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劇情」的搜尋結果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相較鍾孟宏在《陽光普照》當中用著親情外皮包裝他最擅長的黑色電影,詹京霖藉鴿舍與台灣影視作品少見的賽鴿文化築起了另一座川流之島,《一家子兒咕咕叫》延續了導演前作的寫實基調,卻也在預算與格局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之下增添了魔幻的色彩。更具巧思的攝影技巧與構圖、在泰坦廳看震撼不已的賽鴿音效設計、許志遠節制卻十分有效的音樂處理,展現詹京霖一流的導演調度功力。​

Read more

影評/《在車上》(Drive My Car):原諒與啟程

契軻夫的劇作《凡尼亞舅舅》是個關於嫉妒與愛的故事,關乎成就與庸才、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既是關於失落的靈魂,也是關於那些渴望陪伴的寄託,僅有50頁出頭的第一篇《Drive My Car》在濱口竜介的筆下延展成了如史詩一般的三小時篇幅,沿用了村上春樹的骨架,將《凡尼亞舅舅》替短小精悍的原著伸展出了枝葉,再從《雪哈拉沙德》和《木野》汲取了養分,鑄成一次高難度的文學改編。 濱口竜介從《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到《偶然與想像》,其自然和魔幻早已成了濱口的金字招牌,但《在車上》在我看來雖少了一點「濱口魔法」的點綴,卻在村上春樹和契軻夫的文學框架下,展現出在多個文本之中靈魂的掌握度,雖是匠氣但卻不做作,宛若是鍋慢火燉煮、不過濃郁,清淡有餘的雞湯,在適逢困境時澆灌在這條由紅色SAAB所駛出的道路上。 《在車上》其文本豐厚程度無疑是濱口竜介的一次集大成,有著無可否認那慧黠的對白,在電影中一次次和《凡尼亞舅舅》產生互文和連結,如此戲中戲和多國演員的整體演出之下,卻依然產生表面平靜但底下的情感波濤洶湧之感覺,溝通與溝通之間,打破了語言的隔閡,一種屬於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彼此感應,不言而喻的連結性,是孤獨、亦是渴望,又或是帶點悲傷與罪惡。 一支支家福和美沙紀點起的菸,或許是來自於彼此在承載記憶和過去的重量逐漸壓垮自己的一抹解脫,家福承受著對妻子的不理解、對那前世是八目鰻那一次次闖入男孩家裡的女孩所擁有的不解,美沙紀對母親所鞭策她、卻有著愛著她的人格的不諒解,在無數的夜晚中,一趟趟安穩的車程中,建立起的羈絆便是讓彼此生命疏通的路程,終點則是一場雪地中的擁抱。家福和高槻,兩個在《凡尼亞舅舅》中擔任主角的演員,在小說鍾僅是配角的高槻此處彷彿家福的鏡像,有著一部分對妻子的故事、彼此對音所擁有的仰慕與愛,都將在舞台上扛下這個在卡帶中所留白的責任,但高槻的自尊心讓他在最後一次扛起凡尼亞舅舅時,繳出了嘔心瀝血的表演,卻無法留在正式公演,濱口竜介終究讓家福再這趟旅程中回到這個舞台、讓索妮亞在台上靜靜地用手語打出妻子在卡帶中留下的最終足跡。卸下了陪伴人生已久的方向盤,抽離了凡尼亞舅舅的家福將紅色SAAB傳承給了那個唯一能夠和他一樣駕馭這台車的美沙紀,一段懲罰自我的贖罪之路結束,一次次怪罪自我的過去已死去,這個有如女兒一般的角色,就抹去了過去的傷痕,開啟下一段未知的前程。

Read more

《嬰兒轉運站》:何為親情的模樣?

​​《嬰兒轉運站》:何為親情的模樣?​ . ​綜觀是枝裕和的創作軌跡,從偏向日常生活切片的《​​幻之光​​》抑或是《​​海街日記​​》都奠定了他捕捉人物的細膩筆觸,同時是枝裕和對勾勒家庭的面貌也有著不同的面向,卻又直指相同的親情之愛。一舉奪下坎城金棕櫚的《​​小偷家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敘事結構更加戲劇化的鋒利呈現,說是比起過去多了些匠氣也好,但《嬰兒轉運站》延續的仍是這樣的架構。​

Read more

《怪物》:是枝裕和的轉型是轉機還是危機?

​​《怪物》:是枝裕和的轉型是轉機還是危機?​ ​是枝裕和的後《小偷家族》時代看得出他試圖先打破自身風格在地域上的局限性​​,​​拍出了《真實》和《嬰兒轉運站》,力求突破但在我看來兩次皆失敗的是枝裕和回歸日本製作的《怪物》在由坂元裕二操刀劇本之下的同時也是一次轉型,但是枝裕和依然脫離不了的是類型魔掌——甚至是淪於議題拼裝車。​

Read more

《捍衛戰士:獨行俠》:人性與機械、未來與當下

​​《捍衛戰士:獨行俠》:人性與機械、未來與當下​ .​隨著派拉蒙影業招牌logo出現在大銀幕上,一首耳熟能詳的Top Gun Anthem也伴隨於其中,一個與前作分鏡幾乎一模一樣的開場致敬似乎還讓人覺得這又是另一部沉溺過去的情懷續集,但《捍衛戰士:獨行俠》接著切到了那個戲如人生不斷挑戰自我的Tom Cruise正在為了飛行員的未來奮鬥,宛如義無反顧飛向太陽的伊卡洛斯—就在此時此刻,Tom Cruise本人註定了這部續集的不凡。​-​當整個好萊塢在不斷榨乾老IP且毫無靈魂的複製貼上騙觀眾進場時,《捍衛戰士:獨行俠》無疑是老IP延續的教科書,在前作僅是美國軍事外宣片的等級之下,John Kosinski賦予了續作一個靈魂,不只是一個衝勁十足但卻破碎的靈魂,也是一個神似《不可能的任務》的靈魂,戲裡戲外都經歷了漫長的三十餘年後,Maverick和Tom Cruise再如何風靡觀眾都敵不過時間,在好萊塢商業大片被綠幕和CGI取代時,戰鬥機飛行員也逐漸被機械奪走控制權,彷彿那股初心都已逝去,變成一成不變的流水線產物。​ - ​因此《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大量實拍無疑是值得所有的掌聲—它和George Miller在《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當中對一切真實的追求是好萊塢自溺過頭的清流,而其成果也非單純CGI能夠取代,Tom Cruise在戲內對「人性」的執著亦是戲外堅持親自上陣的寫照。我是說,當今有幾個演員為了能夠讓承受G力看起來更為真實而親自上戰鬥機操作呢?​-​或許在不久的未來,由人性操縱的機器將不復存在,甚至是那些宛如AI演算法寫出來的電影只會日漸增多,但Tom Cruise證明了這一切的可能性,他挑戰了電影工藝的極限,這絕非​​是​​撐一天是一天的苟且心態,而是回歸真實的初心,那位昔日的英雄用生命挑戰未知的可能性,雖然他無法永遠陪伴觀眾,但他正在用生命來替全世界的觀眾留下最精彩的記憶與光輝。​

Read more

《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美國女孩》:側寫內心、側寫家庭、側寫一場名為「成長」的苦澀  . 在鍾孟宏導演的《瀑布》中,用了疫情和思覺失調來一步步地解構這個家庭在「分崩離析」與「重建」的過程,《美國女孩》看似也有上述的部分元素,但電影本身卻是一次極具私人的嘗試,但這份私人情感卻因時空背景,足以讓觀眾深刻投射進電影。-《美國女孩》或許在時空背景與電影氣氛十分懷舊,但它既是獻給近20年前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人、亦是獻給當今想回望過去與展望未來的人,這近20年的時間跨度並未影響到電影的核心訊息,它不急不徐的道出一個關於「成長」與「融入」的故事。-拿Greta Gerwig執導的《淑女鳥》和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相比,兩者間想必有不少共同之處,但《美國女孩》的獨到在於「美國」與「台灣」這兩地的適應差距,電影部分聚焦在這份認同掙扎,方郁婷的表演更是極度說服觀眾,即使從未讓觀眾看見「美國」,卻也讓人隨之嚮往芳儀心中那美好與記憶中的模樣。-《淑女鳥》和《美國女孩》皆輕盈無比,但《美國女孩》自然的行雲流水,所有在2003年的生活細節既是懷舊也是共鳴,甚至時而想起楊德昌導演的《一一》,電影近乎無任何尷尬台詞與對白,一切的一切毫無戲感的渾然天成,任何一場爭執戲碼都能夠使人同情、為之痛心。-而《美國女孩》談起「成長」更是想起了同為今年的兩部華語電影《月老》以及《少年》,三者皆有屬於自己探索「成長」的方式,《月老》的成長是當人到了死亡那刻,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一萬年也不會變;《少年》的成長是不甘心看到自己那未知的未來。不過,我想《美國女孩》同時容納了兩者。-《美國女孩》從開場戲就讓觀眾體會到試圖「改變」的開端,一場變故改變了一切的生活模式,開啟了掙扎與反抗,亟欲掙脫青春的牢籠,卻也同時因SARS讓一切氣氛跌下谷底的未知,美國夢粉碎後的一家人在這塊土地同時修復自我與群體,成了《美國女孩》在探索「成長」的相互映照。-《美國女孩》亦提醒著觀眾一件無關時間點的事情—「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樣」,或許這是對導演和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們一次喊話,但如今也在疫情底下掙扎的我們,是否也可以盼著一個美好未來,即使苦澀、即便孤軍奮戰,也願看到自己的未來如自己所夢想。-2003年和2021年,兩場疫情在台灣皆影響著眾多家庭、《美國女孩》和《瀑布》就此成了鏡像中的彼此,兩部電影用了不同的時間點不謀而合的講著「家庭」,何者更能打進觀眾的心或許因人而異,兩個世代彼此的價值觀或許會不同,但同樣那顆為求更好的心,仍是不變的。

Read more

《黑的教育》:血色斑駁的成年禮

​​《黑的教育》​​:​​血色斑駁的成年禮​ ​柯震東確實是今年看到最強的新導演人選之一,對於故事格局的掌握以及篇幅拿捏精準,起初以為會是「柯皮刀骨」的影片,但電影到了30分鐘後直接狠狠地打破這個迷思,刀式中二大概僅存在影片第一章前半段,剩下的都是柯震東在應對這個故事時該如何呈現,並展現最了殘酷的一面。​

Read more

《小偷家族》:最美的是看不見的煙火,聽不見的台詞。

​​圖片來源:IMDb​

Read more

《梵谷:在永恆之門》:讓時間證明永恆。

​​圖片來源:IMDb​

Read more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沒有人該被遺忘。

圖片來源:IMDb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沒有人該被遺忘。「帶著像冰一般枯萎的眼眸,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散發惡臭的寶石。」黑暗中被遺忘的野草,用力生長,也要沾上一點陽光。又是一部看完後傷感遲遲無法散去的作品,好心酸。是枝裕和改編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收起了更殘酷黑暗的一面,把故事重心放在孩子們的內心感受與情感交流。喜歡導演總是能像紀錄片般,將故事說得如此真實自然,加上演員們突出的演技,觀眾彷彿真的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過程中一度很想衝向銀幕,擁抱孩子們一下。尤其榮獲坎城影展最年輕影帝的柳樂優彌,堅毅不屈的眼神、層次豐富的演技,即使全片沒落一滴淚,都讓我眼淚無法克制。是枝裕和總是能在黑暗中,給予許多光輝。讓人相信世界再怎麼殘忍,還是存在一絲希望。年僅十二歲的阿明,被逼著成熟,但心中小男孩的渴望與躁動,畢竟難以掩蓋。遇見了幾個玩伴,和同樣被世界拋棄的女學生紗希聚在一起,四個小孩開始與外界接觸。就像他們撿來的植物,即使自己水都不夠喝了,也要為赤子之心灌溉。結尾很難過,但很喜歡最後的定格畫面裡,那個為小雪留下的空位,世界上所有人都存在自己的價值,沒有人該被遺忘。

Read more
< 1 2 3 4 5 6 7 8 9 10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