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秒到最後一秒毫無冷場,正當你以為浮誇表演與精緻美術已經讓眼睛吃冰淇淋吃好吃滿,冷不防碰撞諷刺現實社會的性別問題,大笑之餘也驚覺說的十分有理。 但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為女性而打造的電影那就大錯特錯,因為肯尼也有話要說,而且言之有理,就像整部片從頭到尾金句連發,密度高的不可思議那樣。 這是一部可以自信立足當代的電影,它充滿多元視角,並在反覆辯證之中讓觀眾持續驚喜,那些喜怒哀樂運作的高效到不可思議,讓人懷疑葛蕾塔到底是嗑了什麼,怎麼可以一部比一部進步幅度如此之大,讓影像掌握與場面調度能力高效的支配觀眾的情感,不只玩芭比梗、還玩影視梗,甚至打破第四道牆,指導歌舞更是俐落的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她第三部電影,甚至是第一次指導歌舞片,但難能可貴的是一切花招卻又不淪於轉瞬即逝的感官刺激。 誰能想到,這部我本來只是定位在「當代cult片」的電影,居然能讓我在電影院數度落淚,並在走出影院後無限回味,而看葛蕾塔的電影從來沒有讓我有這種想要立即二刷的感覺,這裡面有那種演員作為人類真正的價值,不只是瑪格羅比也不只是萊恩葛斯林,還有那些被裝扮成無毛娃娃的男男女女。 是的,這不只是關於女性,也是關於人類,你如何被造就,而你又如何逃脫你被造就的命運,從一切完美的理想國度到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兩者如何互動,又如何製造出全新的你,踏上那條被漆成粉紅的黄磚道,向過去永別吧。 因為來時你已是他人。 芭比,我願列你為年度十大電影。
Read more巴比倫,是聖經中的地名。「Babel」原意是「混亂」「混雜」。聖經中有云,巴比倫平原是一處適合定居的好地方,在此生活的人過得安定富足,所有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直到這些居民決定要將沃土打造為大城,並以一座高入雲霄的塔作為世界中心,好彰顯自己的名聲那時,上帝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上帝認為那座塔是亂源,嘆息道:「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彼此同心協力,像這樣艱巨的工程都快要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上帝將建城與建塔的人語言變亂、不一致,使工人聽不懂指揮的命令,指揮不知道工人的要求。於是城和塔被迫停工,大家再也不能齊心合力完成這座通天塔的建造工程了。最後,建城造塔的人一批一批地離開巴比倫平原,向四方散去。從此不同語言的人不願意再住在一起,只有相同語言的人才會聚集成群地找一塊地方居住。這世界很大,不同語言的人們遍布全球,形成不同的語系,從中又分成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從此,人類再也無法找到一種能相互交流的「世界語」了。將好萊塢,不,應該說將電影本身比喻為巴比倫,導演從片名就在透露細節。當好萊塢還處在默片時期,無需仰賴語言、聲音,演員僅靠表情就能走入人心。隨著有聲電影的來臨,好萊塢震盪了全世界,更撕裂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時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到底是什麼電影?氣質上是文藝片,表達則是商業類型片。中間似乎穿插了愛情片、驚悚片、黑幫片、紀錄片。看到最後才懵懵懂懂明白,這是一封給默片的情書,也是默片留給我們的遺書。劇中一段影評人愛麗娜對康拉德說的話,語氣平靜卻敲響警鐘,她用房子比喻好萊塢的生態,用大火隱喻每一次的變革,每一次經歷火炬,有的人死去,也有的人如康拉德,只是呆站在那想著:「為什麼發生火災?」卻毫無作為、怪東怪西。而身為影評人,也被罵作是蟑螂的她,反而客觀的躲過每一次的災情,繼續活著見證這屋子裏發生的事。作者會死、影人會死、明星會死、觀眾會死,唯一能替時代發聲的,唯有作品。喜劇表達有些荒誕怪奇,但也能理解編導的用心,結尾對好萊塢工業的致敬,令人震撼也傷感,黑白電影、有聲電影、特效電影,到了現在還有AI輔助的電影,今昔變化之大,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南柯一夢,夢醒之後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為這個世界造夢。這個世界需要夢想,我們今天飾演別人,一不小心明天就會被別人飾演。
Read more電影韶華已逝,從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到後來電視機入侵每戶家庭,電影透過極致的聲光特效獲得勝場,而後是近年的串流平台革命。對於愛電影之人,如何哀婉又華麗的敘述好萊塢黃金時代?導演達米恩查澤雷6年前拍《樂來越愛你》打造爵士樂與歌舞電影的繁榮盛景,如今《巴比倫》則以獵奇八卦雜誌《好萊塢巴比倫》為題,講述好萊塢草創初期,即便荒淫低俗,不過達米恩卻能在其中挖掘出藝術價值,下里巴人也能是陽春白雪,只要你認真看待。 為了獲取名與利,你願意犧牲什麼? 《巴比倫》緊緊相扣達米恩的創作母題,為了成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然則《進擊的鼓手》、《樂來越愛你》以及《登月先鋒》都千錘百鍊迎向璀璨,《巴比倫》卻是迎接不得不面對的頹敗,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都有本,權傾一時的大牌明星傑克康拉德(布萊德彼特 飾演)是約翰吉爾伯特,默片時代的巨星過度有聲時代後徹底過氣;來自鄉下的性感女星妮莉拉洛伊(瑪格蘿比 飾演)則是擁有悲慘童年的克拉拉寶;茱菲女士(李麗君 飾演)當然毫不意外的是首位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至於男主角曼尼托雷斯(迪亞哥卡爾瓦 飾演)則被認為是來自古巴的製片René Cardona,後期回到墨西哥繼續打拼。然則,達米恩查澤雷對於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凝視,自然不是如《大藝術家》般的熱情洋溢,在他的鏡頭下,這段歷史更顯得深沉且悲傷,首一小時在連番過場的荒淫派對,裸身與爵士樂構築成驚人奇觀,金錢、毒品、美酒與美食相伴,彷彿沒有明天一樣瘋狂,觀眾即便對這個故事完全不明究裡,也能夠瞬間像是男女主角一樣被拉進好萊塢,每個人都昏昏沉沉,卻又充滿活力。長達3小時的《巴比倫》完全毫無冷場,達米恩面對他所熱愛的好萊塢,毫不掩飾透過傑克康拉德之口,批判將上流階層文化帶入電影的白領階級,卻也憐惜的以伊莉諾聖約翰(珍史馬特 飾演)的八卦媒體記者,向當代媒體致謝,伊莉諾在歷史上其實鏈結的角色應為英國小說家兼媒體記者伊莉諾葛林,是整個好萊塢最願意去保護克拉拉寶的媒體人之一。由盛轉衰,還是歷久彌堅?《巴比倫》讓這群陷入在繁華世代的人們,開始面對一連串困境,無法掌控自身的酒癮、毒癮以及賭癮,明確體會到這個時代已不需要自已,他們感到恐懼且徬徨,即便他們曾帶給這個世界最華麗的樣貌,如今卻也只能盡付東流。故事更巧妙地透過陶比麥奎爾飾演的賭場老大,帶領觀眾一步步走下有如但丁所述的「地獄」,更汙穢不堪的,更恐怖的,讓全片所有角色的宿命已然浮現,全然的頹敗。達米恩查澤雷曾說他初期寫劇本時,刻意將克拉拉寶、黃柳霜等人用真名撰寫,就是為了在心底想像,這些人到底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想起故事一開始,曼尼在派對上看著散發明星光芒的妮莉,向她誠懇告白「我想我愛上妳了」。愛上一個人,也愛上了電影。而這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美好的終究要離去,彼時瘋狂跑遍大街小巷搭上救護車,也只為了一台攝影機,但不知為何,明明是沉迷於性愛菸酒的人們,卻都同一時間能夠動容,為了夕陽下的那一個吻。安靜、純真,像我們第一次看電影時,愛上電影的感覺。《巴比倫》完全不像《樂來越愛你》,主角群在犧牲愛情後獲得了另一個人生,這次我們卻看到一群原本閃閃發亮的人們,被整個時代覆滅以至於消亡。我想《樂來越愛你》若是一封給電影的情書,那麼《巴比倫》就是一封給電影的遺書,不捨又傷心,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人魚公主幻化的泡沫,見證過最繁盛美景,最終鏡頭回到曼尼落淚的臉龐,看著大銀幕默默想起很多年前的瘋狂與溫柔,只是再怎麼懷念,都再也回不來了。一如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昂然而立的強盛帝國「巴比倫」,如今再回首也僅餘荒煙蔓草。
Read more(圖片來源:Barbie 官方粉絲專頁)歡樂粉紅泡泡的背後,是溫柔包容的肯定信念,能有這樣一部完美結合商業樂趣與性別生命經驗的電影,讓我既興奮又欣慰。 ✦ 對經典玩具的真摯致敬 《芭比》精彩重現了這個經典玩具的魅力,從滿滿的經典服裝,到等比例還原的夢幻場景,都能一秒勾起觀眾無限的童年回憶。而致敬不只有停留在表面,電影破題就指出自從芭比誕生,女孩們迫不及待從母職中解脫,轉身又陷入另一種束縛裡,也就是芭比性感姣好到不切實際的外貌。隨著美泰兒不斷多元化芭比的形象,我們現在有豐滿芭比、醫生芭比、總統芭比了,女性又再次被芭比拯救了——還差得遠呢,真實世界只是學會「藏得更好」,如此赤裸裸的轉折嘲諷,直指活在現實的觀眾心裡,這都是真切了解過芭比的商品歷史、帶給社會的影響,也不避諱爭議之後的描繪。連過往引起爭議的幾款娃娃,也能成為點亮氣氛用的笑點,整體可說是極少數能將 IP 價值發揮到極限、甚至再延伸的優秀呈現。
Read more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愛到情濃時,哪有不暈船? 暈船重症患者常常會因為另一個不一定屬於自己的人患得患失。過於在意對方感受,即便知道對方對自己沒有感情或只是玩玩,也還是一股腦栽進去,假想兩人的美好未來。來看看幾部暈船電影,確認自己是不是重症患者吧!
Read more美國好萊塢歌舞電影的迷人之處,不只演員歌喉,更結合了誇張的舞蹈和戲劇效果,實為獨特的娛樂饗宴。觀眾一邊享受電影劇情,一邊沉浸在華麗的舞蹈場面和動聽的音樂旋律。生活即是舞台的臨場感,將百老匯的精隨帶入電影。好萊塢歌舞電影的演員和舞者精湛且充沛的演出,極為振奮人心,讓電影更具層次,如果你錯過這些電影,肯定會扼腕。 《歌舞青春》
Read more圖片來源:https://www.pxfuel.com/ 講到《Dhoom:3》,他的譯名可說是多不勝數,目前我看過的至少四種,例如:幻影殺陣、幻影車神、幻影神偷...諸如此類,所以我基本上還是用他的原名來稱呼這部電影~而這是本系列的第三集,全名叫做《Dhoom 3: Back in Action》,以下我們就簡稱為《Dhoom3》吧! 《Dhoom3》是2013年上映的印度犯罪動作電影,雖然沒有在台灣院線上映,不過我是在桃園某個電影節看到的,所以還是有在大螢幕觀賞啦(^u^)!那時候只搶到晚場,從台北深夜開車衝過去的畫面,至今仍印象深刻。
Read more源自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旺卡》(Wonka)擷取了故事的主角——威利·旺卡,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前傳電影,但也無法避免地和先前兩部改編電影做比較,尤其是於2005年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擅於黑色幽默和繪畫哥特風格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壟斷整個年代的觀眾對這個故事的想像,而來自「柏靈頓熊」系列電影的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也知道想超越前兩部電影是很難的,所以全心專注在旺卡這個角色上。第一週在法國上映就在預料中地成為當週票房冠軍,一週內就有近八十萬人觀看,比導演當初的《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更受歡迎,更不用說有故事的主角——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加持,生為美法混血的他在法國也是小有名氣,時常出現在法國電視訪談,再加上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在其中,像是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和休·葛蘭(Hugh Grant),更添加了許多驚喜。 在電影中常出現於背景的大時鐘(Le Gros-Horloge),其實是來自於法國北方的城市——盧昂,建於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至今在法國最老的機械裝置之一,編劇決定將這個故事設定在法國,也讓觀眾輕易將巧克力和電影背景做連結。 而讓人最驚訝的一點肯定是音樂劇的部分了,在各式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中,從沒有人提到這是一部音樂劇電影,因而帶起了一陣話題——根據先前一些此類型的電影顯示,明顯標籤為「音樂劇」的電影,都得到較低落的票房,表示大多數人些微排斥這個影像種類,因此許多行銷策略都故意忽略此訊息,半騙觀眾入場再說,幸運的是,發行公司決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配合著這裡的節慶氣氛,觀眾也比較歡迎歌舞電影,雖然整部看似跟尋著基本好萊塢故事架構,但在12月這充滿興奮的節日氛圍,也將《旺卡》推向票房冠軍。
Read more