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in signup

「電影」的搜尋結果

從極端找到平衡,從類型撞出火花

從極端找到平衡,從類型撞出火花台灣的喜劇電影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臣服於豬哥亮的魅力下,諧音、屎尿屁、性等元素充斥情節與對白,並在春節檔期大量輸出、博取眼球。近幾年,當時的台灣觀眾老了、長大了、可選擇的平台多了,不再滿足那些低級的笑點,脫口秀的受眾比傳統綜藝節目的觀眾還要多。年初上映的 我的婆婆怎麼把OO搞丟了 的票房不如預期,某種程度上就是觀眾的幽默感已經不再停留於家中的客廳就好。如果一個魔術師,只注重曇花一現的爆點,而忽略了經營整體的娛樂性,那麼他培養出的觀眾胃口將被養的越來越大,同時缺乏品味。《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簡稱 鬼家人)算不算是好的魔術師呢?電影從最有爭議的標籤作梗,恐同的直男、陰柔氣質的同志、靠外表上位的花瓶,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三種類型,反而在戲劇裡彰顯最大的衝突。因車禍冤死的毛毛,與撿到紅包的吳明翰冥婚,一人一鬼的結合是為了破案,核心則是跨越對彼此的心結,因同性之愛而衍生的藩籬,在父子關係、婚姻締結之下本就難解,但所有的裂縫都有光,利用了鬼的身份之便,沒說出口的、沒親眼見得的都因遺憾而有了滲透的可能。鬼家人的本質不脫類型劇本的公式,傳統關係設定從男女變成直男與gay,類型上從一開始相看兩相厭的冤家(瘋狂喜劇)到最後的大團圓、大和解(通俗劇),複合式+變型的喜劇確實是台灣少見的創作。鬼家人所經營的,是在荒謬裡覷見幽默,幽默並不等於尖刻,不是靠著弄髒角色或互嘲互罵就能成立,因為幽默針對的不是荒謬的人,而是荒謬本身。它荒謬之處在於惡趣味的找來氣質最不相容的兩人進行最不可能的冥婚(倒也不是真的不可能,然而民間傳說在現代社會成真本身就不寫實),同時也幽觀眾一默,原來冥婚也和同婚法與時俱進。它荒謬,在於利用刻板印象、標籤,毫不遮掩的捏塑角色,把特質極端地呈現,同時讓觀眾與角色一同思考:我是不是只看見了自己想看到的?爆笑以後,它還帶領觀眾近看荒謬裡的心酸與憋屈,看進同性伴侶之間的困境,以及女性在職場的壓迫,種種問題它不深究,反而作調配節奏的抒情之用,或許招致了「過於貪心、塞太多議題」的批評,但我卻認為在喜劇類型中,它能做的已經很足夠了。鬼家人沒有遺棄核心:說一個有愛的故事。這個愛要能被同志認同,被傳統價值接納,它始終堅定信念,即使訴說的過程有瘀傷、有絕望,一如電影歌曲〈 親愛的對象〉所唱:「我陪你一起學不會放下,但學會盼望。」

Read more

《阿凡達:水之道》與海洋共鳴,卻無法與故事共情

等了十二年,《阿凡達:水之道》作為續作,關於自然,關於親情,關於叛逆。看似與第一部相近的結構,雖是稱得上優質大片,仍顯得有些庸俗。卡麥隆選擇從森林到海洋無疑是相當明智的。浩瀚神奇的大海,水生植物與礁石點綴其中,圖鯤穿行,飛魚遨遊。那是海洋之風,生命之風。觀眾想看的莫過於此,而卡麥隆也做的相當出色。缺憾之處在於沒有印象非常深刻的點,如第一部在雨林中的動人一幕。然而,人類是否曾對手無寸鐵之眾懷有絲毫憐憫,是否曾對自己的惡行躬身自省。那一幕幕慘狀中融入的是對霸權的痛斥,對人道的質疑。當觀眾因此被激怒,被點燃時,酣暢淋灕的戰爭場面無疑是一劑良藥。有人用西部片的結構來看待阿凡達1,卡麥隆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態度以及對他者的慈悲,具象在美麗的潘朵拉星球與納美族人經歷的種種。科幻片一向的主題,以大自然和科技對立、科技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傷害交互運用。進步的思維,侵害的就是人文主義和人道思想。科幻片永遠隱喻的是當下,所以納美人與自然同步對抗地球人和RDA的科技,也許說的是未來,但是它的主題永遠是當代的。《阿凡達》說出了當代美國帝國主義對阿拉伯人、非洲黑人,甚至近年來亞洲人的干預與壓迫,項公舞劍,意在經濟,以前要的是黃金,後來要的是石油,現在可能要的是鋅片。這個訊息在美國引起不少批評,也許因此阿凡達2才有所調整,把納美人與地球人的對立,改成私人的恩怨。阿凡達2沒有衝破前作設下的關口,用個人的英雄與家庭的連結來強化角色,卻也淪於通俗,也許是作為後續的過渡作品,其人物在反抗動機與覺醒力度上還顯得單薄和沒有說服力,只能期待345集再來漫談吧。總體而言,水之道是一部優秀的商業大片,瑰麗奇幻的海洋景色也好,略顯庸常的簡單情節也罷,自然始終是它的底色,親情與叛逆是浮於其上的表露。相比第一部劃時代的技術突破,第二部更多賣的是情懷,是對黃金歲月的追溯。水之道是也僅是一部優良的大片,而無法觸及那偉大的經典。卡麥隆僅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此之上,那股海洋之風和心之羈絆是仍值得品味一二的。

Read more

2021年度十大電影

2021年度十大電影:寫在十大之前:在2021年,和2020年一樣受到了疫情而讓我們的生活不如往年,電影院也在今年關閉了幾個月。不過,今年依然也有金馬奇幻影展、台北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國際紀錄片影展、女性影展、酷兒影展、台中動畫影展陪伴影癡度過這不甚理想的一年。今年一共觀賞了502部片,包含劇情、紀錄、動畫、實驗長片和短片,也包含舊片和重看,那就藉這篇文一起回顧我的年度十大電影。1.《由宇子的天秤》(A Balance)年度最強日影,片名中的「天秤」是劇中的道德天秤,亦是導演在拿捏故事的天秤,150分鐘沒有配樂,卻有極短的體感時間,極真實的在影像勾勒出一個直擊人心深處的故事。2.《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Evangelion 3.0+1.0: Thrice Upon a Time)聖經等級日本動漫新劇場版,替庵野秀明的神話寫下近乎完美的句點,是一次史詩的收尾也是碇真嗣的成年禮,哭完了、再見了,所有的福音戰士。3.《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尤沃金提爾將當代社會的年輕人縮影濃縮於一部電影,用12+1個章節娓娓道來一位女性在生活中的掙扎與理想,既輕盈又沉痛的爆擊觀眾的心臟,電影更是締造了數個屬於今年的魔幻時刻。4.《記憶》(Memoria)神秘主義的極致,阿比查邦獻給電影院感受派觀眾的一封信,《記憶》不奢求觀眾看懂,而是進到那靜謐的意境,體會那幾聲歷史中的乍響,繚繞於觀眾的腦海。5.《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宗教與信仰、長輩與下一代,以創作者角度而言,這是張吉安的《童年往事》無誤,它利用一樁父親中降頭的故事,將神秘主義中的鬼神承載於故事之上,攝影再凌駕於敘事,最後再拋入大海中。6.《阿依達的救援行動》(Quo Vadis,Aida?)以一名母親的溫柔視角綜觀一場歷史衝突的大局,在成全與愛之間做出的決定,最終得到沉痛的結局,在一張張的面孔中,穿透的是回不去的傷痕 7.《豬殺令》(Pig)當《捍衛任務》遇上了《深夜裡的美味秘方》,這可以是年度最惡趣味的電影,但電影反其道而行,成了本年度最溫柔的電影,一次又一次的玩轉復仇電影的套路,成了用料理撫慰人心的廚師,而這一切背後也源自最單純的「愛」。8.《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駭客任務》系列的「最後的絕地武士」,集復古懷舊和創新大膽於一身,一再嘲諷當今好萊塢消費榨乾IP的行為的同時,卻又成功延續了母體後的故事,但再將故事格局縮小成了一個浪漫無比的新篇章,在拿掉情懷檢視之下,是今年最佳的IP續集。 9.《少年》(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今年或許不完美、但卻最有勇氣的電影。《少年》是一場抗爭中拯救生命的行動,但卻細細地藉由光影和剪輯替電影不足之處大大增色,致香港電影,香港人加油!10.《晨曦將至》(True Mothers)十分瑣碎,很溫柔卻也帶著一股沉重。光填滿了每一顆鏡頭,在光之下是愛,無論是血緣上的,或是超越血緣的,那都是無可取代的愛,影像賦予了電影強大且細膩的生命力,影像勾勒出的海亦然是賦予萬物生命之源。-十部特別提及:(不分順序)★《復仇之淵》(The Harder They Fall)★《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在車上》(Drive My Car)★《倒楣性愛和瘋狂A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時代革命》(Revolution of Our Times)★《邂逅在六號車廂》(Compartment No.6)★《鈦》(Titane)★《理大圍城》(Inside Red Brick Wall)★《天后主播法蘭西》(France)

Read more

94奧斯卡遺珠整理

​​【94奧斯卡遺珠整理】:​ ​雖然今年的奧斯卡和去年的相比,看起來是熱鬧了許多,包含了Denis Villeneuve的《沙丘》、Steven Spielberg的《西城故事》等商業片強勢問鼎最佳影片,但對比去年因疫情而讓不少新銳導演展露頭角的驚喜感而言,三大影展最高榮譽得獎者的缺席,也更讓​​看完​​今年整體名單得到的失落感大了一些,不過,這邊也整理了一些在獎季初期呼聲挺高、以及個人認為應該要入圍卻沒呼聲的遺珠們!​

Read more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一家子兒咕咕叫》(Coo-Coo 043):鴿舍中的川流之島 ​​相較鍾孟宏在《陽光普照》當中用著親情外皮包裝他最擅長的黑色電影,詹京霖藉鴿舍與台灣影視作品少見的賽鴿文化築起了另一座川流之島,《一家子兒咕咕叫》延續了導演前作的寫實基調,卻也在預算與格局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之下增添了魔幻的色彩。更具巧思的攝影技巧與構圖、在泰坦廳看震撼不已的賽鴿音效設計、許志遠節制卻十分有效的音樂處理,展現詹京霖一流的導演調度功力。​

Read more

《不!》(Nope):拍攝者、觀看者與奇觀

​​《不!》(Nope):拍攝者、觀看者與奇觀​

Read more

《于堇:蘭心大劇院》:亂世槍響中的秘語和抉擇—那去留、那戲如人生

​​《于堇:蘭心大劇院》:亂世槍響中的秘語和抉擇—那去留、那戲如人生​ . ​時間回到1941年的上海,那紛擾之下各懷鬼胎的諜報與租界,一直以來擅長使用大量手持鏡頭來勾勒混亂與失序的婁燁無疑將這套手法完美契合於一個亂世之中,光影之間的戲與真實被攝影機模糊了其界線,遊走於其中的是觀眾始終摸不透的于堇,猶如《蘇州河》中的牡丹和美美的一體兩面—在這則是間諜和演員。​

Read more

影評/《在車上》(Drive My Car):原諒與啟程

契軻夫的劇作《凡尼亞舅舅》是個關於嫉妒與愛的故事,關乎成就與庸才、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既是關於失落的靈魂,也是關於那些渴望陪伴的寄託,僅有50頁出頭的第一篇《Drive My Car》在濱口竜介的筆下延展成了如史詩一般的三小時篇幅,沿用了村上春樹的骨架,將《凡尼亞舅舅》替短小精悍的原著伸展出了枝葉,再從《雪哈拉沙德》和《木野》汲取了養分,鑄成一次高難度的文學改編。 濱口竜介從《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到《偶然與想像》,其自然和魔幻早已成了濱口的金字招牌,但《在車上》在我看來雖少了一點「濱口魔法」的點綴,卻在村上春樹和契軻夫的文學框架下,展現出在多個文本之中靈魂的掌握度,雖是匠氣但卻不做作,宛若是鍋慢火燉煮、不過濃郁,清淡有餘的雞湯,在適逢困境時澆灌在這條由紅色SAAB所駛出的道路上。 《在車上》其文本豐厚程度無疑是濱口竜介的一次集大成,有著無可否認那慧黠的對白,在電影中一次次和《凡尼亞舅舅》產生互文和連結,如此戲中戲和多國演員的整體演出之下,卻依然產生表面平靜但底下的情感波濤洶湧之感覺,溝通與溝通之間,打破了語言的隔閡,一種屬於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彼此感應,不言而喻的連結性,是孤獨、亦是渴望,又或是帶點悲傷與罪惡。 一支支家福和美沙紀點起的菸,或許是來自於彼此在承載記憶和過去的重量逐漸壓垮自己的一抹解脫,家福承受著對妻子的不理解、對那前世是八目鰻那一次次闖入男孩家裡的女孩所擁有的不解,美沙紀對母親所鞭策她、卻有著愛著她的人格的不諒解,在無數的夜晚中,一趟趟安穩的車程中,建立起的羈絆便是讓彼此生命疏通的路程,終點則是一場雪地中的擁抱。家福和高槻,兩個在《凡尼亞舅舅》中擔任主角的演員,在小說鍾僅是配角的高槻此處彷彿家福的鏡像,有著一部分對妻子的故事、彼此對音所擁有的仰慕與愛,都將在舞台上扛下這個在卡帶中所留白的責任,但高槻的自尊心讓他在最後一次扛起凡尼亞舅舅時,繳出了嘔心瀝血的表演,卻無法留在正式公演,濱口竜介終究讓家福再這趟旅程中回到這個舞台、讓索妮亞在台上靜靜地用手語打出妻子在卡帶中留下的最終足跡。卸下了陪伴人生已久的方向盤,抽離了凡尼亞舅舅的家福將紅色SAAB傳承給了那個唯一能夠和他一樣駕馭這台車的美沙紀,一段懲罰自我的贖罪之路結束,一次次怪罪自我的過去已死去,這個有如女兒一般的角色,就抹去了過去的傷痕,開啟下一段未知的前程。

Read more

《嬰兒轉運站》:何為親情的模樣?

​​《嬰兒轉運站》:何為親情的模樣?​ . ​綜觀是枝裕和的創作軌跡,從偏向日常生活切片的《​​幻之光​​》抑或是《​​海街日記​​》都奠定了他捕捉人物的細膩筆觸,同時是枝裕和對勾勒家庭的面貌也有著不同的面向,卻又直指相同的親情之愛。一舉奪下坎城金棕櫚的《​​小偷家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敘事結構更加戲劇化的鋒利呈現,說是比起過去多了些匠氣也好,但《嬰兒轉運站》延續的仍是這樣的架構。​

Read more

《子彈列車》(Bullet Train):命運之神與殺手宿命

​​《子彈列車》(Bullet Train):命運之神與殺手宿命​ . ​自《捍衛任務》後單飛的大衛雷奇從《極凍之城》到《死侍2》分別展現了掌控嚴肅和喜劇成分的功力,自己曾身為動作指導的底子也讓動作場面的調度一直有一定水準的看頭,《子彈列車》當然也能看作上述兩者的結合,更是大衛雷奇格局打造最廣最穩當且成熟的商業作品。​

Read more
< 1 2 8 9 10 11 12 13 14 69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