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電影」的搜尋結果

《本日公休》:論職人精神之可貴

從首部長片《帶我去遠方》當中的生澀感到《本日公休》更個人印記,傅天余導演將生命瑣事刻劃的有其出彩之處:草根性的人物、新舊價值觀衝突、具匠人精神的職人展現。這都讓《本日公休》即使格局如此之小,甚至是一個台灣各個角落都在發生中的故事如此刻骨銘心。

Read more

《日麗》:真誠至極的導演首作

​​對《日麗》最為精確的稱讚大概就是​ Queens ​的​ Under Pressure ​這首歌就彷彿是為這部電影而生般地完美契合著這對父女,這是個多麼私人到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共情的回憶​​。​Charlotte Wells ​只需重構出她回憶中的父親,然而那台DV卻彷彿也代表著所有靈魂之窗探進了導演的腦海回憶,但《日麗》絕非只是膚淺的舊地重遊,而是藉一個回憶錄去循著影像中的蛛絲馬跡,探索父親的傷痕,和那些彼此不理解的隔閡。​ Charlotte Wells ​對影像調度可謂十分捻熟,多次透過剪影、倒影、鏡像、空間分割甚至是固定鏡頭讓我們看見父親在影像上的兩個面貌​​。​​這些沉著冷靜的鏡頭之下,我們瞥見的皆是父親的憂鬱神情,乃至於最後那場過生日的戲碼,空間感更是延伸到了山頭和山底,即使是生日我們仍能體會到父女之間的距離。但《日麗》並不是如史匹柏在《法貝爾曼》當中透過拾起攝影機來紀錄下家庭傷痕,而是透過這些不經意的影像拼湊過往,這些影像出現在現實和夢中,映照著這趟旅行的重要性。​

Read more

《奧本海默》:藝術與理想的碰撞

​​若說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奇愛博士》中如何藉由「奇愛博士」這個角色諷刺核戰爭的影響,那麼克里斯多夫諾蘭就如何在《奧本海默》中進可能地讓它諷刺的現實在大銀幕上實現​​;​​但《奧本海默》不單單只是傳記片,它更如許多評論形容的是一部恐怖片。諾蘭的著魔於實拍的意志力在《奧本海默》中發揮了其最大的效益:讓一切虛假彷彿成真、並重構了歷史的恐懼,最終成功描述一個理想家是如何被衝突和愧疚感所擊垮。​ ​《奧本海默》有別於諾蘭過往眾多作品中對於虛幻世界中的實質建構,他必須先瓦解觀眾對事實的認知(即奧本海默並非全然的毀滅者),再進一步搭起招牌的非線性敘事去建構全新的認知。有別於同為歷史題材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的三個視角/一個主線的配置,《奧本海默》在兩個視角/時間點中穿插,打破了傳記片經常淪為流水帳的通病,讓故事本身更加契合作者的影像特質。​

Read more

《小行星城》:形式主義的極致

自《法蘭西特派週報》起,魏斯安德森的視覺美學與形式主義就到達了他的生涯巔峰。「翻閱感」得以透過電影的形式呈現,讓寫作之熱忱得以在黑盒子中被放大,但來到了《小行星城》當中,看似是一次反璞歸真,事實上是魏斯安德森更為走火入魔的過渡期。

Read more

《芭比》:玩轉IP能有嶄新面貌嗎?

大概也只有 Greta Gerwig 能夠寫出如此直球對決的性別議題,直白到對我而言少了那麼一點前兩部作品中的趣味且說教意味仍算是濃厚,但依然不減這個劇本對IP改編上的魅力。好像看了另一個版本的《媽的多重宇宙》(包含對於《駭客任務》的各種致敬/挪用),但個人不太吃後半段的個人追尋或是存在危機,但可以當作是一個有趣的商業觀察。

Read more

《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諜報電影的AI時代

同樣是作為完結篇的上半部,個人買單《致命清算第一章》勝於《穿越新宇宙》不少。不單單只是因為視覺上整部片有一直在提供新意,更是這個結局有讓我覺得它有「暫時」畫下句點多一點。畢竟當初看完《穿越新宇宙》的結局只覺得好猜又讓前面全部都像是預告片。 但也因為這只是上半部,無法評斷整體的優劣太過明確,不過在文本上個人認為是勝前作《全面瓦解》——畢竟叛變特工的情節我們也不知道看過多少次,但《全面瓦解》的動作戲編排上依然是更加出色不少。很喜歡《致命清算》的一點是它讓這個系列不再拖著前面的包袱走的同時卻又讓伊森杭特的塑造更加明顯,畢竟也都要完結了,Tom Cruise也都61歲了。 在將反派設定為人工智慧的情況之下,《致命清算》得以讓情節編排上更復古/去數位化。人工智慧成了一種潛在的敵人後,角色面臨的選擇與未來都在決定與否的命懸一線。故事成功將選擇權交還給角色本身,意外的成了一種命運式的命題:若(我)做了是否是自身的選擇/還是人工智慧要(我)如此。

Read more

《三張面孔》:伊朗當代女性的深刻描繪

賈法潘納西以叩問影像的真實性破題,隨即將觀者丟入一場阿巴斯式的公路旅程中,而師承阿巴斯的不盡然只是關懷生命的筆觸,賈法潘納西對於鏡頭使用的節制更是成功吸引了觀者的注意——開場的長鏡頭和橫搖便成功搭起了角色間的橋樑(即創作者本身和第一張面孔)。 伊朗電影一直以來對於創作/藝術自由的拷問在潘納西的後設手法之下提出了一個道德辯證:如果藝術對傳統是一種褻瀆呢?於是,在那些看似low-key的攝影質感中,《三張面孔》呈現的影像真實性成了電影本身一張自我映照的面孔,進而帶出第二、三張面孔,同時省思了女性、戲子、妻子這三個不同身份的糾纏。 因此,電影到最後不免讓人質疑,賈法潘納西本人以導演身份出現在片中的旁觀者身份用意是否那麼重要,以及那些主/客觀鏡頭的插入使用,甚至是攝影機本身的存在是否又是一種讓觀者存在於故事(影像)中的手法——畢竟我們看到的影像是經過剪輯、後製處理過的虛假意象。

Read more

《滿江紅》:主旋律電影的作者化

靠著形式上吃《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紅利,但並沒有在錯綜複雜的空間內玩出出色的調度,反倒透過改良翻拍自柯恩兄弟卻失敗的《三槍拍案驚奇》滿足由劇本殺構成的喜劇理想,讓電影陷入好壞參半的局面,再用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浩瀚格局頌揚愛國之情——要作者、要賀歲、要愛國主旋律,全都滿足了,國師藝謀沒有祭出生涯前段班,但是開啟了主旋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性,可惜程耳的《無名》仍無法得到各方面的優勢。可惜的點是這群演員好像很難撐起張藝謀那種懸疑獵奇的感覺,前半是沈騰的局,後半被易烊千璽搶盡鋒頭,而張譯仍是最在狀況內的。但在這整個劇作當中,一次又一次玩到骨折的轉折中,其實也沒有任何角色情感的空間,對於不具角色意識的女性角色感到非常生厭,剩餘的角色也都是被情節推著走,導致最終這些情節都不復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朗誦滿江紅的愛國情操,值得一提的是致敬《駭客任務》的方式也還算有趣。技術面上配樂糟糕,非常吵非常惱人,剪輯上偏破碎,攝影上也試圖還原《黃金甲》跟《大紅燈籠》的構圖,但夜戲實在太暗了,燈光跟調光在幹嘛?不過在牽動民族情緒的部分是成功的,也足以藉此理解賣出45億人民幣的可觀之處。最有趣的點可能是《影》的替身攻擊再現,當假秦檜朗誦出整首滿江紅之際,真秦檜卻失去了話語權,那麼便成功塑造這個叛徒的身份的模糊地帶了。

Read more

《疫起》:共感式電影的成敗分析

宣傳標題主打的「共感式觀影」其實頗為成功,在銀幕內外的兩個空間透過兩個時代的兩個疫情背景,串起了更具共鳴的觀影空間,大量貼近人物的手持拍攝(甚至第一人稱視角)都有種在醫院游擊之感,這都讓《疫起》在所謂感官上達成了一種雙向的協調性——甚至於一種窒息感。反倒在劇作上的多線敘事起初看似奏效,但越發展越疲軟,為了分散不同面向的人物情緒而將共享的核心情感打散確實可惜,中段也因此有些拖沓。

Read more

《鈴芽之旅》:後311的療傷

新海誠的愛情線恐怕依舊無法輕易說服人,但他似乎也在《天氣之子》的兩極化後明白了這點,將這份情感擴寫成具贖罪性的情感,而非《天氣之子》當中充滿中二病的稚嫩愛情,也不是《你的名字》中被高概念牽著走而讓人摸不著頭緒就愛上彼此的關係,《鈴芽之旅》是災難三部曲的終章,新海誠將災難背景設在了311大地震,相較前兩部作品更能夠引發觀眾共鳴。

Read more
< 1 2 44 45 46 47 48 49 50 70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