滿粉紅色的芭比世界,但內容卻在探討平權和身為女性的兩難,在一連串諷刺對話和跳脫大眾電影節奏的情節下,許多家長表示,小孩還無法理解其中想表達的寓意而感到無聊,並對於這部片的成熟主題被包裝成適合兒童觀看的宣傳手法有點質疑,有些認為這只是一個巨型的廣告,想再次宣傳有點過時的塑膠娃娃。另個討論的焦點,是在看似從美版海報翻譯過來的口號:“Elle peut tout faire. Lui, c’est juste Ken.”原本是要凸顯出芭比有無限潛能,而肯尼只是一個普通的存在,但熟悉法語俚語的人就會發現它意外的雙關語,在法語中,’ken’也有發生性關係的意思,所以翻譯反而變成“她能做任何事,而他只知道如何ken”,這個海報的口號就這樣掀起了熱烈的討論和轉發,在一波困惑又好笑的議論中,也有人認為是特地想吸引年輕觀眾而做出的策略。無論是俏皮的宣傳手段還是具挑戰性的內容,都證明了《芭比》是一部為更成熟的觀眾而製作並打破常規的電影,為經典的故事帶來了新的角度。雖然我們無法靠一部作品來解決平權問題,但很明顯的,在全世界都引起了一陣新的對話。
Read more說到法國人對遊戲的熱忱,真是隨處可見,像是廣告和電玩及桌遊專賣店,在市區隨意瀏覽都有四、五家,和朋友間的談話也充滿著許多電玩話題,幾乎每個人都使用了至少一個遊戲平台,到底為什麼這麼普及呢? 原來,電玩產業在法國可說是全民運動,也被視為和藝術平起平坐的地位。不只民眾關注和參與,電玩產業更是帶起經濟的大臣,為國家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和學習機構。 2007年,政府為了鼓勵這個產業,而建了對電玩公司減稅的條約,且在經濟上補助從發起想法到開發的專案。在最欠缺資金的正式開發前階段,都因為政府的幫助而獲得不少支持,讓許多公司可以做出更有野心的企劃。
Read more紅遍全球的法國浪貓《Stray》 去年在全球爆紅的遊戲《浪貓》,釋出在PlayStation之後,終於在今年也在XBox平台上架。究竟是什麼樣的公司製作出這麼特別的遊戲呢?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遊戲界最重要的「遊戲大獎」贏得最佳獨立遊戲獎呢? 《浪貓》由法國獨立遊戲公司「BlueTwelve Studio」製作,當時,兩個創辦人Koola和Viv正剛辭去大遊戲公司的職位,帶著他們的貓和一個想創造出自己的獨立遊戲的想法,而開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Read more封面資料來源:Club Dorothee Plus - Kultt看著宮崎駿新作《蒼鷺與少年》已在日本悄悄上映,法國才剛歡呼著新公布的上映日期。即將在11月1日進入電影院,從各家媒體看見如此的高聲宣揚,不得不佩服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的魅力,或者是法國人特別喜愛動漫?在法國,八零、九零年代的人都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節目叫《Club Dorothée》,像是台灣人熟悉的《七龍珠》、《聖鬥士星矢》、《美少女戰士》都曾經在這節目上播過,究竟這是什麼樣的節目這麼熱衷於日本動漫呢?原來,一開始只是一個新的兒童綜藝節目,包含玩遊戲、教育、音樂影片等,但基於電視台要求一週20小時的節目長度,製作公司不得不想辦法找新的影片來填充。在當時,美國動畫是大宗,但因為法國製作公司不夠大而美國動畫又太貴,所以他們轉向了當時較便宜的日本動畫,因而意外地使日本動漫熱潮在法國萌芽。相較於當時的德國和英國,播放的日本動漫都選擇了適合親子觀看的美式經典故事,像是《湯姆歷險記》等,而在法國,在沒有太多的審查下便開播了各式的動漫,但也因為這個獨特的契機,讓法國人的童年充滿了更多樣性的觀看內容。 不同於美國動畫,角色取向的日本動漫似乎更深得法國人的心,像是社會議題、生與死、日常生活、或是初戀等主題更能和人產生情緒的聯繫。但在當時也有不少的批判聲,像是在《七龍珠》中,太過強調暴力,某些片段被批為太過血腥,不適合兒童觀賞,也帶起了甚麼才算是「暴力內容」的一陣討論。不論在當時引起了多少的爭論,都無法否認這個兒童節目奠定了日本動漫在法國的地位和影響,從1987年開播到1997年結束,十年間播送了無數的動漫,使日本文化在法國綻放,直到今日,他們還在翻拍動漫改編的電影和影集,像是2018年的《城市獵人》和即將推出的《貓眼三姐妹》,除了影視之外,更是為每年在巴黎舉辦的日本博覽會奠下了基礎和人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